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實用】鎮江宋文化地層曾出土大量黑釉茶盞范文

            南宋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紋茶盞

            南宋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紋茶盞底部

            南宋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紋茶盞內里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宋朝飲茶之盛,茶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突出表現在城市中茶肆、茶館、茶坊林立,茶湯品種繁多。宋朝飲茶內容豐富于前朝,點茶廣為流行,斗茶時尚興起。宋朝的茶是制成的半發酵膏餅,飲用前先把半發酵的膏餅以凈紙密裹捶碎,而后用碾子碾成細末放在茶碗內,再沏以初沸的開水,水面浮起一層白色的沫,看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的痕跡,依據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斗茶能否取勝,茶盞極為重要,宋代的茶盞雖有黑釉、醬釉、青釉、青白釉、白釉等,但用黑釉茶盞襯托白色茶沫和觀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歡迎。內蒙古赤峰元寶山元墓壁畫上的進茶圖描繪了桌上的研茶器、點茶的蓋盂、湯瓶、茶托盞等,展現了自晚唐至元流行的烹、點茶的飲茶內涵。

            宋時鎮江商業繁榮,尤其是政府設在鎮江的的榷貨務是南宋最重要的三個務場之一,專賣茶葉、鹽、舶來品等。同時民間又出現交引鋪,經營茶鹽等鈔引的紙質貨幣流行。在市區宋文化地層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茶具,如黑釉茶盞、執壺、杯等,黑釉茶盞數量驚人,如在一處宋代地層發掘的30平方米中就出土了160件黑釉盞,器型一般為口微斂,斜腹,小淺圈足。圈足外壁有刮削痕,足低而厚。裝飾紋樣有兔毫、玳瑁、剪紙貼花等,有的在茶盞底部墨書陳、錢、劉、朱等姓氏,表明當時茶坊林立,為防止搞錯,各家在器物上寫上姓氏名號,反映出鎮江宋代時期茶文化的繁榮。

            鎮江揚中永鑫堂藏南宋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紋茶盞(見圖),高5.5厘米,口徑10.5厘米,足徑3.7厘米。口微斂,斜腹,小淺圈足。圈足外壁有刮削痕,足低而厚。盞內壁為剪紙貼花鳳鳥紋間以梅花紋,外腹為黑、黃等色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玳瑁斑紋。胎米黃色,疏松,全器施釉,底部無釉。剪紙貼花是將剪紙紋樣直接貼在已上過含鐵量高的底釉器上,再施一層含鐵量較低的竹灰釉,入窯高溫燒成,有梅花、雙鳳、奔鹿,有的呈菱花邊框,內書金玉滿堂、龜鶴齊壽等。黑釉瓷其胎土米黃,質地疏松,淘煉不細,釉呈褐色,因釉鐵量比其他窯口低,而鈦、鉀、鈣、鎂的含量相對要高,故燒成后黑釉泛褐。黑釉是利用天然色涂料,通過獨特的制作、特殊的加工以及復雜的窯變,使釉面呈現出變化萬千的紋樣。這一類吉州窯黑釉瓷的制作,較之建窯的燒造更勝一籌。在借鑒建窯窯變釉裝飾手法的同時,也有自己的創造,如將剪紙貼花以及木葉用于瓷器上,這是吉州窯的特色。所不同的是吉州窯的黑釉器瓷,胎呈米黃色,質地疏松,釉層薄,釉色呈褐色;而建窯所燒黑釉瓷,其胎黑,器壁厚,釉色黑,釉層厚。

            唐宋時期盛行飲茶,士大夫和文人多以飲茶為韻事,他們不僅講究茶葉的色香味及烹茶方法,對茶器也非常重視。

            taoci52.com編輯推薦

            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盞(宋)


