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瓷器是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景德鎮生產的瓷器。以素三彩最為著名。正德瓷器的胎體較為厚重,釉色閃青。早期青花瓷一度采用國產平等青,呈色較淡。正德朝景德鎮瓷器又開始了大量的燒造,無論在瓷器的器形還是品種上,較明弘治朝更為豐富。正德朝正處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過渡時期,上乘成化、弘治朝,下啟嘉靖、萬歷朝,器物逐漸改變了前朝的精致、纖細、小巧的風格,更多生產出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正德皇帝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所以裝飾阿拉伯文字的瓷器在正德時期大量集中出現,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的時代特征。
弘治四年九月,宮中傳出喜訊,張皇后的皇子誕生了,孝宗欣喜異常,取其名為朱厚照,希望他以后能照耀后世,他就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明朝第十位皇帝,在位16年。可以說武宗從一出生就注定要做皇帝,因為孝宗就只有武宗這么一個皇子,弘治皇帝對朱厚照非常溺愛,5個月后就將其冊封為皇太子。14歲即位后由于武宗自幼貪玩,加上身邊許多宦官的慫恿,正德皇帝整天玩樂,不理朝政。他皇宮住膩了,就大興土木,建設了由兩百多間宮室組成的建筑群,名曰豹房,里面有辦公場所、密室、游樂場所,其中還有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里面還養了不計其數的女人,供其享用;由于正德皇帝奢侈的生活需求,加上宮中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得景德鎮瓷器開始了大量生產。
朱厚照崇信伊斯蘭教
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蘭教,曾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各個宗教進行過評述,他認為:“儒者之學雖可以開物成物,而不足以窮神知化。佛老之學,似類窮神知化而不能復命歸真。蓋諸教之道各執一偏,唯清真認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萬世與天壤久也。”可見其對伊斯蘭教的推崇。他還親自寫了許多贊美伊斯蘭教的詩,后來被編輯成了《御制尊真主事詩》。在這里,舉其中一首作為例子,詩曰:“一教玄玄諸教迷,其中奧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卻尊誰?” 朱厚照還有一個阿拉伯文的名字,叫作妙吉敖蘭(mejid-Allah),意思為安拉的榮耀。由于正德皇帝崇信伊斯蘭教,正德時期瓷器上大量用波斯文和吉祥圖案作為主體紋飾。
正德時期瓷器造型
正德時期瓷器造型除了繼承前朝的盤、碗、罐、尊、壺外,增加了許多新品種和大型器物,瓶類有梅瓶、雙獸耳瓶、雙耳瓶、出戟瓶、長頸瓶、葫蘆瓶;罐類有多種器形,罐類有蓋罐、方罐、小口罐等;花盆類有長方、六方、八方、菱花形等;供器類有燭臺、扁腹四方形香爐、花瓣形香爐、筒形爐、象耳爐、出戟花觚等多種;文房用具有筆架、筆盒、四層式圓盒、圓筒式多層盒、硯臺、水滴、花插、書桌插屏等;盤類有撇口式、收口式;壺類有軍持、背壺、執壺、梨形壺等;碗類有雞心碗、大碗、高足碗、諸葛碗,最著名的是“宮碗”,其器型為口沿外撇,腹部深寬,這種碗也被叫作“正德碗”,初燒于宣德朝,正德朝盛行,享有很高的聲譽。
正德瓷器多裝飾阿拉伯文
人物故事的題材比成化、弘治朝更為廣泛。具體紋樣有穿花龍、翼龍、團龍、夔龍、雙龍、五龍、云龍、團鳳、穿花鳳、鳳穿牡丹、人物故事、松下高士、攜琴訪友、淵明愛菊、園林觀畫、仙人朝圣、真武大帝、西廂拜月、十六子嬰戲、仕女、南極仙翁、花鳥、蟠螭、海馬、犀牛望月、魚蟹、蓮荷魚藻、松竹梅、月影梅、纏枝蓮托八寶、纏枝靈芝、三果、海棠、枇杷、荔枝、石榴、櫻桃、葡萄、芭蕉、寶相花、百合、蓮蓬、蔓草、八寶、園景花卉、龜背錦、藏文、回紋等。大量用波斯文和吉祥圖案作為主體紋飾是當時盛行的一種風氣,波斯文內容大多是吉祥語句。
