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究竟是怎樣發明的,歷來就眾說紛紜。有一種較為流行的說法,是古人在枝條編成的籃子里涂抹了一層泥土,本想用火將泥土烘干,不慎將籃子燒著,當籃子化成灰燼時,上面的泥土就變成了最初的陶器。筆者照此說法作了一個實驗,但沒有成功,籃子燃燒后的熱量不足以將里面的泥土燒成陶器,看來此說不成立。
筆者認為陶器的出現與古人保存火種有關,當他們還沒有學會鉆木取火時,為了保持火種既不會熄滅又不會蔓延,就要用土坑或泥土將其圍住,時間一長,火種周圍的泥土則變成又紅又硬且不再怕水的物質——陶質材料。古人根據這一現象,試著把哄小孩用的泥塑玩偶仍到火里去燒,陶器就這樣產生了。此論僅為筆者猜想,無論事實如何,陶器的出現是自人類誕生以來,最具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發明,“水火既濟而土和”。
到后來,中華民族先民們在制作陶器的過程中發現,燒制陶器時的溫度越高,其制成品就越堅實,越耐用,于是就想盡辦法提高燒成溫度。把陶器燒成溫度從1000℃以下,提高到1200℃左右的技術革命是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完成的。而能耐住這一高溫的瓷土也同時被發現。
先民開始普遍使用瓷土來燒制硬陶。當時都采用“裸燒”工藝,即把坯體碼放在一起,直接與窯火接觸。經實踐,他們發現燒窯用的木柴,經燃燒變成草木灰后如果能飄落到坯體表面,就會在上面形成一種玻璃狀物質,它能大大提高制成品的表面硬度并降低吸水率,后人稱其為釉。俗話說:“無灰不成釉”,早期的釉,就是這樣形成的。它多出現在器物的朝上部位,又稱天然釉。
不久,先民們又發現如果把草木灰與瓷土按一定比例摻和在一起,再施涂到坯體所需的部位上,燒后就可以形成釉面,原始瓷器就這樣誕生了。
taoci52.com擴展閱讀
陶瓷知識:瓷器與陶器有哪些主要的區別?
瓷器與陶器主要就是根據坯體是否燒結來互相區別的:瓷器的坯體是燒結的;陶器的坯體是沒有燒結的。沒有燒結的坯體有許多小孔,因此有吸水的性質,這種吸水性的大小用百分比來表示的話,就叫吸水率。由于瓷器的坯體是燒結的,陶器的坯體是沒有燒結的,所以瓷與陶的區別也表現在坯體氣孔的大小、多少和吸水率的大小上。瓷器的氣孔率和吸水率都比陶器的小。
此外,由于瓷器坯體是燒結的,因此要比陶器坯體在結構上致密些。由于同樣的原因瓷器要比陶器硬些、堅固些和重些。
瓷器在其他物理機械性能和化學性能等方面也都比陶器好。
陶瓷知識:陶器與瓷器的六大不同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不在于有釉沒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漢代琉璃釉器、唐代五彩琉璃器等等。瓷器也可以無釉,如白瓷素胎器,由于質地潔白細膩,所以沒有人會把它看成陶器。其實商周至戰國時期我國南方地區采用瓷石生產的所謂硬質陶器,其胎質已經達到瓷化程度,敲擊之聲清脆悅耳,也應當屬原始瓷范疇。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燒成溫度,二者缺一不可。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內的各種礦物粘土制作,燒成溫度較低,多在7001000℃之間,胎體基本燒結,不再遇水分解,但氣孔率和吸水率較高。在顯微鏡下觀察胎體,極少存在玻璃相莫來石結晶體,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瓷化,敲擊之聲較沉悶。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瓷土即高齡土燒制。瓷器的燒成溫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質基本瓷化,顯微觀察有大量莫來石結晶體存在,氣孔率和吸水率較低,敲擊之聲清脆。有關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主要有如下幾點:一、燒成溫度不同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二、堅硬程度不同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并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悶,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三、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燒成,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土作坯。燒成溫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燒成的。