            宋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盞

            規格:高4.6cm、口徑10.7cm吉州窯位于江西省吉安永和鎮,古時吉安又稱吉州,吉州窯因此而得名;又因為是在永和鎮,故又名永和窯。它也是黑釉系著名窯場之一,其黑釉盞如玳瑁盞、木葉貼花、剪紙貼花、兔毫盞都是一時之選。

            吉州窯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民間窯場之一。它始燒于唐代末年,鼎盛期是從南宋至元代的初、中期,衰落于元代末期。吉州窯所在地雖沒有優質瓷土,但能在產品的種類和裝飾上下功夫,以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立于陶瓷業數百年。吉州窯產品很豐富,有青釉器、印花白釉器、白釉釉上黑褐彩繪器、綠釉器、黑釉器等;裝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有印花、剔花、彩繪、剪紙貼花、堆塑、木葉紋等。其中又以黑瓷最為有名。

            吉州窯黑瓷包括虎皮斑、玳瑁、油滴、鷓鴣斑以及上面提到的剪紙和木葉等。中國黑瓷在日本又稱天目。相傳宋、元時期,在中國留學的日本人把從浙江天目山得到的福建建窯黑釉瓷盞帶回國去,遂稱之為天目。日本人按不同的花紋和色澤把黑瓷分為油天目、玳瑁天目、木葉天目、珠光天目等。他們還把日本自己燒的黑瓷稱為瀨戶天目,朝鮮燒的黑瓷稱為高麗天目。由于日本學者對中國古陶瓷素有研究,致使中國學者引用其觀點、稱呼時亦稱黑釉為天目。

            這件木葉紋盞,體現了吉州窯的特有風格。制作時,先在胎上施一層黑釉,然后在經過特殊處理的樹葉上施一層淡釉,再把樹葉貼在黑瓷坯體上,燒成后即成為木葉紋。木葉有半葉、一葉,也有二、三葉疊加。所用葉子有人認為是桑葉,也有人認為是菩提樹葉。經過這樣加工過的黑釉碗,有一種質樸的野趣。這種制作工藝很少流傳下來,對于它的研究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

            黑釉奇觀


            色彩是一種絢麗的視覺語言,把黑色運用到陶瓷上,是很早以前的事。宋代的陶匠憑著聰明才智,利用火的力量,鐵的結晶,釉的流動,在黑色的釉面上燒出各種美妙奇特的色彩,收到流光溢彩的裝飾效果,一直為后人珍愛,建窯黑釉瓷就是其中的一種。

            一、簡單明快的造型

            根據科學測定,建窯胎中含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鐵較高,燒制后表現為砂粒多,胎色黑、灰黑、紫黑,少量褐黃色。這批藏品胎體共同特點是砂粒粗糙,疏松多孔,厚實堅硬,叩之聲脆。器物加工上薄下厚過渡自然,底部最厚,圈足淺,足壁垂直,可見明顯的輪旋拉胚痕,修胎流暢自然。器型古拙質樸,簡單明快,以茶盞為主(圖一),還有個別的大碗、缽、缸、梅瓶(圖二)、燈盞(圖三),種類不多,可能與其胎體粗厚,不宜生產其它日用品有關。

            二、天然絢麗的釉色

            單一的黑釉素凈,易造成單調與乏味,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建窯黑釉瓷,不以華麗的彩繪和優美的雕飾取悅于人,而是以天然絢麗的黑釉爭勝。建窯釉藥屬鐵系結晶釉類,著色劑中含鐵量高,在高溫中,鐵質發生膠合作用并浮現在黑釉表面,冷卻時發生晶化,出現奇特的結晶斑,因胎土、釉藥、溫度有差異,泛出青、藍、赤、紫等色,放射出點點光輝,暈彩眩目,產生特殊的藝術魅力。美麗的色彩是偶然的窯變所得,非人為的意志左右,因而在當時已十分名貴。這批藏品渾厚凝重,內滿釉,內底聚釉成厚層,外壁下部露胎,底垂釉成珠狀,釉層上薄下厚。釉層厚薄不同,呈色亦不盡相同,顏色上淡下濃,出現不同的色階,因而找不到一件相同釉色的瓷器。按釉色可分為兔毫釉、油滴釉、黑色釉、多色釉。

