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釉下五彩瓷茶具與飲茶文化

            飲茶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發于神農,興于唐朝。中國茶文化糅合了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瓷器與飲茶文化一樣,是歷史文明長河中璀璨的明珠。當兩者碰撞在一起時,交織出的是震撼心神的美。今天小編就和您說說精美的釉下五彩瓷茶具與飲茶文化。

            飲茶離不開茶具這個載體,精美的茶具也可以增添飲茶的趣味。那么如何正確選用茶具呢?選擇茶具的前提是熟悉茶具的功能和特性。現在常用的各類茶具中以瓷器茶具和陶器茶具最多,其次是玻璃茶具。

            瓷器茶具傳熱不快,保溫適中,與茶不會發生化學反應,沏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觀,裝飾精巧,具有藝術欣賞價值。陶器茶具造型雅致,色澤古樸,特別是宜興紫砂為陶中珍品,用來沏茶,香味醇和,湯色澄清,保溫性好。透明的玻璃杯可觀賞到茶的優美姿態,能充分展現茶葉的形與色,品味茶香滋味,因而適合芽葉優美的茶葉沖泡。

            此外,茶具的選用還須注意到幾個需要。順應茶的需要,因為每種茶葉都有自己獨特的品質特征,所選茶具的色澤、質感要與所泡茶也的特質相互協調。順應人的需要,在不影響茶的色、香、味、形之美的前提下,茶具的搭配選用要考慮到人的因素。順應藝的需要,不同類型的差異展示,對茶具組合有不同的要求。如宮廷茶藝要求盡顯華貴的茶具,文士茶藝要求典雅的茶具,宗教茶藝要求形式莊嚴的茶具,民俗茶藝要求本色質樸的茶具。

            釉下五彩茶具其選料精細、做工考究、胎質堅細、玲瓏剔透、釉面光滑、晶瑩潤澤。有一種玉石般的感覺,是既有品位又有收藏價值的瓷器。而且,釉下五彩瓷無鉛毒,耐酸堿、耐磨損,永不褪色,是健康、精美的茶具的首選。

            擴展閱讀

            茶具與飲茶文化的興起有直接關系


            古代飲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這一概念與今所說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來的飲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屬類飲茶茶具在唐宋以來是少見的。因為金屬茶具泡茶遠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謂茶道雅桌的,唐以來主要變化較大的飲茶茶具有:茶壺、茶盞(杯)和茶碗。而這幾種茶具與飲茶文化的興起有直接關系。

            (一)茶壺 

            茶壺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壺稱“注子”,其意是指從壺嘴里往外傾水,據《資暇錄》載:“元和初(公元806年,唐憲宗時)酌酒猶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罌,而蓋、嘴、柄皆具。”罌是一種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壺類似瓶狀,腹部大便于裝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約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歡“注子”這個名稱,甚至將茶壺柄去掉,整個樣子形如“茗瓶”,因沒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壺”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點注”。就是根據唐代茶壺有“注子”一名而來。

            明代茶道藝術越來越精,對泡茶、觀茶色、酌盞、燙壺更有講究,要達到這樣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創新。比如明朝茶壺開始看重砂壺,就是一種新的茶藝追求。因為砂壺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損,所以砂壺被視為佳品。據《長物志》載:“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熱湯氣。”說到宜興砂壺幾乎無人不知。而宜興砂壺正是明朝始有名聲。據史料記載說,明朝宜興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興紫砂壺享譽的第一人。

            《陽羨名陶錄》記載說:“供春,吳頤山家僮也。”吳頤山是一位讀書人,在金沙寺中讀書,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壺。結果做出的砂壺盛茶香氣很濃,熱度保持更久,傳聞出去,世人紛紛效仿,社會出現爭購“供春砂壺”的現象。供春真姓“龔”。所以也寫成,‘龔春”砂壺。此后又有一個名叫時大彬的宜興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顏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壺。開始,時大彬模仿“供春”砂壺,壺形比“供春”砂壺更大,一次時大彬到江蘇太倉做生意,偶在茶館中聽到“諸公品茶施茶之論。”頓生感悟,回到宜興后始作小壺。其壺“不務妍媚,而樸雅堅粟,妙不可思……前后諸名家,并不能及。”《畫航錄》說:“大彬之壺,以柄上拇痕為識。”是說世人以壺柄上識有時大彬拇指印者為貴。從此宜興砂壺名聲遠布,流傳至今,還是人見人愛的精制茶具。

            (二)茶盞、茶碗 

            古代飲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盞”等陶瓷制品。茶盞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說:“盞杯子。”宋時開始有“茶杯”之名。見《陸游詩》云:“藤杖有時緣石瞪,風爐隨處置茶杯。”現代人多稱茶杯或茶盞。茶盞是古代一種飲茶用的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大家知道,我國茶文化興起于漢唐、盛于宋代。茶盞也隨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較大的變化。

            宋代茶盞非常講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盞”的質地、紋路細膩和厚薄均勻。據宋蔡襄《茶錄》載:“茶白色、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紂黑,紋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依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葉茶,就選用黑色茶盞,說明當時已經注意到茶具的搭配關系。搭配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更好的茶色與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甌)制造的一種稍帶紅色的黑茶盞,被時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當時評賞茶盞的質量,還有茶盞表面的細紋,如建安的紺黑茶盞已經精制到“紋路兔毫”的地步,足見陶藝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見《廣韻》曰“火氣上”,又《集韻》“火通也”,熁音協,含燙意。這里“熁火”實指茶杯中熱氣的散發程度,明清時期,江蘇的寶應、高郵一帶把“熁火”稱為“燙手”。宋代建安生產的“紺黑盞”比其它地區產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熱難冷”的好處。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盞一流產品。

            釉下五彩瓷及其收藏價值


            釉下五彩又稱為窯彩,產生在青花和釉里紅之后。其藝術風格清新優美,工藝技法精妙,花色豐富、品種多樣,因而享譽世界。今天小編就和您說說釉下五彩瓷及其收藏價值。

            清康熙年間創制的一種釉下三彩(紅、藍、青三色),又稱釉里三彩,其中的紅和藍分別利用了銅紅色料和鈷料著色,青為用氧化鐵著色的豆青。三種顏色相互搭配,使釉下色彩更加豐富。