正德青花原料分 “石子青”、“回青”兩種
正德朝的青花瓷分為兩個時期:正德早期青花與弘治晚期青花相仿,青花色料是采用產自江西上高縣的石子青,又叫無名子。色澤藍中泛灰黑,不如宣德朝的濃翠,也不像成化朝的幽雅。雖不濃重,但發色很穩定,只有少部分發色深沉,有暈散帶褐色鐵銹斑,分水只有濃淡兩色;晚期青料改用回青,青花發色藍中泛紫。成書于萬歷十九年的(1591年)的黃一正《事物紺珠》記載:“回青者,出外國。正德間,大擋鎮云南,得之,以煉石為偽寶。其價,初倍黃金,已知其可燒窯器。用之果佳。”其青花色澤與之后的嘉靖青花相同。
正德素三彩
正德素三彩的裝飾技法以黃、綠、藍、紫為主。其制作方法是在器物的瓷坯上刻劃出圖案紋飾,不施釉,高溫燒成素瓷,再在澀胎上以彩釉填繪早已刻劃好的紋樣,再經低溫燒成。與唐三彩、宋三彩制作工藝相似,惟澀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黃、綠、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紅色,故稱素三彩。素三彩始于見于明代成化朝。從目前的資料看,景德鎮素三彩的燒制始于明代成化朝,正德時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細潤,色澤濃艷厚實,紋飾灑脫自然。清代康熙年間最為盛行,對成化、正德兩朝的三彩瓷工藝多有繼承,還燒成了釉上墨地素三彩。“素三彩”一詞首先出現在清末寂園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數,無特定含意。之后,中華民國初年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提到:“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歸結為兩種含意:一種為該器使用“素胎”(又稱“素燒胎”)燒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沒有上釉前預燒的胎,它既可增強坯體機械強度,使其在搬運時不容易損壞,又可在上彩釉時不會因浸濕坯體而導致坼裂。出于以上原因,該工藝在陶瓷制作中經常使用。另一種是古代有“紅為葷色,非紅為素色”之說,該器所用色釉以“素色”為主,故名。
方法一:辨胎釉
釉中氣泡較多
正德瓷器胎質較白、細密、干澀;釉表光亮瑩澈,釉色白中泛青灰,釉中氣泡小而密集,呈魚子狀;器物底面的釉色泛青
方法二:辨紋飾
紋飾布局比較繁密
正德時期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勾填色法,以平涂為主,不分陰陽,畫面缺少層次感,紋飾布局比較繁密。這一時期龍紋與弘治時期差別不大:龍身漸瘦,龍睛圓睜,兩眼距離很近,并且在一側,俗稱“比目龍”。此時蓮花畫法比較具有時代性,花心為一個“人”字
方法三:辨工藝
琢器類器物腹部可見明顯接胎痕
正德時期器物正處于瓷器由細致、輕薄向粗糙、厚重過渡的階段,小件器物胎體依舊秀美而輕薄,大件器物則較厚重,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于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明顯接胎痕;大器底足遠不如永、宣時期的細膩光滑。圓器腹壁較弘治的淺坦,圈足較淺,微向內收攏;由于胚質較軟,且底薄,盤子多有塌底現象,器物底足墻較窄,足脊較圓;足跡露胎處可見黃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細膩;火石紅痕有較多出現;
方法四:辨款識
