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陶瓷知識:刷花藝人

            民國時期以程大有的刷花技藝尤為杰出,程大有,江西浮梁新平人,原名桂森,字子輝,號程鵬,又號新平野叟、贛浮野叟,開辦大有美術流暢而有節奏,人物外在的形貌、內在的氣質以及動感,都表現得絲絲入扣,用色也極為考究。程大有的薄彩人物刷花,可謂前無古人,后不見來者,堪稱陶藝界一絕。程大有在花鳥、山水、靜物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民國時期創作的刷花瓷板畫《松鶴圖》,曾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這也為刷花瓷在世界陶瓷藝術史上寫下了光輝靚麗的一頁,標志著刷花瓷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taoci52.com精選閱讀

            紫砂知識普及:紫砂花貨


            把自然界、動物界的自然形態,用浮雕、半浮雕等造型設計成仿生形象的茶壺,人們稱之為“花貨”。歷史上供春、陳鳴遠和當代的蔣蓉、朱可心、汪寅仙等,都是制作花貨的名師。他們給后人留下了異常珍貴的財富。花貨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而且還具有較高的欣賞及收藏價值。

            汪寅仙大師曾說:“自然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創作源泉。與紫砂花貨的創作更為密切。紫砂花貨的創作就是自然界中物體的形態通過去粗取精,并進行藝術上提煉加工,使之升華為高于生活的高雅藝術品來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花貨”簡單說就是用提煉取舍的藝術手段,表現自然形態中富有美學價值的部 分,并符合功能合理,視覺美觀和使用安全的實用原則,或者在幾何形體上運用雕鏤捏塑,將自然形態變化為造型的部件,如茶壺的嘴把和的子。如“供春樹櫻壺”,據說是借鑒古老銀杏樹樹干上的櫻結,捏塑成壺形,這是文獻記載的最早一把“花貨”。又如,據傳為明代時大彬做的“印包壺”,壺體為內結一枚方印,用布包扎,形體飽滿挺括,布紋褶皺反映出質感,韻味怡人;陳鳴遠的“南瓜壺”以瓜為壺的主體,瓜柄為壺蓋,瓜葉卷成嘴,葉脈滕紋刻畫生動,制作精細,雅俗共 賞。其他傳統器形“松竹梅壺”、“魚化龍壺”等,均是花貨造型的代表品種。

            陶瓷知識:1990年原景德鎮藝術瓷廠技藝人員名單


            高級職稱

            高級經濟師:劉漢文

            高級工程師:陳學敏

            高級工藝美術師:潘文復、章亮、章文超、王隆夫、田慧棣、翟筱翔、沈盛生、徐煥文、鄒甫仁

            畢淵明、余文襄、葉冬青、陳先水、鄒國均、汪昆榮、吳元清、王一亭、王運銘、傅發生、邱光、王鶴亭、張筱紅、陳荷花、萬香蓮、郭臘梅

            中級職稱:余玉松、魏曉陽、李鎮生、孔沛文、曹木林、祝九根、李金根、祝衍明、涂序生、鄒寶林、劉秋根、馮毛仔、鄒海林、鄭長順、任義平、王大保、江金承、龔田根

            呂聊安、許寶義、龔林生、胡孝忠、沈茂生、楊修勇、彭元清、王乃水、邵繼承、周家保、帥海龍、李森林、楊家鑫、陳賽金、謝寶安、劉漢林、趙來儀、王運榮、張小紅、邵倫仁、曾國華、徐振華、羅厚發、李愛春、李淑媛、余惠光、畢德芳、吳炳榭、趙明生、程永安、馮旭魁、徐碩、王淑凝、徐國珍、熊友根、孫金保、徐炳發、湯墨生、吳長鑒、徐子龍、鐘心維、方永祿、凌宗正、陽日東、袁劍秋、饒雄舉、黎吉厚、任吉平、成暢文、余文金、汪巧娟、羅木榮、劉葆英、徐秋霞、楊忠信、紀根娣、朱選英

