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陶瓷知識:唐代外銷瓷遠銷東非

            從目前國內外發現的傳世和出土的長沙瓷器,以及長沙窯窯址地層出土瓷片標本來看,長沙窯青瓷釉下彩繪至遲在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開始燒造,并一直延續至晚唐五代時期。長沙窯青瓷釉下彩繪主要著色劑是鐵和銅,早期色彩比較單調,只有釉下褐彩,或釉下綠彩,其后出現褐、綠兩彩,或褐、綠、紅多種色彩并現的情況。這幾種色彩的交替或重復運用,使彩色產生多變效果,并利用釉料在高溫中與瓷胎相互滲透的原理,形成深淺濃淡的層次。紋飾也由以斑點組成的簡單幾何人物、山水以及詩文的畫面。長沙窯釉下彩的花鳥、花草和各種動物等。在各種短尾,大部分在草叢中作跳躍狀。此外,用長短不一的詩文作為瓷器裝飾,也是長沙窯釉下彩繪的一大特色。這些詩句一般多寫在壺流的正中處,或書于枕面和碗碟內。每個器物或只題一首詩;或單一句;或一聯句,四言、五言不等。其中有古老的民謠、諺語、格言、警句,也有成語或俗語,字體多為行書,也有少量草書。長沙窯瓷器中,還常采用模印、貼花等裝飾手法。模印的紋樣有人物、獅子、葡萄、椰棗、西域舞女和力士等,貼花的部位多見于壺流、罐系的下方和洗的腹部。

            唐代長沙窯的產品,還用作外銷,目前在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以至東非等地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發現過傳世的唐代長沙窯瓷器或出土標本,其中尤以日本和伊朗出土遺物最豐富。從這些國外發現的長沙窯瓷器精品來看,雖然其輸出的時間晚于越窯和邢窯,但由于器物的造型和裝飾能適應銷往國家的需求,因此長沙窯成為唐代生產外銷貿易瓷的主要窯口之一。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黃衛文)

            taoci52.com精選閱讀

            乾隆年款外銷瓷器鑒賞_陶瓷知識


            西洋人物罐

            此人物罐胎質較薄,形制獨特,前后開光圖案分別反映的是牧羊和采花場景。該瓷器采用粉彩技法,裝飾花紋以中國傳統的纏枝花卉為主,并飾有傳統的獸耳,底部中間有紅色“乾隆年制”四字楷書款,極具中國文化特色。但另一方面,這件瓷器又極具西洋特色,開光處人物為金發碧眼的西方女人,而且整個器物色彩非常艷麗。

            西洋人物盤

            此人物盤形制較大,盤上繪有2男3女共5個西方人物。此外,畫中尖頂房屋等建筑也頗有歐洲特色。但瓷器盤面中,包括山石等繪畫手法又有傳統的國畫技巧。盤底為規整的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兩件外銷器具有紋飾復雜、裝飾性強的特點,應為日常生活中的觀賞瓷。吳教授認為兩件器物系民國時期所仿制,價格在萬元左右。

            外銷瓷是來樣加工

            從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的清代前期,國外對中國瓷器的需求十分巨大。此時的外銷瓷有相當一部分是按照歐洲的訂貨合同生產的,有許多紋飾圖案是依照外商從歐洲帶來的樣品,由中國瓷繪工人精心摹繪,以確保適合歐洲人的品味。

            清代外銷瓷中的彩瓷:花卉山水紋瓷盤_陶瓷知識


            清代外銷彩瓷造型豐富,紋飾艷麗奪目,并帶有外來文化特色,給人一種新穎、秀麗感。本文介紹的10件清代外銷彩花瓷盤都為魯德集團季先生收藏,造型都為圓形,寬板沿,淺腹,坦底,圈足。薄胎色白,質堅硬,釉面溫潤,玻璃質感較強,造型規整,做工精細,板沿與內底都有彩花紋飾。