正德官窯款以“大明正德年制”兩行六字和“正德年制”兩行四字雙圈楷書款為多見。有青花款、礬紅款和暗刻款。青花款多書于器物外底,均為雙行排列,外圍雙圈。其中四字款多出現在高足碗上,自右向左環形排列于器物內沿;也有書于器物頸部的,還有寫在器物口沿處的。以礬紅彩書寫的正德官窯年款,只見四字款,雙行排列,書于五彩瓷的外底。正德官窯暗刻款多用于素三彩上,只見四字楷書款。正德官窯年款的字體較弘治略大,結構略顯松散,但書寫工整,筆中藏鋒,素有“正德款恭”的說法。其年字兩橫間的一小豎,除正常寫法外,還常寫成斜點或一短橫;德字的心上無一橫。已故中國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正德官窯年款歌訣為“大字橫短頭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底豐三橫平,德字心寬十字小。年字橫劃上最短,制字衣橫少越刀”。
taoci52.com精選閱讀
瓷器的鑒別方法
瓷器的鑒別方法:購買瓷器有個“四字訣”,即“看”、“聽”、“比”、“試”。
“看”就是要將瓷器上下內外細細觀察一遍。一看瓷器釉面是否光潔潤滑,有無擦傷、小孔、黑點和氣泡;二看形狀是否規整,有無變形;三看畫面有無損缺;四看底部是否平整,須放置平穩,無毛刺。
“聽”就是聽輕輕彈叩瓷器時發出的聲音。如聲音清脆、悅耳,則說明瓷胎細致密實,無裂損,在高溫燒成時,瓷化完全。如聲音喑啞,就可斷定瓷胎有裂損,或者瓷化不完全,這類瓷器經冷熱變化,易開裂。
“比”就是比較。對配套瓷器,要比較各配件,看其造型及畫面裝飾是否協調一致。尤其是成套的青花或青花玲瓏瓷,因為青花呈色隨燒成溫度不同而發生變化,所以同是青花瓷,顏色有深有淺,一套幾件乃至數十件的成套冷瓷器,如各件青花呈色有明顯差異,這套瓷器就大為遜色了。
“試”就是試蓋、試裝、試驗。有的瓷器帶蓋子,有的瓷器由幾個元件組合而成,在挑選瓷器時,別忘了將蓋子試蓋一下,將元件試組裝一下,看看是否合適。另外,有的瓷器具有特殊功能,如滴水觀音,能自動滴水;九龍公道杯,酒斟滿到某一位置,會全部漏光。所以要試驗一下,看其功能是否正常。
以上內容,是精心為廣大初識瓷器的瓷友及網友辨識瓷器的幾項基本要素做的一個簡單概括。
瓷器簡易鑒別方法
作為購買者,總是希望買到好的瓷器,那么,購買中怎么鑒別瓷器的檔次呢?民間收藏委員會文玩分會的楊克貴先生和馬冀良先生針對不同購買群體分別介紹了不同的鑒別方法。
高檔瓷器鑒別法
1、瓷器胎質:胎質一定要疏松,敲打時,聲音必須清脆。買仿古瓷的時候,一定要分年代判斷胎體的薄厚程度。比如,定窯分為南定和北定,北定的胎體一定是厚的,南定的胎體是薄的。
在購買瓷器的時候最好攜帶電筒。鑒別時,不要從里往外照(一般商家的做法),而是要從外往里照,然后觀察瓷器內部的投影,用手摸瓷器,如果看到里面的影子是隨著手而動的,就證明瓷器的胎薄。
馬先生還介紹了怎樣區分手工和機械制造的簡單方法:手工制造瓷器,胎壁不均勻,摸的時候會有一棱一棱的感覺;機械制造的瓷器,表面非常均勻,薄厚程度相同。此外,機械制造瓷器的足非常低;人工制造瓷器的足比較高,而且沿內側底部可以摸到一道足漿槽。
2、釉色:釉色必須準確、均勻。所謂釉色準確是指,民國以后制造的瓷器釉色為白色,清代生產的瓷器釉色為豆青色,這點在買仿古瓷的時候要注意。
3、畫風:畫風好。特別是在購買體積較大的瓷器時要注意區分手繪和貼花。貼花圖案呆板,線條比較死。小器形的青花瓷器,可以用手摸出棱角,這是由于貼花時使用膠水造成的。瓷器的邊沿圖案經常使用貼花,在貼花的結合處有時會出現接縫,或者左右兩部分圖案不均勻的現象。
4、器形:獨特為好。
低檔大型陳設瓷器鑒別法
1、瓷器胎體:胎體要均勻,不要出現塌胎的現象。
2、釉色、畫風:只要掌握以上鑒別貼花和手繪的技巧即可。
即使購買貼花瓷器的時候也要注意仔細鑒別貼花質量的好壞,不要購買一些過于粗制濫造的貼花瓷器。
3、器形:瓷器的口平,底平即可。
另外,馬先生還提醒顧客們注意,盡量選擇固定、可靠的瓷器專賣店購買瓷器,一般商家不會欺騙這些固定的購買群。
成化年制瓷器的鑒別方法
成化年制是明代瓷器發展的里程碑,尤其是成化年制款斗彩雞缸杯讓成化年制成為瓷器拍賣又一次創造了歷史記錄明代成化年間官窯瓷器款識有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兩種,不見“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那么明代成化年間“成化年制”官窯瓷器怎么鑒別呢?
