宋代官窯的建立似乎更能說明,其與帝王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北宋徽宗皇帝在位時,主要精力放在搜集天下各種奇珍異寶上,并在蘇州、杭州等地設置造作局,集中江南地區各種能工巧匠幾千人,為其制造象牙、犀角、金玉、竹藤雕刻以及名貴織繡品,同時還命各地民間瓷窯,為宮廷燒制精美瓷器。然而宮廷中無度的需要,是土供無法滿足的,北宋政權于是建立起自己的生產體系,北宋官窯應運而生。
南宋文人顧文薦的《負暄雜錄》和葉寘的《坦齋筆衡》中均有如下記載: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北宋官窯自建立之日起其性質就被確定,它由官府出資提供燒造地點,是一種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其經營管理完全遵照官府命令行事,它是隸屬于政府行政機構的一個部門。正因為官窯的這種特殊性質,所以在生產管理上非常嚴格,其產品均以博得帝王賞識為唯一目的。然而當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攻克汴京后,高宗南渡至臨安建立南宋政權后,北宋官窯隨之滅亡。www.ft-86.com
南宋政權延續北宋體制,在京城鳳凰山麓下繼續建立起屬于官府的窯場,專門燒制供應朝廷使用的瓷器。《坦齋筆衡》中記: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舊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瓷,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色瑩澈,為世所珍。由此可見,修內司窯是南宋政權建立的第一座官窯。修內司本是官署之名,隸屬將作監,北宋始置,據《宋史職官志》載:將作監所隸官署十首列修內司掌宮城太廟繕修之事,第六是窯務。由于南宋初期戰事頻繁,官署載并之事多有發生,此時修內司除負責修繕之事外,還兼管窯務制造瓷器。南宋政權先行建立的這座修內司官窯,主要燒造一些供給宮廷使用的日常用瓷,當皇室在烏龜山下,設立郊壇舉行祭奠儀式時,又在郊壇下別立新窯,稱郊壇官窯。古時祭天曰郊,故稱郊壇。文獻上曾記載南宋初年,皇室曾舉辦過三此規模巨大的祭奠活動,如《宋史高宗本記》中記:(紹興十三年)三月己亥,造鹵簿儀仗,乙巳,建社稷壇,丙午筑圓壇。南宋政權渡江之后,由于財力、物力的限制,國家祭奠之時所需之器無不舍棄昂貴的銅器、金銀器、玉器等,轉而用陶瓷器、竹木器代替,郊坦下官窯就是為舉辦這幾次重大祭奠,而專門燒制祭奠所需瓷器的窯場。如此看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雖然燒造地點不同,燒造時代不同,但它們的性質卻大致相同。
taoci52.com延伸閱讀
宋代官窯瓷器鑒賞及鑒別
官窯產的瓷器,比普通類的瓷器價值要高上太多,而且官窯瓷器也是代表著我國瓷器藝術的最高類成就。宋代的官窯有北宋、南宋之分。北宋官窯是在政和年間,專門為宮廷所燒制瓷器的地方。南宋官窯稱為新官,相比北宋時期,燒制的技術有很大提高,也出現很多燒制人才進行創新。
宋代的官窯技術在當時已經算是很成熟的體質,而且燒出來的瓷器都是為宮廷所用的很高級的物件,很有收藏價值。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幾件宋代官窯所產的瓷器吧:
北宋官窯青瓷葵花式小碗,在古代的宮廷里,小碗這種物件就是用來飲粥或者吃食的,而在宮廷里,普通的小碗也不是一般的講究,制作工藝也是很繁瑣的。從圖中來看,表面呈粉青色,這是北宋官窯燒制的特點。色澤均勻而且色調不浮夸,添了一番雅致。而形似葵花,整體則像是一瓣瓣打開的花瓣組合,很是巧妙。
南宋修內司官窯月白葫蘆瓶,整體看是葫蘆形狀,中間也是空心的設計,保留了葫蘆的基本特征。瓶口3.1厘米,做工十分講究。制作葫蘆瓷器,是要中間收又要保證上下圓潤的,從圖上看,這不止展現了葫蘆的形態,底部形狀的設計還更加講究。敦實的底座,展現出了葫蘆的富態之感。能燒制出這樣精致的作品,更加坐實了修內司在宋朝時期官窯里的位置了。
南宋修內司官窯月白雙蓮房水注。水注是古代文人的文房工具之一,裝滿水用來研磨時滴水所用。圖中的水注形似蓮蓬,是很美觀的樣式。這個水注瓷器,高度是7.2厘米,蓮蓬形狀的面徑為7.3厘米,大小和形態都是很適中的。在古代是很有用處又精致的工具,在現代來看,又是很有收藏價值的物件。
收藏瓷器是很多古玩家的樂趣之事,宋代的瓷器是很有收藏價值的,而想收藏到一個好的瓷器并不容易。市面上的仿真品太多,鑒別真假格外重要。
鑒別宋代瓷器,先要從胎釉來看,灰色、淺灰色、淺灰白色的胎釉在宋代居多。宋代官窯居多,瓷器的造型設計也是較為豐富,想要區分是官窯制作還是民間制作,花紋樣式是很重要的區分點。
宋代官窯瓷器的發展是我國很重要的一個時期,宮廷的瓷器從用料開始就比正常瓷器要講究很多,因此也有很多保留下來的精致的瓷器。但瓷器本身脆弱,不似其他物件堅實牢固,所以能保存至今的瓷器,都是極其珍貴的。這些都是古代勞動與精神的產物,是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所以不僅是物件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的呈遞。
宋代官窯瓷器鑒賞
宋代官窯瓷器精品及圖片
“官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由官府直接營建。有北宋官窯、南宋官窯之分。宋顧文薦《負喧雜錄》記“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據此可知,北宋后期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官窯,現稱“汴京官窯”,亦稱“北宋官窯”。宋高宗南渡后,在臨安(今杭州)另立新窯,為南宋官窯。宋葉《坦齋筆衡》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宛,號邵局,襲故宮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色瑩澈,為古所珍。后效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此文表明,南宋初營建的“官窯”有二:一是“修內司官窯”,亦稱“內窯”,明高濂《遵生八箋》說,修內司官窯的地點在杭州鳳凰山下,但確切的窯址尚未發現;二是“郊壇官窯”,位於杭州市南郊烏龜山一帶,亦稱“烏龜山官窯”。1930年發現窯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后進行兩次考古發掘,發掘出龍窯與作坊遺跡,并獲得大量標本。今尚未發現。
