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用于分發或攝取食物的器皿和用具。餐具包括成套的金屬器具、陶瓷餐具、茶具酒器、玻璃器皿、盤碟和托盤以及五花八門、用途各
瓷器餐具
餐具用于分發或攝取食物的器皿和用具。餐具包括成套的金屬器具、陶瓷餐具、茶具酒器、玻璃器皿、盤碟和托盤以及五花八門、用途各異的各種容器和手持用具。目前市場上還出現了許多一次性的餐具,這種餐具對環境不好。
【瓷器餐具】
瓷器過去被公認為是無毒餐具,但近來也有瓷器餐具使用中毒的報告。原來有些瓷器餐具的漂亮外衣(釉)中含有鉛,如果燒瓷器時溫度不夠或者涂釉配料不符合標準,就可能會使餐具含有較多的鉛。當食物與餐具接觸時,鉛就可能溢出釉的表面混入食物中。因此,那些表面多刺、多斑點、釉質不夠均勻甚至有裂紋的陶瓷產品,不宜做餐具。另外大部分瓷器粘合劑中含鉛較高,故補過的瓷器,最好不要再當餐具使用。挑選瓷器餐具時,要用食指在瓷器上輕輕拍彈,如能發出清脆的罄一般的聲響,就表明瓷器胚胎細膩,燒制好,如果拍彈聲發啞,那就是瓷器有破損或瓷胚質劣。
搪瓷餐具搪瓷制品有較好的機械強度,結實,不易破碎,并且有較好的耐熱性,能經受較大范圍的溫度變化。質地光潔,緊密不易沾染灰塵,清潔耐用。搪瓷制品的缺點是遭到外力撞擊后,往往會有裂紋、破碎。涂在搪瓷制品外層的實際上是一層琺瑯質,含有硅酸鋁一類物質,若有破損,便會轉移到食物中去。所以選購搪瓷餐具時要求表面光滑平整,搪瓷均勻,色澤光亮,無透顯底粉與胚胎現象。
taoci52.com精選閱讀
瓷器知識:瓷器餐具怎樣使用與保養?
瓷器餐具是飯店,餐廳服務的主要用具之一,其種類主要有各種碗,碟,壺,匙,盤等,名稱不一,使用各異,但保養方法基本相同。洗滌瓷器餐具,一般都是用洗碗機。洗凈消毒后的陶瓷餐具,須用專用消毒干布擦干水漬,然后再分類分檔整齊存放在特制的碗櫥內,并蓋上潔凈的紗布,關上柜門,防止灰塵污染。
瓷器餐具如何使用與保養?
瓷器餐具是飯店,餐廳服務的主要用具之一,其種類主要有各種碗,碟,壺,匙,盤等,名稱不一,使用各異,但保養方法基本相同。洗滌瓷器餐具,一般都是用洗碗機。
洗凈消毒后的陶瓷餐具,須用專用消毒干布擦干水漬,然后再分類分檔整齊存放在特制的碗櫥內,并蓋上潔凈的紗布,關上柜門,防止灰塵污染。
我國對外出口的陶瓷餐具要求比較嚴格,尤其是美國的餐具出口標準比較高,上海世博會禮品中,陶瓷餐具展出銷售,都需要達到餐具出口標準。但是陶瓷餐具相較于陶瓷工藝類產品而言,不論出口面向哪個國家,都有著嚴格的出口標準。世博會紀念禮品餐具在使用與保養上都有著嚴格的要求,這樣可以延長陶瓷餐具的使用年限和美觀度。
瓷器餐具挑選常識
平時大家購買瓷器餐具,只會注意瓷器的形貌,也知道瓷器上的彩繪顏色越艷麗,重金屬含量越高。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下,彩繪根據制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下面幾種:
釉上彩——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行彩繪后,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900度溫度烘烤而成。釉上五彩,粉彩、琺瑯彩都是釉上彩。由于烤燒溫度達不到釉層熔融的程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用手觸摸釉上彩陶瓷,感覺花面有明顯的凹凸感;
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繪制各種紋飾,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入窯高溫(1200—1400℃)一次燒成。燒成后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顯得晶瑩透亮。它的特點是色彩保存完好,經久不退,安全衛生。我們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紅瓷、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細分類。
釉中彩——亦稱高溫快燒顏料。顏料的熔劑成分不含鉛或少含鉛,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過1100~1260℃的高溫快燒(一般在最高溫階段不超過半小時),釉面軟件包化熔融,使顏料滲入釉內,冷卻后釉面封閉。細膩晶瑩、滋潤恍目,抗腐蝕、耐磨損,具有釉下彩的效果。并解決了陶瓷畫面鉛的溶出問題。