高嶺土在燒制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則成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體,在燒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四、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例如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并不透明。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五、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六、概念不同陶器:用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窯內燒制而成的物品。瓷器: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經混煉,成形,煅燒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和陶器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物質,但是兩者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如果沒有制陶術的發明及陶器制作技術不斷改進所取得的經驗,瓷器是不可能單獨發明的。瓷器的發明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制陶過程中,不斷認識原材料的性能,總結燒成技術,積累豐富經驗,從而產生量變到質變的結果。所以,廣義地講:瓷器是從陶器發展而來的,可以說沒有陶器的發明與發展就不可能有瓷器。瓷器出現以后陶器還是在繼續生產,陶器和瓷器是各自獨立發展,并且從生活用品逐漸轉變為收藏藝術品。
陶瓷知識:廣東陶瓷的歷史——戰國窯址出土陶器與漢代陶器
漢代的窯址,在高州良德發現一處,尚未發拋,詳細內涵不甚明了,但結合本省漢墓出土的陶器,從器形、數量和制陶工藝等方面來看,可知廣東當時是處于歷史上第二次陶瓷飛躍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墓葬在廣州、佛山、南海、增城、番禺、順德、東莞、四會、韶關、英德、樂昌、懷集、平遠、清遠、肇慶、海康、徐聞、郁南和陵水等地都有發現。發掘清理了約七、八百座。其中有些東漢墓刻有記年銘文,如建初元年(公元76年)、建初五年(公元80年)、永元八年、永元九年(公元96、97年)、建寧三年(公元170年)等。以廣州兩漢墓葬出土的陶器為代表,西漢的陶器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一般陶質都很堅硬,以施黃褐色和黃綠色釉的為多,常見的陶器有甕、罐、鈁、壺、鼎、盒、三足盒、三足罐、多聯罐(二至五聯的均有)、匏壺、熏爐、和釜、甑、瓿等器。紋飾有印紋、劃紋及彩繪等。印紋多施于甕、罐之上;劃紋多施于三足盒、瓿、壺等器物上,紋樣以水波紋、篦紋、繩紋等為常見;彩繪多見于壺、鈁、鼎、盒等器物。凡帶彩繪的一般都是陶質松軟,出土時往往與土粘連,紋飾剝落,模糊不清,已不可辨認。中期的陶器胎質堅硬,掛黃褐或黃綠色釉,軟陶數量極少。除甕、罐、鈁等還保留有早期的形式外,壺、鼎、盒、匏壺等器形都與早期的完全不同。三足罐、三足盒已無發現,瓿亦極少見。屋、井、倉、灶、囷等陶制明器已開始出現,但不很普遍。器物的紋飾方面,印紋仍有保留,劃紋如繩紋、水波紋、曲折紋等已沒有了,一般都是以簡單的幾條弦紋為主,風格簡樸。晚期的陶器,種類和造型方面大致與中期的相同,但花紋漸趨復雜,開始有四葉形或斜方格的劃紋。器形有四耳罐、壺、鼎、奩、盒、盂、倉、井、灶、三足釜、小盒等。三足釜和小盒中期沒有出現過,增加了豬、牛、雞、鴨等牲畜陶俑,但還不是很普遍。東漢的陶器,胎質堅硬,一般均帶黃綠色或黃褐色釉。紋飾以劃紋為主。紋樣繁雜,常見的有斜方格紋、鱗紋、四葉紋、三角形紋、三角形垂葉紋、水波紋等。在同一件器物上往往同時兼劃二、三種以上的花紋,與西漢陶器的風格有很明顯的區別。日常生活用的陶器有罐(有四耳無耳之分)、壺、鼎、瓶、熏爐、盆、三足釜、簋、簠、杯、碗、耳杯、案、勺、豆、燈等,還有屋、倉、井、灶、陶俑、陶動物、馬車、牛車、陶船等明器。其中陶屋的式樣較多,有柵居式、曲尺式、三合式、樓閣式和城堡式等。柵居式陶屋結構比較簡樸,其平面布局有一定的式樣。結構分上下兩層,低層四周用矮墻圍繞,構成一個方形的基座,有的施于斗栱,正面安設樓梯,供登降之用,整個底層都是用作飼養家畜的圈欄,在背面墻根處多數都辟有一個橢圓形洞口,以便牲畜進出。上層的面積約占底層的三分之二,其平面分為橫長方形和曲尺形兩種,屋頂采用懸山式,正面辟門,屋背有小窗。幾乎在每座屋內都有一個廁所的設備。現今散居于中南、西南一帶的兄弟民族仍極盛行柵居式住宅。可見這種建筑形式早在漢代已極盛行,而且在一些山區和水鄉地帶,還一直沿襲至今。樓閣式陶屋結構布局比較富于變化。一般是由兩個三合式組成H形的平面,中間特別高,是整個建筑的主體部分。作上下兩層,屋頂是重檐四阿式。展附于兩側的建筑為較高的單層平房。在構架上已普遍使用柱,梁、斗栱的方法,在整體建筑的組合上高低參錯、主次分明,配合得井然有序。可見廣東建筑體系,早在漢代已基本形成。曲尺式、三合式和城堡式等陶屋也各具不同的特點。此外,在廣州漢代遺址中也發現過大量磚、瓦等建筑遺存,可見《舊唐書》和《新唐書》中提到的廣東落后到唐代才知道建筑瓦屋,并將建筑瓦屋之功歸于宋璟和楊于陵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廣州出土的東漢《陶船》(0cm長56.0cm廣東省廣州東漢墓出土廣東省博物館