宋代官窯瓷器作品特征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來祭祀或陳設,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適中型等。釉色紛繁。釉質瑩潤如玉。釉面開片,大片紋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紋。類似哥窯瓷容易混肴,但仔細看能辨清。在燒制方法上為墊燒(使用匣缽裝燒,底部有墊圈)或裹足(釉將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釘燒。支釘燒制底部留有支釘痕,支釘數為三、五、七個或更多不等。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窯瓷胎色從傳世和窯址出土兩種情況看,為黑、黑紫、灰黑、香灰、淺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趨白)、土黃(含褐黃紅)。黑胎數量有限,而相當一部分為香灰、灰、灰白等色。了解最名貴的古瓷器柴窯。
制成的宋官窯瓷胎骨有厚薄兩種,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窯瓷胎土細膩溫潤,特別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燒成胎后其質如同古代筆硯(端硯石類),有筆硯胎之說。如用砂紙打磨可感十分細膩滑潤,絕不含砂,玉質感直追或類似古筆硯的效果。這一點,在南宋葉寘《坦齋筆衡》的書中對宋官窯瓷所用胎土已經說得很明白:“澄泥為范,極其精致”,就是指宋官窯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別細膩精致。而澄泥,特別是古澄泥這種極細之物是專門用來制作澄泥硯的,其彌足珍貴至今已無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細膩如筆硯效果的宋官窯瓷胎對於現代來說其難度可想而知。
3、釉層和釉質:釉層有厚薄兩種,薄者小於1毫米,厚者大於1毫米,但都比哥窯瓷和汝窯瓷厚。釉質分三類。第一類為失透潤澤型。即釉層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質態似凝脂或堆臘,有一層較明顯的酥油光閃爍或呈臘光,顯得十分溫潤玉澤。第二類為失透晶瑩型,是指在第一類基礎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層外含一層極薄瑩亮的釉水,在玉態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潤,呈現出玻質般的晶瑩華貴感,或用行話說,就是釉好。第三類為瑩潤型。這類釉層清明玉潤,有光澤感,略顯些微透明,釉層薄厚均有。
在第一、二類失透潤澤型或晶瑩型中,釉層趨厚者多,也有趨薄的;有的光澤稍多一些,有的光澤稍弱一些。特別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還帶有類似芝麻花彌漫形態的點點發白或帶黃閃藍的土沁花斑點,擦不掉,這是由於釉中含有瑪瑙緣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現象。以上凡釉層厚者,均是經多次施釉燒制而成,其難度極大,因燒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難而易流散,今天我們所見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潤,特別是其呈現出的如玉似臘的酥光寶暈效果,是后世仿品無法做到的。看看清康熙雍正乾隆瓷器款識特點。
4、釉色:因兩宋窯口多而不同,顏色紛繁復雜,粉青、蝦青、米黃、蜜臘黃、翠綠、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黃、蜜臘黃、翠綠等色最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淺的顏色品種。另還有其它多種顏色。
5、開片:分大開片、小開片,有大器小片者為貴,小器大片者為奇之說。具體分三種,第一種為開大小片,即藏家所說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開大小兩種紋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開片的角邊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邊、四邊、五邊、六邊,形成沒有規則的不等形。開片的邊彎曲回旋多變化,開片的角或鈍或尖形狀各異。第二種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開片大小相差不太大,開片角邊情況同第一種(此第二種開片情況可以布滿器物全身或大部)。
第三種為開冰裂片(類似冰或云母層層開裂)、百圾碎片,屬於紋片較小面積差不多瑣碎且光澤感強的一類(從近年出土遺存和傳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較特殊的明顯帶有汝窯性質和宋官窯特征的冰裂紋、百圾碎紋器物,被藏界借稱做汝官窯瓷。官窯中的汝官瓷同大眾熟稱的汝窯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同,這種叫法不一定合適)。這類器物釉層比通常汝瓷稍厚一點,帶有一定光澤和略微透明度,胎色為香灰,燒制方法也是支釘或墊燒,裹足或露足.