            助理職稱:吳克正、余金全、余永達、舒國華、魏洪盛、陳敏、梁小平、李文耀、陳曉亮、胡觀群、李美珍、趙紫云、鄭麗華、涂少波、王安維、江振華、鄧幼堂、吳錦華、張俊良、魏柳楊、歐文平、潘兆青、吳文斌、張茂生、吳鴻初、余福賜、許文彪、徐志明、樂珍梅、甘興旺、胡金藍、武中興、呂均峙、劉陽松、徐德霖、黃愛民、黃茂生、殷志達、蘆愛民、溫振新、趙宗民、孟軍、陳正禹、徐星、辛振新、于金龍、王來明、余開華、師正生、劉明、張梅英、程桂明、胡海泉、鄭山東、萬剛強、萬德盛、鄒樣生、姜莉莉、揭銀龍、朱桂梅、曹梅英、潘華玉、胡庭貴、李愛珍、胡愛珍、吳根旺、毛國林、江德發、李新民、于長青、汪鄭馳、呂廣裕、陳適民、俞艷霞

            員級職稱:周山東、劉文忠、邱春娥、王金平、曹麗萍、劉敏慧、葉艷霞、楊小玲、倪玉林、王卓儒、章小超、鄒子吟、張艷君、鄧愛英、黃冬毛、陳盛璋、鄧秋明、徐湧波、吳仕義、王美英、黃明娥、黃麗萍、夏徐玲、熊國安、傅玉龍、鄭景春、李小燕、蔡麗珍、潘兆軍、鄧牛華、齊禹文、李小平、張新民、汪躍華、鄭少華、楊霆、夏獻華、吳蘭芳、周小紅、張迎燕、余華容、陳寶珠、占鳳娥、向艷萍、嚴洪生、李黎明、鄒招娣、毛光輝、謝月仙、萬德元、鄧淑芝、陳會炯、熊愛蘭、傅小福、余長林、孫德保、江冬孟、殷菊根、徐新才、毛桂生、查代清、金生發、秦明明、夏長華、梁龍仔、王夢軍、危德明、王秋菊、江碧珍、王厚德、左雙錢、石松、陳金萍、吳桂華、

            鄔萍霞、程潤貴、胡玉琴、王忠泉、熊忠仁、楊金娥、姜華英、鄒鳳姣、洪金榮、程盈華、周月娥、徐貴東、馬金娥、徐雨霞、周華、江和金、王蘭香、鄒勇慧、楊蘭英、吳四美、桑木蘭、馮淑蘭、丁白婷、袁國珍、何海華

            一個陶瓷藝人的大夢


            圖/王雙利

            在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北泉河頭村,劉文坦家隨意堆放著沙石的小院雜草叢生,兩只胖胖的小狗正在沙石堆上撒歡打滾。這看似簡陋的小院,卻在記者眼中充滿玄機。

            在陶瓷收藏領域,傳統古方舊法燒制的陶藝,歷來被收藏家視為至寶。而曜變天目瓷,又是陶瓷界的寶中之寶。由于當時連綿戰亂等各種原因,曜變天目瓷的原址———福建建窯舊址已經塌陷,至今連一星半點碎片也找不到了,中國史籍上也沒留下任何關于曜變天目瓷的文字。幾乎近一個世紀,陶瓷界對于其燒制原理進行多方探尋,卻難覓其蹤。

            全國有不少專業陶瓷研究機構,有大把資歷顯赫的專家學者,命運卻把打開燒造曜變天目瓷秘密的金鑰匙交到普普通通的陶瓷藝人劉文坦手里。

            

            算起來,燒制曜變天目瓷這個工藝已失傳了700多年。劉文坦不知前途幾多坎坷,接過了打開曜變天目瓷秘密的鑰匙。劉文坦家客廳墻壁架子上,陳列著幾十個大大小小、形色各異的瓶瓶罐罐,這些就是他20多年的心血結晶:一步步接近完美的鐵系彩釉曜變天目陶瓷系列。曾有專家評價,劉文坦燒制的曜變藍圈釉瓷和現存日本的宋代曜變天目茶碗相近。此外,他新研制瓷的曜變天目品種,是對傳統的傳承、創新和超越。

            

            尋找天目瓷的金鑰匙

            記者:是什么吸引你如此執著,非要破解燒制曜變天目瓷的秘密?

