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陶瓷知識:宋五大名窯

            定窯,宋屬定州,以燒白瓷著稱。碗、盤制品多采用覆燒工藝,口沿上不施釉,俗稱芒口;其它部分滿釉,芒口處往往鑲上金、銀、銅的邊圈。芒口為定窯產品的一大特征。1965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北省曲陽縣澗瓷村發現定窯窯址。

            哥窯,瓷造型端莊古樸,器身釉色滋潤腴厚,傳世者彌足珍貴,現主要藏于北京、上海、臺灣等地博物館,現在仍未找到窯址。

            官窯,分為北宋和南宋官窯,官瓷胎骨堅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潤如脂,紋片縱橫,飄逸流暢。2001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杭州市老虎洞下層發現修內司窯,專家確認為南宋官窯所在。該發現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TAoCi52.coM

            北宋官窯文獻記載相當少,對于其是否存在一直存在諸多爭議,無法確認。2004年河南汝州張公巷窯取得重大考古發現,專家認為這里極有可能就是北宋官窯。

            taoci52.com編輯推薦

            五大名窯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燒制瓷器的國家。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大量燒制原始青瓷,到東漢燒制出成熟瓷器,以后瓷業不斷發展,唐宋時進入中國瓷器制作技術的繁榮鼎盛時期,明、清時景德鎮成為瓷器制造的中心。自唐以后,名家輩出,名窯林立,為全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貢獻。在古代優秀名窯中,主要有:燒制青瓷聞名的越窯、以燒制白瓷聞名的邢窯、以燒制釉下鐵繪聞名的長沙窯和磁州窯、以燒制黑瓷聞名的建窯、以燒制紫砂陶器聞名的宜興窯、以燒制釉下彩繪和釉上彩繪等聞名的景德鎮窯,此外,還有官窯、汝窯、定窯、鈞窯、龍泉窯、德化窯等等。它們之中有專供燒制朝廷日用和觀賞品的官窯,也有燒造實用的普及品和觀賞品為民眾生活需要的民窯。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它們相互補充、相互影響,攜手共進,推動了人類陶瓷制造技術的發展。

            陶 器

            用泥土等無機物質做原料,采取手工或其他方法做成所需要的形狀,經過800℃至900 ℃溫度焙燒硬化而成的物品。一般為日用盛器、炊器、建筑構件及藝術陳設品。器體不透明,有小孔,有吸水性。中國歷史上的陶器種類很多,相繼出現了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繪陶和釉陶等品種。中國制作陶器的歷史十分悠久,根據考古調查,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從舊石器時代結束、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時期,就發明了制陶術,所以陶器發明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

            瓷 器

            以瓷土即高嶺土為原料,經拉坯成型、施釉、入窯焙燒制成的器物。瓷器經1300 ℃以上高溫燒成,胎體燒結后呈白色或灰白色,致密堅硬,扣之能發出清脆的鏗鏘之聲。表面的一層玻璃質透明釉與胎體結合緊密,釉層不易剝落,幾乎不吸水。瓷器根據釉色可以分為青瓷、黑瓷、白瓷、彩瓷四大類。瓷器源于中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即生產出原始青瓷,公元2世紀的東漢時期燒制出比較成熟的青瓷。燒造瓷器的窯口遍布南北方各地,經過南北朝、隋唐的發展,到宋代已是窯口林立,產品各具特色,出現了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南宋至元代開始,中國瓷業中心逐漸集中到江西景德鎮,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發明開創了一個新局面,明清釉上彩瓷又大大改變了瓷器的審美傾向,使之走向精美華麗,使瓷器燒造工藝達到歷史上的頂峰。

            青 瓷

            釉面基本色調呈青綠色的瓷器。3000年前的商代中期開始出現的原始青瓷,為我國最早的青瓷。東漢時期青瓷進入成熟階段。六朝時期,青瓷工藝水平迅速提高,隋唐時期青瓷生產更加繁榮,越窯、甌窯、岳州窯、長沙窯等生產出了猶如千峰翠色般的青瓷。宋代青瓷達到巔峰,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中的汝、官、哥三大窯都生產青瓷。民間的龍泉窯、哥窯、臨汝窯、耀州窯等南北方窯廠都生產精美的]青瓷。青瓷的美在于它的釉色,唐代越窯燒制出湖水綠般的優雅釉色,晚唐五代又燒制成功青瓷極品秘色瓷,使釉色更為清幽雅致。南宋官窯和龍泉窯發明的石灰堿釉新工藝,讓青瓷釉色呈現出粉青、梅子青等如假玉器的色澤,將青瓷之美發揮到了極至。青瓷上還采用劃、刻、捏塑、拍印等工藝技法裝飾胎體,在浙江地區和湖南長沙窯還相繼發明了高溫釉上彩和高溫釉下彩美化瓷器。常見的紋樣有弦紋、水波紋、斜方格紋、網紋、聯珠紋、卷枝蔓草、蓮瓣紋等。元明清景德鎮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中心,白釉、紅釉、藍釉、藍釉描金等瓷器高度發展,彩瓷逐漸受到青睞,青瓷在社會生活中漸漸失去了主導地位。