            1、紋理自然的兔毫釉

            這類釉色占多數,在黑色或褐色的釉地上,細密均勻地并排垂流著的絲狀條紋,既像兔子身上的毫毛,又似雨絲,呈現出黃褐、銀白、灰、青藍等綺麗多變的色彩。根據毫紋的顏色,又有“金兔毫”、“銀兔毫”、“灰兔毫”、“藍兔毫”等別稱,毫紋或迷蒙或清晰,連綿不斷地覆蓋在器壁上,成為建窯最富特色的產品(圖四—八)。

            趙佶《大觀茶論》:“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美麗的兔毫紋博得眾多文人墨客的吟誦,黃庭堅“松風轉蟹眼,乳花明兔毛。”楊萬里“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形象地贊美了兔毫盞。但美中不足的是口沿釉層薄,遮蓋不住粗糙的胎砂,這是由于正置仰燒時,釉汁在高溫下逐漸向下流,釉的流動使盞口幾乎失釉露胎而呈褐色,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有的盞口鑲上銅邊或銀邊,使兔毫盞達到更完美的境界。

            2、如赤如銀的油滴釉

            油滴釉是宋代的特色釉種之一,以建窯的最佳。油滴釉是在黑釉面上閃現赤色或銀色的小圓點,大小不一,大的可達幾毫米,小的僅針尖大小,俗稱“金油滴”“銀油滴”,這是鐵結晶呈油滴狀的表現。赤色的小圓點滿器密集,大小均勻,似湯面上飄浮的辣椒油點。殘片中有一滴油滴釉,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油滴,直徑竟達1厘米;也有呈赤灰色金屬光澤,本來這種顏色在黑色底上,易被黑色掩蓋,但由于油滴密布,變成喧賓奪主,充滿天成之趣,令人眼花繚亂。這些斑點與黑色的界線清晰,每個斑點都是一個光滑的亮點反射出銀光,而且隨著光線的變化,釉滴的光澤也起著強弱的變化。油滴斑主要是由一層微米級尺寸的磁鐵礦多晶沿釉表面分布,形成一個強烈反射光線的鏡面。

            3、深沉明亮的黑色釉

            黑色釉又稱紺黑釉,古籍謂“黑建”、“色黑而滋潤”。胎體砂粒特大,呈色特黑,釉汁烏黑漆亮幾可照人,流釉均勻,口沿釉層薄,外壁在流釉的終端取釉成圈,少見垂珠狀,盞內底積釉厚呈色深狀。所謂建窯黑色釉,并非一點雜質也沒有,釉中的鐵結晶在高溫下或多或少地要表現出來,它是相對其它釉色而言,黑色成份高呈色純而已。

            4、七彩紛呈的多色釉

            陶瓷是火的藝術,燒成是陶瓷生產中最后的一個關鍵性工序,也是最難掌握的一個工序,燒成溫度、冷卻方法、火的氣氛及其濃度,對呈色尤為重要。多色釉與上面幾種釉的主要化學成份基本相同,但少量或微量的氧化錳、氧化鈷、氧化銅、氧化鉻等含量不同,對色調有或多或少的影響。次要成份含量的多寡、胎釉的厚薄、釉熔的粘度、燒成的溫度、器物在窯中擺放的位置等有差異,呈色就不盡相同。燒造過程復雜的變化,把黑釉表面異化出各種顏色,成為七彩繽紛的多色釉。這批藏品的多色釉大致分為結晶冰花紋釉、灰白釉、醬色釉、芝麻花釉、青黑釉等。