            1、青花礬紅花卉山雀紋瓷盤:口沿描繪褐釉,板沿兩道弦紋間飾斜方格紋與四組花葉紋,其間還飾有四開光,內繪青花花卉紋。盤內底以釉下青花繪山坡、欄桿、瘦石、以及樹干、枝葉,還有飛翔的山雀,又以釉上礬紅與描金勾畫花葉。

            2、青花礬紅描金芭蕉紋瓷盤:口沿描褐釉,沿面及腹內壁上下以青花弦紋區隔,板沿繪四簇折枝花,腹部斜方格錦紋,內間飾四開光,開光內繪花朵。內底繪坡地,山石,芭蕉,花卉,花朵碩大,枝葉繁茂,蓓蕾與新開放的花朵向上,葉片有伸有卷,迎風而動。以釉下青花或釉上礬紅繪畫,葉脈與花朵上描金勾勒。

            3、青花礬紅花卉紋瓷盤:褐釉描口沿,口沿邊繪青花斜方格紋,板沿上間繪折枝花卉三組,底部畫雙線青花弦紋,內繪一簇花卉,花盛葉茂,以釉下青花繪花葉,礬紅畫花朵與枝干,描金勾畫葉脈與花朵。以上三件均具有伊萬里風格。

            4、粉彩玻璃白花卉紋瓷盤:口沿邊施褐釉,板沿上以玻璃白堆繪5組花瓣形開光圍繞一周,內繪花卉,開光間各施一花朵紋相間。又以淺藍彩繪方折回紋與花朵紋錦地作邊飾,并延伸到腹壁。內底繪一束花卉,其間有一幅展開的花卉畫卷。設色有淡藍、礬紅、黑彩、堆白、描金等。

            5、粉彩折枝花紋瓷盤:口沿邊施褐色釉,寬板沿繪錦地花朵折枝紋,5組花形開光圍繞一周,內繪折枝花,開光間各繪一朵蓮花,五朵蓮花對應處邊飾內繪不同色的花朵。內底繪折枝花,色彩艷麗。彩料顏色有紅、淺綠、黃、褐、藍、白等色。

            6、粉彩石榴折枝花紋瓷盤:口沿邊施褐釉,寬沿與淺腹內壁繪卷草荷花紋邊飾8組圍繞一周,內底部飾折枝花,上開各種花朵,中部有菱形畫面,內繪兩顆石榴,其色有紅、黃、褐、綠、白等。

            7、粉彩蓮花紋瓷盤:口沿邊施褐釉,寬板沿繪三組相連簇花圍繞一周。底邊施一弦紋,內繪一株并蒂蓮,碩大的花朵上又伸出兩小花枝,色有紅、藍、白、褐、黃等。

            8、粉彩花卉紋瓷盤:板沿上繪三組折枝花,腹底繪金色弦紋一道,上繪三瓣葉隨弦紋圍繞,內底繪山石與欄桿,花卉有牡丹、菊花等,生長繁茂,色彩繁多,有紅色、玻璃白、淡褐、綠色、金彩等。

            9、彩繪樓閣山水紋瓷盤:口沿邊施褐釉,寬沿上繪花葉風竹錦地紋,四開光內繪花朵。盤底邊飾弦紋一道,內繪山水樓閣圖,窗內一人讀書,表現了文人雅士的清高情趣。色彩有礬紅、藍、綠、黃等,此藍色屬釉上藍彩。

            10、彩繪山水樓閣紋瓷盤:口沿邊施褐釉,寬沿繪三簇折枝花圍繞一周,內腹繪小葉紋一周,內底繪山水樓閣紋,遠處群山相連,河水由遠而近,河邊山石后露出屋宇,前有亭臺,旁古樹繁茂,河上有橋,近處樓閣亭臺,橋旁岸邊可見有人行走。色彩豐富,繪畫有很高藝術水平。