瓷器知識:陶器茶具與瓷器茶具有什么區別
茶具,按其狹義的范圍是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盞、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我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飲茶愛好者所青睞。
陶器茶具與瓷器茶具有什么區別
茶具,按其狹義的范圍是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盞、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我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飲茶愛好者所青睞。由于制作材料和產地不同而分陶瓷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屬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幾大類。茶具材料多種多樣,造型千姿百態,紋飾百花齊放。究竟如何選用,這要根據各地的飲茶風俗習慣和飲茶者對茶具的審美情趣,以及品飲的茶類和環境而定。
人們通常所說的陶瓷茶具其實是“陶器”與“瓷器”茶具的總稱。用陶土燒制的茶具叫陶器茶具,用瓷土燒制的茶具叫瓷器茶具。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干燥,焙燒等工藝流程制成的茶具都可以叫陶瓷茶具。瓷器茶具和陶器茶具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物質,但是兩者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如果沒有制陶術的發明及陶器制作技術不斷改進所取得的經驗,瓷器是不可能單獨發明的。瓷器的發明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制陶過程中,不斷認識原材料的性能,總結燒成技術,積累豐富經驗,從而產生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下面是陶器茶具與瓷器茶具的區別
一、使用原料不同。陶器茶具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燒成,瓷器茶具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上作坯。燒成溫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燒成的。高嶺土在燒制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則成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體,在燒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
二、燒制溫度不同。陶器茶具燒成溫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茶具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三、釉料不同。陶器茶具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茶具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四、堅硬度不同。陶器茶具燒成溫度低,坯體并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悶,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茶具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五、透明度不同。陶器茶具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例如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并不透明;瓷器茶具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陶瓷知識:河姆渡文化陶器