            一、汝 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河南汝州,即今天的寶豐縣。北宋后期,汝窯成為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器的專用窯場,制品為青瓷,傳世器物有盤、碟、洗、瓶、樽、碗、盞托、水仙盆等。汝窯瓷器在歷史上一直是倍受重視的珍品。從傳世品看,胎體較薄,胎質細膩。器物成型和修坯工藝一絲不茍,燒制也十分考究,器物底部的支燒痕跡小得如同芝麻粒,底部施滿釉。它的釉色為天青釉,色彩青幽含蓄,釉質厚如凝脂,釉面開細碎的冰裂紋。汝窯燒造御用瓷的時間大約只有20年,作品極少,目前傳世的汝窯器物不足百件,分別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以及英國、美國、日本、香港等地。

            宋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

            二、官 窯官窯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官窯泛指歷代由朝廷督辦、專門燒制御用瓷的瓷窯;狹義的官窯則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文獻記載,北宋后期在東京汴梁,即今河南開封設置過官窯。但至今未找到窯址。南宋官窯在浙江杭州,其中的一座郊壇下官窯已經過科學發掘,發現了窯爐、窯具及瓷器碎片。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青瓷盤、碗、碟、洗、爐及仿商周秦漢古銅及玉器的造型。官窯瓷器胎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體較薄,施釉較厚。釉色是官窯瓷器技術和藝術上的最高追求,它創造出青釉的高檔品種粉青、月白、米黃等釉色,這些釉色色澤幽雅,透明感降低,釉層厚而勻凈。由于胎體中含鐵量較高,大部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層較薄的部位泛出鐵紅色,古代文獻稱為“紫口鐵足”。南宋官窯瓷器還有一個特征,就是釉面上分布著長短、深淺不一的裂紋,叫作“開片”。它原本是一種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脹系數大,瓷器燒成冷卻的時候,收縮幅度大的胎體就會把玻璃質的釉層拉碎,釉面出現開片。而藝術素養高的宋代工匠們巧妙地利用了這種缺陷,人為地把它變成一種釉面裝飾,讓自然延伸、交錯的冰裂紋與溫潤的青釉搭配和諧,相得益彰,給單色的器物平添了天然的美感。

            南宋 官窯粉青釉弦紋瓶

            三、哥 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浙江龍泉。燒制的青瓷有各式碗、盤、瓶、爐等,造型幽雅有古韻,典型器物有琮式瓶、貫耳瓶、鬲式爐、蓮瓣碗等。有的器物有刻劃、堆塑等裝飾,哥窯瓷采用多次施釉的工藝,使青釉濃厚青翠,色彩幽深,創出了粉青、梅子青等絕頂釉色,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哥窯青瓷釉上有細碎的開片,稱作“百圾碎”,更小的叫“魚子紋”,把原本是缺陷的開片變成瓷器表面自然天成的裝飾,說明工匠們已經掌握了開片的規律,可以人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這只有在制瓷工藝達到高峰的宋代才能做到。

            南宋 哥窯雙耳三足爐

            四、定 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當時最有名的白瓷窯口。定窯白瓷胎體潔白,質地堅實。釉是象牙白色。不論碗、盤還是瓶、罐,常常裝飾著劃花、刻花或者印花,紋飾題材有蓮瓣、龍鳳、牡丹、蓮池游鴨、嬰戲、鴛鴦等。定窯還發明了一種燒制碗類器物的先進的裝燒技術,叫做“覆燒”,把過去一個匣缽里正著裝一件碗坯,變成多件器物扣疊在一起,形成一個筒形的組合式匣缽,這樣就大大增加了裝燒量,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覆燒的瓷器口沿不能上釉,于是工匠們又在這些芒口的碗、盤口上鑲包了金、銀或銅口,成為一種特殊裝飾。定窯除了大宗的白釉瓷器,還燒制少量的醬釉或綠釉器,醬釉器又稱“紫定”,是傳世稀少的珍品。

