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云南土生土長的茶道與器道,在地理位置上的靠近,有了相近的物性,在云南人的情感上,有了共通的人性。兩者在物質與精神上的相伴相生,似親如兄弟。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云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而建水陶也歷史較久,制作源遠流長,歷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說法。一代代的傳承,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建水紫陶。
為何說自古茶器一家,從歷史淵源上可以看出一二,茶道繞不開器道,器道離不了茶道。再加上故時交通阻隔,物品流通性差,基本都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明顯,建水紫陶與普洱茶產地更相近。看到這里,建水陶似乎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結論也不言而喻了,那到底是怎么樣的呢?我們來看幾組對比:
新生茶與老生茶
新熟茶與老熟茶
普洱茶有生茶、熟茶之分,生茶和熟茶工藝不同、茶性不同、滋味不同,再加之普洱茶新、老之別,所以建水陶對他們的影響自然也不同。下面就來談談新生茶與新熟茶、老生茶與老熟茶的區別。
一、新生茶
沖泡新生茶的時候,如果水溫偏高會將新嫩的茶葉燙壞,而且新茶中茶多酚、咖啡堿含量高,應快速出湯避免悶泡,否則會使得新茶苦澀味重。通常情況下,導熱性好的物體,散熱性也好。相同壺形、同等情況下,沖泡同一款新生茶,密度更高、導熱性更好的紫陶其實更合適。
紫陶因含鐵量高,導熱性好,散熱性也好,不會長時間高溫悶茶,水溫自然不容易偏高;建水陶密度高,香氣物質不容易被壺所吸收,更能聚香,香氣會比較清揚。
二、新熟茶
新熟茶經過渥堆發酵之后有渥堆味和一些雜味,所以一般要稍微存放一段時間讓渥堆味和雜味散去。
建水陶沖泡新熟茶時,口感上與蓋碗接近,且又有略優于蓋碗的地方,建水陶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夠一定程度上減少熟茶中的雜味和渥堆味;而特別對于一些工藝的當、無雜味的新熟茶,與建水陶可謂是珠聯璧合。
三、老生茶
老生茶的沖泡要點之一是水溫,老茶經過長期的存儲,沖泡時水溫要高才能較好的激發茶味、茶香。
紫陶導熱性較好,散熱快,當然相對而言,對于用料較嫩的老生茶,拋光后的紫陶,密封性有了增強,對于老生茶的出味有著妙用。紫陶本身由于有一定的吸附性,也可以較好處理生茶在長期的存儲中難免會沾染一些灰塵或者異味,起到一定的修正能力,使得老生茶滋味更為醇正。
四、老熟茶
老熟茶除了宮廷級別等級為幼嫩的茶品,一般都采用沸水沖泡,茶箐粗老一些的茶品含有茶梗、老葉,需要高溫悶泡。
紫陶適合沖泡茶箐較為幼嫩的茶品,能夠降低茶湯過濃形成醬油湯的幾率。對于茶箐等相對粗老一些的,紫陶細密的密度能夠更好的維持溫度,使茶梗、老葉中的內含物質充分溢出。
從這四組體驗來看,密度高、導熱性好的紫陶更適合茶菁較嫩香氣高揚的茶葉,且無釉磨光工藝的誕生,讓紫陶的散熱性有了延緩,讓保溫性得到了增強,而其含有的一定的吸附性的特性則適合處理一些疑難雜癥。對于茶友來說,簡直是福音。