夾炭陶是河姆渡文化最具特征的內涵之一,始終存在于河姆渡文化,只是數量多少而已.繩紋釜始終是河姆渡文化最主要的炊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階段性特征表現非常明顯。
河姆渡文化一期
陶系:夾炭黑陶約占陶器總數的80%,夾砂黑陶約占20%,彩陶僅在河姆渡遺址有零星發現。夾炭黑陶是在絹云母質的粘土中有意識羼和大量的植物莖葉碎末,谷殼等有機質或事先炭化后再羼入陶土燒成,火候較低,在800℃-850℃之間。考古資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的夾炭陶器器表呈黑色很大一部分是在特殊的埋藏條件下產生的變色,原本器表應是班駁的氧化紅色。胎質松軟,胎厚量輕。器形主要有釜、罐、盆、盤、缽、器蓋和器座等。夾砂黑陶質較堅硬,火候稍比夾炭黑陶高,在880℃-930℃之間,器壁較薄,器體較重。陶色不如夾炭陶那樣黑,器形主要是敞口釜和極少數的罐、缽。彩陶胎質為夾炭陶,器表涂了一層較細膩的灰白色陶土,在陶土將干未干時,經過精心刮削、打磨,猶如披上了一層發亮薄膜,然后施咖啡色和黑褐色彩繪花紋。
制法:泥條盤筑法手工制陶,部分陶器上還可見到泥片貼筑的痕跡。造型不規整,常見歪、斜、扭、偏現象,器壁厚薄不勻,制作粗劣,反映了制陶工藝的原始性。。從可供觀察制陶工藝的陶片看,釜類一般采用分段筑迭,頸和腹分別制作,粘接時附加泥條成肩;罐類用直迭制作;盆、盤類用的是斜迭法。器壁制作普遍較粗糙,唯有盆、盤內壁打磨光亮。器物的附件都是分開制作的。不少器物的口沿、腹部和頸部的破裂處兩側,蓋紐和器耳脫落處常留有并排的一面鉆的二個小圓洞,很可能是修補器物時鉆的洞。除泥條盤筑外,個別小型器物是用一團陶土慢慢捏制而成。
紋飾:裝飾手法主要有拍印、刻劃、戳印,還有少量的堆貼動物紋和彩繪等。拍印繩紋是河姆渡文化制陶工藝的一個必要工序,也是炊器上最主要的裝飾。幾何形夾砂灰陶為主,夾砂紅陶、泥質紅陶次之,夾炭陶減少,泥質黑陶很少。夾炭陶器表多有紅色陶衣,少量黑色陶衣。用夾炭陶制成的陶器多是釜、罐一類器物。泥質黑陶的表面常有一層黑衣,夾砂灰陶質地堅硬,砂粒粗大,器表多有一層灰色陶衣,器壁厚重,釜、鼎、器蓋等多系夾砂灰陶。泥質紅陶主要是外紅里黑,胎壁較厚,質地細膩,外表施紅色陶衣。豆、盆和缽式盉是用這種泥質紅陶制成的。泥質灰陶,胎質細膩,器表多經刮削打磨,銀灰色的器表顯得光滑發亮。器形主要有豆和罐。
制法:仍以手制為主,形制規范定型,造型較為規整,罐、盆、豆的制作顯得尤其精細。少數器物的口沿,可能已采用慢輪修整。胎質較堅硬,火候較高,在800℃-900℃之間。
裝飾花紋:該期陶器以素面為主,花紋裝飾主要有繩紋、弦紋、斜線紋、戳印紋、鏤孔和附加堆紋等。繩紋多拍于釜和鼎的腹部,釜腹可見少數籃紋裝飾;弦紋和斜線紋多拍印于釜、鼎和盆的上腹部;粗凹紋常見于外紅里黑喇叭形豆的豆盤口沿;鏤孔大多裝飾在喇叭形豆把、盆的圈足和釜支架上;附加堆紋分別裝飾在釜、鼎、罐的腹部。敞口釜成為主流炊器,新增加了多角沿釜、缽形釜、扁腹釜和鼎、盉、鬶等三足器,腰沿釜僅在河姆渡遺址有零星陶片發現。陶紡輪及小件陶器,數量都明顯下降。
河姆渡文化四期
夾砂紅陶占多數,夾炭陶紅衣陶、夾砂灰陶、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均有一定的比例。夾砂紅陶多見于釜、鼎、釜支架和器蓋等,盤口釜多采用夾炭陶制作,泥質陶常用來制作豆和罐。
制法仍以手制為主,有相當一部分器物的口沿已采用慢輪修整,還有些器物可能使用輪制技術。由于制陶技術的進步,陶器形制更為規整,絕大部分陶器胎壁均勻較薄,火侯較高,在900℃-1000℃之間。
裝飾花紋更趨簡單,以素面為主。釜、鼎腹多保留繩紋,偶見籃紋,還有凹凸弦紋和弧線紋。鼎足上多有刻劃紋。豆把上鏤孔主要有圓圈、方孔、弧邊三角形等,有的豆盤內壁還刻劃抽象性鼎、灶、鬶、盉、罐、豆、盆、盤、缽、釜支架和器蓋,還有紡輪、陶拍、陶塑、小陶器、陶飾和陶丸等。以釜、鼎為主。豆、罐多見。
瓷器知識:陶器選購應該怎樣區分陶瓷的賊光與寶光
一些藏友經常問我:“究竟如何來辨別陶瓷‘賊光’與‘寶光’的不同?”在一些書本上,或者專家在電視上都曾侃侃而談:“寶光”是由內而外散發的像玉一樣溫潤的、內瀲的、養眼的;而“賊光”呢,是表面的、張揚的、刺眼的浮光……對于尚未入門,或者初入古陶瓷收藏之門的人來說,這些論述還是讓他們摸不著頭腦。
陶器選購應該如何區分陶瓷的賊光與寶光
一些藏友經常問我:“究竟如何來辨別陶瓷‘賊光’與‘寶光’的不同?”在一些書本上,或者專家在電視上都曾侃侃而談:“寶光”是由內而外散發的像玉一樣溫潤的、內瀲的、養眼的;而“賊光”呢,是表面的、張揚的、刺眼的浮光……對于尚未入門,或者初入古陶瓷收藏之門的人來說,這些論述還是讓他們摸不著頭腦。
譬如,說“寶光”如玉一般的溫潤,而玉有和田、俄羅斯、阿富汗……還有新玉、老玉、高古玉、岫玉、出土的、傳世的、生坑的、盤熟的……究竟指的是哪一種?正因為所述不明確,故讓初學者無所適從,云里霧里。再譬如說“賊光”是浮在表面的光,而且亮得有些刺眼,像玻璃似的光澤,但是,千年的高古瓷如果放置環境良好,沒受到酸堿的土浸,同樣會呈玻璃似的光澤,這又使初學者懵了!