            宋 定窯白釉印花云龍紋盤

            五、鈞 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因所在地河南禹縣古稱“鈞州”而得名。鈞窯器物有碗、盤、洗、花盆等。鈞窯的特點在于它的釉色。它雖然屬于青釉,但是釉層不透明;由于釉料中含有銅,釉色呈現天藍、月白等多種變化,還出現玫瑰紫、海棠紅等不規則的彩色斑塊,裝飾在花瓣形的花盆、筆洗、香爐等器物上,別有一番自然天成的韻味。北宋時期,鈞窯有一部分窯場專燒御用瓷,被稱為“官鈞”。這部分產品設計高雅優美,制作時不惜工本,質量精益求精,成為歷代收藏的珍品。鈞窯還影響到周圍的許多窯場競相燒造鈞釉器物,形成一個瓷窯體系。

            北宋 鈞窯玫瑰紫釉盆托

            宋代五大名窯


            宋代五大名窯有何特點?

            汝窯

            汝窯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后不足20年。窯址在河南汝州(一說在河南省寶豐清涼寺),因此而得名。

            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

            鈞窯

            鈞窯分官鈞窯、民鈞窯。

            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于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合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

            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后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后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剛”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

            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后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后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哥窯

            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一,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拒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

            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定窯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民窯。始建于唐,興盛于北宋,終于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余年。窯址分布于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里唐代屬定州,稱為定窯。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

            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宋代五大名窯雜談


            中國瓷器已經有數千年歷史,神州大地上遍布著各種各樣的瓷窯。不少瓷窯因為燒制瓷器的工藝水平出色而被世人熟知。明代典籍《宣德鼎彝譜》中明確地記載著:“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從這段文字中,后人們可以得知宋朝一共有六個名窯,但是其中的柴窯由于瓷器失傳,一般并不被人們所提及,因此人們所熟知的也只有宋代五大名窯——汝窯、哥窯、官窯、鈞窯、定窯。而紫禁城中就收藏著宋代五大名窯珍品,這些瓷器原本都是供宋代皇室享用的御用珍品。

            汝窯瓷器的由來有這么一個美麗的傳說:一日,宋徽宗趙佶從夢中醒來,對夢里雨過天晴后天空的顏色仍有留戀,于是命令汝州的工匠們為他燒制這種如夢如幻的淡青色瓷器。宋朝的五大名瓷中,汝瓷的存世量是最少的,放眼全世界也只有不到一百件。北京故宮博物館就收藏了二十件汝窯瓷器,還有一部分汝窯瓷器目前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其余的都流落到了世界多地。

            哥窯瓷器的釉面布滿了開片,人們將這種開片稱之為“金絲鐵線”,其主要由深黑色大開片和褐黃色小開片彼此交織而成。

            官窯瓷器中最受矚目的釉色種類有月白色和粉青色,用來燒制官窯瓷器陶土的土質比較細膩,官窯瓷器的胎釉非常薄。開片為冰裂紋的官窯瓷器的價值最高,為梅花片的官窯瓷器次之,為細碎紋的官窯瓷器價值最低,而官窯瓷器釉面上的釉斑以鱔血最佳。這種瓷器的造型端莊雅致,別有一番韻味,符合宋代皇室風范。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里面唯一一個燒制白瓷的窯口,燒制瓷器的胎土細膩白凈。定窯非常注重刻畫印花裝飾工藝,定窯瓷器的印花工藝水平在宋代一直都處于遙遙領先的位置。定窯燒制的瓷器品種繁多,有尊、碗、盤、神像......

            鈞窯的燒造在中國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宋之前中國陶瓷的釉色比較單一,一件瓷器上只有純粹的青色、釉色......但是到了宋朝,中國制瓷工藝水平大大提升,人們正我了更加成熟的燒造技術,創制出多釉色的陶瓷品種,人們稱之為窯變。

            宋代五大名窯是中國瓷器制造史上的第一個歷史高峰,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財富。這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瓷器文化,仍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秉持匠心傳承下去!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


            宋代的陶瓷是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聞名世界。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敵。

            汝窯

            汝窯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后不足20年。窯址在河南汝州(一說在河南省寶豐清涼寺),因此而得名。

            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

            鈞窯

            鈞窯分官鈞窯、民鈞窯。

            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于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合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

            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后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后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剛”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

            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后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后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哥窯

            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一,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拒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

            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定窯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民窯。始建于唐,興盛于北宋,終于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余年。窯址分布于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里唐代屬定州,稱為定窯。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

            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陶瓷的分類

            陶瓷器根據其使用的粘土、長石、硅石等原料及配合比例的不同,可分為半瓷器、硬質陶器、瓷器、硬質瓷器等幾種。其它還有用石灰石代替長石的石灰質陶器,用白云石代替長石的白云石陶器,用骨灰代替長石的骨灰瓷器等等。