而且普洱茶近些年來古樹春茶的聲名鵲起,對于新茶的更多體驗,也讓建水陶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回到文首,至于兩者的契合度,相信大家都已經有了答案。
taoci52.com精選閱讀
精選:談談云南建水紫陶與普洱茶集錦
如今的普洱茶相比十多年前可謂成長了、成名了。現在提起云南大家都會經意不經意間想到、說起云南普洱茶,他無疑已成為云南特色。提起普洱想起泡茶,泡茶離不開個器。這又讓我想起了云南不僅有普洱茶還有泡普洱茶的器具云南建水紫陶。
也許是因為建水紫陶與普洱茶同植根于云南這片熱土,感染著相同的風土人情;也許是因為他們有著一段相似的成長經歷,似乎都有點好事多磨,大器晚成的味道;也許是因為他們同屬于云南茶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建水紫陶遇上普洱茶那份相見恨晚的情愫,怎一個懂字了得。
建水紫陶來自云南建水古城北郊碗窯村。這是一個陶火燒出來的村落,世代以陶瓷為業。通過對建水古陶遺址和陶瓷殘片的分析,我們發現這里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這讓我們想起他與普洱茶同樣在歷史的長河中傳承而至。早在1953年,就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但卻是在近些年才逐步被人們認識、關注,甚至大有普洱茶當年一發不可收拾之勢。
建水紫陶是用建水境內硅、鋁、鐵含量較高的天然五色土為原料,按照特殊工藝燒制成,窯溫在1200度左右的高溫陶器。從吸水率的指標來看,粗陶器的吸水率>15%;普通陶器12%;在《建水紫陶》地方標準中對吸水率的規定是5%,并且絕大部分產品的吸水率檢測結果遠優于標準要求甚至可以達到1%。低吸水率某種程度上表明建水紫陶的燒結程度高、質地緊密堅硬,防污染、防異味性能好。
適宜貯存、沏泡茶葉,能夠很好地呈現茶葉原有的滋味。其鉛、鎘溶出量符合GB12651與食物接觸的陶瓷制品鉛、鎘溶出量允許極限,并且優于國家標準,在《建水紫陶》地方標準中對鉛、鎘溶出量的規定是鉛0.5mg/l、鎘0.05mg/l。
它談不上精致秀雅、也不算富麗堂皇,無需玻璃釉的閃光,更不用雕龍畫鳳的裝飾。它的美需要耐住性子,慢慢細酌,是自內而外散發出的柔光,不張揚、不外露的內斂氣質,如同品普洱,那感覺是古樸、是自然、是陳韻、是泥土的氣息也許用拙雅可以表達吧。
燒水、撥茶入盞,溫潤茶、器,沸水浸泡建水紫陶與普洱茶相遇了,是似曾相識的朋友,是闊別許久的故交,是意氣相投的兄弟,是高山流水的知己。茶陳香醇正、器古樸拙雅,細酌一口,這琥珀色的液體散發著古木與大地般的自然氣息暖暖的流入身體的每一個部位。仿佛感受到了春天的陽光灑向那雨點飄落著的小村莊,空氣中彌漫著泥土香。
再浸泡,再品。茶醒了,陶醉了。他們懂得拂去繁華,歸真自然,心賞拙雅。
筆者寄語:近年來,隨著建水紫陶產業的不斷發展,產品價格飛速爬升,江蘇、江西等多地的陶藝工作者慕名而來,在帶來豐富的拉坯、裝飾工藝的同時對建水紫陶的風格定性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希望建水紫陶能夠包容外來文化,取其精髓的同時,保持其傳統的制作工藝和特有的拙雅之美。
推薦:蓋碗不是蓋的!萬能版
喝茶,為什么一定要用蓋碗?