            釉下五彩也是在青花和釉里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業學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艷黑、赭色和瑪瑙紅等多種釉下顏料。湖南瓷業制造公司的繪畫名師和瓷業學堂陶畫班的畢業生,經過反復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運用國畫雙勾分水填色和“三燒制”法,生產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質細膩,畫工精美,清新雅麗,別具一格,釉層下五彩繽紛,呈現出栩栩如生的畫面,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別參展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和意大利都朗國際賽會,連續獲得金牌獎,醴陵瓷器開始名揚華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就是醴陵瓷在當時贏得的良好評價。它集中了多種繪畫方法的綜合運用,但由于釉下五彩在高溫下變化多端,燒成不易,因此歷代傳器佳作極少。

            釉下五彩瓷:中國“環保瓷”鼻祖


            完全用純手工制作的釉下五彩瓷器,是中國陶瓷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創造,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由湖南省文化廳等單位主辦的《歷史的釉光——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日前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展,這是首博為了慶祝建國60周年的一份文化賀禮。

            “環保瓷”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湖南醴陵瓷素有“中國陶瓷花炮歷史名城”的美譽。清代末年,為了降低日用瓷中的鉛毒,醴陵市獨創了清雅、素潔的釉下五彩瓷。醴陵的釉下五彩還采用了“三燒”的制瓷辦法,其成品耐磨損,耐酸堿,不褪色,不含鉛鎘等對人體有害的微量元素,這不但是工藝革新的劃時代創舉,也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環保意識的起源。新中國成立后,釉下五彩瓷獲得“國瓷”美譽。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手工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專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醴陵釉下瓷”傳承人陳揚龍:

            從選料到成品要經過100多道工序

            記者:能否簡單介紹一下,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工藝流程及特點?

            陳揚龍:現在,很多手工藝品在現代化、機械化的沖擊下,都實行了流水線作業,但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始終保持了手工制作的特點。在從選擇原料到制成瓷胚燒制的過程中,要經過100多道工序。燒制后其觀感不同一般,可以散發出如同玉一樣晶瑩、潤澤的感覺,這也是釉下五彩的特色。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三燒”的簡單流程?

            陳揚龍:經過了“三燒”才能有釉下多姿多彩的特性。醴陵釉下瓷采取的是很高的細瓷生產工藝,第一次,用800℃到900℃的溫度把泥坯燒成素坯,然后用陶瓷顏料在素色坯上作畫。畫完以后再上釉,所以它才被稱為釉下。然后再放進窯中,用1380℃到1400℃的高溫進行第二次燒制,出窯后再對它進行校形、潔面,然后再次入窯用高溫煉出。

            五彩瓷特點 五彩瓷歷史


            在陶瓷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陶瓷衍生出的各類品種瓷器多不勝數,就拿景德鎮陶瓷來說,分為如下種類:雕塑、青花、釉里紅、斗彩、粉彩、古彩、五彩、新彩、顏色釉、綜合裝飾以及現代陶藝。就釉來說分為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瓷器一直是收藏界的寵兒,不管是高古瓷、青瓷、白瓷、黃瓷、藍瓷、綠瓷等單一色澤釉色的瓷器,還是官、哥、汝、定、均五大宋窯、明清瓷器等等,都一直是藏家追尋熱門。值得注意的是,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

            瓷器種類的劃分必須是有依據的,不同的依據就會有不同的劃分。如以用途來劃分、以器型來劃分等。通常我們以釉色作為劃分瓷器的標準,這是由于瓷器的外表釉層不僅可使瓷器表面光潔,更具有實用性、觀賞性,而且縱觀中國的陶瓷史,釉色的變化是貫穿其中的主線,不同歷史時期各地瓷窯生產出的瓷器產品,幾乎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釉彩品種。

            五彩瓷是我們漢族的藝術珍品,它的出現是在繼承和發展漢族傳統彩繪瓷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五彩瓷,也被稱為“古彩”,“硬彩”。據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釋:“硬彩者,彩色甚濃,釉覆其上,微微凸起”。其施彩方法,是勾線后平涂填色,以水或膠水作溶劑,按紋飾需要,在已燒成的白釉瓷器上,施以多種顏色進行再度創造,在770~800℃的溫度中焙燒而成。燒成后的色彩呈現玻璃質狀,有堅硬質感。其胎釉和青花、斗彩相似,色彩鮮艷多樣,主要為紅、黃、藍、綠、紫、黑等,但以紅彩為主。其實它的五彩所指的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種顏色的彩,而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種顏色,多于或少于五種彩的陶瓷,在習慣上也同樣稱之為五彩瓷,但是一定要有紅色。

            宣德青花五彩云龍鴛鴦蓮花藏文碗

            很多人認為五彩瓷出現在明代早期,大約是因為收藏于西藏薩迦寺的三件明宣德青花五彩瓷器,兩件為宣德青花五彩云龍鴛鴦蓮花藏文碗,另一件為宣德青花五彩鴛鴦臥蓮紋高足杯,當為珍品。在杯身外口沿上,青花繪一圈龍紋,下腹部五彩繪鴛鴦臥蓮圖,杯內口沿青花繪一圈藏文,為吉祥之意。這是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為西藏地區燒制的瓷器。早期五彩在元代成型,當時景德鎮逐漸發展成中國瓷業生產的中心,“樞府窯”的瓷器為五彩瓷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清朱琰《陶說》記載:“新燒大足素者,久潤。有青色及五色,花且俗。”這一評述認為,作為新品種的五彩器不如元代以白為主的樞府瓷、卵白瓷和青花瓷好,反映了元代尚白的審美習俗。這對后人了解元代有五彩瓷這樣一個事實,恰是一個有力的注腳。

            宣德青花五彩鴛鴦臥蓮紋高足杯

            明代早期釉上五彩瓷器傳世品不多見,因為當時景德鎮延續元代制瓷主流產品青花、釉里紅的生產。然而從所見到的為數不多的洪武釉上紅彩可以判定,洪武時期的紅彩瓷器已為“五彩”瓷的蓬勃發展造聲蓄勢,可以說洪武釉上紅彩已拉開了明代五彩瓷輝煌的序幕。明代五彩瓷器裝飾以濃重艷麗的紅彩為主,顯得熱烈而鮮明。明代各朝都很愛用紅彩器,這就給紅彩器的出現和釉上五彩的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明代出現以紅色為主的彩瓷,可能與洪武皇帝以紅色為貴的審美意識密切相關。明代嘉靖萬歷時期五彩瓷得到很大的發展,是一個非常輝煌的時期,特別是嘉靖時期五彩非常的高端大氣,燒造也更加成熟,表現非常豐富。當時五彩器多以紅、綠、黃三色為主,以紫、赭色為輔,以釉下青花代替藍彩,色彩艷麗,圖案花紋布滿器身,紋飾繁茂,畫筆靈活隨意,色彩以濃紅艷綠取勝。其造型豐富,有瓶、觚、罐、壺、葫蘆瓶、壁瓶、魚缸、缽、酒器、蓋盒、插屏、香爐、繡墩、燈臺、棋盤、棋罐、花盆、臉盆、碗、盤、碟、杯以及筆架、印盒、硯臺、筆管、硯滴、筆洗、筆盒等文具。五彩瓷在明代出現并興盛絕非偶然,這完全是陶瓷文化經發展積累到其時被催生而出的一種必然現象。