            劉文坦:我從小熱愛陶瓷藝術,最喜歡陶瓷中的曜變天目瓷,這是宋代燒制的一種鐵釉陶瓷,燒制中因窯內溫度變化,在黑釉底下出現豐富的黃色結晶,在日光下,結晶斑點周圍閃耀著藍色光彩。這種結晶效果的陶瓷在當時也很罕見,幾十萬件中,偶爾會出現一二件。也許是物以稀為貴,也許是我認準了的事絕不放棄,感覺總有種力量推我前行。

            記者:這個陶瓷燒制中的異類后來也受到了世人的關注,為什么?

            劉文坦:中國元朝時期,日本的書里就對曜變天目瓷有了記載,認為它“是最好的建盞,價值最高。”上世紀70年代,一位日本著名陶瓷專家用5年時間,燒成與宋代建窯曜變天目碗十分相似的產品,并把仿宋曜變碗送給其故鄉福建博物館。曾有人欲以5000萬日元巨款購買此碗,因此而被稱為“稀世珍寶”。

            黑釉陶瓷始于漢,入宋以后燒造量更大,種類繁多,窯址遍及南北。根據外貌,鐵系釉有曜變、油滴、兔毫和灰被等30多種。其中,以福建建窯出產的曜變天目為最名貴。

            唐山是北方的瓷都,燒造陶瓷的歷史悠久。往上數幾輩,劉文坦家都有陶瓷藝人,解放后曾是地下黨的父親受政治運動迫害,一家人流落農村,為了謀生,他又重新干起了先輩們的老行當———燒窯制陶。

            機會只關照有準備的人,畢業于農業中專的劉文坦最愛看書,姐夫在大學教書,他一有機會就去借書看。上世紀70年代末,唐山大地震,劫后余生人都在竭力掙扎著恢復生的信心,他居然跑到一幢大廈的廢墟中掏書!藝高人膽大,他不知前途幾多坎坷,就接過打開曜變天目瓷秘密的鑰匙。

            

            寶石般璀璨的天目瓷

            “曜變,就是在日月星辰下發生變化的意思。”他邊解釋,邊從架子上挑出一只掌心大的黑釉小碗,內表釉面底下散布著一簇簇黃水晶粒般的結晶。遭遇下午3點的陽光,這些斑點的顏色無論從什么方向看都保持黃色,周圍的釉則顯出深藍色輝光。他說:“釉底結晶內薄膜的厚度不一樣,在日光下,對太陽的反射角度不一,形成干涉、散射等光學變化,產生寶石般晶瑩璀璨的光華。一般陶瓷釉底沒有這種結晶,也就沒有這種光學效果。”

            

            同甘共苦一家人

            劉文坦是家的精神支柱,是妻子兒女的絕對權威。28歲的劉鵬看父親的眼神無限純凈、無限溫暖,這種對榜樣至愛的目光,是眼下絕大多數父母無緣體會的。他說:“爸爸20多年堅持研究鐵釉天目瓷,這種毅力值得我學習。”

            家里有三眼窯,只要能維持基本生計,所有精力和資金都投入燒天目瓷,但常常是十窯九空,廢品多的能堆成小山,再重頭開始。

            建窯爐要花錢、原料、煤氣,每項開銷都很大。憑著聰明勤奮,劉文坦家曾是全鄉最讓人羨慕的家庭:第一個安裝電話、第一個有汽車,甚至買了兩輛汽車……但個人投資搞天目瓷把家底一點點掏空。

            家里最困難時,只剩下4毛錢。兒子把水龍頭鑿開,外邊是鑄鐵,當廢鐵賣;里面的銅心取出來,為了多賣幾分錢。妻子說:“我們早晨做粥,吃點咸菜,中午貼餅子,晚上還是粥。孩子們覺得沒勁,總是餓。老村長給我們做一大盆玉米面粥。哎呀,都跟恩人似的。”