            上述瓷盤均屬外銷器,彩繪精美。中國的外銷瓷有著悠久的歷史,至萬歷年間外銷瓷出現西方藝術風格,如上述介紹的瓷盤邊飾明顯屬外來紋樣。到了清代康雍乾時期,中國瓷器發展到高峰時期,特別是景德鎮燒瓷規模宏大,工匠多達十多萬人。順治三年(1645年)廢除匠籍,康熙十九年(1680年)恢復御器廠,工匠較明代有較多的自由,官窯有的工匠可到民窯燒制瓷器,傳遞經驗,這樣大大提高了民窯精細瓷器的制做工藝。乾隆年間出現“官民競市”的局面,官、民窯互相影響,使瓷業得到發展。康熙時期的五彩器比明代又有發展,除用紅、綠、黃、褐、紫等彩色作畫外,又加入金彩、藍彩、墨彩,色調強烈,富麗堂皇,品種豐富。紋樣有各類花卉,飛鳥、昆蟲與人物故事,康熙時出現粉彩器,在彩料內加鉛粉,畫面顏色鮮明,柔合淡雅,有陰陽向背,濃淡厚薄之分,層次分明,具有很好的立體效果,雍正時成熟,乾隆時期更加流行。琺瑯彩瓷器也是這時器的新品種,彩料特殊,它是精細白瓷與西洋繪畫藝術的結合,這也為民窯燒制外銷彩花瓷器打下基礎。在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生產燒制伊萬里風格的瓷器。上述介紹的瓷盤中就有“伊萬里”風格器。“伊萬里”瓷器是指在康熙初時,日本九州學習中國明末青花五彩燒造的青花和釉上礬紅描金瓷器,曾銷往阿拉伯國家和印度,歐洲等地。康熙朝停止海禁后,由于歐洲人對日本的伊萬里瓷大量訂購,景德鎮為適應外銷的需要,也開始燒制這類瓷,以釉下青花加釉上礬紅彩,然后再用金彩描繪,由于金彩描繪精細,提高了瓷器的品味,加之價廉爭得外銷瓷市場。

            康熙時期外銷瓷繪畫內容豐富,有耕織圖、狩獵圖、四愛圖、琴棋書畫圖及戲曲、歷史人物故事等等,多數邊飾是外來的,還有以五彩繪克拉克風格器,中間是主題,周圍6個或更多開光,內繪小圖,有各種山水、花卉、人物、動物等。雍正時期外銷器主要是粉彩瓷器,具有凹凸向背的立體感,色彩多達十幾種。繪畫內容豐富多彩,有刀馬人物,文人雅士,仕女嬰戲,戲曲故事,還有各種花卉動物等。到了乾隆中晚期,為了節約成本,把景德鎮燒好的帶釉素面器運到廣州上彩繪畫,故稱此類器為“廣彩”。

            上述介紹的彩繪花卉山水紋外銷瓷,件件繪畫精細,花朵艷美,飛鳥生動,牡丹高貴,蘭花清雅,梅花耐寒,菊花堅貞,還有仙鶴、喜鵲、鴛鴦、蝙蝠等,各種花卉與飛鳥都寓意吉祥,不僅反映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體現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據文獻記載,明末清初出口的彩花瓷器是五彩器,雍正時期主要是粉彩瓷器,五彩器的訂制量減了,到乾隆早期幾乎沒有五彩器出口,清代晚期出現仿制康熙五彩器與雍乾粉彩器。

            外銷瓷怎么斷代?


            外銷瓷怎么斷代?誠如美國學者甘雪麗(SHIRLEYGANSE)所說,中國外銷瓷,作為一個經濟領域的概念和文物考古的概念,在國內和國際,其內涵都處于模糊狀態,有待厘清(甘雪麗《中國外銷瓷》2011)。

            中國外銷瓷的概念,不應局限在克拉克瓷、歐洲皇室來樣訂燒的純外國樣式等類的出口瓷這樣狹小的范圍內。這是不科學的,人為切割了一個宏大而又漫長的歷史事件,會給開展深入研究制造諸多障礙。

            中國外銷瓷的歷史,是以先進的制瓷技術和高級的物質文化產品作為物質載體,為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社會進步提供巨量的動力的歷史,所以,這個載體中的文化特征,在前、中期必然是完全的中國式樣的。把這部分排除在外銷瓷概念之外,顯然是不可以的。