辨瓷器底足成化年制款識
成化款肥
明代成化年間官窯瓷器款識有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兩種,不見“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成化官窯瓷器年款主要體式為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圍以青花雙重圓圈或雙重方框,也有極個別無邊欄的。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另見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橫書的六字楷款,落在盤類的口邊或高足杯的的足內沿,另成化彩瓷均屬青花款。特點是字體深沉,無漂浮感。筆法蒼勁有力,中鋒運筆,筆道粗,字體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說法。字體并不嚴謹規范,似為兒童所書,透著稚拙之氣,成化官窯款識的藍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為歷代仿寫所不及。已故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成化款識,作有歌訣“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就是說款識中的“大”字的第二筆上端有尖有圓,出頭并不很高; “成”字第五筆的撇直而生硬;“化”字左邊單人旁和右邊“匕”上端幾乎持平;“制”字中下半部分的“衣”字一橫一般不越過右方的立刀;“明”字左邊的“日”多是上窄下寬或上下相同;“成”字最后一筆的一點,有的點在橫以上,有的點在與橫持平部位,有的點在橫以下,但以點在與橫持平部位多見;另還有個別“成”字沒有一點。“天”字款只見于成化斗彩罐上,落款位置在器物外底。已故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天”字款,作有歌訣為“天字無欄卻為官,字沉云蒙在下邊。康雍乾仿雖技巧,字浮云淡往上翻。”是說成化時期有一種官窯斗彩罐,外底書寫一“天”字,字外無邊欄;因釉質肥厚,青花書寫“天”字不是很清晰,有云遮霧障若隱若現的感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燒過天字罐,仿款字體較成化時顯得漂浮。
從胎釉上鑒別成化瓷器
釉質肥腴,潤如凝脂
成化瓷器胎質潔白、細密、干澀;胎體秀美而輕薄,迎光透視呈牙黃色或肉紅色;釉色微微閃青,釉質肥腴,潤如凝脂,上手撫之如同嬰兒的肌膚一樣,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這種釉色是鑒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辨瓷器紋飾
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
成化時期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青花之淡雅之態如輕歌漫舞,畫意飄逸瀟灑。成化斗彩器物裝飾講究濃淡搭配,以平涂為主,不分陰陽,畫面缺少層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涂法繪畫施彩,樹葉、花朵無陰陽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之說,山石也無凹凸之感。
鑒別成化瓷器彩料
“姹紫”一色獨具特色,色如赤鐵
成化色彩具有清雅的色彩效果,曠絕古今。色彩特征是:“鮮紅色,艷如血,厚薄不勻;鵝黃色,嬌嫩透明而閃微綠色;杏黃色,閃微紅;水綠、葉綠、山子綠色,皆透明而閃微黃;蜜蠟黃,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黃色濃光弱;姹紫色,色濃而無光。而彩色中的“姹紫”一色獨具特色,色如赤鐵,表面干澀無光,后代很難模仿,可謂成化一代的標志。
鑒別工藝
器物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