            兒子中專畢業時放棄到外面工作,過了兩個月,爸爸才知道,他說:“家里缺的不僅是錢,是實實在在的投入。”

            2000年正月十二還沒過完年,劉家人還在燒窯。兒子上午發燒,在家輸完液,下午4點多,來替爸爸。窯爐煤氣管道突然崩裂,聽著“嘭”一響,他爸就招呼“劉鵬,劉鵬”,孩子渾身是火,在地上打滾,是露著的地方都燒壞了。

            在慌亂的救人后,劉文坦打開窯門,突然看到一個黑寶石色的茶碗,他十分驚訝,再清點一下,這一爐居然出了8件成品。全家人悲喜交加,在寒風中抱頭痛哭,媽媽說:“這是用咱們兒子的血和命換來的。”

            2002年底,劉文坦派兒子到福建,看看能否在建窯舊址找到一點遠古文明的蛛絲馬跡。劉鵬在建陽的小窯廠從小工做起,干了半年后傳回來話:當地人只熱衷于造新假古董。而且那時,非典已風聲鶴唳,父親急招其速回。

            仿宋曜變天目瓷燒出來后,劉文坦想請專家幫著鑒定一下,聽說故宮有,他和弟弟背抱著幾件沉甸甸的陶瓷來到北京,想求得答案。

            記者:為什么要到故宮去找?

            劉文坦:我們也不太清楚,是撞著去的。我們住在前門一帶的地下室旅館,兩人30元錢一天。我們抱著自己的東西,從前門走到天安門,沿護城河走到故宮正門。門房說我們要找的那位專家已經退休,沒人接待,只好無功而返。

            記者:回來你覺得傷心沮喪嗎?

            劉文坦:那沒法。習慣了冷遇,習慣了不成功。

            記者:你曾夢想過成功這一天嗎?

            劉文坦:多次做夢,在夢里喊成功,多少次應聲跳下床。

            記者:那現在是一種什么心情?

            劉文坦:人既要能承受壓力和痛苦的毅力,又要能壓抑這種成功后的狂熱。我通過不成功壓抑痛苦,又非常平淡地對待成功。

            記者:目前,你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劉文坦:陶瓷業正面臨產業結構變化,我們就沖這個來。把曜變天目瓷從藝術陶瓷變成高檔日用資,如餐具、衛生瓷,我已開始實踐,我的事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默默無聞的小規模實驗室產品到轟轟烈烈的產業化大生產,700多年前偶然的窯變異類,在700年后為陶瓷燒制技術吹進一股新風。雄心壯志的劉文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將經歷的困難和問題也將不同于已往。祝愿這勤勞、善良的一家人———一路走好!

            宣德青花瓷“花澆”小知識


            明初各朝的官窯瓷器皆注重造型和紋飾,有些特別的形制并非每朝相同。例如附圖的明初青花瓷器,很多人也不知道其名稱,估計屬“水注”一類的盛水器。其實那是宣德時期特制的青花瓷“花澆”,繪纏枝蓮紋。顧名思義,乃作盛水澆花之用。

            據我國明、清瓷器鑒別權威耿寶昌先生指出,永樂時期燒制的青花瓷“花澆”頸長、腹圓,把柄作龍形;宣德時期者頸短、腹扁,把柄為寬帶式。

            器型大體上則有點相似。紋飾方面亦不一樣,永樂時期者紋飾風格精細,頸多繪海水紋,腹繪細梗葉纏枝蓮紋。宣德時期者粗放,頸繪兩款不同的變形紋,腹多繪纏枝花。

            永樂燒制的“花澆”,現僅見青花品種,并無其它彩釉;而且均無款,要從胎釉、造型、紋飾、青花色調等方面鑒定。

            宣德時亦多作青花品種,但有年款,并多署于器腹上部。本來兩個時期的青花“花澆”也有蓋;但迄今大多數失落或崩缺不全,故存世者皆不見有原裝瓷蓋。

            坊間有些近仿品,于青花較深處,加人工堆棧點紋,仿宣德器的自然斑點;仿品釉泡大小相同無層次,規整欠細潤。

            用陶瓷造發動機,刷爆熱效率!