再加上瓷器種類繁多,同一窯囗有單色釉、青花、彩繪等不同,反映出來的光澤也不一樣,即使同一窯口,同一時代,同一品種的瓷,因收藏放置環境的不同也會散發出不一樣的光澤。我以前在給初入門的朋友解釋古陶瓷釉面包漿的光澤時也會講到以上的理論,最多加上“‘寶光’給人的感覺是釉面肥厚的,像有油脂從釉內微微滲溢似的……但很多聞者還是想象不出它的特點,一到實踐看具體東西時又把握不準了。原因何在呢?我的理解是:與實物上手比,再優美的用詞都是貧乏無力的。這便是單單依賴于理論的不足!
我曾和幾位古陶瓷鑒定專家一起探討過對“寶光”和“賊光”的解釋,他們除了談到我前面敘述的概念外,一位說:“老瓷的釉面一定留下磨擦的痕跡,像金屬的亞光,也像毛玻璃的表面,沒有刺眼的亮光,特別是那些沒有絲毫磨損痕跡的,便是新的。”另一位說:“那些造假的故意將新瓷弄得臟兮兮的,所以見到特別臟的要注意,往往是新的。”這些都有一定的實例佐證,但仍都沒有完全將“賊光”與“寶光”解釋清楚。
的確,掌握釉面的光澤的新老區別非常重要,其間的區別也是造假者最難逾越的鴻溝。我認為,要想真正理解“賊光”和“寶光”的區別,唯一的正確途徑是要多看精、尖、稀的真東西,同時也要多看一些新仿品,將兩者作詳細的對比,看多了,腦子里自然留下了深深烙印:哪些光澤必老無疑,哪種光亮一定是新仿品。當然,釉面泛出的光澤只能昭示該器物的新老,至于要確定何朝何代,還得結合紋飾、造型、圈足、胎體等諸多元素綜合考量,才能得出精準的結論。
其實,最容易產生異議的,是一些精、尖、稀的如新官窯佳器,這些物品所泛出的“寶光”往往會被沒有經驗的人所否定。我接觸過幾位眼力獨特的大家,如劉新園,他在一丈開外幾乎就能斷朝代,而且基本不會出差錯。像畢宗陶博士,站在玻璃柜外,也能識別新老及年份,可見“賊光”與“寶光”的區別在他們眼里已一目了然了,若一定要讓他們講出原因,恐怕也只能如我本文開頭敘述的那樣來形容。同樣的形容在不同人聽來會產生不同的認知,這是由各人不同的修養、學識和理解能力決定的。
瓷器與陶器的區別
長期以來,“陶瓷”都是被連在一起來讀的,而且兩字都是用來命名土燒器物的詞匯。許多人不會知道,其實陶器和瓷器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先來看看兩者用料上有什么區別。制作陶器的材料一般采用易熔的粘土來進行燒制,而瓷器的原料多數是瓷土。陶器和瓷器的釉質也有區別,陶器的表面一般只上低溫釉或者不上釉,而瓷器一般都會在表面上琉璃釉。二者的燒制溫度也不同,多數情況下,陶器一般都會采用700~1000攝氏度的溫度進行燒制,而瓷器的燒制溫度則必須在1200攝氏度以上。最后,它們的物理性質也有區別。陶器的胎質比較疏松,具有一定的吸水性,敲擊時發出的聲音不是很清脆;而瓷器則剛好相反,它的胎質比較結實,吸水性比較小,敲擊時會發出清脆的聲響。
說到陶器,就不能不提起這些城市。宜興的紫砂陶一直都很出名,它所生產的陶器一般質地都很細膩,含鐵量也比較高。早在宋代時期,宜興就開始燒制紫砂陶器,一直以來都有“天下神品”的美譽。紫砂陶器時一種無釉陶,器皿造型十分美觀,多有竹扁、合菱、鵝蛋等傳統造型,是一種具有非常濃郁地方特色的陶器制品。采用紫砂陶種植的花草不易爛根,因此還受到一些花草種植愛好者的喜愛。
有一種叫唐三彩的彩釉陶器,它是中國洛陽地區人民創造的一種生活工藝品,唐三彩具有非常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的胎料多數采用普通的陶土燒制,制成后的陶器會呈現紅色,其中,有部分唐三彩也采用燒制瓷器的高嶺土進行燒制,所以釉質比一般陶器更加細膩,其釉色鮮亮,顏色豐富,是一種具有藝術情趣的陶器。此外,我國生產優質陶器的地區還有廣西的欽州坭興陶和遼寧的喀左紫砂陶等,它們多為無釉陶,各有其風格和制作工藝。
說到瓷器,種類就更加繁多了,燒制瓷器的名窯也很多,比如文明古今的景德鎮等等。業內一般將瓷器分為兩大類,即彩繪瓷和單色瓷。其中單色瓷又分為素瓷和色釉瓷,素瓷又細分為黑瓷、白瓷、青白瓷、青瓷。青瓷又名綠瓷,其釉中含有一種氧化鐵,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瓷器,根據史料記載,宋朝最著名的龍泉窯出產青瓷。黑瓷是一種在青瓷的基礎之上增加鐵含量燒制而成的瓷器,多產于著名的德清窯和建窯。白瓷則采用與黑瓷不同的手法,減低了鐵的含量,因此釉質透明,著名的邢窯和定窯多以燒制白瓷為主,白瓷因為可在其上作畫,它的出現也為彩瓷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陶器與瓷器如何區別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不在于有釉沒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漢代琉璃釉器(俗稱:漢綠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稱:唐三彩)等等。