            五彩天馬紋蓋罐

            嘉靖、萬歷五彩瓷器紋飾多樣,繪畫多是正面花卉,畫面無陰陽、反側、凹凸之分。人物面部多用青花勾畫輪廓線,其他輪廓線多用紅、黑、赭或青花勾畫。用筆老練剛勁,構圖飽滿,紋飾之間相互呼應,充滿動感。較有代表性的有法國吉美博物館館藏的五彩天馬紋蓋罐,明嘉靖,通高18.0cm,口徑8.5cm,足徑8.7cm。其罐直口、短頸、圓腹、圈足、附傘形蓋,蓋頂置寶珠形紐,通體釉上五彩裝飾。腹部繪四匹天馬在云海間躍奔,頸部繪蕉葉紋,肩部繪纏枝蓮紋,近足處繪變形蓮瓣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明嘉靖年制”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此罐胎堅釉潤,構圖嚴謹,突出使用紅、綠二彩,并以黃、黑、紫彩作局部的點綴,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感。嘉靖的彩通常是大綠大紅大黃,就是農村最為喜慶又最為世俗的這些顏色,非常搶眼非常跳。紅、黃、綠包括配的釉下青花都是如此,紅黃藍綠是非常喜慶的顏色,同時也透著一種古拙,特別是在嘉靖朝雖然用大紅大綠,但是卻使用得非常好,很舒服,有種古拙之美,并不會讓人覺得難看不舒服。嘉靖時期的礦物料特別有特點,也很好分辨,它早期的礦物料是有一定的厚度感,不像現代釉子可以用化工調配,可以用機器球磨機打磨得非常細,打磨的細密程度是古人所打磨的十倍一百倍以上,但是過去的礦物料都打不到那么細,所以說他的礦物料是有一種厚度感。在當時對于陶瓷的利坯還沒有足夠的重視,所以他的坯胎修的不是特別的規整,圈足也不是非常的圓,泥鰍背也不是做得那么滾,所以說還是有一些粗獷的感覺。加上整個底足,除了圈足不掛釉的部分,其他掛釉的部分掛的不是很均勻,經常會有漏掉的地方或者是掛的不均勻,整個底胎釉子掛的不是很規整,有時候凹凸不平,邊沿不是很整齊很圓。總的來說,當時的不管是釉還是坯還是色彩都給人一種粗獷的感覺,但是我個人是很喜歡并且欣賞的,感覺那就是代表著那個時代,就是屬于那個時代的東西,只能那時候做,現在也做不出來。

            清代五彩瓷蓬勃發展,這離不開宮廷對其的寵愛。清初,康熙年間在北京皇城設造辦處,歸內務府所管。清代粉彩、五彩瓷器等,均是由景德鎮造模拉坯做成半成品,而后送入宮廷造辦處由宮廷畫師專填彩描摹再次燒造。由于皇帝的喜愛,很多造辦處所產精美瓷器亦有皇帝參與設計。清代康熙五彩瓷在繪畫、畫風上面的表現力比較之前就更加的細膩,更加地具有層次,他的材料的過渡和運用也更加地有手法的多變以及他的層次感,包括顏色多樣化也都變得更加的嫻熟,康熙朝在這方面有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包括整個畫風,細節的處理,細膩的刻畫,都更進了一步,整個康熙朝的器型變得多種多樣,比明代的器型變得擴充和增加,特別是康熙朝的器型,包括棒槌瓶、鳳尾尊、各種的罐、壺、瓶。康熙五彩的最大特點是運用了釉上藍彩和黑彩,形成了紅、綠、黃、黑、赭、藍等多種顏色的搭配和運用。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清康熙時的五彩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五彩瓷。由于有了深色調的藍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對比更加和諧、沉穩。康熙時藍彩燒成后的色調,其深艷程度超過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澤。康熙五彩瓷,繪畫工致精麗,生動傳神,改變了明代嘉靖、萬歷時只重色彩而不講究造型的粗率畫風。其收藏價值亦是很高,簡單舉個例子,清康熙的五彩“果鳥圖”臥足碗以15,220,000HKD拍出。此碗臥足饅頭心碗,器型嬌小,繪圖入微,細筆絲毛,宛如花鳥繪畫,精致僅見。上繪畫眉,生氣盎然。畫眉,因目有白圈,如白眉,故名,其聲婉轉悅耳,乃常見籠鳥。瓶上畫眉佇立桃枝,上結飽滿碩大的桃實。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鳥譜》,記錄各鳥名稱、特征、習性及居所等,其中有繪畫眉冊頁,所畫之鳥與瓷碗上的十分相似,立于桃枝之上,花繁葉茂。

            五彩瓷的圖案是以裝飾性語言展現出來的,它的構圖、畫法以及所使用的線條,均追求一種形式美規律。正是這種裝飾性的彩繪語言,形成了五彩獨特的藝術風格。

            唐代以前的飲茶文化及茶器


            茶器的品類繁多,造型優美,兼有實用和藝術的雙重價值,為歷代品飲者所青睞。茶器的發展和飲茶方式的變更關系相當密切。

            據文獻記載,唐代以前的飲茶方式與今日不同,茶葉常配以姜、蔥、胡桃、松子及其他食物或藥物混煮成湯以供藥用。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專門茶器,首先有了帶托盤的青釉茶盞。盞托又稱茶船、茶拓子,為承托茶杯,以防燙指之用器。據現有考古資料證明,盞托是從托盤演變而來。東晉、南北朝時期的茶盞,有盞與承托以釉相粘連的構思巧妙。這時期的茶盞的顯著特點多為餅足,底部露胎。雖然此時的茶器種類不多,但為唐宋以后茶器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除上述茶盞外,三國末年至兩晉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叫“雞頭流子”(壺嘴稱為“流子”)的青瓷盛水、注水的容器。這種湯壺質地和形狀都有講究,大致上,容積要適中,壺嘴要呈拋物線形,出水口要圓而小,以使出水有力、落水準。它的出現對唐宋以后壺的形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雞首湯壺最初只是在壺的肩部一側置雞首,僅起裝飾作用;東晉以后,雞首中空成管狀,作流通入壺內;到南朝時,壺形略大而高,頸部加長,器腹豐滿;隋代壺身更加修長,頸亦細長,雞首形象較前期生動。隋、唐初期,越窯仍有雞首湯壺生產,唐中期以后,雞首湯壺逐漸為執瓶所替代。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百年世博之路(一)