            建窯黑釉除自然的釉變外,還有氧化鐵、描金、乳白釉等人工裝飾。

            氧化鐵裝飾:是在施好的黑釉上用氧化鐵做著色劑繪畫紋飾,氧化鐵呈褐色,黑褐兩種冷色的搭配,使黑色明度上升,取得色調和諧的藝術效果,給人沉著、統一的印象。黑褐相間自然垂流,釉汁流到盞內底改變流動方向,雙色呈旋向相間積聚于盞底,像斑駁虎皮,妙趣橫生。有的呈線條狀或斑點狀,兩色橫向相間,黑釉與褐斑交融為波浪紋,富有動感。(圖九)恰似在褐色地上用渾融的濃墨毫無拘束地繪出舒展的菊瓣,組成一朵盛開的菊花,滿布全器,生機勃勃。

            金彩裝飾:金是貴重金屬,以經濟價值論,有顯赫的意思,作為裝飾材料,有美好的含義。金色與各種顏色都容易配合,產生光輝燦爛的效果。我國很早就會用金來裝飾陶瓷,四川曾出土用漆粘鐵金的唐墓獸,宋代除建窯外,定窯、吉州窯等也運用描金裝飾,這是在燒好的黑瓷上描金,再以低溫燒成,只是因時間長金彩易氧化脫落(圖十),但仍留下金彩的痕跡。梅花、竹葉從盞內底斜出,迎風搖曳,線條遒勁挺拔,大片的竹葉,怒放的梅花,爭奇斗艷,布局上因器構圖,隨著盞形下密上疏,簡潔明快,在黑釉中隱見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圖十一)仿兔毫紋,細長的線條參差有序,呈光芒狀由內底向腹壁放射,充滿韻律感,為黑釉增輝添色。(圖十二)內壁繪兔毫紋地上開光四個,內分別草書“北苑先春”,方形的開光突破了線條縱向排列的單一局面,使圖案富于變化,主次鮮明,雅素大方。金彩給人金碧輝煌、雍容華貴之美感,可想當時描金盞的身價是不菲的。

            乳白釉裝飾:當時由于油滴釉產量少需求大,為滿足市場需要,用乳白釉裝飾法仿油滴釉的效果,在黑釉上用筆蘸乳白釉點成卵狀斑,兩次上釉一次燒成,白斑突現在黑釉上(圖十三)。可看到有規律地中間密點,四周疏點,黑色的明度最低,白色的明度最高,這兩種明度處于兩極的顏色互相配合,形成強烈的對比,黑白分明,粗獷灑脫,別有意趣。中間的盞為燒生。

            有趣的是,有的盞壁上出現淺色的彈簧紋,呈相對狀或品字狀排列(圖十四),據介紹是盞長期埋藏在廢窯中,被蟲子附壁產卵而留下的痕跡,經過長時間的侵蝕,這些痕跡已滲到釉中。這本是瑕疵,卻因此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成為后天形成的有趣的自然現象,它無意中為建窯盞的裝飾增添了天然的風韻。

            三、模印刀刻的文字

            出土或傳世的建窯盞中,不少帶有銘文,通過這些文字資料,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當時的生產情況或生產性質。這批藏品的銘文,有模印的、有刀刻的,以刀刻“供御”、模印“進”的最多,還有印、刻“楊”、“詹”、“先”、“昌”、“中”、“古”、“翁秀”、“中乙”、“一”、“二”、“拾六四”、“○”、“十”、“新窯”、“官囗”(疑為“官皿”)是為進貢朝廷而燒的(圖十五),因而字體整,其它的較為草率,這些文字代表了窯主、承包制工、物主的姓名、產品的數量規格等特殊記號。據悉“新窯”是窯名,是當時在廢棄的窯爐上新建的另一個窯爐。建窯瓷器是在龍窯中采用還原焰約1300度燒成的,龍窯具有體積大,燒制器皿多,熱效率高,節省燃料,造價低的特點。由于生產規模大,數家合建一爐或窯主把窯爐租給生坯戶共同使用,各自把做好的生坯集中起來裝窯燒,因此產品要分別做記號避免造成混亂,合爐而燒的情況在我國古代民窯中較常見。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當時的生產所有制為民營性質,同時又為宮廷生產大量御用品,與一般民窯不一樣,兼有濃厚的民窯官用的性質。