用普通的杯子,不是更省事,更方便嗎,又或者用專門沖泡一體的杯子,再或者用茶壺等等。
即使有這些非常便利的條件,但茶友還是傾向于喝茶用蓋碗,仿佛這樣才能感覺喝茶的樂趣,或者是找到飲茶之人的存在感。
換個角度來看問題,把自身看成茶,如果你自己是茶葉,你是希望自己在普通的杯子里,還是專門的蓋碗里。這樣去想,反而覺得問題就要簡單些。蓋碗猶如一套華麗的服裝,能夠最大呈現出它驚艷的一面;又或者是蓋碗才是一個完整的舞臺,在這上面才能跳出完美的天鵝舞。愈強則強,給你一個世界,或許你也能創造出一段燦爛的文明。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商家的推波助瀾,但方向并沒有錯。對一個事物持續不斷的需求,才能說明其價值所在。
還是回到蓋碗這里,蓋碗對于茶的作用就不用我一一贅述了。對我們喝茶的人來說,也是一種賞心悅目,這是我們幾千年文化發展的結果,并非一時起興就形成的。古人就有直接用蓋碗喝茶的,只不過現在蓋碗發展成了沖泡用具。由儒雅到更進一層的儒雅,由個人儒雅到人人儒雅,由個人的品飲到眾人的一起品飲,這個圈在一步步擴大。這是一種好的現象,它起到了一種讓更多人認識普洱茶的作用,由大碗變小碗,蓋碗變成品茗杯,獨樂不如眾樂。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蓋碗就猶如這米,一位好的茶藝師再配上標致的蓋碗,簡直如魚得水,一切美好的味道都將由天上移駕人間。
所以,蓋碗所起的輔助作用無疑是巨大的。畢竟是眾多茶客愛不釋手的東西,經得起考驗,才能屹立于天地。
優選:白瓷茶具介紹萬能版
泡茶的器具總是層出不窮,既有青瓷的,也有陶瓷的,而今天所要介紹的呢是白瓷茶具。
在古代瓷器茶具中,白瓷茶具出現較早,大約始于北朝晚期。在河南安陽出土的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碎墓中,就有當時可作飲茶盛具的碗、杯等器件。到隋、唐時,白瓷發展已趨成熟,廣為時人使用。唐,李肇《唐國史補》中說:當時白瓷器具天下無貴賤通用之,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唐,白居易曾作詩《于韋處乞大邑瓷碗》,盛贊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茶碗是廣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唐乾寧(公元894~897年)迸士徐夤《謝尚書惠蠟面茶》詩日:金槽(指銅碾)和碾沉香末,冰(指白色)碗輕涵翠縷煙。說明其時白瓷茶具很受人喜愛,并視作珍品。由于白瓷茶具質料輕且堅,扣聲如哀玉,顏色勝霜雪,所以當時在全國形成了一批包括燒制白瓷茶具在內的窯場,其中著名的有河北內丘的邢窯、河北曲陽的定窯、河南鞏縣的鞏縣窯等。這些窯場的產品最負盛名的要數邢窯燒制的白瓷茶具,陸羽稱它類銀、類雪。宋時,飲茶轉而時尚白色茶湯,而多用黑色茶盞,但臼瓷茶具的生產從未中斷,如定窯燒制的白釉印花瓷茶具,陽城(今屬山西)窯燒制的仿定窯白瓷茶具,彭縣(今厲四川〉窯燒制的仿定窯白釉印花、刻花茶具,磁州(今屬河北)窯和吉州窯白釉彩瓷茶具等,都受到時人的青睞。當時生產的茶具有壺、瓶、盞、碗等,至今仍有留存于世的。從明代開始,人們普遍飲用與現代炒青綠茶相類似的芽茶和葉茶,時尚用沖泡法飲茶,湯色以黃0為佳,在這種情況下,白瓷茶具再次興起,普遍受人歡迎。明^屠隆《考槃余事》載宣廟(指明宣宗)時有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瑩白如玉,可試茶式,最為要用。蔡君謨(即北宋蔡襄〉取建盞,其色紺黑,似不宜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明,許次紓在《茶疏》中明確指出:其在今日,純白為佳。明丨張源在《茶錄》中也說茶甌(即碗或盞)以白瓷為上,藍者次之。因而江西景德鎮窯身價倍增,成了燒制包括白瓷茶具在內的全國制瓷中心。