瓷器也可以無釉,如白瓷素胎器,由于質地潔白細膩,所以沒有人會把它看成陶器。其實商周至戰國時期我國南方地區采用瓷石生產的所謂硬質陶器,其胎質已經達到瓷化程度,敲擊之聲清脆悅耳,也應當屬原始瓷范疇。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燒成溫度,二者缺一不可。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內的各種礦物粘土制作,燒成溫度較低,多在700—1000℃之間,胎體基本燒結,不再遇水分解,但氣孔率和吸水率較高。在顯微鏡下觀察胎體,極少存在玻璃相莫來石結晶體,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瓷化,敲擊之聲較沉悶。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瓷土即高齡土燒制。瓷器的燒成溫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質基本瓷化,顯微觀察有大量莫來石結晶體存在,氣孔率和吸水率較低,敲擊之聲清脆。瓷器收藏知識:宋代鈞窯瓷器底部特征。
有關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主要有如下幾點: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一、陶和瓷的吸水率不同
國標中,陶和瓷是按它們的吸水率來區分的,吸水率小于0.5%的為瓷,大于10%的為陶,介于兩者之間為半瓷。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二、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中國瓷器精品:元青花瓷器。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三、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并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悶,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四、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燒成,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土作坯。燒成溫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燒成的。高嶺土在燒制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則成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體,在燒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清代瓷器特征:清康熙雍正乾隆瓷器款識特點。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五、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例如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并不透明。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六、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瓷器皇后:最名貴的古瓷器柴窯。
瓷器和陶器雖然不同,但是兩者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如果沒有制陶術的發明及陶器制作技術不斷改進所取得的經驗,瓷器是不可能單獨發明的。瓷器的發明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制陶過程中,不斷認識原材料的性能,總結燒成技術,積累豐富經驗,從而產生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陶瓷知識:陶器與瓷器誕生》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陶瓷知識:陶器與瓷器誕生》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陶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