            一般來說,燒制的方法可分為兩種:一是最初在700~800℃的溫度下進行素燒,素燒后上釉,然后再在1100~1300℃的溫度下進行燒制;另一種方式是先在高溫1100~1250℃下進行燒制,然后上釉再以900~1000℃的溫度進行燒制。

            瓷器上釉后再進行繪畫裝飾的方法稱為釉上彩(700~800℃)上釉前進行繪畫的方法稱為釉下彩(1000~1300℃)。

            我國的陶瓷裝飾豐富多彩,富有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如果按照藝術特點和表現手法來分門別類,則可以歸納為五大類。

            雕塑類: 刻花、剔花、堆花、鏤花、浮雕、塑造

            顏色釉類: 結晶釉、裂紋釉、砂金釉、無光釉、流釉色坯

            釉上彩繪類: 古彩、新釉、粉彩、廣彩;印花、噴花、刷花、貼花

            釉下彩繪類: 青花、五彩、釉黑紅、貼花

            貴重金屬類: 亮金、磨光金、腐蝕金、本金、貼花

            陶瓷藝術品之質量鑒別

            一般消費者對于美術陶瓷藝術品的鑒別因缺乏專業知識面感到有一定的難度,不過,采用以下的幾種方法,也許能對陶瓷藝術品的鑒別有一定的幫助。

            1 外觀造型必需新穎、別具一格,顏色雅致、釉面細膩、手感光滑的器具,在注重藝術性和裝飾性的基礎上,也可注重實用性。

            2 以上看下、從里到外、看有無變形、扭曲,有無缺釉、粘釉、磕碰掉瓷及疤痕現象。把陶瓷品放在柜臺上,看是否平穩,有無翹曲現象;有口有蓋的物品,一定試一下口與蓋是否合適。同一規格、型號產品應大小、厚薄一致。

            3 把瓷器放在柜臺上、地上或用手托起,輕彈幾下,聲音清脆、響亮,說明質量好、結實,如聲音異常,則說明有裂紋、內傷或破損現象。如大件陶瓷品,還應在不同部位聽聽聲音。

            4 帶把、嘴中浮雕類的陶瓷藝術品,如花瓶兩邊的"耳"等,都是二次成型,也就是說粘到主體上去的。因而應仔細觀察這些部位有無間隙、缺釉現象,有無分離感,應注意平滑順暢自然過渡,無粘接痕跡。

            5 陶瓷上的圖案或雕刻上的花紋應完整、統一、清晰、牢固,勾畫的裝飾金、銀線,應粗細一致,光亮美觀,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單色產品應顏色均勻、色澤一致。

            6 對于成套陶瓷器具,要看好各部分的造型、圖案、顏色是否一致、協調、配套。正規產品的底部或包裝箱上大都印有商標、產地或廠名。同時還要看包裝是否完備、結實,以便攜帶、運輸。

            我國生產陶瓷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南北陶瓷各有特色,黑陶、紫砂陶及仿古陶瓷都頗具特色。總之,藝術性強、造型優美、線條流暢、風格別具、生產數量少的產品,通常具有較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五大名窯瓷器特點


            中國的五大名窯是鈞窯、汝窯、定窯、哥窯、官窯,也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因為正式開創了燒制實用的器皿和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在宋朝之前的中國大多都是進行陶器的燒制,和瓷器是兩種類別,所以五大名窯不僅僅是因為其制作工藝的進展,更意味著我國瓷器時代的到來。

            圖1:元/明 鈞窯玫瑰紫葵式花盆;成交價:RMB  20,239,695;尺寸:直徑27.3厘米;拍賣公司:佳士得紐約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9-03-22。

            鈞窯,是宋朝的名窯之一,“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纏萬貫也不如鈞瓷一片”就是來形容它的,因為其獨特的制作方式、樸實的造型、工藝精湛、釉色的豐富為名,是我國五大名窯之首,以燒制青瓷為主,但是它不是以青色為主的瓷器,顏色非常豐富,鈞窯詳細的分為兩大類,一是鈞官窯、二是鈞民窯,因為有著特殊的美感和藝術效果,具有非常高的藝術魅力。

            汝窯在北宋晚期開始燒制,是宮廷的御用瓷器,以燒制青瓷聞名,有天青、豆青、粉青等多種顏色,造型古樸大方、釉層較厚,色澤明亮但卻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特點,因為其釉中加入了瑪瑙,色澤青翠滑潤,有著“雨過天晴破處”之譽,該瓷器中含有釉泡是它的特征,而且非常大,很稀疏,也有著“寥若晨星”之稱,器型較小,大多都是些盤、碗等。