6、紋路:開片裂紋不斷延長彎曲或回旋形成的紋線。最有代表性的為蟹爪紋,即紋路從一點向多方幅射延伸彎曲支展的形態。被人稱做“九曲十八彎”。有的器物常有一條紋從底部曲折延伸到頂部不斷,或中途又折返回來到底部,也有稱這種紋為牛毛紋的(除顏色如下一條所述的牛毛色外,更強調的是其形態多變化)。但大多為普通的開片紋,有稱其為龜背紋,依據開片大小走勢形成,或其包圍面積大小差不多,或差異較大。但總體上說,紋路狀態比較活泛。
7、紋色:鱔血、魚籽黃、血黑、黑、金絲鐵線、白裂等顏色。最著名為鱔血色或牛毛色,即色如鱔魚之污血或牛毛色,是千百年來於裂紋中自己從內部逐漸生成的,是自然變化的結果,即胎內老色長久滲出所為,在放大鏡下可以清楚看到這一點,就像深夾於縫隙間的褐色的已凝結的老銹(褐色偏紅或偏黃有深淺,屬於牛毛紋的其色有的線段深、有的線段淺、有的線段變白,如同牛毛的自然態),其間或伴有新生成的白裂紋,再過幾百年也會逐漸生成鱔血的顏色(如一些器物鱔血紋并未全布滿或連續生成,其中不少白裂紋正處在延續生成變化中)。鱔血色這種老銹感對鑒定非常有效,往往對一件真品的屬性起到極關鍵的作用。此外,白裂紋器物也不少,其紋色屬白或無色態。
8、汽泡:以失透潤澤型為例。其特點如古人形容該類宋官窯瓷汽泡時所說的“聚沫攢珠”形態,放大鏡下可見如吹出的液體沫般一個泡緊挨一個泡,如下面三種:
1)細密形。汽泡極細小密集。30倍放大鏡下仿佛密集細小針尖緊擠在一塊兒。80倍放大鏡下,如煮米粥,汽泡分多層,上層汽泡仿佛從被煮爛霧化的米粒肚子中鉆出,而下層有更小汽泡浸在模糊霧狀背景之中。相關知識:宋代鈞窯瓷器底部特征。
(2)霧態形(難見汽泡型)。30倍放大鏡下平潤模糊如霧態。能見一些極小汽泡浮出表面或難看到汽泡。80倍放大鏡下可見深處球形白色霧團中埋藏有數量不多大小不同、深淺層次不同的汽泡。比正常的“聚沫攢珠”汽泡量少得多,也有專把這類在30倍放大鏡下看不到多少汽泡的定為無汽泡型。
(3)密集形。30倍放大鏡下可見汽泡密集緊挨如陣,泡比第一種略大些,個別偶爾可見一兩個大汽泡在某一區域,可稱為“寥若晨星”。80倍放大鏡下可見多層泡,大泡於上,中小泡於下,泡外均為霧態充斥粘連。
需要提示的是,宋官窯瓷汽泡的“聚沫攢珠”態,在80倍放大鏡下可見深淺大小層次,而在30倍放大鏡下則顯平齊、緊密,這種兩重性特點或稱做有“立體感”,是現代仿所達不到的。
9、口部特征:宋官窯瓷口部大多呈上揚狀態,口部邊沿比較尖薄,有刮手或擋手感,釉汁下淌微露胎色或胎體。黑胎器物則呈現一圈微黑或紫黑色,被稱做“紫口”。有一些器物由於歷史階段造型工藝不同或口沿較平潤不能使釉汁下淌則沒有明顯紫口。灰胎器物也沒有紫口。“紫口”一般只在黑胎器物上得以表現。有的口部釉下淌較多在口部以下還形成一圈很明顯的屯釉現象。極個別器物還在口部的芒口部位如同定窯那樣略施醬色護胎釉進行裝飾。
還有一些屬於黑胎器物中的露紫黑或灰褐色足腳的器物,因年代久遠其足腳底常含有一種褐黃色土沁(一種洇在胎骨中的帶褐黃色的土銹,含氧化鐵所致)由里向外滲透出,擦不掉,可在底足見滲印到表面的土沁呈黃紅色或褐黃色。
靠近足腳的胎釉結合處往往屯積厚釉,有兩種情況:(1)結合處釉層邊緣一圈修整得大體上看去較齊整,但仔細看仍有或上下或左右或薄厚或多少的偏差之處,給人的感覺是既認真,又隨意,有點信手拈來的意思。這一種情況和清代不同,清代仿品胎釉結合處修得過於認真刻板齊整,其一圈看下來平直如一條線。再就是這種情況的宋官窯瓷胎釉結合處以下露出的足墻寬度有的器物為1至2毫米左右,有的為2至3毫米左右,最寬的北宋器物有達5至6毫米左右不等。
(2)結合處釉層邊緣齊整型。這一種往往由於施釉過足墻直達足腳底邊,釉屯至足腳邊緣一圈嘎然而止,似乎把足墻一圈齊齊埋住,細看卻還留有一線尚存,即所留足墻寬度最多不過1毫米左右。此種情況的結合處一圈很齊整,所屯之釉厚而不淌,其工藝相當高超,和清代的刮釉修整是兩回事,可說是一個不解之謎。這一點在和清代器物的比較時一定要認真看。
古玩收藏愛好者都知道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宋代是一個十分軟弱的王朝,宋代統治者鑒於武人跋扈.藩鎮作亂的教訓,在努力加強專制中央集權同時,大力推行文制主義。固然有利於經濟文化的繁榮,但武備松弛,也必然招致喪權辱國,結果面對強敵的入侵而無能為力。北宋建國后,雖然出現了一時的相對安定,然盛唐時期那樣雄鍵尚武精神已經完全喪失。
在這種特定的時代環境下,統治階級和封建文人為了逃避現實更是追求安逸與享樂。那些世俗、田園、花間生活熏陶產生的藝術情趣,已不具備盛唐那種絢麗、豪華的特色,強調的是平淡、自然之美,在藝術上愛好幽玄蒼古之趣。北宋滅亡后被金人俘虜的宋徽宗,在“決”筆詞中還在用擬人化的手法,贊美杏花之"清雅舒淡"之美。這種所謂高雅的藝術格調與文人趣味,典雅的審美情趣,也必然反映到工藝美術中來。
真正的宋代官窯精品尤其體現在釉質上:釉層滋潤,介於絲綢光澤與“羊脂”般的美玉質感之間,魚子紋的晶瑩奇妙之處不可言傳,卻與“做舊”后的烏光質感絕然不同。由於技術的保密,使得后世的收藏家與制瓷專家們,只能用各種方法去猜測它的工藝。像這種如玉的釉質,古樸淡雅蘊趣的“油酥光”仿起來非常困難,始終不知其密決。宋官窯器給人的印象是乍一看時并不起眼,但如長時間品味,則會被那份特別的歷史沉淀與淡雅的含蓄之美深深吸引,令人回味無窮。
手感平滑細膩釉色瑩潤如玉青中泛紅,象是涂了一層粉。表面雖然晶瑩光亮卻沒有一般青瓷那種“賊亮”的浮光。閃現著含蓄溫潤的光澤,精光內蘊,有凝重深沉的感受。在不同光線條件下呈現相對差異的色澤,強光線釉如翠一般透亮,弱光線如脂玉般潤滑,也是宋官窯青瓷器的特點。便身魚子紋,{有細眼似的叫“魚子紋”}。迎光斜視,閃著點點的結晶。釉象翡翠色呈酥蠟淚痕堆脂狀,故器上常有無釉之處,顯露出棕灰色胎骨,當時風尚頗以此種釉汁不均勻現象者為美觀。
宋代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有著輝煌的一頁,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藝術更是空前絕后的。以宋官窯代表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現著內心的意蘊。從美學角度,它的藝術格調是高雅的,特別受到西方人的傾賴。細密的冰片,隱約間閃爍著鉆石的光芒,仿佛是宋代藝人無意間冰鎬敲擊的嚴冰穿過時空來到了我們面前、溫潤而細膩。古董日益稀少,學問均不得傳,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道深深的谷壑,隔開了視線。直到“宋人”離開轉身的那一瞬間,才在次看到了祖先的微笑!