            陶瓷這玩意兒,除了能吃飯、插花、做馬桶,工業用途同樣很廣泛。但用陶瓷造一臺發動機出來,誰都沒敢這樣想,除了腦洞奇大無比的工程師。

            為了提升發動機熱效率,工程師為發動機加入一堆技術,才能到目前最高的41%的熱效率。對,說的就是豐田!但馬自達的Skyactiv-X也不服輸,還準備達到更高的48%。盡管如此,它們在陶瓷發動機面前還差遠呢!

            一項技術頂上天

            發動機最常用的材料,主要是鐵或者鋁,在大規模生產當中最為合適。但是,金屬制造的發動機缺點也不少,不僅高溫時強度不足,而且容易產生金屬疲勞,耐磨性、耐腐蝕性都比較一般。因此,盡管現在的材料技術已經可以讓這些金屬有更強的性能,但總是被瓶頸所限制。

            我們生活中接觸到的陶瓷,本身也能看到不少的優勢,因此在工業上也很有優勢。首先陶瓷特別耐高溫,在1000多攝氏度的環境下可變保持不變形,強度能達到1500HV(一般只有400HV左右),還能保持比金屬更低的膨脹系數,散熱系統也可以更簡化。發動機需要長期面對摩擦及燃燒,燃油中的積碳也會對發動機零部件造成腐蝕,陶瓷材質耐腐蝕、耐磨、抗疲勞等特性,也比一般金屬材料要更好,對油品質量的要求更低,更加經久耐用。不僅如此,陶瓷的密度雖然沒有鋁材那么低(鋁材密度:2.702g/cm3,陶瓷在3-4g/cm3不等),但比鋼材要低不少(鋼材密度:7.85g/cm3)。密度更低,意味著發動機可以減輕重量,結合散熱系統簡化所減輕的重量,陶瓷發動機的重量可以做得比金屬發動機更輕巧。

            來到這里,很多人可能還不明白它與熱效率的關系。其實,發動機做功產生的能量,大部分是通過散熱、摩擦等方式流失,陶瓷發動機更高的溫度極限,恰好可以減少散熱所造成能量的損失,熱效率大幅提升了35%。并且空氣與燃料的混合比例可以更稀薄,燃燒更充分,降低污染物排放。

            其實,無論海外還是國內,早已經有科學家研究這種材料在發動機上的應用。1990年上海曾經研發出一臺無水冷陶瓷發動機,做過400多個小時的臺架試驗以及上海到北京的實車長距離試驗,基本驗證了它的可靠性以及實用價值。

            一個缺點毀所有

            但是,材料性能優秀的陶瓷并非完美無缺。陶瓷自身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細紋,一旦遇到沖擊,很容易讓這些細紋蔓延,造就陶瓷質地較脆的材料特性。要解決這種問題,不是沒有辦法,只要加入一些納米復合材料,讓陶瓷變得更有韌性,基本可以解決脆性問題。然而,這種技術并不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燒制工藝復雜,技術精度也有很高要求,成本也難以降低,汽車企業花這么大投入去生產,非常不劃算。單單這一缺點,注定它在短期內也無法實現量產。

            盡管目前無法大量使用陶瓷材料制造發動機,個別零部件還是能夠實現大規模生產。比如陶瓷軸承,摩托車發動機缸體陶瓷涂層等等,可以為發動機性能帶來更多好處。而航空、航天領域,陶瓷材料也早已應用到發動機上面,這并不是不能實現的技術。

            唐山藝人破天目陶瓷燒制“秘訣”


            新華社唐山10月9日電(張洪河華焱)唐山市一位叫劉文坦的陶瓷藝人經過多年努力,將失傳700多年的宋代天目陶瓷燒制“秘訣”重新摸索出來,在陶瓷上燒制出精美絕倫的天然圖案。據專家介紹,天目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基于三氧化二鐵、五氧化二磷產生的液相分離,析晶體及液滴對光的散射和干涉產生的藝術效果。天目陶瓷圖案絕非人工手繪所比,這種光彩是“巧奪天工”自然而成的。天目陶瓷難以燒制關鍵在于爐溫難以控制,溫度稍有閃失,成品就會擦肩而過。所燒制的產品由于溫度的細微變化,形成的圖案也千差萬別,絕無重復,每一件都稱得上是“孤品”。