            建盞是宋代斗茶風尚的產物。飲茶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到了宋代,飲茶風更普及 。“北苑先春”是贊美建安(今建甌市)北苑茶的詞句,北苑茶產量高質量好,唐代陸羽《茶經》已把它列入名茶之列,晚唐五代這一帶流行斗茶習俗,斗茶始于茶區民間,這種悠閑自得的斗茶趣味性濃,技藝性強,迅速被文人士大夫接受并發展。宋初在建安鳳凰山下建立全國第一家御茶園,南宋趙汝礪《北苑別錄》中對采茶時間、制茶工藝、貢茶名目和數量作了翔實的介紹,北苑貢茶品種多、工藝精,“獨冠天下,非人間所可得也。”宋徽宗趙佶酷愛斗茶,常與上層官僚飲斗,并著有《大觀茶論》。斗茶從民間走進宮廷,一時間斗茶成為古代飲茶技藝的一種特殊風氣,這股風也傳到日本,使建安的茶和黑釉盞名揚中外。建窯黑釉盞創燒于北宋初年,衰落于元末明初,是特定社會風尚的產物,它反映了人們的一種審美觀念,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建窯黑釉盞異彩繽紛,不愧是茶苑珍秀,黑瓷瑰寶。

            遼代黑釉


            遼代與金、西夏在歷史上均與中原的宋王朝同時,遼在北宋時即已崛起,稍早于西夏和金。作為生息于北方強悍善戰的游牧民族,邊地與漢族宋王朝犬牙交錯,軍事上征戰沖突不斷,文化、貿易與技術上則相互滲透,學習。遼的陶瓷制造業,從造型、施釉、燒窯等系列工藝流程都深受宋代北方諸窯特別是耀州窯的影響。但漢族窯工在技藝上畢竟高出一籌,對比之下,遼、金、西夏陶瓷器皿總顯得粗放拙樸一些,恰好也就形成了鮮明的民族風格特點。

            筆者入藏的一件遼代黑釉“皮囊壺”(見圖),高21厘米,寬11厘米,厚7.5厘米,通體完好無損。它最突出的是起執柄作用形如麻花的兩根“皮條”構成的高提梁;流口朝天而非左斜,其下部和壺尾各有3條皮囊接縫紋,提梁下方則是“皮革”扣襻,每邊2枚,惟妙惟肖。壺底部平坦呈圓形,砂胎裸露。壺身下端約3厘米未施釉,為宋瓷特點的影響,但黑釉稀薄,斑駁剝落,沒有耀州窯黑釉陶瓷施釉肥厚晶瑩的感覺。綜觀全器造型線條粗獷生動,流暢有力,看慣了唐宋窯系陶瓷風格,乍見此物,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筆者于今年春節時無意中從西寧舊貨地攤上發現此物并當機立斷買下了它。古代的西寧,漢時建西平郡,唐改設鄯州,轄鄯城(西寧)湟水(樂都)等三縣,至宋代,改鄯州為西寧州,西寧之名由此始。當時西夏勢力范圍曾到達西寧附近民和樂都互助諸縣,并有剔花西夏瓷罐等文物出土,但屬于今呼和浩特一帶的北方遼國,在交通極為落后的當時,其黑釉“皮囊壺”之類易碎陶瓷器皿,從青海出土的可能性很小。它究竟怎樣來到西寧并出現在市場上,倒成了一個難以找出正確答案的謎。