            由陵釉下五彩瓷,是世界陶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剛一問世,就與世界博覽會結下了不解之緣。從1915年參加美國舊金山博覽會(即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到201O年的上海世博會,在近一個世紀的歷程中,醴陵釉下五彩瓷歷經幾番風雨,見證幾度滄桑,總是以至高品質和開放的姿態面向世人,接受世博會的檢閱,為中華陶瓷文化的世博之路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一、世博情緣

            瓷器歷來是中國參加世界博覽會的重要展品,同時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也許,世界人民認知中國,正是從瓷器開始。它為中國贏得了瓷之國度的美譽。以至于英文單詞里把中國和瓷器都稱為“china”。從1876年的美國費城世博會起,中國的陶瓷工藝品就一直深受西方人士的高度關注和喜愛。精美的瓷器工藝品在世博會上的爭奇斗艷,贏得不同膚色的群體連連喝彩。

            扁豆雙禽巴拿馬瓶

            而真正讓中國陶瓷大放異彩,是1915年的美國舊金山世博會(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由中國湖南醴陵生產的釉下五彩扁豆雙禽瓶一舉獲得巴拿馬太平洋世博會金獎。該瓶是191 1年由湖南瓷業公司創作,瓶高46.8厘米,敞口直徑20厘米,瓶體潔白如玉,造型宛如鳳尾,線條流暢,其釉面晶瑩潤澤,色彩沉穩典雅,構圖生動自然。工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因而被譽為“醴陵的玫瑰”、 “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從此,醴陵瓷器載譽四海,名聲極盛。“風潮所布,舉國若狂,各埠商販來醴販運瓷器者絡繹不絕”。其實,此前的1909年到1911年問,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別參展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和意大利都朗國際賽會,就連續獲得金牌獎。醴陵瓷器以“自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至高品質博得廣泛的好評。由此可見,醴陵釉下五彩瓷從一開始就以高起點、高品質和很高的開放度出現在世人面前。

            二、五彩窯夢

            醴陵的釉下五彩瓷誕生才一百余年。它是如何在這短短的一個世紀里創造出如此的輝煌業績呢?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誕生與近代文化名人熊希齡密不可分。清政府官員熊希齡,湖南鳳凰人,后任民國總理。1904年,他胸懷實業救國之志,為改變粗瓷生產的落后狀況,抵制洋瓷傾銷,決心振興湖南瓷業。于是以清政府出洋考察政治大臣二等參贊官身份,會同醴陵籍舉人文俊鐸同赴日本考察,探索新的制瓷工藝。回國后便與文俊鐸一起對醴陵瓷業進行實地考察。他們在分析了醴陵粗瓷生產的有利條件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后,提出了“立學堂,設公司,擇地,均利”四項主張。1905年呈書湖廣總督端方,不久獲得清政府批示和總督資助,并由慈禧太后御批十萬兩庫銀用于發展醴陵瓷業。1906年,熊希齡在醴陵城北姜灣創辦了“湖南官立瓷業學堂”,在姜嶺下設立了“湖南瓷業制造公司”,自任公司總經理,文俊鐸任學堂監督。公司聘請了日本技師和國內擁有先進技術的工人,引進了當時日本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開啟了醴陵由粗瓷生產到細瓷開發的新紀元。獨具特色的醴陵口下五彩瓷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研制出來的。

            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業學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艷黑、赭色和瑪瑙紅等多種釉下顏料。湖南瓷業制造公司的繪畫名師和瓷業學堂陶畫班的畢業生,經過反復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運用國畫雙勾分水填色和“三燒制”技法,生產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在色彩運用上,它突破釉下單彩的傳統技藝,運用紅、綠、藍、黃、黑五種原色料(故謂五彩),調配出豐富多彩的陶瓷繪畫色料,講究淡雅用色的表現手法,采用雙勾分水的獨特技法燒制而成。近于寫真效果,水靈通透,清新雅麗,給人以身心愉悅之感。制作成功的釉下五彩瓷花紋透過釉導溢于瓷表,晶瑩潤澤,具有很高的潔白度、透明度和釉面硬度。釉下彩瓷使瓷器上的花紋有著看得見、摸不著、永不褪色,給人一種滌盡塵囂、心曠神怡之感。而且還具有瓷化強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強、無鉛鎘之毒、耐酸堿、耐磨損、花面永不褪色、經久耐用等特點,能同時滿足.人們對于審美和環保健康的雙重要求,收藏和使用價值更高。

            三、輝煌歷史

            至今,醴陵釉下五彩瓷走過了一百年的歷程。一百年來,它經歷過許多風風雨雨,也遭受過幾起幾落。特別是建國前戰亂頻繁,國力衰弱,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生產幾度陷入低谷。建國以后也因“文革”動亂而遭受種種挫折。但最終還是以其過硬的品質而經受住了歷史考驗。其中,尤以“毛瓷”和國賓禮品瓷最負盛名。建國以后,醴陵釉下五彩瓷一直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生活用瓷、國宴瓷,常出現在中南海、人民大會堂等場合,同時還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贈送給外國元首的國賓禮品瓷,因而有“國瓷”的美譽。醴陵為毛澤東主席特制的專用瓷器則被稱為“毛瓷”。并贏得“紅官窯”的美譽。

            醴陵制作主席專用瓷始于1958年。從成功試制“蝴蝶藍”勝利杯開始到1 974年,前后有五、六次生產經歷。生產有各種規格、各種畫面的餐具、茶具、文具,數量約1500多件(套)。主要的裝飾畫面有月季、芙蓉、菊花、梅花、山茶花等。由于制作技藝精湛,瓷質典雅清秀,品質卓越,意蘊深厚,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因而深受主席喜愛。