藏者要想體會真正宋物所具有的“溫潤如玉”、“凝脂”質感,還需尋機會到博物館細細體會宋窯真品的風范,而據筆者的經驗,宋窯的乳濁釉正品光澤,可說介於絲綢光澤與“羊脂”般的美玉質感之間,奇妙處不可言傳,卻與“做舊”后的假物烏光質感,絕然不同的。
遺憾的是,現在的人們還沒有完全解讀宋瓷身上的語言,后世把宋代五大明窯稱為“千古絕唱”。那是與歷代仿制不成,差別巨大是有一定原因的。何謂“酥光”?“酥光”是與釉中的汽泡的結構有必然的聯系,也就是宋官哥特有的“聚沫攢珠”現象。
那何為“聚沫攢珠”:當用10倍放大鏡觀看汽泡,象唾液一樣凝聚在一起。10以上的放大鏡觀看,氣泡反然模糊不清,正是與仿品有不同的現象相反。所以氣泡對光線形成一定的散射,觀看時有一種很強的玉質感。這就是“歷代制瓷工匠與古玩藏家們欲看不透,有一種朦朧的感覺,象一團霧水”。這與歷代的瓷釉完全相反現象不知為何?正品感覺象絲綢光澤與“羊脂”般的美玉質感,精品的官窯瓷器魚子紋{縮釉點}象寶石一樣晶瑩。
造型簡潔雅致、干凈利落,有一種特別的年代感古樸。仿佛一出窯就經歷了千年的風雨,歷史的滄桑。與清亮的明、清兩代瓷器形成鮮明的對比,獨束一帆。了解高古瓷器。
官窯”瓷器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在經濟上不惜工本,采用優質原料進行生產。這一點從宮中傳世官窯瓷器及官窯遺址出土物可得以證實。“官窯”屬於非商品生產性質,生產規模不大,根據宮中需要,時燒時停。為什么時燒時停呢?我個人認為可能受到季節性的影響。
雇擁質疑,宋代官窯的制作技術是起源於唐代秘色瓷與五代柴窯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為什么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如向中宵承沆瀣{象一團霧汽水},共嵇中散斗遺杯”的詩句贊美越窯瓷器的釉色精美。為什么只是在農歷九月才開?也就是公歷十月份深秋。
那十月的深秋出什么原料?當然,如果錯過的燒窯的季節,和在原料保存不易容易喪失,那只有等到來年在說,古人也只是提級萬一,難以想象?“變形”那就是根據,為什么在宋瓷器經常有變形現象呢?宋官哥經常有變形現象,因為后世對這種現象無法解釋?只能說工藝落后,只解釋為宋官哥特有的“均而不勻”現象。那為什么同時代的定窯確實沒有這樣的變形現象,且胎也很薄。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受到某中原料的限制,且不宜保存。連縮了釉,走了樣也示為至寶,難道皇帝碗連“一碗水都端不平”嗎?
那時一種什么物質,植物、動物還是礦藏,不得而知?因為宋官窯的名貴,所以歷代仿制成風。曾經傳有的人用1000重配方也未能燒出超越宋人的水平,這是一種什么詭秘,不得而知?
因為由於原料只有一年一次的燒造機會,且燒造時容易喪失,保存不好,只有明年在說。況且官窯的燒造對民間嚴格保密。公元1276年,既元至元十三年三月,元滅南宋,在推翻南宋王朝同時連從南宋官窯窯廠一起摧毀。三月正好不是燒窯的季節,所以南宋官窯窯廠摧毀原因,導致工藝失傳。就算當時制瓷工匠存在,也不可能承擔這樣高昂的成本,南宋宮廷用官窯器自然成了南宋王朝最后的殉葬品。古人也只留下了九月的秋風,與夕陽的秋色。
誠然試圖沿著祖先的思緒走進他們,感悟祖先文明智慧的結晶,要徹底揭開宋官窯的神秘面紗,尚有待進一步的科學發現
宋代官窯貫耳瓶圖片及價格
宋代的官窯瓷器屬于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代表著當時陶瓷藝術的最高成就,是由官府直接進行燒制管制的,雖然宋代官窯燒制出的瓷器占少數,但是因為其地理位置的優越以及得天獨厚的條件,也使其在當時燒造出了一些精美、收藏價值高的瓷器。從其釉色上看,宋代官窯的瓷器主要為素面,沒有精美的裝飾也沒有絢麗的色彩,大多都是以凹凸以及棱角為主,主要展現出的是它本身的韻味以及不加多余的修飾進行的貫耳瓶燒制,從其紋片上就可以看出造型十分的獨特以及反映出當時的藝術風格。
而“貫耳”就是口外撇、粗頸較長,頸部凸起的兩道弦紋,兩側各有一筒狀的圓形直耳,中間空這就是其特征。其器型上腹下部豐滿,有圈足,在宋朝的時候開始十分流行,器型主要是模仿了青銅器的樣式。宋代的貫耳瓶瓷器就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展現出了當時的藝術品特征以及風格、社會背景等等。
貫耳瓶其器型十分的端莊典雅、有著一種沉穩卻耀眼的特征,胎體較薄,釉層較厚、光潤度也較強,手感也較為的滑潤,例如:開片的“蟹爪紋”、“冰裂紋”等等,且在其瓷器的釉內部分布著很多的氣泡,口沿處釉層較薄會露出胎骨,圈足底沒有釉的加入直接露出灰黑色的胎,有中“紫口鐵足”的感覺。整體的器型敦實質樸,在其風格特征上有著獨有的藝術風格,現在保存完整的官窯瓷器很少。在2018年11月宋代官窯貫耳瓶在海外拍賣出了兩千八百萬的價格,足以展現出了宋代官窯貫耳瓶瓷器的收藏價值以及其藝術特征,雖然有大部分甌都市仿古造型的陳設品但是在其收藏價值還是非常高的。
北宋時期的瓷器開始了御制官窯瓷器燒制的先河,加上后期的逐漸發展加入的花紋也越來越多樣,形式上也是千姿百態,“紫口鐵足、溫潤如玉、龜背片”等,展現出了工匠的創造力以及在燒制工藝上逐漸的新發展,使其價格更加的高昂。
現在在我國的瓷器市場上,現代的仿制品較多,所以在對于貫耳瓶的鑒別上一是在瓷器釉質上的明顯差別,釉質肥厚、光潤度強、釉下氣泡的顆粒非常多且非常大,現代的仿制在光澤度上差了很多;二是看其紋片的痕跡,存在著開片但是線條感、流暢度非常高,形狀容易仿制但是在神上卻很難仿制成功;三是胎色上的差異,一般是以灰黑色為主的黑胎,在器口上的薄釉處和足根露胎處不可能形成紫口鐵足,這就是進行辨別貫耳瓶的基本方式,其貫耳瓶是宋代官窯瓷器中杰出的藝術品之一,它是時代的特征以及工匠精神的特征。目前,我國市場上的貫耳瓶為宋代制作精良的瓷器已經很少了,價格會越來越高。
陶瓷的定義及分類知識
1. 什么是陶瓷?