            【實用】陶瓷茶具花色豐富的成因范文


            陶瓷器的色澤與胎或釉中所含礦物質成分密切有關,相同礦物質成分因其含量的高低,也可變化出不同的色澤。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鐵的粘土燒制,只因燒成溫度和氧化程度不同,色有黃、紅棕、棕、灰等色。在粘土中添加其他礦物質成分,也可以燒制成其他色澤,但較少見。而瓷器歷來花色器種豐富,變化多端,現簡介如下:

            (1)青瓷:施青色高溫釉的瓷器。青瓷釉中主要的呈色物質是氧化鐵,含量為2%左右。釉由于氧化鐵含量的多少、釉層的厚薄和氧化鐵還原程度的高低不同,會呈現出深淺不一、色調不同的顏色。若釉中氧化鐵較多地還原成氧化亞鐵,那么釉色就偏青,反之則偏黃,這與燒成氣氛有關。燒成氣氛指焙燒陶瓷器時的火焰性質,分氧化焰、還原焰和中性焰三種。氧化焰指燃料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的火焰;還原焰是指燃料在缺氧過程中燃燒,產生大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碳化氫等的火焰;中性焰則介于兩者之間。用氧化焰燒成,釉色發黃;

            用還原焰燒成則偏青。青瓷中常以開片來裝飾器物,所謂開片就是瓷的釉層因胎、釉膨脹系數不同而出現的裂紋。哥窯傳世之作表面為大小開片相結合,小片紋呈黃色,大片紋呈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南宋官窯最善應用開片,且胎薄(呈灰、黑色)、釉層豐厚(呈粉青、火黃、青灰等色)的特點,器物口沿因釉下垂而微露胎色,器物底足由于墊餅墊燒而露胎,稱口紫口鐵足,以此為貴。越窯以產青瓷而馳名世界,其作品呈現一種特別的雨過天晴色,質地如冰似玉,后流傳至國外,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作。

            (2)黑瓷: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釉料中氧化鐵的含量在5%以上。商周時出現原始黑瓷,東漢時上虞窯燒制的黑瓷施釉厚薄均勻,釉色有黑、黑褐等數種,至宋代黑釉品種大量出現。其中建窯燒制的兔毫紋、油滴紋、曜變等茶碗,就是因釉中含鐵量較高,燒窯保溫時間較長,又在還原焰中燒成,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成品顯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紋,每一件細細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茶器。

            黑釉黑胎瓷器:了不起的瓷器品種


            黑釉黑胎瓷器的歷史非常悠久,和青花瓷差不多,只不過因為黑釉瓷器的發展技藝不如青花,所以發展速度也比較慢。黑釉黑胎瓷器是對陶瓷器釉色的一種稱呼 ,此類瓷器釉色中含有大量氧化鐵釉,因此看起來黑乎乎的。

            在黑釉黑胎瓷器之前,最開始出現的是灰釉陶器,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一種,其起源時間可追溯到商代中期。灰釉陶器的色澤比較淡,多為灰綠色或者是灰褐色,不過因為含有較多的鐵,所以看起來灰黑,后來工匠們逐漸增加了鐵的含量,最終形成了我們見到的黑釉黑胎瓷器。

            東漢時期的黑釉黑胎瓷器就是通過醬色釉瓷器發展而來的,這種詞器與黑釉瓷器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含鐵量非常高,而且以氧化鐵為著色劑,成型和施釉方法一樣。醬色釉的含鐵量還是低一些,而且不怎么黑,燒制的溫度不同,有時候胎骨也不一樣。不過,只要在燒制過程中,提高溫度,就能增加釉層中的氧化鐵,繼而形成黑釉。所以,原始瓷到黑釉瓷的轉變其實是一個自然過渡的過程。

            黑釉黑胎瓷器如此獨特,那么,它到底值多少錢呢?據了解,目前拍賣市場價格最高的是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賣的意見北宋定窯黑釉鷓鴣斑盌,其成交價格是1239.41萬港元,可以說與哥窯、官窯瓷器的市場價格差不多。除此之外,大部分黑釉黑胎瓷器的市場價格也在幾十萬左右,比不上青花瓷和白釉瓷器。