            據業內人士介紹,天目是古代鐵系黑釉陶瓷的統稱。宋代是中國陶瓷最鼎盛時期,天目瓷器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其中以曜變、油滴、兔毫最為名貴,而曜變又居于諸名瓷之首。據有關資料記載,曜變天目在中國早已失傳,目前僅在日本存有四只宋代天目茶碗。

            從1982年起,劉文坦就開始著手研制開發天目陶瓷。為了使失傳700多年的陶瓷珍品盡快面世,劉文坦投入了自己全部積蓄,又東找西借籌資近100萬元,開始了艱苦研制。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成千上萬次的失敗,劉文坦終于成功地摸索出了燒制天目陶瓷的技巧。據專家介紹,劉文坦的作品不僅繼承了傳統天目的藝術風格,而且又有了許多新的突破,目前他的天目系列作品有金圈釉瓷、銀圈釉瓷、寶石釉瓷、彩云釉瓷、絨球釉瓷、鐵紅釉瓷等30多個品種。

            石灣陶瓷父子藝人的傳承與創新


            本月22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幕的2014廣東民間工藝精品進京展上,石灣陶藝再次成為亮點展現在全國的視野里,除了讓市民看到更豐富的石灣陶藝,也讓人感受到廣東的工藝品在傳承與創新上做出的努力。

            說起楊偉東,市民并不了解,說起楊銳華,廣東的工藝界就非常熟悉了,他是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楊偉東是楊銳華的兒子,子承父業,一起制作工藝。

            在寂寞中創新石灣釉種

            老石灣藝人在表述石灣陶藝的釉時,常有一釉二型三題材的說法,釉色是排在第一位的。“以前石灣陶藝早期以出口為主,為了迎合外國人的需要,它的色彩非常豐富,并以此著稱。”楊偉東說,傳統的石灣釉色共有幾十種,但是在古窯的柴燒成環境復雜,氣氛溫度很難控制,盡管釉色豐富,但很難達到理想效果。通常會用的早期的灰釉為主,釉色品種多但工藝控制難度大就消失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藝人們慢慢通過嘗試用礦物質與氧化物合成釉料取替代早期灰釉,穩定性好燒成范圍廣。

            但在古柴龍窯燒成的頂尖老作品,到現今也無法復制,即使通過嚴格化學分析也無法在復雜的柴窯氣氛里重現,這種偶然性總讓人感受到一窯一寶的珍貴性。

            楊偉東畢業后,逐漸對陶釉產生了濃厚興趣。看到父輩石灣陶藝家們總是被偶然性的釉彩表達局限,困住手腳,他慢慢掌握了釉料的性能,便開始日夜調試顏料,在泥、釉、火諸方面積累經驗。

            豐富釉料拓展石灣工藝的道路

            在創新過程中,老一輩和新一代顯出了劇烈的沖突,父親覺得兒子研發出的釉料太亮,太前衛,“火氣大”;而兒子又覺得父親太保守,不能接受新鮮的事物。兩人在爭吵中不斷融合彼此的觀點,最終達融合。現在研發出的一些釉料都是借鑒了其他陶藝產區釉料基礎上進行創新,如耀變天目釉、金彩茶葉沫釉、綠銀絲金沙釉等。

            讓楊偉東最得意的一個釉料是鐵紅金圈釉,這種釉通過高溫燒成特殊的曲線,在陶藝上猶如斑斕的梅花,非常漂亮。楊偉東曾在一個有設計感的大琵琶花瓶上施于此釉,將作品送于廣東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大展評選,榮獲金獎。還有一個釉種名為綠銀絲釉,這也是楊偉東的首創,通過綠金沙釉改良而成質感猶如刺繡中的亂針繡的立體效果。