            官窯,是北宋末年宮廷官窯燒制的御用瓷器,主要器型是瓶、尊、洗、盤等,因為其瓷器的器口部位釉的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紫口”、“鐵足”之稱。因為其重視質地,且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但是卻很少施加有紋飾、多為素面,所以釉面肥厚、多開片。

            定窯在晚唐時期開始燒制,在北宋時期達到了其鼎峰時期,主要是以碗、盤、瓶、碟等,大多都是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輕且質堅硬,色澤潔白但是在透明度上沒有其他瓷器強。因為其紋飾的豐富多彩受到收藏愛好者的喜愛,裝飾大多都以白釉印花為主,,白釉劃花、白釉刻畫等,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

            哥窯最大的特征就是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多種,其釉面均為失透的乳濁釉,全為宮廷用瓷的樣式,釉色以灰青為主,做工較為的精細,和一般的民窯瓷器有著較大的區別。

            在我國的陶瓷史中,“汝管哥窯定”五大名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其極高的藝術成就聞名于世,作為我國的文化遺產,它們的發展以及未來的趨勢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市面上五大名窯的瓷器價格可以用極其高昂來進行形容,工藝精湛、做工精細、時代特征、器型優美是它的代名詞,更加無法替代的是它的制作工藝以及燒制的技術,價格的高昂使很多收藏愛好者望而卻步,但是卻使得它們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展示了它們的姿態。

            汝瓷作為宋五大名窯之首,為何傳世作品不多?


            “官哥汝定鈞”這五大名窯雖說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只有短暫的百年之久。但是它們所賦予的歷史文化是永遠不可磨滅的印記。這五大名窯所留給我們后世的人不僅僅是在文化的體驗,更多得是在視覺和精神上的享受。官窯的古樸雄厚、哥窯的透亮瑩潤、定窯的剛勁流利、鈞窯的獨特亮麗以及汝窯的古樸大方各具特點。雖說這五大名窯的歷史的舞臺上百花齊放,但是也有著更勝一籌瓷窯,那就是汝窯。汝窯所制成的瓷器不管是在古代人的心中還在在現代人的心中依然處于榜首的地位。

            汝窯瓷器是人們最為喜歡的瓷器,按道理來說它所流傳于世的作品應該是非常的多,但是與這一現象卻是恰恰相反,由汝窯所制成的瓷器,流傳于世的作品并不多,甚至是不足百件,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之一:汝窯不僅是在現代的存世量十分的稀少,它在當時社會中就已經是十分的稀少,這是因為汝窯瓷器所燒制的特殊時間段所決定的。汝窯瓷器的燒制只有短短的二十余年左右,在這二十余年之中更有百件精品已經是十分不錯的了,據相關資料的記載:由徽宗時代流傳于世已知的汝窯瓷器只有87件藏品左右,而在這87件藏品中有67件藏品保存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之中,剩下的20件藏品流失在民間。

            原因之二:汝窯瓷器所使用的原材料稀有且珍貴,也成為了汝窯瓷器存世量稀少的原因之一。汝窯瓷器在燒制的過程中會在釉中加入瑪瑙末,這層瑪瑙末也是是瓷器釉面呈現出玉般光澤的主要原料,由瑪瑙末所制成瓷器的釉面像孩童的肌膚一般細膩柔和,光澤含蓄且不刺眼,這是它獨特的魅力之處。而瑪瑙末也因為屬于珍貴原材料,在但是社會并不常見,所以使它流傳于世的瓷器極為少見。

            原因之三:汝窯制瓷配方失傳,這也是汝窯存世量稀少的最主要原因。汝窯的制瓷時間短暫的二十余年左右,因為后期其制瓷的失傳,導致瓷器的仿制難度增加,在加上汝瓷的燒制工藝極其復雜,一共也有著大約七十二道工序左右,不管是在溫度控制還是在釉料的配方之上,都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錯,若有一道之錯,就不可燒成天青之色。

            在我國古代的歷代皇帝之中,不管是明朝皇帝,還是元朝皇帝們都曾下令圣旨來讓瓷匠們必須復原出有著天青之色的汝窯瓷器,而瓷匠們也都想盡天下辦法,但是最終的卻也是無告而終,由此從唐朝到宋朝時期所研制出燒制天青色瓷器的技術就此失傳,成為了千古之謎。

            汝窯瓷器用它獨特的天青之色,成為了現世中瓷器收藏愛好者們“夢中情人”,他那似玉非玉的質感令人沉醉,天青之色更加令收藏者們向往頌譽。

            珍品汝窯瓷器鑒賞及成交價格統計:

            1: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尺寸:13厘米,估價:咨詢價,成交價: HKD 294,287,500 ,成交時間:2017.10.03,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7年秋季拍賣會。

            北宋晚期御瓷汝官窯,造于河南汝州,今寶豐縣,近千年來地位至高,實為神品,乃中國歷史之珍,顯中國哲學之華,集中國美學之粹。汝瓷小巧樸雅,溫婉雋永,不僅代表中國陶瓷藝術之真髓,歷史意義更是深遠,古今名藏均以其為首,然珍稀無比,一器難求。此件汝官窯筆洗,釉如凝脂,天青猶翠,冰裂瑩澈,器形巧致雅絕,底見三芝麻花細小支釘。為臺北鴻禧美術館舊藏,通器完美臻善,當屬汝官瓷之范。

            2:北宋汝窯天青釉茶盞,尺寸:直徑10.2厘米,估價:咨詢價,成交價: HKD 56,350,000 ,成交時間:2018.11.26,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8年秋季拍賣會。

            盞敞口,弧壁,矮圈足。通體施素雅天青釉,呈清逸灰藍色,釉面凝脂泛油光,開淺片紋。圈足留有三個芝麻狀小支釘痕,露胎處呈香灰色。

            這件首次曝光的汝窯茶盞,是日本已知第三例傳世北宋汝瓷,也是唯一的盞形器物。此器的口沿曾有破損,后用金粉修補,但修復時僅用原片,并未添加外物。此物代代相傳,原來保存完好,破損之后,當時的物主用傳統的「金繼」法(描漆敷金)黏補修復。原來的殘片用漆黏合,為求美觀,再沿接縫敷以金粉。傳統而言,此法多用于修補茶具,所用金漆華彩熠然,格外美觀。

            3:北宋汝窯粉青釉蓋盒,尺寸:高7厘米;口徑16.7厘米;足徑12.8厘米,估價:RMB 31,000,000 ,成交價: RMB 35,200,000 ,成交時間:2008.10.26,拍賣公司: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8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敞口、弧壁、淺腹、平底、下有圈足外裹底有五支釘痕,全滿釉支燒,釉層光潤,開片自然,釉色粉青,造型規整,工藝講究,上有頂蓋,扣合嚴密,胎體細白,保持完好,為北宋時汝州文廟窯精品。

            4:北宋汝窯天青釉圓洗,尺寸:直徑12.2厘米,估價: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價: HKD 14,750,000 ,成交時間:2019.04.02,拍賣公司: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匡時香港2019春季拍賣會。

            此件汝窯小洗呈圓形,口微斂,淺弧腹,平穩無足,足底有3個支燒釘痕,胎呈香灰色。洗身通體施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紋片,天青猶翠,如冰似玉。這件汝窯圓洗造型規整,胎質細膩,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稱絕美之稀世汝窯珍品。汝瓷之美如空谷幽蘭,加上國際收藏界迄今已確認的汝窯整器不足百件,且絕大部份屬博物館珍藏,所以益發難求。

            在‘汝、官、哥、定、鈞’宋朝五大名窯中,汝居首,官次之。簡單來說,汝窯和官窯分別是北宋和南宋的皇家御瓷。有學說認為,官窯是宋室南遷以后,仿汝窯而燒的官方瓷器。據考古調查和發掘情況表明,汝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具體的燒造年份尚未明確,但中國學者陳萬里提出,燒造汝官窯的時間約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僅20年左右。陳氏斷代的部份依據,來自兩份宋代文獻,其一是徐兢(1091-1153年)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其二是葉寘(活躍于十三世紀初)的《坦齋筆衡》。別的學者認為汝窯燒造年代或許略長,甚或長達四十年,但普遍觀點認為汝官窯的燒造年代不長,故成品數量難免偏低,傳世品則更是極少,被后世視為稀世之珍。燒造汝窯御瓷的巔峰時期,應是北宋徽宗年間(公元1100至1126年在位)。徽宗固非治世之材,但其鑒藏、藝術和審美造詣卻早有定論,他統治期間以素雅為尚,這一審美觀對后世影響至深,造就了中國史上有名的文化盛世。宋代汝窯青瓷盡管在色調上深淺不一,但都離不開‘天青’這個基本色調。汝窯之所以多呈天青色,或釋為主流審美特別是宋徽宗趙佶信奉道教所致。道教主張道法自然,尚青色。宋徽宗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傳說,他曾夢見雨過天青,醒后便下旨燒造‘雨過天青云破處’般顏色的瓷器,汝州工匠技高一籌奪魁,由此,天青色也成為汝窯瓷器的典型特征。這種冷暖適中的色調以其素雅清逸,適應了北宋時期上層社會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審美情趣,滿足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在色彩方面的審美追求,使汝瓷成為宋代諸瓷之首,并一直受寵于宮中。汝窯青瓷選料精心、做工考究、胎體較薄,絕大多數都光素無紋飾,個別采用刻、印花裝飾。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