我們所強調的重金屬毒素主要來源于釉上彩的顏料。專家指出,釉上彩陶瓷中鉛化合物能被酸滲解,當食物與畫面接觸時,鉛就可能被食物中的有機酸滲解出來。當然,釉上彩如果設計合理,燒烤工藝得當,是可以避免超鉛的。陶瓷制品中若含有害成分,在600℃~800℃高溫下可能溢出,因此人們在使用微波爐時,最好放入白胎碗或釉下彩碗。相比之下,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釉下彩和白瓷不含鉛,較為安全;可以盡量挑選這類的。
瓷器餐具使用注意事項:
(1)即使是色彩很濃艷、內壁帶有彩繪的合格餐具,最好也別裝酸性食品。
(2)新買來的瓷器產品應先用食醋浸泡幾小時,若發現顏色有明顯變化最好棄之不用。或者用沸水把餐具煮上5分鐘,同樣可以溶出餐具中的有毒物質。
瓷器知識:瓷器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
瓷器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是漢文明展示的瑰寶。
瓷器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漢族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謝肇制在《五雜俎》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當時出現的以“磁器”代窯器是由磁州窯產量最多所致。這是迄今發現最早使用瓷器稱謂的史料。
定義
凡是用瓷土燒制而成的器物就叫瓷器。但當今對瓷器的具體定義,還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
一般人認為,必須具備以下幾條才能稱之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須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嶺土和化妝土,并含有長石、石英石和莫來石成分;含鐵量低。經過高溫燒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體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1300℃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異,要以燒結為準。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須是在高溫之下和瓷器一道燒成的玻璃質釉。
特點
1、耐磨不透水,保溫性好
2、瓷質細膩,柔和。
3、器皿形狀規整,
4、畫面光亮釉面質感好。
5、圖案精美藝術。
瓷器餐具選購小常識
平時大家購買瓷器餐具,只會注意瓷器的形貌,也知道瓷器上的彩繪顏色越艷麗,重金屬含量越高。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下,彩繪根據制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下面幾種:
釉上彩——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行彩繪后,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900度溫度烘烤而成。釉上五彩,粉彩、琺瑯彩都是釉上彩。由于烤燒溫度達不到釉層熔融的程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用手觸摸釉上彩陶瓷,感覺花面有明顯的凹凸感。
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繪制各種紋飾,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入窯高溫(1200—1400℃)一次燒成。燒成后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顯得晶瑩透亮。它的特點是色彩保存完好,經久不退,安全衛生。我們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紅瓷、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細分類。