            中國外銷瓷的歷史,又是遵循中外優秀文化相互融合、從陌生到共鳴、從相異到趨同的歷史法則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復雜交錯的,是雙方因素互相影響的過程,而不是一道命令那樣明了可斷。

            中國外銷瓷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敞開胸襟、廣納百川去吮吸世界優秀科學文化、豐富和提升自我的歷史。這也是外銷瓷這一歷史事件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國,應該更加重視和繼承。

            探究和判定中國外銷瓷的歷史價值,不應停留在創匯層面,不應停留在對外傳播先進科學文化層面,不應停留在完成人家的來樣加工訂單后,我們賺取勞動和資源代價的層面。這樣的研究結果過于淺薄和局部,遠未進入內里。

            凡是以貿易形式輸往國外的所有瓷器產品,都應視為外銷瓷范疇。在此概念之下,再區分不同時期、不同窯系、不同國別、不同樣式以及不同用途的出口產品的各自路徑和評價,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內部通暢的理論模型。這項工作,顯然要有賴于中外人士共襄合作方能完成——這是歷史規律注定的:事情是大家各自的前輩們一起做的,那就還得要我們后人回過頭去一起溯源完成。

            中國古代瓷器的斷代大多憑眼睛看,先確定一個標準件。這個標準件大致可以分為:胎土的顏色和火石紅等感覺、彩繪的特點、釉面以及顏色的特征,以及用手摸的觸覺感,釉面的氣孔,等等。外銷瓷因為是在明清時期直接銷往西方的,所以外國的學者在斷代的問題上不是憑眼學而是靠資料,所以形成了和我們的斷代方式截然不同的一套方法。

            我們憑眼學標準件來斷代,具有一些局限性。比如說:康熙瓷器瓷質比較堅硬,青花色澤翠麗層次豐富,等等,而康熙朝長達六十年,能否時間定位再準確一點就完全憑經驗了。但是外銷瓷依靠它生產時的一些相關資料,就可以把它的時間定位的誤差前后不過三年。如果我們把這些相對臨近年代的瓷器放在一起來比較的話,我們發現在相對集中的一些時間里面,某一些邊飾會比較流行。我在美國收藏外銷瓷,開始直覺上很快地感覺到邊飾和斷代有關,具體要研究某一段時期的流行邊飾,那就要花相當多的時間了。后來,英國的HowardAngela也和我談到這個問題。我發現她對邊飾斷代問題的研究方法和我們不一樣,她找到一些確定的紋樣,而不是像我那樣把整個的邊飾去籠統地歸類。

            邊飾的斷代主要是從紋章瓷開始。由于紋章瓷上面的紋章很多是因為結婚而訂做的,從西方的一些城市婚姻記錄上可以查到該家族這個人結婚的年代,我們通常的紋章瓷斷代就是這樣來的。我們在把相同時期的紋章瓷放在一起,發現了邊飾的流行問題;通過這一些流行的邊飾,再結合我們通常知道的不同時期的瓷器特征,可以幫助我們對于清代的瓷器進行較為準確的斷代。這些時代的流行特征如果與官窯瓷器進行比較,也許能夠把我們對官窯瓷的斷代做得更加細致一些。

            以下的外銷瓷邊飾就是按照這樣的一個斷代原理去組合的。比如說:邁森風格的邊飾,雍正中晚期開始出現白色粉彩畫在白瓷胎上的精美邊飾;在1740年左右這種邊飾又和三個開光結合在一起,這個開光的樣式有如意型等不同的形狀。到了1745年,這種邊飾的開光又變成了四個,所以我們看到四個開光的樣式在白色粉彩的紋樣邊飾上時,一般都是1745到1750年之間的瓷器。

            邊飾不光是邊緣上大的紋飾,還包括一些線狀的小的紋樣樣式。如像一個個箭頭一樣的花紋,就是流行在康熙晚期1690年到雍正早期1730年之間的。這種小的線狀邊飾流行的時間一般會長點,而一些大的圖案邊飾流行的時間相應會短一些,大多在十幾年。外銷瓷典型邊飾數量較大,作為雜志不勝枚舉,以下提供少量具有清晰斷代的邊飾個例,使讀者有一個大致的印象。