成化瓷器修胎規整,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于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由于成化時期工藝非常好,瓶、罐、壺等琢器,接胎痕不明顯;盤子多有塌底現象,碗、盤類底足較直而且較高。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兩種。以帶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上手撫之,溫潤細滑,無粗糙感,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器物底足墻較窄,足脊較圓;足跡露胎處可見黃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細膩;足外墻大多圍以兩或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靠近足根那條圈線較深,上面一條則談。
斗彩團蓮紋高足杯,明成化,高7.2cm,口徑6.7cm,足徑3.4cm。
杯口微撇,深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內、外近口沿處各有青花弦紋一道,近足處有青花弦紋兩道。杯外壁斗彩裝飾,腹部均勻分布團蓮紋四組,間以上下對稱的變形花葉紋。足內沿署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橫排款。
此杯紋飾采用勾勒平涂施彩,色彩均勻,微微凸起,富有寫實感,時代特征鮮明。故宮博物院珍藏數件成化斗彩高足杯,制作皆秀美,圖案新穎,除了畫團蓮紋以外,尚見有畫纏枝蓮、花鳥紋者。
明成化斗彩的胎質潔白細膩,薄輕透體。其釉色乳白柔和,更能襯托出斗彩的鮮麗清雅。它的色彩豐富,青花呈色幽倩淡雅并有透明感,釉上彩色則有紅、黃、綠、紫四大類十幾種,彩色配制靈活自如。
淺談宋代“哥窯”瓷器——鑒別方法...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金絲鐵線、紫口鐵足”是哥窯眾所周知的特征。除此之外哥窯也以釉色制勝,哥窯瓷器里外披釉,均勻光亮,晶亮潤澤。不一樣時期的哥窯也略有不一樣,今日瓷庫中國小編為您分析的就是宋代哥窯特征。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別,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品種。哥窯瓷最明顯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好像凝脂;若置之于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包含的氣泡好像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如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相互交錯,因此被名之為“金絲鐵線”。
特點
宋代哥窯胎質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稍下處構成稍微凸出之環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而被稱之為“紫口”,此為宋哥窯瓷之一絕,雖然今后歷代有許多仿宋哥窯,但在燒制上皆未能臻此絕藝。
哥窯瓷器里外披釉,均勻光亮,晶亮潤澤,不只扣之瓷音清亮,并且外型挺立大方,概括亦柔軟流通。歸于青瓷系的哥窯器,以釉色制勝。
宋代哥窯在后世備受大家喜愛,元明清仿制者頗多,且各有個性,被稱為仿哥窯或哥釉,但其制造工藝已不能與宋代哥窯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賞宋代哥窯,嘗悵然作詩贊云:“鐵足圓腰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
鑒定
宋代哥窯瓷器鑒定主要從外型、胎骨、釉色等方面著眼。它的胎質呈黑色,細膩、堅實。釉面淳厚潤澤,釉面開有巨細紋片。器物以瓶、爐、洗、碗、罐為主。
60時代時,浙江省文物考古單位曾對龍泉大窯等幾處窯址進行了開掘,發現不少黑胎片紋青瓷,大有些為平常生活用瓷。但與另一有些傳世的哥窯器物相對照,這二種哥窯的外型、胎色、釉面和紋片均有不同之處。為此,文物界將這些原藏于宮殿、現保藏于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的保藏品及流散于民間和國外的這類哥窯器稱之為“傳世哥窯”。
器形