            5:清乾隆仿汝釉雙耳三足魚簍尊,尺寸:寬25厘米,估價:HKD 12,000,000 ~ 22,000,000,成交價: HKD 13,800,000 ,成交時間:2014.10.07,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中國嘉德香港2014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乾隆本朝。

            創燒于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初的北宋汝窯瓷,以釉色溫潤,開片優雅而聞名于世,在宋代青瓷中,汝窯被推為首位,有“汝窯為魁”之說。據南宋人周密《武林舊事》載,宋高宗趙構造訪寵臣張俊府邸時,為獻媚于高宗,張俊特備厚禮獻上,禮單中就有汝瓷十六件,由此可見,南宋時期汝窯瓷就已是名貴之物。明代宣德時期,景德鎮官窯開始仿制汝瓷,其后斷絕。清雍正朝復燒,品質遠在宣德仿品之上,乾隆帝即位后,景德鎮官窯仿汝瓷燒制依舊,從《清檔》的記載分析,乾隆一朝燒制仿汝釉瓷器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其時常將內府舊藏汝窯實物或制樣發至珠山御窯廠讓唐英臨摹,本器即是當時作品的典型代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高宗皇帝曾賦詩贊當時仿汝器物:“趙宋青窯建汝州,傳聞瑪瑙末為油。而今景德無斯法,亦自出藍寶色浮”。

            本品唇口短頸,溜肩扁腹,兩側貼塑雙系形耳,下腹環飾十二乳丁,下承三乳足,整體造型敦實可人,亦不失莊重。尊胎體厚重,足端露胎處呈鐵褐色,以仿宋器“鐵足”之意,通體內外施仿汝釉,釉色粉青空靈,質地腴潤,凝澤失透,寶光內蘊。其釉面密布細小開片,據此判斷,本品所施汝釉應為唐英于《陶成紀事碑》中記載兩種仿汝釉中的“仿銅骨魚子紋汝釉”。尊底心內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青花發色偏藍,為仿汝釉器青花款識之典型特征。據其字體書法判斷,本品應為乾隆朝早期之前唐英督窯時期所燒造的作品,亦與上文《清檔》記載相合。

            6:清雍正仿汝釉如意耳盤口瓶,尺寸:高21厘米,估價:RMB 1,200,000 ~ 2,200,000,成交價: RMB 9,315,000 ,成交時間:2019.03.23,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嘉德四季第53期·迎春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雍正年制”款。

            雍正朝景德鎮御窯廠仿汝瓷的制作主要模仿北宋汝窯的釉色,并在足際露胎處刷醬褐色護胎釉,以仿宋器鐵足之意。但此時御窯廠的制作慕古而不泥古,仿汝釉作品的造型多為本朝新創。本品盤口內卷,細頸溜肩,頸部置以對稱的雙如意耳,垂腹,外撇式圈足。足端修削規整圓潤,胎骨堅實致密,露胎處刷護胎醬褐釉,通體施天青色仿汝釉,釉色寧靜淡雅,宛若蒼穹,釉面光潔無暇,滋潤凝重并有玉質感。瓶底心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為標準的雍正單色釉御窯款識字體。

            雍正時期仿汝釉瓷之所以能夠獨步天下,與皇帝本身的文化修養、督陶官的藝術品位和景德鎮瓷器生產技術的提高緊密相連。本品即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仿汝釉瓷珍,其品質精良至極,造型、釉色皆無可挑剔。檢索各大公私收藏,不見與本品完全相同的作品存世,譽之為稀世孤品,毫不為過。

            7:清乾隆仿汝釉雙耳三足魚簍尊,尺寸:寬18.2厘米,估價:RMB 4,500,000 ~ 5,500,000,成交價: RMB 8,970,000 ,成交時間:2015.05.16,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中國嘉德2015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乾隆本朝。

            本品唇口短頸,溜肩扁腹,兩側貼塑雙系形耳,下腹環飾十二乳丁,下承三乳足,整體造型敦實可人,亦不失莊重。尊胎體厚重,足端露胎處呈鐵褐色,以仿宋器“鐵足”之意,通體內外施仿汝釉,釉色粉青空靈,質地腴潤,凝澤失透,寶光內蘊。其釉面密布細小開片,據此判斷,本品所施汝釉應為唐英于《陶成紀事碑》中記載兩種仿汝釉中的“仿銅骨魚子紋汝釉”。尊底心內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青花發色偏藍,為仿汝釉器青花款識之典型特征。據其字體書法判斷,本品應為乾隆朝早期之前唐英督窯時期所燒造的作品,亦與上文《清檔》記載相合.