            雍正乾隆時期,有許多的中國歷史故事被畫在外銷瓷中,比如出自《漢書》的“張敞畫眉”就是其中的一個。張敞是西漢人,宣帝時為京兆尹。他和太太感情很好。因為太太幼時受傷,眉角有了缺點,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畫眉后,才去上班,于是有人把這事告訴漢宣帝。一次,漢宣帝在朝廷中當著很多大臣對張敞問起這件事。張敞就說:“閨房之樂,有甚于畫眉者”。后來,人們也用“張敞畫眉”來比喻夫婦恩愛之情。該盤邊飾為典型的邁森紋樣。

            這件盤子圖案目前僅有英國鮑威爾·克頓(Powell-Cotton)私人博物館收藏,全球其他地方還沒有資料顯示有誰擁有。盤子外沿白、藍色圖案來自德國的瓷區邁森,這是最早的白色粉彩邊飾的邁森紋樣。到1740年左右,在這種紋樣上面就會加上三個開光的圖案;1745年以后,在中國繪制的這種邁森邊飾又成了四個上下左右對稱的開光圖案。這個盤子前景畫的是一座花園在江邊上,是雍正時期廣州的一座私家花園;遠處的兩艘船是東印度公司的貨船,在后面畫的是廣州的長洲島(也叫琵琶島)上的長洲塔。長洲島是東印度公司離開的船舶都要停泊的地方。對于東印度公司和它的船員們,這個島有特別的意義。

            畫面表現的是1690年8月發生的鹿特丹起義。考斯特曼因拒絕繳納不合理的貨物稅,而與蠻橫無理的稅吏發生肢體沖突,導致稅吏死亡,結果考斯特曼被判處斬首。這事激怒了鹿特丹民眾,他們發起暴動,推倒了法院大樓,抗議不公正的判決。這個青花的背后有“大明成化年制”的六字款。

            收藏知識:淺談唐代邢窯白瓷注壺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一個重要品種,它初始于隋代。盛唐時期得到很好的發展。白瓷著名的瓷窯是河北內邱的邢窯,和南方的越窯齊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外唐代燒造白瓷的還有四川的青羊宮窯、邛窯,河南的鞏縣窯、魯山窯等,河北省燒造白瓷的窯口最多,除邢窯外,曲陽、平陽、平定、霍州等地都有燒造白瓷,有些發展到宋代時出現了以燒造白瓷而出名的定窯,列入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中。

            邢窯白瓷有細粗之別,細瓷胎質堅硬,胎色潔白,直接在胎上施釉,粗瓷胎質粗松,胎色灰白,在胎釉之間施有一層白色化妝土,釉間施有化妝土的瓷器是北方窯口的特征。

            圖為唐代白釉執壺,高23.5厘米,口徑5.3厘米,足徑6.5厘米。壺為廣口,短流,餅形平底,柄連接于口,壺身修長,造型規整,形體豐滿,健實大氣,胎體厚實,胎色灰白,質地粗松,白色化妝土和釉不及底,施釉不均勻。略有漏釉現象,釉色乳白,聚釉處呈閃乳黃色。釉層開片不均勻,光澤溫潤,腐蝕痕跡明顯,柄接連處胎骨有窯裂,邊沿處剝釉明顯,下部胎質嚴重脫落,另外,在柄身下垂處柄尾上添加一小塊類似紐扣(帽釘)的堆貼裝飾,這可能是古人從服裝上得到啟發,效仿將工體牢牢扣在一起。綜合分析,筆者認為此壺應是唐代邢窯的粗白瓷。

            唐代是我國工藝美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脫離了前期的那種古樸的特色,出現了樣式新穎的格局。壺的造型主要以輪制、堆塑、分段制作接連的方法制作,壺為盤口、廣口、短流、鼓腹,造型優美,形體飽滿,是唐代豐滿健實的藝術特色。