傳世宋代哥窯瓷器以仿古代青銅器外型的器物為主,如魚耳爐、乳釘五足爐、膽式瓶、八方穿帶瓶、弦紋瓶等,也有盤、碗、洗之類。它的胎骨較厚、胎質細膩,燒練時大有些在器底用支釘,而當前發現的龍泉哥窯是不必支釘燒成的。這一聞名世界的傳世哥窯的產地迄今還未發現,尚待文物考古專家的分曉。
歷年拍賣成交記錄:
元哥窯斂口缽式洗
2014-11-22香港拍賣會
成交價:RMB43,700,000
宋代哥窯葵花洗
2013-09-01香港拍賣會
成交價:RMB32,480,000
宋哥窯梅花洗
2010-12-30香港拍賣會
成交價:RMB20,203,775
宋哥窯紙槌瓶
2013-10-27香港拍賣會
成交價:RMB18,147,000
國信國際:推薦國內優秀藝術家及作品,提供藝術品鑒賞、鑒定、交流、收藏和投資等綜合服務。我們秉持“投資創造價值,價值引領投資”的理念,與20萬高端用戶共同領略藝術之美。
▍主編微信:13918792448
元代瓷器真偽鑒別的方法
胎質:首先要看底足無釉的露胎處及器身的縮釉的部分。像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紅與前代器物相比胎骨潔白。而近現代仿品與元代相比,胎質較為堅密,胎骨顏色更加精純如玉。
紋飾:元青花器物文飾層次多,畫面滿,但清楚、嚴謹,大多數繁而不亂。一個器物上所畫圖案多達七八層,主次分明,釉邊角紋飾、主題紋飾和次要紋飾之分;構圖豐滿,空間狹窄,顯得十分熱鬧。這個器物上所繪圖案最顯著的特點是,不管是花瓣、花芯、花葉、枝桿,填色的地方,留白處較多。繪畫風格不論是花草、山水、人物等,皆受當時人畫寫意手法的影響,生動活潑,筆法自如揮灑,不但流暢,而且多樣化。近現代的仿品,其外型與紋飾幾可亂真,但繪畫的筆法卻生硬滯澀,毫不流暢灑脫。
釉色:元代官窯燒制的青花瓷所用的青花料是含鐵量較高的進口鈷礦料。因而經過高溫燒制后,顏色鮮艷,色散暈。但現代仿品所用的青花料大多數為國產料,含鈷、錳量高,含鐵量低,經過燒制后所呈現出的顏色為暗藍,沒有元代官窯青花瓷那種鮮艷深沉的感覺,釉光也有不同,元代瓷器的釉面在器物表面必然閃現一種深沉的舊光澤,這種舊光澤天然渾成,并無刻意造就痕跡。現代仿品用的是新釉料,因而器物上釉面所呈現出的只是浮光造就,絕不可能有年代遙遠的天然舊光澤。
居仁堂款瓷器鑒別方法
民國瓷器中高品瓷器首要呈現在1911年到1938年間,(如果不算珠山八友的瓷器)它們與三種官窯(辦)的為最佳——原清官窯環境的“官窯內造”款瓷器,江西等五省辦的“江西瓷業公司”款瓷器,和民國袁世凱授意辦的。“居仁堂制”款瓷器
這篇文章就“居仁堂制”款進行評論。
該盤的喜慶個性,釉面都與清官窯共同,為柴窯燒制,畫工略短缺。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迸發,清廷不得不從頭啟用袁世凱,10月14日錄用袁為湖廣總督,統領北洋軍打壓革命。10月27日,又錄用袁為欽差大臣,率水陸各軍南下阻撓革命黨人的北伐。11月1日,清廷授袁為內閣總理大臣。至此,袁世凱取得了清廷控制下的悉數權利。孫中山以清帝退位,袁擁護共和為條件辭去職務,薦袁接任暫時接任暫時大總統。民國元年(1912年)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應孫中山的咨請,推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暫時大總統,3月10日在北京就職。1913年頭,袁密令總理趙秉鈞派刺客將宋教仁暗算于上海火車站。7月,袁世凱在帝國方義的支持下,打壓了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10月6日,袁在北京派出軍警圍住國會,鉗制議員推舉他為民國正式大總統。11月4日,命令閉幕國民黨。民國3年(1914年)1月,又命令閉幕國會。5月,廢棄具有憲法性質的民國《暫時約法》。民國4年(1915年)5月9日,接受日本消亡我國的“二十一條”。12月中旬,袁公布帝位申令,命令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改總統府為新華宮,預定1916年元旦舉辦登基大典。袁世凱做了83天的皇帝后,于3月22日宣告撤銷民國政體。1916年6月6日早上竊國大盜袁世凱逝世。死后葬于彰德(安陽)。
居仁堂原名海宴樓(堂),是慈禧太后所建。后袁世凱稱帝后將該殿作為寓所,并改名為居仁堂。“居仁堂制”款瓷,是正宗的“洪憲”瓷,是督陶宮郭葆昌邀請清朝御窯廠的高手,由聞名陶瓷家鄢儒珍負責,以雍正、乾隆朝最優異的瓷器為藍本,精心拷貝,制作了一批共約(百件?)的高質量瓷器(為了敷衍大型活動與根本的日子需求,應當還有比較多有相當質量的平時日子用品瓷器),這即是所謂的“洪憲瓷”。