陶瓷是把粘土原料、瘠性原料及熔劑原料經過適當的配比、粉碎、成型并在高溫焙燒情況下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后,形成的堅硬物質。
2. 陶和瓷的區別?
陶瓷是陶和瓷的總稱,兩者具有本質上的區別:陶器的坯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坯料是瓷土(高嶺土)。陶器的燒成溫度約在900℃左右,瓷器則需要1200℃左右才能燒成。陶器不施釉或施低溫釉,瓷器則多施釉。陶器坯質粗松,斷面吸水率高,瓷器經過高溫焙燒,坯體堅固致密,斷面基本不吸水,敲之會發出清脆的金屬聲響。
3.衛生陶瓷是用地下的泥做的嗎?
衛生陶瓷的主要原料為長石、高嶺土及化工原料等,高嶺土主要包括砂、石粉、黑泥和白泥等,化工原料主要包括色料、減水劑等。通俗說法陶瓷是用泥做的,但它不是一般的泥,要達到一定的化學成份,質量上乘并且穩定才能成為理想的原料。
4. 什么是吸水率?
吸水率是陶瓷制品中的氣孔吸附水分的多少占制品的百分比。是鑒別衛生潔具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
水被吸進陶瓷后,陶瓷會產生一定的膨脹,容易使陶瓷表面的釉面因膨脹而龜裂,尤其是坐廁等吸水率高的產品,容易將水中的臟物和異味吸入陶瓷,使用久后,就會產生無法去除的異味。所以,選擇陶瓷衛生潔具時首先要留意其吸水率指標,吸水率越低的產品越好。
5. 施釉的目的是什么?
①使坯體對液體和氣體具有不透過性;②覆蓋坯體的表面,起覆蓋層的作用,給人以美的感覺,同時提高強度;③防止沾污坯體,即便沾污也很容易用洗滌劑等洗刷干凈;④與坯體起作用,使釉和坯成為整體。
6. 如何鑒別釉面質量的好壞?
釉面質量高的產品,顏色純正,不易掛臟積垢,易清潔,自潔性好。可在較強光線下,從側面仔細觀察產品表面的反光,以表面沒有細小砂眼和麻點,或砂眼和麻點很少的為好,同時也可以在釉面上滴幾滴帶色的液體,并用布擦勻,數秒鐘后用濕布擦干,再檢查釉面,以無臟斑點的為佳。亮度指標高的釉面采用了高質量的釉面材料和非常好的施釉工藝,對光的反射性好,均勻,從而使視覺效果好。
7. 何謂抗菌釉?
抗菌釉是含有抗菌劑———Ti、Ag、Zn等金屬離子而具有殺菌、防霉功能的陶瓷釉。常用的抗菌劑有TiO2、含銀離子、含鋅離子等氧化物或化合物。其抗菌機理為:1. TiO2在光照條件下可使空氣中的水分發生分解,使表面生成OH-、H2O2、O2-等反應活性強的物質,它們對細菌有殺滅作用,特別是H2O2有較強的殺菌消毒作用;2.銀離子可與蛋白質結合,抑制酶系統,破壞細胞核物質,從而抑制乃至殺滅微生物;3.正的抗菌金屬離子與保持電負性的細菌作用,使細胞膜破損,從而抑制其生長、繁殖。
公司生產的金四維陶瓷產品都使用上了“抗菌釉”這一高新技術。他們通過兩種方式達到其抗菌的作用:一是陶瓷釉面與空氣中的水分接觸可釋放微量的銀離子,銀離子一旦與細菌接觸,便強烈吸附在細菌機體上并進入細菌體內,破壞微生物細胞呼吸系統及電子傳輸系統,引起酶的損壞;二是銀離子可強烈催化材料表面的氧,使其分解出活性原子氧,而原子氧具有較強的殺菌能力。經權威機構檢驗,抗菌陶瓷對大腸桿菌、葡萄球菌、霉菌等都有很強的殺滅效果,其24小時的抗菌率可達到90%以上。
8. 何謂寶潔釉?
寶潔釉是近年國外興起并流行的一種新的釉面新工藝技術。在衛生潔具的生產過程中,由于坯體在燒成過程中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其表面均會產生一些細小的針孔,在顯微鏡下觀察釉表面呈現凹凸不平的現象,細菌和污物很容易在凹的地方處滯舊,用水不易沖洗掉,從而釉面不易清洗。而寶潔釉就克服了這一現象,它是在一般釉的表面再施一層特殊釉,經高溫燒成后,這層特殊釉料與底釉互相熔融在一起,不但解決了底釉的凹凸不平的缺陷,并與底釉形成一個一體化高溫燒成永久性釉面,所以使用該種釉產品的釉面變得非常致密、光滑、平整,使大量的細菌和污物無從黏附,細菌產生與繁殖的環境沒有了,再多的污物不用擦洗,僅用水輕輕沖洗就不會留下任何污跡,潔具光亮如新,消費者對潔具的日常清洗也將變得異常簡單,同時該產品還具有較好的抗菌功能,并會在產品燒成形成自然特殊的花紋,增加了產品的美感。
此技術在國外目前只有水平較高的企業能生產,并且大多都采用的是在表層涂抹一層具有自潔功能的材料,沒有經過高溫燒成,經過一定時期以后,效果均有不同存度的降低,國內廠家因無法達到技術要求,故市場上此類產品難見蹤跡。四維的寶潔釉潔具由于獨特的工藝技術,使其具有了自潔、超平滑、高亮度、高溫永久性釉面的特點,故能使潔具終身保持它的功能效果,同時對人體不產生任何危害,是當今備受推崇的綠色環保產品。
9. 何謂衛生陶瓷中的“低溫陶瓷”、“中溫陶瓷”、“高溫陶瓷”,他們有何區別?