            “外銷瓷”京城現強勢


            10月8日至11日,第七屆北京中國古玩藝術品博覽會在京舉行。記者從博覽會組委會獲悉,有62家港澳臺商和來自瑞典、英國的公司在博覽會上開設展臺。200多家國內古董商參展。在本次博覽會上,瑞典古董商帶來的“外銷瓷”被參觀者爭相搶購,原先并不被收藏者青睞的“外銷瓷”顯現出強勁的熱銷勢頭。

            259年前出口到瑞典的中國瓷器,被瑞典古董商BiornGrelmer先生再度帶回中國,在第七屆古玩博覽會上,引來藏家和古玩商人們爭相搶購。1745年9月,哥德堡1號商船從廣州啟程,滿載著700多噸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和藤器將要駛進瑞典哥德堡市海港時,也同樣引來期待的人群。

            “他們早就有過估算,這些瓷器和茶葉等中國商品,如果拍賣的話,能拍出2.5億到2.7億元的好價錢。但遺憾的是,當船行至離哥德堡港大約900米的海面時,人們卻眼睜睜地看著它沉入了大海。但正是這些沉船,給我們這些古董商們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隨著對哥德堡1號沉船的打撈,成千上萬的中國瓷器出現了。這些當年的外銷瓷在國外多了起來,但在中國國內,歷經戰亂,留下來的同時期瓷器卻越來越少,所以中國對我們來說是巨大的市場。”BiornGrelmer先生告訴記者,他很興奮,因為剛開展兩天,他帶來的上百件瓷器已經出售大半。

            的確,記者10月10日來到北京古玩城即將啟用的書畫城(古玩博覽會主展廳),從下午2點30分開始,在古爾曼古董店的展位前等待采訪,看到BiornGrelmer和他的3個助手,一件一件地拿著瓷器、談著價錢、講著每一件瓷器的工藝,買家將展位里外圍了兩三圈,里面的人走出來,外面的人立即就圍了上去。一直到下午5點鐘展覽將結束,BiornGrelmer先生才空閑下來。

            一件直徑大約10厘米的明代青花小盤和一件與之相配的小碗,標價是4000元。這樣一套青花瓷器,一模一樣的展柜后面還放了十幾套。一件品相完好、燒制精美的明代小碗,在國內古玩市場上并不多見,但此時BiornGrelmer先生卻像瓷器批發商一樣,“批發”這些瓷器。

            來自加拿大的古董商劉文惠先生對記者說:“從沉船打撈出來的中國瓷器在國外成千上萬件,也有人稱為‘打撈瓷’。這些外銷瓷一般都是生活用瓷,而且一般都是專門為外國人訂制的,圖案多色彩艷麗、淺顯,很多藏家認為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心理,沒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隨著國內明清瓷器逐漸消耗,這些外銷瓷精良的工藝和完好的品質顯露出來。現在明清的官窯瓷器價格已經被炒得很高,普通收藏者難以涉足的情況下,一些精麗的外銷瓷,價格便宜、瓷質精美,正在被國內的藏家看好。”

            4000元,雖然在國外恐怕連這個價錢的一半都賣不出去,但在國內,這個價錢并不貴。另外,回流的外銷瓷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很多外銷瓷精品仍在國外。此次BiornGrelmer先生帶來的最好瓷器,是一件約四五十厘米高的清中期粉彩花瓶,標價15萬元。劉先生說:“這件花瓶的粉彩釉色鮮亮,這種品相在國內很少見。現在買回去,明年20萬元出手應該不成問題。”

            唐代白瓷


            唐代白瓷窯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縣窯、密縣窯,山西的渾源窯、平定窯,陜西的黃堡鎮窯。五代時期,江西景德鎮也開始燒造白瓷。