“洪憲瓷”民國后期至建國初期直到現在多有拷貝,真品款被公以為“居仁堂制”款(為何落堂款而沒有按曾經寫款習氣落朝款還需求評論)。偽品落款為“洪憲御制”、“洪憲年制”或“居仁堂制”。各種居仁堂制款的物品現在存在的有一定數量。
由于“居仁堂制”款真品的制作數量本來就相當少,又袁世凱僅僅做了83天的皇帝,加上大眾對袁世凱的無恥行動的輕視,以及袁世凱垮臺后時局的一向動蕩,所以,能夠保留下來的真品的數量確是少之又少。
根本特征:,雍正、乾隆朝最優異的清官窯瓷器品質,首要畫面應當是富貴喜慶,柴窯燒制,款為其時盛行的四方手書紅圈款。
現在存在的疑問:一向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故宮都沒有保藏到“居仁堂制”款的真品;景德鎮瓷器博物館的保藏的一件“居仁堂制”款盤子,在畫風上與清朝品有顯著區別,最要命的是畫中的荷葉是殘花敗柳,顯著不復合喜慶場合的需求;現在一些被(專家或許拍賣公司)以為真品的物件多多少少都有這么那樣的疑問。所以,到現在連款的精確款式都沒有一個公認的規范。
我注意到,種類數量最多的是一種很格外的紅的紅底粉彩器物(見圖2,該物品主人與我沒有任何關系,我僅僅從網選取該圖作為闡明),而且質地還不錯。紅與洪偕音,其時被選為首要色彩是合理的。后來,參加實踐制作的工匠與看見過了解的人后來才許多仿照,或許是袁世凱政權本來是預備作為干流的色彩的毛胚在袁世凱垮臺后被它人持續出產出來。
近期,“中山艦”上打撈出一件“居仁堂制”款的瓷花瓶,除畫面不很喜慶外,質地相當好,由于中山艦是1939年沉現已離1916年有23年,且艦官級別不高,所以,究竟該瓶是不是“居仁堂制”款的真品或許后仿品還很難說。
辨別:許多物品是很容易被以為不真的,比方,個性不對,質量太次,款傾斜。對那些被某些人認可的真品也能夠發現問題:由于真品數量很少,品質高,期間特殊,所以真品的報價應當相當可觀,可是,即是那些拍賣品,只拍出幾千元的低價,就闡明拍賣公司與買家對物品的真假自個心里也沒有底氣。
唐宋越窯瓷器的鑒別方法
越窯,是發生在我們浙江的一個古代名窯。從唐代到五代,是它的興盛時期,到北宋還在繼續延燒,然已開始走下坡路。北宋中期以后,其地位逐漸為龍泉窯所替代,到南宋就停燒了。越窯的窯址是以浙東慈溪的上林湖窯為中心,包括上虞窯的寺前、帳子山、凌湖和慈溪的上岙湖、白洋湖一帶的產地為代表。同時,紹興、諸暨、鄞縣、奉化、臨海、黃巖等也都一直在燒造著青瓷。初唐時的越窯器,仍處于中國青瓷的低潮時期,其基本風格與南朝和隋朝相類似。中唐以后質量逐漸提高。產品有“類玉”、“類冰”及“千峰翠色”之譽。尤其是當時生產的青瓷茶甌,被當時寫《茶經》的陸羽推舉為越窯之首。五代時,一部分產區為錢鏐的吳越國宮廷所壟斷,成為我國最早的官窯。其典型的產品,就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從唐代中期就開始燒造的所謂“秘色瓷”。唐宋時期的越窯產品,不僅暢銷國內,而且還遠銷海外。現在在印度、伊朗、埃及、日本和東南亞地區的考古發掘中,經常有唐宋時期的越窯器被發現,這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要辨識越窯青瓷,可以從胎釉的變化入手。從總體而言,越窯青瓷的胎色呈灰白色,從唐到宋,變化不大。只是唐代早期由于對胎土的粉碎、淘洗均不夠精細,胎質中含有不少沙粒。從唐代中期起胎質顯細膩,不再含沙粒。北宋時越窯器的胎色仍是灰白色,但已變得比較淺了。宋時的胎質比較緊密,內含雜質較少。越窯青瓷器都是拉坯成型的。在這一點上,仿制者很難做得十分到位。他們雖然也可運用拉坯方法,但重量和厚度掌握不好,往往是過重或過厚;也有用模制泥漿灌注方法來仿燒。這種器物,一是重量偏輕,二是只要看到是模制泥漿灌注,就可以排除,因為,當時還沒有這種工藝。另,現代仿品在胎質上不一定能掌握得好,仿北宋的胎質過松,仿唐代的胎質過緊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不到位的地方。胎色上,過白或過灰都有,也須仔細辨別,找出其與時代的不合之處。