            昔日的主席用瓷,今日成為了收藏珍品。毛主席生前用過的醴陵制主席用瓷連同其他生活遺物都永久珍藏在韶山毛主席紀念館。有少量流入社會的毛瓷則成為收藏極品,引發了毛瓷收藏熱。就連市場上的仿毛瓷價格也不菲,倍受人們青睞。上世紀60年代以后,醴陵還先后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朱德、鄧小平、任弼時、王震、江澤民、胡錦濤等以及為全國人大、政協、外交部等國家機關制作專用瓷或禮品瓷。醴陵為人民大會堂特制的“國宴瓷”是由周恩來總理1964年親自選定。長期以來,醴陵釉下五彩瓷一直是中南海、釣魚臺國賓館、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城樓、毛主席紀念堂等場所的專用瓷。從1959年開始,醴陵還先后為中央民族文化宮、中國軍事博物t宮、首都工人體育場生產了大量的陳設藝術瓷(俗稱“三館瓷”),總計有釉下彩瓷器5萬多件(套)。

            幾十年來,醴陵為國家特制的各種國賓禮品瓷主要有:周恩來總理出訪禮品瓷“釉下五彩玉蘭花奶杯、碟”、 “釉下五彩石榴花羅漢茶具”;王震贈外國友人禮品瓷“豆青釉雕刻菠蘿紋天球瓶”;鄧小平贈日本天皇“釉下五彩松鶴長春文具”,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釉下五彩潭鵝夜月掛盤”;江澤民贈美國總統克林頓“釉下五彩紅花茶獎杯茶具”,贈法國總統希拉克“釉下五彩鴛鴦戲蓮花烏掛盤”。醴陵金煌特制2004年雅典奧運會贈國際奧委會終身榮譽主席薩馬蘭奇和國際奧委會現任主席羅格的“釉下五彩扁豆花鳥紋世界和瓶”。此外,醴陵還先后為聯合國特制了專用瓷,為亞非國家蘇丹、剛果、扎伊爾、也門的總統府、人民宮制作專用瓷。這些國家禮品瓷,由于是特制品,其數量很少,而今都成為了稀世珍寶。

            對釉下五彩的欣賞和收藏


            醴陵釉下五彩陶瓷作品因其具有獨特的美感和無與倫比的穩定性和巨大的保值升值空間,成為深受歡迎的收藏新品種。但是,面對琳瑯滿目的陶瓷作品,初入者感到無所適從,專家就釉下五彩陶瓷作品的欣賞和收藏談點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專家認為,一件優秀的釉下五彩陶瓷作品一般來說必須具有以下四個特征才具備保值升值的潛力,才值得斥資予以收藏。

            第一、優秀的釉下五彩陶瓷作品的畫面首先必須具有較高的藝術性。作為高檔藝術品,第一時間帶給人強烈而且持久的美感是必備的首要條件。陶瓷藝術作品的美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欣賞。一是陶瓷繪畫的題材本身給人美感,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比如去年是虎年,許多畫家喜歡以老虎為題材。但是在畫面的布置上就有許多技巧。首先是選擇畫一只、一對,還是一群老虎;其次畫面中老虎的朝向是上山虎還是下山虎;不同的人能夠從相同的畫面里解讀出不同的信息,能否引導觀眾理解繪畫創作的初衷?一般來說,一只老虎代表王者獨尊,但是往往也就是孤獨和霸道的象征;兩只老虎入畫一般來說就應當是一公一母,一臥一踞,一正一反,一慈一威,才能給人以和諧的感受。如果選擇花卉作為創作題材,花朵的數量同樣也有講究。畫的太滿則沒有靈氣,太疏就顯得單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三、六、九”的數量都可以代表多數的意思。“三”還可以給人穩定的感覺,“四”有四季發財的寓意。至于山水繪畫的留白更是被視為畫面是否具有生氣的首要標識。

            第二、優秀的釉下五彩陶瓷作品是裝飾和器型的完美結合;釉下五彩瓷從根本上說是裝飾工藝,那么所有的裝飾工藝的最終結果首先必須是和作品器型的完美結合。繪畫題材也好,繪畫技能也無可挑剔,如果和器型不協調,仍然只是一件失敗的作品。不同的陶瓷器型有不同的視覺重心,不同的繪畫題材也對器型提供的觀賞面有不同要求,只有二者結合起來,才談得上美感。這也是許多宣紙上的繪畫高手,到陶瓷上進行創作很難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相比較宣紙的平面構圖,陶瓷創作實際是在立體的瓷面上進行構圖和布局,在欣賞過程中和對宣紙作品的一覽無余相比較,也具有獨特的移步換景的功能。一件好的作品會讓人覺得繪畫是對器型最為合適的裝飾,而器型也是表現這一題材的最好形式,二者達到高度統一和協調。

            第三、優秀釉下五彩陶瓷作品還要充分體現釉下五彩的工藝特色。釉下施彩、高溫發色是釉下五彩的基本工藝特色;晶瑩剔透、色彩明快、清新脫俗、淡雅精致是釉下五彩的基本觀感;發色穩定、永不褪色、耐酸耐堿、無重金屬有毒元素析出是釉下五彩基本的物理性質,也是釉下五彩與同時期釉上彩、粉彩、低溫紅等其他裝飾工藝相區別的標準。只有燒制溫度達到1380度以上、發色純正穩定、釉面完整均勻、釉質通透的陶瓷作品才稱得上是一件優秀的釉下五彩陶瓷作品。比如斗彩就是在某一種或幾種顏色無法通過釉下五彩工藝燒造出來的前提下,不得以而采用釉上低溫發色原理進行補充,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不完善的釉下五彩工藝。

            第四、優秀的釉下五彩陶瓷作品還必須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對于同一繪畫作者,能否代表他創作的最高水平?對于釉下五彩發展的某個時期,某一種特別的工藝嘗試,這一件作品能否具有代表意義?這些因素往往就決定了一件作品的實際價值和升值空間。例如在醴陵陶瓷生產歷史上有一段時期使用具有放射性的氧化鈾作為黑色的發色劑,稱為艷墨,有一段時期組織嘗試使用各種稀土顏料作為發色劑,這些嘗試的過程本身具有鮮明的時段性,產生的作品數量也非常有限,甚至隨著工藝的改進和顏料的替換,在沒有可能進行復制,這些作品自然也就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值得收藏界廣泛關注。

            接下來談談陶瓷收藏品的收藏問題,對于一個釉下五彩瓷收藏愛好者而言,得到一件好的作品只表示收藏工作剛剛開始,如果束之高閣,等著作品升值,雖然也無可厚非,但本人充其量也就只能算是一個釉下五彩瓷的倒爺罷了。