            邢窯白瓷按其胎、釉的質地,可以分為粗、細兩大類。粗白瓷的胎質又有粗、細之分,粗胎的一類胎色灰白,胎質粗糙;細胎的一類胎體致密,胎色較淡,但仍不夠白,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粗白瓷的釉質較細,有些還有細碎的紋片,釉色為灰白或乳白色,還有黃白色。細白瓷的胎色純白,個別的白中閃黃釉質很細,釉層中有微細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滿釉,釉色純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窯白瓷多是素面無裝飾,唐代中期以后特別是晚唐五代,邢窯常常采用雕塑、堆貼、印花、刻花、壓邊、起棱、花口等裝飾方法。

            唐初定窯瓷器胎質較粗,胎色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燒結;白釉器物內璧施滿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潤,積釉處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經過仔細淘洗,胎質堅硬,胎色純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無化妝上,釉色乳白,個別積釉處呈灰綠色或淺青白色,釉質細潔失透。晚唐至五代時期胎土質地此前期更細,胎壁薄而輕巧,釉質細潔,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觸面外,均施滿釉。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窯還有一種帶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輕巧,質地細潔,呈純白色;釉面滋潤,釉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滿釉。一般講,"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細膩、制作精巧,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器物上的,屬于唐、五代時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黃或部分微微閃青,有時帶有刻劃花裝飾器物上的,屬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燒法燒成,口沿無釉并帶有刻劃花裝飾的器物上的,則屬于北宋后期。

            邢窯白釉碗 唐 直徑14·3厘米 估價:RMB8000 口外卷貼壁成唇,斜弧壁,淺寬足似璧,全器光素無紋。胎體堅致,釉色雪白,有"類雪類銀"的說法。

            白釉雙龍耳瓶 唐 60.8*12X15.5厘米 此瓶盤口,弦紋長頸,長圓鼓形腹,平底。兩只龍柄連接于盤口與瓶肩之上,龍口緊緊銜住盤口,形成了此瓶最突出的部分,給人以勻稱穩重之感,同時亦便于提拿,集裝飾性與實用性于一身。瓶身通施白釉。此類器物形成于隋代,盛行于唐代。

            邢窯白瓷執壺 唐 高33·2厘米 估 價:RMBl560000一1950000 成交價:RMB2344600 邢窯白瓷在唐代與越窯產的青瓷同時著稱于世,代表了唐代瓷器生產的兩大主流。此壺線條流暢,造型優美,胎質堅硬,釉色潔白瑩透,通體素凈,有 "美銀類雪"的美譽。

            白釉廣腹蓋瓶 唐 高 14.6厘米 估價:RMB96000一120000 成交價:RMB148995

            淺議外銷瓷青花碗


            筆者藏品中有一件青花碗,其繪畫風格與國內青花器風格截然不同,感覺怪怪的。讀了《中國收藏》總第15期中云陽先生《出水瓷——中國外銷瓷的冰山一角》一文后受益匪淺,作者論述了中國外銷瓷的歷史狀況,對收藏家培芝先生在海外收藏的清早期外銷青花瓷進行了研究分析,對此前人們忽視的歷史上的外銷瓷做了挖掘和探討,使廣大收藏愛好者對外銷瓷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眾所周知,外銷瓷是景德鎮專門對外制作和銷售的,不在內地流通,國內是否還遺存有沒被發現的外銷瓷呢?

            筆者這件青花碗為青花留白花紋,青白釉,青花色澤為純藍色,直徑19.2厘米,高10.1厘米,足徑7.7厘米,也屬大海碗一類。該碗外壁底為一周蓮瓣紋,青花地留白“X”花紋,以8條花紋作8個圓弧狀花口,花朵的4片花瓣內由彈簧狀青花曲線連接,內壁沿口青花紋與外壁相同。碗心為菊花紋。

            該碗底有一窯裂,后又在裂縫處內外補釉復燒,圈足切削工整寬厚,內有“五良太甫吳祥瑞造”6字雙行青花楷書款。該碗畫風豪放,色彩對比強烈。云陽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培芝先生的大海碗不是傳統的冰梅紋。而筆者這件青花碗在碗心處能辨識出冰梅的過渡現象,青花不是涂抹,而是有規律的一層一層表現,由于主張青料色彩濃艷而使過渡不明顯,與國內冰梅鮮明的層次感區別較大,這一現象說明清代的外銷瓷雖然朝著適應外銷瓷風格轉變,但仍遺存內地瓷的繪畫技法,內外壁青花實地面小的地方卻無法辨別。筆者認為,該碗具備外銷瓷的特征和風格,屬于清早期外銷瓷。