按陶瓷的燒成溫度可分:燒成溫度在700~900的為低溫陶瓷;燒成溫度在1000~1150的為中溫陶瓷;燒成溫度在1200以上的為高溫陶瓷;低溫陶瓷和中溫陶瓷由于其溫度較低,燒成時間短,使其材料結構無法完成“晶相轉化”,達不到衛生潔具“全瓷化”的要求,所以材質空隙率較高,容易吸進污水,不易清洗且會發出難聞的異味,時間久了還會出現龜裂漏水甚至開裂!高溫陶瓷是在窯中經過1200度以上的高溫燒成,材料結構全部完成晶相轉化,生成結構極為致密的玻璃相,因此掂起來有種沉甸甸的感覺,同時易于清潔,不會吸附異味。
四維瓷業采用德國瑞德哈姆寬斷面節能隧道窯,燒成溫度最高達1280度,完全玻化,質地細膩,抗龜裂能力強,吸水率低(<0.5%),強度高。尤其是掛式坐便器、洗滌盆水槽和洗面器等掛墻安裝后承重荷載遠超過美國國家標準。
10. 優等品就沒有缺陷嗎?
由于陶瓷制品是各種原料經過高溫燒成的產品,雜質、變形等缺陷不可能完全避免,國家標準也允許一定程度的缺陷存在。
陶瓷知識: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的歷史分期及特征
中國是瓷之母國,青白瓷是瓷之母國的一朵奇葩,青白瓷是宋代六大瓷系之一,以景德鎮窯為代表,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間,青中閃白,白中顯青,故名。宋代是青白瓷的輝煌時期。考古發掘資料表明,目前已在國內十多個省,近150個縣和國外20多個國家或地區出土了宋代青白瓷。景德鎮從宋代生產青白瓷以后便聲名鶴起,為天下所注目。宋真宗將青白瓷定為貢品,并以其景德年號命名此地,使天下皆知有景德鎮。因此可以說,青白瓷是景德鎮成為世界瓷都的起點,在中國乃至世界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通過考察和研究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的瓷胎、釉原料、裝燒工藝以及各個時期器物形制、裝飾技法、紋樣及其風格等,以揭示北宋、南宋兩個歷史時期內各不相同的內在和外在特征。
一、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的特征分期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逐漸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紛爭,形成了統一的局面。公元1127年,在金兵入侵下,宋室被迫南遷,史稱南宋。由于北宋、南宋的社會歷史條件不同,人們的審美觀和思想不同,從外部影響了景德鎮青白瓷的風格。同時,制胎、制釉原料的區別和裝燒方法的不同,則是形成北宋、南宋景德鎮青白瓷不同風格特征的內在原因。
1、北宋早期景德鎮青白瓷的風貌及特征:
北宋早期的青白瓷,尚屬于草創時期,帶有草創時期的鮮明特征:胎質粗糙,質地疏松,青白釉色不純,多泛黃,釉面開有細小紋片,釉層稀薄,且施釉多不及底,裝飾粗樸無紋,以手工拉坯,旋紋為多,器形較五代豐富,但器物形制仍不脫五代痕跡,并向宋代秀麗挺拔過渡。缽由五代時的斂口變為敞口,器身多折肩,器形由渾圓演變為斜腹壁,已有宋青白瓷造型秀挺之美;瓜棱形壺,形制與五代相似,但器底變厚了,壺流也變成細長了,流口低于壺口,整個器形顯得修長;碗與五代相比,器底厚,圈足高,足徑小。器物裝燒工藝主要為墊餅匣缽裝燒,器底露胎,但仍有許多器物用五代支釘疊燒法燒制,仍有支釘疊燒的風格。
北宋中、晚期景德鎮青白瓷胎質精細,胎壁薄膩,體薄透光,釉色瑩潤亮麗,釉質如玉,釉面晶瑩碧透,造型秀美精巧。裝飾以刻花、劃花為主,印花裝飾漸趨流行,紋飾仍以蓮荷、牡丹、菊花等為主,手法簡煉,技巧嫻熟。成型工藝為手工拉出粗坯,再用旋坯法成型,使得器坯薄膩規整,胎薄透光。在裝燒方法方面,以仰燒法為主,墊缽覆燒法所燒芒口瓷亦不鮮見,且芒口常鑲金包銀,五代時的支釘疊燒法亦有遺留,器物品種日漸豐富,釉色除純正的青白釉外,青白褐色釉也是常見釉色。
陶瓷考古專家撰文指出:從江西大量宋墓出土器物看,北宋初期景德鎮青白瓷白色偏黃,釉質較差,施釉不及底。到北宋中晚期景德鎮青白釉的釉質晶瑩如玉,白中間青,凝釉處呈水綠色,光澤度、透光度強。這種狀況,也為宋代景德鎮湖田窯考古發掘報告所證實。這說明,北宋時期景德鎮青白瓷的發展確實經歷了一個興起和發展以至于成熟,形成典型的青白瓷這樣一個過程,并形成獨特的景德鎮青白瓷風格和審美魅力。這也說明,北宋時期景德鎮青白瓷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歷史分期,只是它經歷了兩個過程。到南宋,其風格為之一變,南宋晚期時又呈另一種獨特的風貌與特征。
2、南宋景德鎮青白瓷風貌和特征
南宋時期的景德鎮青白瓷,也經歷了南宋早期、南宋中期和南宋晚期三個歷程。在每個歷史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風貌與特征。南宋早期,具有北宋中、晚期特征,是青白瓷發展的盛期,具有典型的青白瓷的審美特征;南宋中期,總的來說,青白瓷的制作和生產趨于滑坡,整體的質量已不如前,但仍有不少青白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水平。下層瓷石制胎、支圈覆燒以及包金鑲銀印花芒口瓷成為南宋青白瓷的主要特征。南宋后期,景德鎮青白瓷的制作和生產,已風光不再。當然,元初又曾一度興盛并持續生產,并形成自己的時代審美特征。
二、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產生歷史分期的原因
景德鎮地區自古以來水土宜陶,有著悠久的陶瓷史。宋代景德鎮青白瓷是在其五代白瓷的基礎上發展演變的結果。從考古發現、文獻記載和現代科學技術測試結果來看,景德鎮青白瓷在北宋、南宋所用的原料和釉料是有區別的,從而所制器物的胎質、釉質及其整個風格都不同。
1、宋代景德鎮青白瓷制胎原料的分期