景德鎮燒制的白瓷茶具,相傳唐時已負盛名。清,蘭浦《景德鎮陶錄》載:唐武德(公元618~626年)年間,鎮民陶玉載瓷入關中,就被稱為假白玉,且貢于朝,終使當時被稱為昌南鎮的景德鎮,瓷名天下。宋時,時人彭器資作《送許屯田》稱,浮梁《景德鎮古名)巧燒瓷,顏色比瓊玖。明代以后,景德鎮除生產白瓷茶具:茶壺、茶盅、茶盞、茶杯外,花色品種越來越多。江蘇南京出土的明永樂(公元1403~1424年)白瓷暗花小壺,造型圓渾,釉色明潤,刻有牡丹紋飾,是當時白瓷茶壺的代表作。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燒制的白釉茶盞,光瑩如玉,內有絕細暗花,有一代絕品之譽。清代,景德鎮白瓷茶具,無論是外觀抑或內質,都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特別是與宋、元相比,品位大大提高,其胎白潔又堅致細密,釉白且潤澤有光。
從明代中期開始,隨著各種陶瓷茶壺的崛起,使得茶壺和茶的湯色不再有直接的烘托和對比關系,因此,人們對飲茶、盛茶器具色澤的要求日顯淡漠,而將更多的追求轉向茶具的雅趣上來。明代晚期馮可賓撰的《齊茶箋》(成書于公元42年前后〉稱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耽誤之意這就是說,自明代中期開始,古人對飲茶器具色澤的要求,并不像唐、宋、元,乃至明代前期那么重視,更多的是將注意力移情到壺趣上來了。但由于受外銷的剌激,白瓷器件仍然受到應有的重視。
【實用】陶瓷有了新型包裝萬能版
效果非常好,這件千手觀音有了這樣的包裝方式,就不怕運送時破損了。日前,在德化舉辦的一場新型陶瓷包材展示會上,該新型陶瓷包裝吸引很多客商。
多種新型綠色緩沖陶瓷包裝材料和器械首次在德化亮相,吸引了許多陶瓷和電商商家前來觀展。陳先生最近正為自己的陶瓷運輸難而犯愁,為了證實新型陶瓷包裝材料的實用性,他特地帶了作品到現場進行試驗。量尺寸、挑箱子、注泡液、成型、試摔、拆封,在眾人的見證下,拆封后的陶瓷作品竟然毫發無損。
據悉,該新型材料,適用于各種形狀的陶瓷產品,可以隨時隨地給產品360度全方位的保護。不但環保,而且節省成本。德化是全國著名的陶瓷產區,該縣6000多家電子商務企業以各種方式把陶瓷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地,而陶瓷制品在運輸過程中損壞率極高,要使陶瓷制品在包裝成本較低的前提下確保完好無損,運輸包裝的合理設計對企業來說一直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該新型陶瓷包裝材料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后顧之憂。
優選:天目瓷的由來萬能版
(圖為浙江杭州出土的建窯窯變兔毫盞己殘,私人收藏。)
我國燒造黑釉瓷起源很早,窯址的分布也非常廣,黑釉的最初萌芽是從西周開始的,至東漢時,以浙江上虞帳子山小仙壇窯為首的瓷窯,正式燒出了具有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黑色瓷器,受其影響,處于同一省份的德清馬面山等窯亦生產了大量的漆黑、紺黑和黑褐色瓷器,其中黑色茶盞己為大宗產品。
將中國歷代燒出的黑色或黑色窯變釉瓷統稱為天目瓷,似乎有些牽強,從考古學的角度來講,應該對這類黑釉瓷進行窯別分類,由于受多種條件的制約,中國各地燒制的黑瓷被籠統地劃歸了青瓷類,這一點對于從事古陶瓷課題專業研究來講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
天目山在以往的田野調查中,曾在這一區域發現了一些零散分布的瓷窯址,所生產的器物大多為日常生活用具,其中以黑釉、黑色窯變兔毫、油滴及褐色窯變茶盞最有特色,但與同期福建建陽窯同類產品相比,窯變品種比較單一,未及建窯豐富;其胎呈深灰色,胎體厚而手感較建窯輕;在胎打磨的技術處理上也與建窯不同,因而垂釉現象不及建窯明顯;黑釉的釉色呈色灰暗,少有像建窯色如黑漆般的光澤。
在宋代除了《大觀茶論》等著作外,最重要的有關記述建窯產品的著作莫過于祝穆的《方與勝覽》了,書中云:兔毫盞,出甌寧之水吉。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髙,且艱得之。上述文獻僅是對兔毫盞作了系統的描述,但對于油滴、鷓鴣、曜變天目等名品卻少見文章,這其中可能是因絕難見到而未載入文獻之故。就矅變天目而言,目前全世界僅存的三件完整器全在日本,而目前藏于私人手中的所謂曜變天目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用化學制劑做出的仿品!