            專家認為,針對一件優秀的釉下五彩作品,收藏者至少要做好兩件事。一是給自己的藏品一個精準的名份;自己的藏品究竟誕生在哪個年代,那家瓷廠,是哪位畫家在什么心情背景下創作的,在整個釉下五彩瓷的生產歷史上具有一個什么樣的地位,能否用一句簡單明了的定義來界定自己的藏品?這就需要藏家花心思下氣力弄清楚藏品誕生的相關背景,這個了解的過程也就是增長收藏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進一步明晰產品價值所在的過程。

            二是適當予以推介和交流。所謂奇貨共賞析,釉下五彩瓷終究是一件不同于金銀之類保值的等價交換物,而是可以提高收藏者藝術素養的藝術品。適當進行推介,發揮藝術品怡人悅己、陶冶情操的功能,使一件優秀的釉下五彩瓷作品能夠更加充分的發揮其價值,這也應當算是收藏者的義務之一吧。必經現在已經不是倡導財不露白、錦衣夜行的年代了。

            淺談中國茶文化對陶瓷飲茶器皿演變與發展的影響


            1、前言

            茶的發源始于中國,被我國古代人民發現利用有了萬余年的歷史。不管是最早發現茶的用途,還是最早飲茶、種茶,都是從中國開始。所以中國對茶再也熟悉不過了。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下至農夫庶士,平民百姓,無一不以茶所喜愛。茶與人類關系極為密切,既是物質文明的物品,又是社會精神文明的橋梁和紐帶。

            中國人"喝茶"與"品茶"是有很大的區別。喝茶者,消食解渴,重視茶的物質功能,保健作用。品茶者,則不僅含品評,鑒賞功大,還包括精細的操作藝術手段和品茗的美好意境。且不說唐代的茶圣,茶仙和宋代貢茶使君,以及明清藝術茶專家與"茶癡",即便現代的茶道中人,品茶亦非同凡響。以老北京人來說,喝茶先要擇器,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還是雅致。壺形特異,還要有美韻。杯要小巧,不只為解渴,主要為品味。品茶還要講究人品,環境協調,嘗茶的滋味,同時要領略清風、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連家居小酌,也要包含儀禮、情趣。品茶是一門藝術,除了品嘗的美味以外,通過欣賞茶具設計和茶室裝飾,可以從中獲得藝術的享受,增加知識。人們通過敬茶儀式,可以培養人的道德修養,增進友誼。我國陶瓷飲茶器皿豐富多彩,琳瑯滿目,不少已成為蓋世珍品,如:紫砂茶具中的供春壺,造型精巧新穎,質地薄而堅實,被譽為世上瑰寶,有的陶瓷飲茶器皿繪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顯得古雅樸實,充滿詩情畫意。有的茶具上的書文,更是妙趣橫生。如器皿上常見的"也"、"可"、"以"、清"、心"五字,其實是一種回文體只要順時針方向,無論從哪一個讀起,都含相同的意義,均道出了飲茶的益處。另外,茶室的布置有時也是十分講究,領略其四壁的名人字畫以及古色古香藝術陳設,都會把你帶入茶文化的更高藝術境界。

            2、中國歷代飲茶方式的演變與陶瓷飲茶器皿的發展

            唐代以前的制茶初期,飲茶方法大同小異,各地的飲茶器皿也相差無幾。有貯茶、碾茶,煮茶和飲茶四方面的器具。到了唐代,文人雅士把飲茶器皿的互為關系,導致人們追求飲茶器皿的釉色之美和造型之宜及其特點功能。飲茶風俗遍及全國各地,飲茶器皿也頗受重視,專門的飲茶器皿制造業也應運而生,飲茶器皿的種類和花色品種也迅速增加,據陸羽《茶經》一書的皿之器一節所列入附近共有二十四件,包括煮茶、飲茶、灸茶和茶的器具。用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飲一杯茶有這么多復雜的器具似乎難以理解,但在古代人的眼里,則完成一定禮儀,是使飲茶更好,更精的必然過程。

            由于唐代自開元以來飲茶風習的興起,飲茶器皿的制造隨著陶瓷業的飛速進步而愈益愈精。這一時期的飲茶器皿,以南方的越窯和北方的邢窯白瓷競相爭輝媲美。陸羽《茶經、皿之器》上曾對當時各地生產的風格與質量各異的飲茶器皿做了鑒評對比:"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我們從陸羽對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的對比中可以看出,越青瓷,邢白飲茶器皿,其質都是非常精美的。越瓷青綠,釉色翠潤,如冰似玉,邢瓷白釉蘊銀,光潔如雪,質地優良。畢竟越瓷飲茶器皿更勝一籌。由于其釉色青翠,造型典雅,裝飾瑰麗,頗受當時茶人和文士們的喜愛。晉杜毓《苑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品定茶器東甌瓷為最好,"東甌"指的就是浙江溫州一帶。東甌瓷,碗沿不向外卷,而碗底又慢慢向上舒卷,盛水約半升左右,大小適合。越州窯和湖南岳州窯色澤都是青的,有助于顯出茶的本色。在陸羽看來,盛入茶湯之后呈紅、褐黑色的茶具,就不能算好的茶具了,當時南方燒瓷技術超過北方,岳州窯的彩瓷,四川大邑窯的白瓷茶碗都很有名。