            如何識別外銷瓷


            綜觀全球古陶瓷藝術品,如果以質量、檔次而言,無疑都是中國的最好。我的這一點見解大家都不會反對吧!過去,中國陶瓷產品因使用者的身份而分為官窯、民窯精品、一般民窯幾類;外銷瓷當然也不例外。

            “外銷瓷”這一名稱,很多人都熟悉,但是分辨實物就不太容易了。我曾經接觸過不少收藏家,他們的藏品素質都算不錯,其中外銷瓷也占相當比例,可能受到“外銷瓷是大量訂制及粗糙的”這一傳統意識的影響,而誤將自藏的外銷瓷看作內銷民窯精品。作為一個收藏者首先要分清楚各類物品,才能掌握好購入瓷器的市場價格。

            所謂“外銷瓷”,顧名思義,就是銷往中國境外之瓷器。外銷瓷概括為兩大類:第一類由境外的訂購者根據自己設計款式或自備顏料、規格等,來到中國訂制的瓷器;第二類則是由境外專程來中國的外國人或者已在中國境內的外國要員,到中國市場購買專為對外貿易所燒制出售的運回國的瓷器。第二類瓷器一般盛行于18 世紀后,例如有一定數量的Yen Yen瓶(即鳳尾瓶)、五彩瓷器等等。

            現試舉兩個實例與讀者共賞 :

            第一例是3個青花蓋罐、2個觚為一組的青花陳設品(圖1),通高44cm,繪畫風景花卉,現在的市場參考價大約3萬英磅。此類陳設品所繪題材是很廣泛的,當時經營陶瓷的商業市場和今天的商業市場有相同的一面,陶瓷商人為了多接一些訂單,而各出奇謀。例如:在陶瓷畫上不同的圖案,特別是中國民間故事、戰將故事(或稱刀馬人)、八仙人物、纏枝花草及風景等等,這些圖案都使洋人回味無窮。當時輸出的外銷瓷總量很多,依照著色劃分,除青花以外,還有粉彩、五彩、廣彩及描金等等。規格由10cm高至60cm高的都有。此類陳設品,因時間久遠,現存的大多都破缺不成套裝,一般只能見得到單一花觚或者單一遺失了蓋子的罐子。即便這樣,仍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亦成為現今市場上比較難求的藏品。

            第二例是“克拉克”瓷盆。此類瓷器都是葡萄牙人訂購的。“克拉克”本是葡萄牙一種商船的船名“Kraak”譯音,澳門習慣稱“加佬瓷”,這只是翻譯成普通話和粵語的分別。葡萄牙從16世紀已開始在中國海域同中國商船進行海貿(筆者注:當時中國境內禁止對外通商,所以外國商船只能在中國沿海海域與中國商船私下交易),當時的中國商人已給了他們一個很有信用的印象。據記載,葡萄牙船長喬治·卡布拉爾首次在中國南部海域向不熟悉的中國商船訂購了一批瓷器,準備獻給當時的葡萄牙王,但被對方要求預付全部貨款,而交貨期卻是1年后。因為當時他一定要購得瓷器回國,只好抱著賭博的心態,向對方預付了全數金額,并約定一年后交貨。令葡萄牙人驚訝的是,中國帆船商人果然準時無誤地如約到達該海域交貨,用誠信取得了良好信譽。自此,外國商船便很放心地與中國商船展開頻繁的交易。可見,自古至今,生意之道,首要信譽良好;鑒古證今,無論收藏界業者還是收藏者之間的交流,亦不能例外,誠信及信譽是首要的。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陶瓷知識:唐代外銷瓷遠銷東非》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陶瓷知識:唐代外銷瓷遠銷東非》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陶瓷知識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