釉中彩——亦稱高溫快燒顏料。顏料的熔劑成分不含鉛或少含鉛,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過1100~1260℃的高溫快燒(一般在最高溫階段不超過半小時),釉面軟件包化熔融,使顏料滲入釉內,冷卻后釉面封閉。細膩晶瑩、滋潤恍目,抗腐蝕、耐磨損,具有釉下彩的效果。并解決了陶瓷畫面鉛的溶出問題。
我們所強調的重金屬毒素主要來源于釉上彩的顏料。專家指出,釉上彩陶瓷中鉛化合物能被酸滲解,當食物與畫面接觸時,鉛就可能被食物中的有機酸滲解出來。當然,釉上彩如果設計合理,燒烤工藝得當,是可以避免超鉛的。陶瓷制品中若含有害成分,在600℃~800℃高溫下可能溢出,因此人們在使用微波爐時,最好放入白胎碗或釉下彩碗。相比之下,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釉下彩和白瓷不含鉛,較為安全;可以盡量挑選這類的。
瓷器餐具使用注意事項:
(1)即使是色彩很濃艷、內壁帶有彩繪的合格餐具,最好也別裝酸性食品。
(2)新買來的瓷器產品應先用食醋浸泡幾小時,若發現顏色有明顯變化最好棄之不用。或者用沸水把餐具煮上5分鐘,同樣可以溶出餐具中的有毒物質
瓷器知識:謹防鉛中毒 知悉陶瓷餐具選購使用技巧
陶瓷餐具在生活中使用越來越普遍,無論是酒店、飯店等公共場所,還是自己家里用餐,很多人都是使用陶瓷餐具。陶瓷餐具一方面美觀
知悉陶瓷餐具選購使用技巧 謹防鉛中毒
陶瓷餐具在生活中使用越來越普遍,無論是酒店、飯店等公共場所,還是自己家里用餐,很多人都是使用陶瓷餐具。陶瓷餐具一方面美觀實用,另一方面卻也暗藏殺機,鉛中毒是使用陶瓷餐具的最大威脅,所以我們在購買時,一定要“挑三揀四”,仔細選擇。
知悉陶瓷餐具選購使用技巧 謹防鉛中毒(圖片來自網絡)
1、選陶瓷餐具時不要選用釉上彩裝飾的,特別是陶瓷餐具內壁不要彩繪。可選用釉下彩或釉中彩裝飾,如青花就是一種人們喜歡以釉下彩裝飾的陶瓷。
2、買回的陶瓷餐具,先用含有食醋的水浸泡煮沸,這樣可以去掉大部分的有毒物質,大大降低陶瓷餐具對人體的潛在危害。
3、不要長期用陶瓷餐具存放酸性食品和果汁、酒、咖啡等飲料。因為陶瓷餐具盛放酸性食品或飲料的時間越長,溫度越高,就越容易溶解出鉛,等于加重鉛溶出量的毒副作用。
4、外形是否周正,是否有破損、斑點、氣泡,光滑。表面多刺、多斑、甚至有裂紋的陶瓷品,其釉中所含鉛易溢出,不宜做餐具。
5、挑選有金、銀裝飾的瓷器時,用手擦一擦,不退色才是上品。
6、輕敲幾下,聲音清脆品質好,聲音沉悶或沙啞則是劣質品。
7、瓷器粘合劑大多含鉛高,瓷器補過后也不宜做餐具。
8、瓷器表面釉面都是經過800度以上溫度燒制成,達不到800度,低溫釉都會對人體有危害物質。達到1350度瓷器最好。
9、選購成套陶瓷制品時,要看每件的釉色、畫面、光澤、式樣是否一致勻稱、協調。
10、薄胎陶瓷制品在太陽光或燈光下照看,要有透明感,既薄又輕,且厚度均勻。
瓷器知識:粉彩瓷器
粉彩瓷器是琺瑯彩之外,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顏料后用筆洗開,由于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
粉彩瓷器
粉彩瓷器是琺瑯彩之外,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顏料后用筆洗開,由于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在眾多的清宮廷粉彩瓷中,慈禧粉彩簡單率直,濃筆艷抹,富貴豪華而別具一格。紅鳥牡丹富貴罐是其風格的經典之作。
粉彩瓷器(圖片來自網絡)
一、粉彩瓷器特點
粉彩瓷裝飾畫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藝術中的營養,采取了點染與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繪的對象,無論人物,山水,花卉,鳥蟲都顯得質感強,明暗清晰,層次分明。采用的畫法既有嚴整工細刻畫微妙的工筆畫,又有滲入淋漓揮灑,簡潔洗練的寫意畫,還有夸張變形的裝飾畫風。甚至把版畫,水彩畫,油畫以及水彩畫等姐妹藝術都加以融匯運用,精微處,絲毫不爽;豪放處,生動活潑。
二、粉彩瓷器和淺絳彩瓷的區別
1、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也有一種說法是加入鉛粉,讓色彩看上去很粉嫩的。淺絳彩不用,它是直接將淡礬紅、水綠等彩色直接畫上瓷胎,所以粉彩會有渲染而淺絳一般沒有。粉彩一般摸上去突出感強,尤其是雍正乾隆的粉彩,用料多,顯得又粉又厚。