            陸羽《茶經》越窯青瓷飲茶器"甌"的器皿,其造型及容量適宜喝茶。這是因為唐代喝茶同今天飲茶方式不一樣。是先把茶時加工烹熟,然后像喝湯一樣,連同茶末,茶湯一起喝掉。對此中唐皮日休《茶中雜詠》序講得很清楚:"稱茗飲者,必渾而烹之,與瀹蔬而啜者無異。"唐代越窯青瓷茶甌的造型及容量,正好適應了這種茗飲方式。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點茶法,因而器具亦隨之變化。從茶藝與茶道精神來講,一方面它繼承了唐人開創的茶文化內容,并根據自己時代的需要加以發展,同時為元明茶文化發展開辟了新的前景,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在茶道思想上,隨著理學思想的出現,儒家觀念進一步滲入到茗飲之中。從茶藝講,首先將唐代的茶餅,發展為精制的團茶,使制茶本身工藝化,增加了茶藝的內涵。同時,又出現大量散茶,為后代泡茶和飲茶簡易化開辟了先河。這時,人們崇尚建窯黑釉茶盞,是與當時"斗茶"風靡全國分不開的。衡量斗茶的勝負。一看茶面湯茶色澤和均勻程度;二看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的痕跡。宋代斗茶,先注湯調勻,再加初沸的水點注,茶湯表面泛起一層白色的泡沫。先斗色,以色白為貴,又以青色勝黃白;其次斗水痕,以茶湯先在茶盞周圍沾染一圈有水痕者為負。這就要求茶具是黑色的,建窯的兔毫盞,便由此名聲鵲起。建盞受到斗茶者歡迎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其造型及容量,有利于觀察斗試的勝負。建盞的造型底徑和口徑比例相差較大,為斗豎形,盞壁斜直斗茶時出現的湯花容易吸盡茶湯和茶末。宋代文人雅士斗茶,品茶時,用名貴的貢茶,配建窯黑色兔毫茶盞,同其色勝似雪乳的茶湯形成鮮明對比,為品茶、斗茶增添美感的情趣。福建建窯的兔毫盞直徑一握,釉黑青色,盞底有向上放射狀的毫毛狀條,閃出奇幻的銀光,異常美麗多變。用此盞來點茶,以茶面泡沫純白,著盞無水痕,久熱難冷者勝,兔毫盞以黑色相映,對比強烈而名重一時。蘇軾的"來試點茶三味乎,勿驚午盞兔毛斑"和黃庭堅"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等都對宋代這一極富有特色的茶具都作了生動的描寫。

            這一時期,長江下游的宜興紫砂茶具也開始萌芽。蘇東坡在宜興任職時,對紫砂陶情有獨鐘,酷愛提梁壺,至今被稱為"東坡堤梁";河南禹縣的鈞瓷也改變了以前的單色,燒制多彩的"窯變"倍受人們喜愛;浙江龍泉的茶具則以清奇淡雅,古風純樸的裂紋釉,達到了人們對陶瓷飲茶器皿藝術多樣式、高品位的追求。這種淡雅質樸的茶具韻味情趣融為一體。

            明清廢團茶,散茶大興。烹煮過程簡單化,甚至直接用沖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隨之簡化。明清罷團茶,在中國茶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減輕了廣大茶農勞役之苦,而且使飲茶的方式,飲茶器皿發生了根本變化。當時,人們對茶、飲茶器皿的愛好與審美情趣,也隨著社會飲茶風俗,烹飲方法及陶瓷飲茶器皿不斷演變而發展。如宋代,人們崇尚較大的黑釉兔毫茶盞。可是到了明代,人們卻又喜愛純白小巧的定瓷茶碗。明萬歷年間錢塘人許次紓在《茶疏》一書對《甌注》評論說:"茶甌古取建窯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純白為佳,兼貴于小。定窯最貴,不易得矣"。文學巨豪蘇軾,也是一位精通茶道,鑒賞名器大師,他頗欣賞定窯生產的白瓷茶具。在其《煎茶歌》有曰:"又不見今時潞公煎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定瓷質地潔白如玉,胎薄細膩,釉彩瑩潤,造型典雅。自古有"定州花瓷甌,顏色白天下"之譽。另外,由于飲茶者飲用各類散茶,各類精美陶瓷茶壺就應運而生。制作出現一個色彩紛呈,數量空前的時期,紫砂與瓷器相互競爭,發展迅速。以制壺妙手供春,時大彬等所創造的宜興紫砂壺,在明代中期蓬勃興起,價勝金玉、為人所珍、久盛不衰。除宜興紫砂壺以外,瓷都景德鎮的陶瓷茶具日益向精美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永樂至宣德年間,景德鎮生產的甜白茶具最為精美。質地堅而細密,體胎輕薄,造型精巧,馳名中外。壺的造型也千姿百態,有提梁壺,把手式,長身、扁身等各種造型,壺身繪于人物,山水、花鳥、魚蟲等,裝飾方法也出現了豐富多彩。有:青花、斗彩、釉里紅、顏色釉等;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鎮陶瓷已達鼎盛時期,其胎質堅細、釉光瑩潤、色彩絢麗、鏤雕精工特色。特別是景德鎮御窯生產的宮廷用茶壺,極其精工,華美絕倫。至明清以來,茶之種類日益增多,茶湯色澤不一,壺重便利,典雅或樸拙、奇巧,杯則爭妍斗彩,百花齊放。

            3、各地飲茶習俗與陶瓷飲茶器皿

            古往今來,人們對陶瓷飲茶器皿的選擇和使用,不僅與時代的飲茶方式,而且同地域飲茶習俗有密切的關系。我們對于陶瓷飲茶器皿的使用方式,也反映了各地域人們以茶學、茶性、茶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我國幅員遼闊,少數民族眾多,根據各地域,各民族飲茶風俗習慣,飲用茶類和飲茶儀式不同而有區別。所以,選擇陶瓷飲茶器皿也就不同。

            北京、西南一帶喜用瓷制的蓋碗茶具,即所謂"三件套"。由一個口大底小的茶碗,一個小茶托,和一個碗蓋組成。它有四大好處,一是盅小于碗,上大下小,注水方便,還能讓茶葉沉于底,添水時茶葉翻滾,易于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蓋,蓋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易凝聚茶香,還可以來遮擋茶沫,飲茶時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會燙手,也防止溢水打濕衣服;四是保溫性能好。北京氣候寒冷,茶具以保溫為佳,所以蓋碗茶具一時風行。此風一起,影響各地。尤其是四川等地。大街小巷,處處茶館皆備蓋碗茶,至今特色不減。另外回族,東鄉族的"三炮臺蓋碗茶"也是用蓋碗泡沏的。品茶時,先揭開碗蓋給客人看,表示茶碗是干凈的,以示對客人的尊重,然后在碗里放上泡茶或散裝春尖茶,配以適量的冰糖和桂元,注入開水沖泡。即為三香茶。若再配以葡萄干、杏干、就是五香茶。飲時邊用蓋子擋去湯面的泡沫邊喝茶水,并適時添水。蓋碗茶又稱"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蓋在上,稱之"天";茶托在下,謂之"地";茶碗居中,是為"人"。一副茶具里包含著"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古代哲人的道理。