            8:清乾隆仿汝天青釉撇口長頸瓶,尺寸:高38.2厘米,估價:RMB 5,000,000 ~ 7,000,000,成交價: RMB 13,800,000 ,成交時間:2019.06.05,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品器型規整,口部略外撇,細長頸,豐肩,腹部渾圓,呈球形,圈足外撇,整體器形近似「賞瓶」而線條更加秀逸。全器通體施仿汝釉,釉質潤澤平凈,色澤沈穩靜穆,富有天然韻致,尤顯大氣雅致、風韻雋永,堪為陳設佳器。足內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且為典型乾隆早期寫法,應出自唐英之作。此瓶若用于插花,其法一如郎世寧的《聚瑞圖軸》所繪,各式花卉直接插入瓶口內,不需要銅膽,因此它只能適合春夏秋三季瓶花之需。「合困點筆意為靜,便不簪花鼻亦馨」—詞為當年乾隆皇帝為宋汝窯粉青槌瓶所寫的贊賦之句,認為釉色瑩潤秀美的汝釉瓶,放在書齋案頭即使不插花亦能予人無限之美感。

            9:清乾隆仿汝釉弦紋洗,尺寸:直徑16.5厘米,估價:RMB 2,000,000 ~ 3,000,000,成交價: RMB 4,600,000 ,成交時間:2019.12.05,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洗呈圓形,敞口,口沿和腹部僅以一條弦紋裝飾,通身仿汝釉,釉色溫潤肅穆,釉質瑩潤肥厚,開片疏朗有致,予人以清新自然之感。器形端樸穩莊,典雅可嘉,為清乾隆期宮廷官器仿汝釉之成功典范,點綴案頭,美不勝收。底足內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配有著名收藏家胡慧春先生親選木制底座。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略述


            汝窯

            汝窯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后不足20年。窯址在河南汝州(一說在河南省寶豐清涼寺),因此而得名。

            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

            鈞窯

            鈞窯分官鈞窯、民鈞窯。

            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于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合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

            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后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后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剛”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

            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后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后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哥窯

            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一,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拒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

            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定窯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民窯。始建于唐,興盛于北宋,終于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余年。窯址分布于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里唐代屬定州,稱為定窯。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

            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中國五大名窯怎么區別?


            中國五大名窯怎么區別?

            中國宋代瓷器生產,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個窯口產品最為有名,后人統稱其為“宋代五大名窯”。

            一、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后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后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

            在琳瑯眩目的中國瓷器中,"北宋官窯青瓷"出類拔萃,精美絕倫,古氣盎然,樸人眉于,被視為瑰寶。官瓷是官辦瓷窯制器,專供皇家使用,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時代的宮廷御瓷,權臣貴胄也只能望瓷興嘆,可見而不可及。因而高貴、難得便成為人們對北宋官瓷的第一印象。

            相傳官窯造出以后,宮里的太監便來檢查,發現有稍稍瑕疵的便摔碎。剩下的精品才可呈到皇宮里,供皇室使用。正因為這個,所以,官窯存世量極少。

            特點:

            1、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于世。

            2、官府經營的瓷窯。也泛指明、清時期景德鎮為宮廷生產的瓷器。元代景德鎮官窯稱“樞府窯”。明清景德鎮官窯,近代常以帝王年號分別命名,如;“宣德窯”、“成化窯”、“康熙窯”等。明清官窯亦稱“御窯”,存世量極少。

            3、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二、汝窯

            汝窯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后不足20年。窯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鎮(一說在河南省寶豐清涼寺),因此而得名。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

            窯址: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

            特點:

            1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

            2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

            汝窯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汝窯瓷器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其釉色。

            三、鈞窯

            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于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臺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后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后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窯址: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

            特點:

            1鈞瓷的釉色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

            2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后施釉彩,二次再燒。

            3因鈞瓷釉層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出窯后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

            四、定窯

            定窯為宋代民窯。始建于唐,興盛于北宋,終于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余年。窯址分布于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里唐代屬定州,故稱為定窯。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窯址: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在宋代屬定州,故名。

            特點:

            1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

            2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

            3定窯由上迭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品的特征之一。

            定窯瓷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

            五、哥窯

            哥窯,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據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窯址: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

            特點:

            1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

            2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陶瓷知識:宋五大名窯》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陶瓷知識:宋五大名窯》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瓷器中國古代五大名瓷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