2、清末民初時期的淺絳彩多加入了文人畫的風格,而粉彩則是沿用青花的繪畫風格。
3、從磨損程度而言,淺絳彩更易受磨損,往往脫彩嚴重。人物或者花鳥都到了看不清的地步。粉彩由于彩料較厚,相對較易保存完好。
瓷器知識:瓷器器形
中國瓷器初創于商代,真正創制于東漢,唐代時達到高度成熟,到宋代蓬勃發展、名窯涌現,在明清時工藝流程超越前代。每一件古瓷器上都顯示著特定時代制瓷工藝的風格特點,濃縮著已然逝去年代的種種信息。特別是瓷器的器形,是瓷器式樣傳承演變的直接反映,對時代風格的反映更加清晰明了。古陶瓷鑒定家都十分重視對瓷器器形的研究工作,都把器形鑒定列為古陶瓷鑒定的第一要素。從器形特點入手,認識瓷器式樣,感受時代風格,是認識、熟悉瓷器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下是對古代瓷器器型專用術語的簡單介紹,希望對熱愛瓷器的朋友有所裨益。
瓷器器形
中國瓷器初創于商代,真正創制于東漢,唐代時達到高度成熟,到宋代蓬勃發展、名窯涌現,在明清時工藝流程超越前代。每一件古瓷器上都顯示著特定時代制瓷工藝的風格特點,濃縮著已然逝去年代的種種信息。特別是瓷器的器形,是瓷器式樣傳承演變的直接反映,對時代風格的反映更加清晰明了。古陶瓷鑒定家都十分重視對瓷器器形的研究工作,都把器形鑒定列為古陶瓷鑒定的第一要素。從器形特點入手,認識瓷器式樣,感受時代風格,是認識、熟悉瓷器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下是對古代瓷器器型專用術語的簡單介紹,希望對熱愛瓷器的朋友有所裨益。
琢器——景德鎮制瓷專用術語。指不能在輪車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圓器——景德鎮制瓷專用術語。指能在輪車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盤、碟等。
博山爐——爐的一種式樣。盛行于漢、晉,系仿銅熏爐燒制。因其爐蓋高聳,象征海上蓬萊三山,故名。使用時,燃香料于爐中,香煙從蓋上鏤孔冒出,有如云霧繚繞。漢代一般為陶質,南北朝時有青瓷博山爐。
谷倉——一種陪葬物。下部為罐形,上部堆塑樓閣、人物、家畜、糧倉等,故名。三國至東晉時期浙江地區燒制,多為青釉。
耳杯——杯的一種式樣。亦稱“羽觴”。酒具。系仿漢代漆制羽觴,器身呈橢圓形,兩側有對稱的小耳,故名。流行于東漢至兩晉、南北朝,品種有綠釉陶、青瓷等。
壓手杯——杯的一種式樣。口平外撇,腹壁較直,自腹壁處內收,腹壁漸厚,圈足。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穩妥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雞缸杯——一種灑具。敞口,淺腹,臥足。杯上以斗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故名雞缸杯。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幾可亂真。
爵杯——杯的一種式樣。酒具。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后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有對稱的立柱,一旁有二。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
高足杯——杯的一種式樣。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高足有竹節形,圓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斗彩等。
高足碗——碗的一種式樣。造型與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龍泉窯、景德鎮窯盛燒,明清繼續燒造,品種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紅等。
宮碗——碗的一種式樣。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故名。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