            楊銳華告訴記者,因為兒子豐富了石灣的釉種,他也根據釉種對石灣工藝的表現形式進行創新,比如最近他做的一個《孔雀》作品,就是專為綠銀絲釉而創造,器型采用多種釉色混合配搭,更能表現出孔雀顏色的艷麗釉色傳統和創新有種配搭,這也是對固有石灣釉彩新的突破。

            潮州通花瓷花陶瓷式微令人憂


            在10月23日至27日的廣交會第二期展會上,165家知名陶企組成“潮州軍團”閃亮登場,集中展示潮州瓷器風采。然而,與產業發展迅猛的日用陶瓷、衛生潔具陶瓷相比,潮州傳統的楓溪通花、瓷花陶瓷卻顯得日漸式微。廣東省楓溪陶瓷工業研究所所長邱偉志說,近年來傳統的通花、瓷花陶瓷創作、生產明顯減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楓溪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龍才對此深感憂慮,他希望有年輕后輩超越他的通花、瓷花技藝。

            春色瓷花籃被定為國寶

            記者前往潮州市楓溪區采訪了王龍才。79歲的王龍才已經很少做陶瓷,只是偶爾坐上輪椅到兒子、徒弟開的陶瓷工作室,指點一下年輕人。

            據王龍才說,通花瓷是潮州楓溪地區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雕貼鏤空、精巧玲瓏的陶瓷藝術品類,主要特點是在瓷坯體上雕通連續的幾何圖紋或花卉、人物、動物等形象。通花瓷經常與捏貼瓷花相結合,稱“寄花通花”。楓溪的傳統通花、瓷花陶瓷曾被譽為中國陶瓷藝林中的獨秀,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經很輝煌。由葉竹青擔任主體設計、王龍才負責主要創作的1.2米三層《友誼通花瓶》融通花、堆塑和寄貼立體瓷花、捏塑人物于一體,是當時大坯體多層通花瓷的一個突破。王龍才設計創作的大型三層通雕《春色瓷花籃》被選送人民大會堂廣東廳陳列,并被國家定為國寶。

            通花瓷花年產一兩萬件

            邱偉志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楓溪地區有兩三個國營廠在創作、生產傳統的楓溪通花、瓷花陶瓷,一個車間就有上百人,規模很大。近年來,日用陶瓷、建筑衛生陶瓷迅猛發展,傳統的通花、瓷花陶瓷在明顯萎縮。楓溪的陶瓷企業大多是民營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出口為主。日用陶瓷、建筑衛生陶瓷大批量、機械化生產,從事者多;而通花、瓷花陶瓷是純手工生產,產量上不來,熟練工少,耗時長,在市場推廣上存在問題。

            據邱偉志說,為保護傳統產品、品牌,廣東省楓溪陶瓷工業研究所目前組織20多人創作、生產通花、瓷花陶瓷。就通花、瓷花陶瓷創作、生產而言,研究所在七八十年代是“最小”單位,如今國營廠沒了,比起零星的民間作坊,研究所又成了“最大”的單位,研究所目前年產通花、瓷花陶瓷產品僅1至2萬件,主要是外交部及政府的禮品。

            大師感慨后繼未見能人

            對于越來越少人創作、生產通花瓷,傳承人王龍才急在心頭。他說,人稱他是“南國花魁”,但一花難引眾花開。他曾帶過幾十個徒弟,其中有的成了省級工藝師;目前也仍有跟他學藝七八年的徒弟在他身邊從事創作。但他最在意的瓷花技藝,如今還沒有年輕后輩能繼承超越,這讓他感覺很遺憾。

            王龍才13歲開始做陶瓷,曾苦心研制出一種薄如蟬翼、下水不沉、落地不碎、比實物還輕的瓷梅花、桃花瓣片。后又試制成功一種可于烤花時同時燒成(成瓷)的低溫瓷泥,解決了瓷菊花需分燒榫接的問題,使之能整盆燒成。王龍才的妹妹也從王龍才那兒學會了一些制瓷技術,但她說,哥哥是個很用心琢磨的人,她的技藝離他還很遠。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陶瓷知識:刷花藝人》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陶瓷知識:刷花藝人》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陶瓷知識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