【實用】陶瓷茶具相關選購知識萬能版
我國茶文化博學多才,關于喝茶的方法、方法、茶具都非常考究,這就在某種意義上約束了茶葉的遍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有時間去慢慢品茶,尤其是關于日子節奏方便的年青族。因而,方便方便的飲品是上班族的最愛,跟著健康理念的深入,上班喝咖啡、喝奶茶現已不再風靡,而高品質袋泡茶越來越遭到上班族的喜愛,商家也在袋泡茶上做足了功夫,例如簡練大方的茶包規劃、選用可降解的環保紙袋外包裝,為愛美的女人量身打造的美顏成效的花果茶等,給都市上班族帶來新鮮體會,并逐步引領一種時髦新式的今世茶日子。但是因為茶常識的缺乏,不免有時好意辦壞事,沒有實在的讓自個滿意。
挑選陶瓷茶具,除了重視用具的質地以外,還應留意外觀的顏色。只要將茶具的功能、質地、色澤三者統叫和諧,才干選配出完滿的茶壺等茶具器物。
陶瓷茶具的色澤與胎或釉中所合礦物質成分密切相關,而相同的礦物質成分因其含量凹凸,也可變化出不一樣的色澤。陶器一般用含氧化鐵的粘土燒制,僅僅燒成溫度、氧化程度不一樣,色澤多為黃、紅棕、棕、灰等顏色。而瓷器的花色向來種類豐厚,變化多端。
陶瓷茶具的色澤主要指制造資料的顏色和裝修圖畫斑紋的顏色,一般可分為冷色調與暖色調兩類。冷色調包含藍、綠、青、白、黑等色,暖色調包含黃、橙、紅、棕等色。茶具色澤的挑選主要是外觀顏色的挑選調配。其原則是要與茶葉般配。杯子內壁以白色為好,能實在反映茶湯色澤與明亮度。同時,應留意一套茶具中壺、盅、杯等的顏色調配,再輔以船、托、蓋置,做到渾然一體。如以主茶具色澤為基準配以輔佐用品,則更是天衣無縫。
必備!紫陶說范文
都說建水紫陶泡茶好,特別是與云南普洱茶搭配更加融洽,泡茶,就是茶葉加水變成茶湯的一個過程,而用不同器皿泡出來的茶,口感是不一樣的。同是泡茶,怎樣才算是泡一壺好茶,各有各的追求,但是凡好茶,好茶湯,都是有它的共性的。
茶人們常說的一壺好茶所具備的特征是什么?