北宋、南宋景德鎮青白瓷制作和生產所使用的瓷石原料不同,是構成宋代景德鎮青白瓷制品分期為北宋、南宋的主要物質基礎的原因。從總體來看,整個宋代景德鎮青白瓷所用的原料和釉料是相同的,都是單一瓷石成瓷,都是用傳統的釉果、釉灰配釉,因此整體呈色和胎質大體上一致。但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物質的細部。據專家考證,北宋、南宋盡管都是用景德鎮本土瓷石制胎,但北宋、南宋所用瓷石所處層位不同,化學組成和物理性能各不相同。正因為此不同,才造成了北宋、南宋青白瓷風格不盡相同。考古考察情況表明,宋代景德鎮青白瓷制胎原料瓷石分布分上層和下層兩個層位。上層瓷石性能更加優越,其Al2O3的含量較高,達17%19%,鉀鈉含量較低,約為3%。又因為上層瓷石風化程度比中下層大,硬度不高,約為莫氏4度,這種瓷石的礦物組成中含有一定量的絹云母與高嶺石,可塑性能較好。下層瓷石性能與上層瓷石相比,化學組成和性能均不如上層瓷石。
2、宋代景德鎮青白瓷制釉原料分期
蔣祈在其《陶記》中說: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則石堊煉灰,雜以槎葉、木柿、火而毀之,必劑以嶺背釉泥而后可用。攸山、山槎灰:即攸山、山槎二處所產之釉灰。攸山,攸、游同音,即景德鎮與婺源縣交界處之游山,距鎮十八公里,山槎,即景德鎮與樂平交界處之仙槎,距鎮十七公里,以上兩地均盛產石灰石,且柴草茂密,距清代釉灰產地寺前僅十公里左右。灰,即釉灰,用石來與草木灰拌勻制備,在釉中起熔劑作用。所謂的釉泥,即指釉石,亦指釉果。釉石與釉果只是一種物質的兩種稱呼。它是指一種風化較淺的瓷石,其礦物組成和化學成分與不子很接近,主要為絹云母、石英、還有少量的長石。其硬度較高,可塑性弱,鉀、鈉物質含量較高,耐火度比瓷石低,原礦呈堅硬的淺綠色石塊,其中助熔劑含量較高。
宋代景德鎮青白瓷釉是用釉石配以釉灰制備而成的,這形成景德鎮釉料制備的傳統。根據科學測定,宋代景德鎮青白瓷制胎原料瓷石和制釉原料釉石,基本為同一種原料。其區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風化程度不同。從本質上看,從性質上看,兩者都是瓷石,只是制釉用的原料釉果,是一種風化程度較淺的瓷石或尚未風化的瓷石,而制胎的原料瓷石,是一種風化了或內風化度較深的瓷石,一般分為風化型和蝕變型兩種類型;二是化學組成上略有不同,釉石中的K2O和Na2O的含量比瓷石略高。釉果和瓷石加工成的不子的制作工藝,幾乎相同。因此,構成北宋、南宋青白瓷制瓷原料瓷石的不同,其釉料釉石也隨之不同,更何況,景德鎮制釉原料往往就用瓷石,或者瓷胎原料直接用釉石。
三、結語
對上面考察的探討,筆者認為: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的發展,可分為北宋、南宋兩個歷史時期;經歷了北宋初期草創與興起、北宋中期至南宋初期為發展高峰、南宋中后期演變和趨于衰落這樣三個過程。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的歷史分期,是和歷史的分期相一致的,只不過是青白瓷經歷了自身發展的過程。北宋青白瓷、南宋青白瓷具有不同的歷史風貌和風格特征。但不管如何劃分,宋代景德鎮青白瓷是一個整體,有著共同的時代特征和共同的審美風格和魅力,它是宋代整個審美思想、審美觀念的折射與反映,它是宋代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它適應和滿足了宋代社會審美的和實用的需要,是宋代哲學觀念、美學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綜合反映。
宋代官窯瓷器的特征
宋代官窯瓷器的特征有這么幾個:
胎:北宋官窯胎色紫褐、釉色淺,南宋官窯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稱“黑胎”,胎質一般較薄,胎質細密。
釉:北宋官窯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綠、油灰等色。在當時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后世則以粉青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內司窯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窯所鑒,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稱其器為紫口鐵足,并以此為貴。汴京官窯與修內司窯均有窯變。釉色晶瑩,釉面有開片紋,釉斑則以鱔魚血為上,墨紋次之,光彩輝耀,尤覺奇異。
南宋前期釉較薄、滋潤、呈乳濁狀,有玉質感,釉色以粉青為主,間有灰青、青黃、蜜蠟等色,通體滿釉,史稱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與前期相同,而釉層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過胎,有垂流釉現象,多用墊并燒造,足端無釉呈深灰或灰褐色,為薄胎厚釉青瓷。
造型:有紙錘瓶、貫耳瓶、瓜棱瓶、筒子渣斗、花盆、香爐、盤、碗、洗子等。
陶瓷知識:宋瓷中的官窯系統
宋瓷有兩大系統,一個是官窯系統,就是我們常說的宋代五大名窯;還有一個民窯系統,分為八大窯系。我們先從宋代的官窯系統,也就是宋代五大名窯講起。
我們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汝窯作為老大,有“汝窯為魁”之稱。
宋代的五大名窯和民窯的八大系統,只有官窯和哥窯的命名方式是特例,其他都是以窯口地址作為命名的依據。“官窯”是一個特定的稱謂,專指宋大觀及政和年間于汴梁所設的官窯所造瓷器;至于哥窯的名稱來歷,相傳宋代龍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哥者稱哥窯,為宋代各窯之一。汝窯不用說了,就是宋代汝州所燒的窯;過去汝窯的窯址不明,直到20世紀80年代,汝窯窯址在河南寶豐清涼寺被發現,我們才確切知道這個窯口的位置。定窯,就是定州所燒的窯。
名窯之魁——汝窯
汝窯作為宋代五大名窯的魁首,是老大。汝窯名氣很大,自古以來流傳甚廣。南宋人葉(音置)在《坦齋筆衡》里有這樣一段記載,他說:“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古人的這些記載,對后人產生很大的影響,收藏宋瓷的人,言必稱汝窯。