在施釉上,從唐到宋所施的都是石灰釉,這種釉,光澤度好,透明度高,但粘著力不強,薄而易流淌。唐代早期,釉層薄而不均,有流淌,少光澤,施釉不到底,器底和圈足常有露胎。釉色有青黃、青灰和淡青等多種;唐代中期至五代釉色以青黃多見,還有青灰、青綠等。特別是晚唐起,釉色偏于黃色,或青中閃黃,以艾色為貴。后逐漸改進到清水般的湖綠色。這段時期,釉層均勻,光澤滋潤,呈半透明狀,有玉質感。唐代早中期的真品,一般來說,器身均有細小的開片,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在開片中可看到土沁和一些爆裂的痕跡。北宋越窯的釉色以青灰和青黃釉為主,也有少量施青釉和青綠釉的。釉質不如五代時期精細,釉面雖也光亮,但已表現不出唐、五代時期釉面的那種滋潤感。特別是晚期產品由于采用明火裝燒,加上制作粗糙,在施釉上不大勻凈,故釉色普遍灰暗,無光澤,質量較前要差得多了。仿品釉色雖大致相近,但一般釉層要較真品顯厚,光澤強而刺眼。有的器物經過做舊,釉面不刺眼了,但也沒有了滋潤感,出現了無光澤、顯干燥的現象。
越窯的器物形式多樣,多見的有碗、盤、洗、碟、杯、盒、罐、缽、缸、釜、瓶、燈、盂和執壸等。以罌和茶甌最為突出。器物的造型不同,可為辨識提供幫助。如,壸類器物的流上,唐代的必定短流,時間越晚,壸上的流則越見伸長;另,如越窯器的支釘撇足,應是五代到北宋早期的特征。宋代中晚期,應是立足。在裝飾上,唐代以素面為主,有的器物有堆貼和少量的劃花圖案。五代有少數堆貼和刻劃花的紋飾,并出現釉下褐彩的裝飾圖案。到北宋刻劃花裝飾較多,紋飾取材于唐代的金銀器。但后來逐漸減少,器物就不太講究用花紋裝飾了。有的還保留一部分五代時的裝飾花紋,有的就是光素無紋。同時,碗盤類器的口沿出現花瓣形的裝飾。對此類器,可以以“唐四、五五、宋六”來區分,即在通常情況下,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當然,這只是一般情況,不排除也有例外。在越窯器上,特別是在宋代越窯器上,常有文字題記出現在器身和器底之上。這些文字大致可分為姓名、數字、記事和其他文字等幾類。了解這些文字,對于辨識和斷代有好處。如,出現“太平興國”或“太平戊寅”4字年款的,即可斷定為宋太宗時期所燒。仿制品在裝飾上常不到位。一是線條多不如真品流暢。刻劃線條顯得呆板,沒有生氣、靈氣。劃劃的線條常比真品要粗。二是由于知識的局限,花紋的時代常常會出現早晚顛倒的現象。如盛行于北宋早中期的水波紋,常會錯誤地裝飾到五代的器物上。
裝燒工藝上,也可以來辨識器物的新老。越窯瓷裝燒主要是二種:明火燒或匣體裝燒。不管哪種方法,為防止粘連,均要用泥點來做間隔。不同時代,用泥點的部位有變化。唐至五代,泥點的部位用在器底邊緣和圈足的足端。為避免泥點被粘,在放置泥點的地方要刮釉。器底刮釉部位呈暗紅色,泥點會留下痕跡。仿品較之真品顏色要深暗。五代晚期至北宋,采用墊圈間隔裝燒,因此,泥點移至外底,使足端包釉完整。但泥點往往被粘連。真品泥點較疏松,用手指甲扣,即易脫落。偽品泥點堅硬,不易脫落。泥點的形狀:唐代早期,呈不規則三角形;唐中期起,多呈松子狀;五代起,圈足變窄,泥點也隨之變小;北宋時,早期為長條形,中晚期變環形。因此,仔細觀察器物上泥點的有無,其位置、形狀和粘著情況,對照器物的胎釉、裝飾特點,就可以為判斷真偽提供更多依據。
古陶瓷的鑒別方法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因為,古陶瓷鑒定是一門綜合的技術,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從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款識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準確的判斷。對初學者來說,如能潛心鉆研,循序漸進,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鑒別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現將古陶瓷鑒定方法介紹如下: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采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又如,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又如,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并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
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征。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