內含物質豐富:從茶葉內散發,溶入茶湯內的各類芳香物質,質量高和滲透力強的成分,如果分量夠多夠集中,品飲時就會有韻的感覺也叫厚度。(建水紫陶傳熱快,更易于激發茶葉內含物質)
混合度:內含物質和水的結合直接影響了茶湯感。混合度好的茶湯,湯感結實,滋味在水里面,蘊香能力好的,還可以把茶香溶入茶湯里,品飲時舌面生香,甘芳可口。若混合度低喝起來則會有空、寡、茶水分離的感覺。(建水紫陶含鐵量高,有多種微量元素,可軟化水質,提升湯感)
協調性:內含物質的存在狀態,是否能和諧、層次分明,茶湯有層次感和韻律感,就如好的香水,前調,中調、后調分明,不突兀、不爭不搶,韻律十足。
親和力:茶湯的自然性、適口性高,入口柔順香甜,會很自然的流入口腔。
一把好的茶壺其泥性和窯火占據了主導性的因素,而器型,則影響茶葉發揮空間。
泥性和窯火,是相互關系的,足透的窯火是影響泥性的重點,也是對茶葉有著重要的影響。
建水紫陶泥料天然無害無添加,泥性堅實,其次,建水紫陶是雙氣孔結構,透氣性好,泡出茶湯滋味飽滿,香氣高,雖不似瓷器般飄揚,但滋味醇厚,茶湯香韻悠長,入口親和力好,味屬中正和順。
優質泥料,必須結合足夠的窯火,泥料好,燒制溫度足的建水紫陶壺,才會鏗鏘潤澤,這對泡茶也極為重要。火有陰陽之分,柴火等屬于陽火,電磁爐液化氣電火等屬陰火,如果燒制溫度不足,則泥料結構稍微松散,泡茶會渙散,對高質量的芳香甘醇物質的提取,有一定的影響,茶水混合度也稍微遜色。這也是為什么用陽火(柴窯)燒制的建水紫陶壺泡茶更勝一籌的原因。
建水紫陶裝飾工藝風格可多種,但這也成為一個誤區,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如何高難度的裝飾一把壺而忽略了器型,器型,不僅從外在影響著一個茶器的韻味和精氣神,更影響著茶葉的發揮空間,比如西施、龍蛋等短嘴泡熟茶,仿古、搓球等泡生茶,是因為器型影響著茶葉舒展和出湯等都對茶中物質有著重要的影響,器型的把握十分重要。
從品茶的角度來說,茶水混合度佳,茶湯協調性好,親和適口,可以說作為評判好茶湯的基礎。從建水紫陶來說泥性無添加無害,窯火足、器型好、裝飾得體也可以說是一把好壺的標準,建水紫陶泡茶可以更好的激發茶性,提取茶質,順滑茶湯,很好的協調茶湯滋味和親和力,達到很好的品飲效果。
【參考】建水茶會見證紫陶與普洱茶“化學反應”(通用)
昨日,百位茶人、陶藝家、書畫家、工藝美術大師齊聚建水,參加由建水縣紫陶協會主辦、建水紫陶街旅游文化開發有限公司承辦的美器茗約當建水紫陶遇上普洱茶主題茶會。他們以茶為媒介,探討紫陶與普洱茶的文化美學生活,靜聽器與茶相藉的密語。本次美器茗約由主題論壇與主題茶會兩部分組成。
在上午的論壇現場,云南省普洱茶協會會長董勝、資深普洱茶人馬嘉、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董萬里院長等以當建水紫陶遇上普洱茶器與茶的助推、器與茶的創新營銷組合、開發的建水紫陶文化等論題進行探討交流。在論壇上建水縣紫陶協會發布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關于《建水紫陶壺沖泡普洱生茶、熟茶》研究報告。權威報告顯示選用建水紫陶沖泡時,由于普洱茶在品飲過程中更注重滋味的特色和其與香氣的融合度,因此選用建水紫陶沖泡正好符合這一要求。和蓋碗、玻璃杯等茶具相比,優勢明顯。從沖泡結果看,建水紫陶壺能夠保證普洱茶沖泡時所需的溫度,有助于湯香的激發,從而沖泡出一杯具有云南特色的迷人茶湯。
一把泥土揉捻了千年的時光,燒制了一代代夢想伴著意蘊久遠、細膩婉轉《大雅若陶》視頻,下午,茶會正式開場。主辦方介紹,取自建水境內五彩山的建水陶泥,在制陶人手中進行著上千年的對話。建水人和紫陶之間的互相滋養,孕育出燦爛豐富的紫陶文化。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必備!紫陶與普洱,云南特有的器道與茶道萬能版》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必備!紫陶與普洱,云南特有的器道與茶道萬能版》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瓷磚與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