            浙江和江蘇一帶習慣用紫砂壺沖泡或直接用瓷杯泡茶。紫砂是江蘇宜興窯場燒造的紫砂炻器,之所以受到歷代人們的珍視,除了色澤古樸凝重,造型千姿百態,具有更高藝術鑒賞價值之外,主要在于它內蘊的趨于臻境的實用價值。壺體致密堅硬,不上釉,取天然泥色,泥粒在燒制過程中形成結晶,晶體間有一定空隙,盛茶既不滲漏,又有一定透氣性,用其泡茶既不奪香,又無熟湯味,能很好地保持茶葉的色、香、味。冷熱適應性好,冬天注入沸水或置文火燉燒,均無脹裂。壺體大小適合,一壺握在手中,手感好,既覺溫暖,又不燙手。紫砂壺主要以器型取勝,或仿自然界瓜果花木,蟲魚鳥獸,或以幾何形體造型,"方非一式、圓無一相,器型干變萬化。有仿古,光素貨(無花無字)、花貨(擬松、竹、梅的自然形象)盤囊(幾何圖案)等。色澤古樸,使用年代愈久,壺身經不斷摩挲,愈顯光潤古雅。除用作沏茶外,高級名壺還是藝術精品和古玩。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壺,往往集哲學思想,茶人精神,自然韻律,書畫藝術一身。紫砂的自然色澤加上藝術家的創造,自然比金玉其外,珠光寶氣的物品價值高的多。

            廣東潮州,汕頭和閩南一帶的人有飲工夫茶的嗜好。關于功夫茶名稱由來眾說不一,有的說是因為泡功夫茶的茶葉制作特別費功夫;有的說是因為喝這種茶味極濃,杯又特別小,需花上好長時間一口口品嘗,品茶要磨功夫。還有的說,是因為這種品茶方式極為講究,操作技藝需要有學問,有功夫等。功夫茶飲茶器皿非常講究,大多為朱砂壺、卵殼杯。茶具包括茶壺、茶杯和茶池。茶壺極小,只有紅柿般大小;杯薄如紙,小巧玲瓏,茶池是用陶做成圓形或方形的池形,上面有蓋。蓋上有些小眼,一則"開茶洗盞"時的頭遍茶從這些小眼漏下;二來泡上茶之后還要從壺蓋上繼續以開水沖來沖去,以加熱保溫。水也從小眼中流下,茶池是為承接剩水、剩茶、剩渣而設。潮汕式功夫茶茶壺,用一般紫砂陶還不行,需要用潮州泥制壺。此地土質松軟,所制陶壺更易吸香。功夫茶極濃,茶葉可占容積七分,以浸泡后茶葉漲發,葉至壺頂,方為恰當分量。第一泡的茶,并非飲用,而是直接以茶水沖杯洗盞,稱為"開茶"或"洗茶。一開始就造成茶的精神氣韻的氣氛。沖二道水,這時不僅茶葉已開漲,而且性味具發,便開始行茶。泡到五、六次,茶便香發將盡,最后一巡過后,主人會用竹夾將壺中茶葉夾出,放在一個小盅內,請客觀賞,稱為"賞茶"。潮汕功夫茶的內涵極為豐富,它既有中國古老儒家精神;又有優美的茶器及茶藝方式,不愧為高明的茶藝,有精神與物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小中見大,巧中見拙的哲理。單說這功夫茶,便包含了很多內容。

            另外,景德鎮飲茶器皿的青花玲瓏六頭茶具,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深受烏龍茶友的贊賞。東北和華北一帶,多用較大的瓷壺泡茶,其中青白瓷具有"假白玉"的美稱,質薄光潤,白里泛青,雅致悅目。青瓷以龍泉哥窯最珍貴,胎薄質堅,釉層飽滿,色澤靜穆,有粉青、翠青、灰青、蟹青等,又以粉青最名貴。釉面顯現出紋片多樣,大小相間的"文武片",細眼似的"魚子紋"、冰裂似的"白極碎"以及"蟹爪紋"、"鱔血紋"、"牛毛紋"等。黑瓷質地厚重,古樸典雅,保溫性能好,為茗飲者所珍愛。等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是說從事一般勞動工作。飲茶是一種物質活動,更是精神藝術活動,器具則更重講究,不僅要好用,而且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感。飲茶器皿作為功能效用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性的兩個方面:物質功能是指飲茶器皿必須是生活實用品,是為人們使用需要而創造的物質產品。良好的飲茶功能是構成飲茶器皿形式完美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功能合理的器皿就能成為美的器皿。功能效用不能取代形式美,但是完美的造型必需具有良好的功能。精神功能是飲茶器皿不僅在使用能看到并要接觸,不用時還能作為藝術陳設品,給人們以美的享受。所以飲茶器皿必須造型美觀,以滿足人們的審美愛好,陶瓷飲茶器皿是功能、物質技術和藝術的綜合表現,它既是生活中的實用品,又是具有一定藝術效果的欣賞品,是使用功能與形式美感的統一,科學技術與藝術形式的統一。

            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所需求的陶瓷飲茶器皿要更多、更好、更新。時代賦予現代陶瓷美術設計師的歷史使命,就是去研究中國傳統飲茶文化的精神內涵,探討各地域、各民族的飲茶習俗習慣;掌握陶瓷飲茶器皿生產的工藝材料和工藝技術。創造更多、更好、更新的陶瓷飲茶器皿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

            唐代高溫釉下彩瓷器


            長沙窯:

            中國的陶瓷技術和工藝到了唐朝已經達到第一個高度。以后各朝所創造的陶瓷新品種,在唐朝都可以尋找出淵源和雛形。過去人們總是認為唐朝炻器有唐三彩瓷器,北方有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南方有越窯為代表的青瓷——秘色瓷。地方窯口有四川的邛窯,湖南的岳州窯,浙江的越州窯,安徽的壽州窯等等。

            從唐代的歷史發展看,其早期和中期,政治統一,經濟繁榮,陶瓷業出現發展興隆的局面,正所謂,南有青瓷,北有白瓷。陸羽《茶經·皿之器》:“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一作次,壽州,洪州次。”就說明當時各地瓷業興旺。到了唐代晚期,政治腐敗,戰亂不止,特別是天寶間,“安史之亂”給中國特別是北方黃河流域的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活下來的人大批南遷,形成“黃河之北,則千里無煙;江淮之間,鞠為茂草”,又“襄、鄧百姓,兩京衣冠,盡投江湘,故荊南井邑,十倍其初”。大批北方工匠的南遷也給長沙窯提供大量的人才。

            長沙窯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周圍,是在岳州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長沙窯受唐三彩和波斯、大食、伊斯蘭教、佛教藝術的影響而逐步發展起來的。由于北方唐三彩工藝技術,隨著人口、經濟、文化的南移而帶到長沙窯區,而唐三彩常見的流動浸潤式彩釉和模印貼花裝飾工藝到了長沙窯就以新的形式——高溫釉下彩的面貌再次出現。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