汝窯非常稀少,原因是汝窯的燒造時間非常短,只有二十來年。今天全世界有記錄可查的汝窯大約有67件。汝窯業非常珍貴,史書上也有記載,《清波雜志》里這樣說:“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這段記載非常重要,提出汝窯的釉色是靠瑪瑙呈現的。宋代在燒造汝窯的時候,釉里加了瑪瑙末,所以汝窯釉面的光澤跟其他瓷器不一樣。
汝窯是宋徽宗在位期間燒造的瓷器,燒制這種青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宋徽宗的追求。當時奸臣蔡京和各種道士都在攛掇宋徽宗信奉道教,導致宋徽宗后來篤信道教,他大力推行道教,稱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而道教對青色的追求,直接影響了宋徽宗的審美。
大同小異——官窯、哥窯
官窯顏色比汝窯透亮一些,顯得更青綠一些。今天官窯的概念,一般情況下指的是明清官窯文章轉載于華夏陶陶瓷信息網,帶有明確朝代紀年的瓷器。實際歷史上的官窯,從宋代宮廷就有燒造。官窯是北宋定的主調。北宋官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期才開始燒造,窯址不明。
公元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當時為了區分,北宋官窯就稱為“舊官”,南宋官窯就稱為“新官”。宋代的官窯,到了元代就戛然而止,一下停住了。因為它跟社會背景發生了沖突,元代人不欣賞這種青色的宋瓷。直到清代,皇宮才開始主動地去臨摹。了解這些社會背景,對瓷器鑒定會有好處。
哥窯是與官窯類同的一個窯口,非常接近。它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征,也有開片。哥窯和官窯的接近程度,有時候連專家都分辨不清。哥窯是中國古代陶瓷,尤其五大名窯中疑團最多的窯口。因為史書上的記載都不太詳細,哥窯的窯址至今不明。
特立獨行——鈞窯、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中,汝、官、哥三種瓷器都是青瓷,僅從顏色就可以辨識。從科學上講,鈞窯也屬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為主的瓷器。鈞窯的顏色有玫瑰紫、鈞紅、天藍、月白,非常多。
鈞窯主要的燒造時期是宋金元時期,它有鈞官窯和鈞民窯之分。它是從北宋的徽宗時期開始燒造的,有人認為是“汝停鈞代”,即汝窯停止燒造以后,鈞窯就出現了。汝窯和鈞窯有些外部特征很接近,工藝也比較接近。鈞窯的工藝中有一點不同,它是乳濁釉,一種不透明的釉。官窯、哥窯、汝窯,都屬于透明的玻璃釉,釉是透亮的;鈞窯不是玻璃釉,是乳濁釉。
鈞窯對中國陶瓷史有個巨大的貢獻。它以銅為呈色劑,在高溫下一次呈現紅色。這不僅是對中國陶瓷史的貢獻,也是對世界陶瓷史的貢獻,這個貢獻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里都是輝煌的。
宋代五大名窯中,定窯與其他四窯不同,它是白瓷,那四個都是青瓷。那四大名窯里,除了極個別的以外,都不動雕工。只有定窯是以紋飾作為表現形式。直接原因是因為定窯的釉面非常薄,而其他四窯的釉面非常厚,所以定窯可以用刀來雕刻,體現它的紋飾之美。
宋代的審美觀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宋代的宮廷審美,它代表著官方和貴族的利益。青瓷的收斂、溫厚、寧靜、含蓄,以顏色作為表現形式,強調的是內心的一種感受。青瓷受到宋徽宗個人的喜好而提倡,這是宋代官方陶瓷美學的一個寫照,注重精神至上。
陶瓷知識:南宋官窯
南宋官窯是指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的總稱。系專為皇宮燒制宮廷用疵的御窯廠。一般官僚和庶民無權使用,因而制品不惜工本。制作工藝極為精細,即使在南宋當時也是為世所珍。為我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我國瓷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碎紋藝術釉瓷的鼻祖。南宋官窯以澄泥為范,產品不加刻花彩繪,釉質肥潤,色以粉青為尚,以追求釉色的自然美和如玉的質感為最高目標。多次施釉和多次釉燒是南宋官窯工藝技術的特點,所以,薄胎厚釉是產生玉質感的主要原因。
薄胎厚釉的南宋官窯還具有以前官窯瓷器所沒有的特征:其一為紫口鐵足,因胎色較深,器物口沿釉薄處微顯紫色,器足刮釉處露出鐵黑色的胎骨,故稱之。其二為開片,紋理大小,疏密不一,富有層次,冰裂突出,纖繡疏郎,裊若游絲,沉靜蘊籍,別有情趣,使人賞心悅目,由衷感嘆官窯之高貴精美南宋官窯是指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的總稱。系專為皇宮燒制宮廷用疵的御窯廠。一般官僚和庶民無權使用,因而制品不惜工本。制作工藝極為精細,即使在南宋當時也是為世所珍。為我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我國瓷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碎紋藝術釉瓷的鼻祖。南宋官窯以澄泥為范,產品不加刻花彩繪,釉質肥潤,色以粉青為尚,以追求釉色的自然美和如玉的質感為最高目標。多次施釉和多次釉燒是南宋官窯工藝技術的特點,所以,薄胎厚釉是產生玉質感的主要原因。薄胎厚釉的南宋官窯還具有以前官窯瓷器所沒有的特征:其一為紫口鐵足,因胎色較深,器物口沿釉薄處微顯紫色,器足刮釉處露出鐵黑色的胎骨,故稱之。其二為開片,紋理大小,疏密不一,富有層次,冰裂突出,纖繡疏郎,裊若游絲,沉靜蘊籍,別有情趣,使人賞心悅目,由衷感嘆官窯之高貴精美。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陶瓷知識:宋代官窯的建立及嚴格的管理制度》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陶瓷知識:宋代官窯的建立及嚴格的管理制度》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陶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