凈水碗——碗的一種式樣。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寬圓,圈足,有的餅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弟子名稱,乞求內容、施舍時間等。品種多為青花。
孔明碗——碗的一種式樣。由兩只碗粘合而成,兩碗間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稱孔明碗,亦稱諸葛碗。始于北宋龍泉窯,明代景德鎮有燒制。
【延伸閱讀】
紫砂泥料概述
紫砂的故事
陶瓷加盟怎么選?來陶瓷品牌嚴選館
陶瓷加盟哪個品牌好?靠譜的品牌都在這里
? 1 2 3 4 5 ? 全文閱讀傳人陶瓷查看詳細加盟信息 > 標簽:傳人陶瓷加盟電話
門店數量:暫未公開基本投資:面議
加盟預算索取資料瓷器收藏知識
1.要入對門,路子要正。
這一點對于初學者來講特別重要,一旦路子走錯,可能終身都難糾正。我見過花費巨資錯買了許多贗品,而至今執迷不悟者。初學者要從瓷片標本入手,不要開始就買完整器,一定要循序漸進,千萬不要“高起點”。
2.多看少動,戒除貪欲。
多看權威書籍、圖冊,多學習理論知識,夯實基礎。多看實物,經常到博物館去領悟真品的神、形、釉、胎、紋飾等特點,逐步提高自己的辨識鑒賞能力,但這只能是宏觀的感悟。博物館只能隔著玻璃看,不能上手,如同隔靴搔癢,很難掌握微觀特征,故有它的局限性。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多上手瓷片標本。在市場中不可聽信賣者美妙動聽的“故事”,不可心貪。很多人認為自己學習了一定的理論、實踐知識,就想到市場去撿漏,這樣幾乎百分之百“中招”。
3.研究揣摩,提高悟性。
搞收藏“悟性”很重要,“悟性”從何而來呢?靠研究、靠比較、靠分析、靠揣摩。對瓷片標本要反復研究、仔細琢磨,悟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樣你的悟性就能提高。
4.廣交藏友,參加收藏組織。
初學者要積極參加收藏組織,參加收藏會所的學習,這是一條少走彎路的捷徑。[4]
瓷器歷來都是收藏界中的重要部分。針對那些有較高的歷史文化修養,有特定的文化收藏追求而熱衷于古陶瓷收藏的收藏之友,筆者總結出古陶瓷收藏三個要訣:收藏啟蒙入門階段要訣:一不收新、可收舊;收藏求知進門階段要訣:二不收舊、可收老;收藏鑒賞研究階段要訣:三不收老、可收古。
第一階段,所謂“不收新、可收舊”,即是指,處在收藏啟蒙入門階段,除了當代特指文革(1966——1976)后的新瓷工藝品不收藏之外,所有舊的、包括老的、古的一律可收;這一時期主要練辨新瓷的眼力,凡嶄新出窯的瓷器一律不收。
第二階段,所謂的“不收舊,可收老”,即是指處在收藏求知進門階段,辨新器眼力已練就,接下來要練辨“舊器”的眼力。這里的“舊”,文物商店經營行業里特指新中國建國初期至“文革”(1949——1966年)的藏品,行話俗稱“舊貨”,因為1949年前的藏品就直接稱民國貨了。也就是說,處在第二階段,除了新貨、舊貨不收外,可收“老(器)”,即民國、清朝、明朝的器物,而更“老"的“古器”,指的是元朝以前的器物。這一時期主要練辨“新器”、“舊器”的眼力,凡“新器”、“舊器”盡量不收。
第三階段,所謂的“不收老、可收古”,即是指處在收藏鑒賞研究階段,辨“新器”識“舊器”的能力早已解決,鑒定明清民國瓷器也非常在行,接下來就要向元以前的高古瓷器進軍,即向晉唐宋元的瓷器收藏進軍。“可收古”,即主要收元以前的“古瓷器”,文博專業術語叫做“高古瓷器”,古玩業行話叫做“老窯瓷器”。唯有真正懂得收藏鑒賞研究晉唐宋元瓷器的收藏家,才有可能成為學問淵博、歷史修養高深的古陶瓷收藏鑒賞研究大家。而很多企業家型的瓷器收藏家收藏到明清官窯瓷器就停滯不前了,這是因為他們還缺乏深厚的古陶瓷收藏的歷史文化修養。
至于古陶瓷收藏鑒賞研究階段的進一步延伸,繼續向前推進,專題收藏鑒賞研究秦漢陶俑,春秋戰國、商周原始青瓷,史前彩陶者,屬于更有學術收藏境界者。
御世收藏:推薦國內優秀藝術家及作品,提供藝術品鑒賞、鑒定、交流、收藏等綜合服務,我們秉承“投資創造價值,價值引領投資”的理念,與50萬高端用戶共同領略文玩藝術之美。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瓷器知識:瓷器餐具》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瓷器知識:瓷器餐具》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瓷器鑒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