            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據專業人士介紹,黑釉黑胎瓷器之所以發展不如其他瓷器,也和中國人的審美有一定關系。在古代,中國人并不喜歡黑色,而且黑釉黑胎瓷器比較厚重,顏色深沉,讓人看了不喜歡,缺乏裝飾性,很難被大眾接受。所以,在過去很多年里,黑釉黑胎瓷器都沒有引起藏家的重視。不過,在近幾年來,黑釉黑胎瓷器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磁州窯的黑釉瓷、建窯、吉州窯的黑釉瓷,更是受到大家的追捧,因此其市場價格也不斷上漲。

            專業藏家也表示,現在市場中有很多高仿的黑釉黑胎瓷器,這些瓷器看起來非常逼真,肉眼很難鑒定真假,欺騙經驗少的新收藏家。對此,提醒藏家們在收藏黑釉黑胎瓷器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黑釉黑胎瓷器的特點和存世量,然后根據資料去收藏,這樣更容易避開陷阱。對于過于便宜的瓷器,則要警惕,不要心存僥幸。

            黑釉瓷器成交價格及鑒賞:

            1:北宋(960-1127)至金(1115-1234)黑釉鐵銹花花葉紋玉壺春瓶,尺寸:口徑8.1厘米;足徑7.6厘米;高29.5厘米,估價:HKD 800,000 ~ 1,000,000,成交價: HKD 7,165,000 ,成交時間:2017.05.30,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中國嘉德香港2017春季拍賣會。

            這種在黑釉上繪醬褐色花紋的技法俗稱“鐵銹花”,因其花紋顏色似鐵銹色而得名,屬結晶釉的一種。鐵銹花裝飾技法流行于宋、元時期北方地區的黑釉瓷器上,圖案多為不規則的斑點、條紋,或簡化的花草紋飾,用筆灑脫、不拘泥。器形多見碗、盞、小口瓶、玉壺春、罐等。目前發現的燒造鐵銹花的窯場有河北磁州窯,河南臨汝窯、魯山窯,山西懷仁窯,甘肅安口窯等。

            此玉壺春瓶秀氣端莊,窈窕婀娜。圓唇口外折,細長頸,溜肩,垂鼓腹,寬淺圈足。器身內外施黑釉,釉色烏黑如漆,釉面具光澤,細潤有厚度。腹部醬褐色彩裝飾兩組折枝花葉紋,清晰不暈散。黑褐二色對比鮮明,黑釉釉面烏亮,褐彩烏光,風格獨具。觀器底,足際露胎,足心及內墻有薄釉,乃知為裹足刮釉、裝燒而成。胎質偏黃,砂質感。瓷化度高,扣之清脆。

            2:北宋/金黑釉鐵銹斑盌,尺寸:直徑11.8厘米,估價:HKD 1,500,000 ~ 2,600,000,成交價: HKD 4,685,000 ,成交時間:2019.11.27,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9年秋季拍賣會。

            3:元定窯黑釉梅瓶,尺寸:高24厘米,估價:RMB 2,000,000 ~ 3,000,000,成交價: RMB 2,300,000 ,成交時間:2016.06.07,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賣會。

            本品盤口,細頸,溜肩,腹下收,下設圈足。通體施黑釉,釉色如墨似漆,近足露胎,可見堅質細膩的潔白胎骨呈灰白色,胎質緊實,瓶底中心涂有一層灰褐色薄釉,釉薄處間雜醬褐色。本品整體釉色屬黑釉中較為穩定一類,成色穩定、深邃。宋定窯以白瓷著稱,但也燒造高質量的黑釉瓷器,稱為“黑定”,又稱“兔毛花”。黑定胎與白瓷胎一樣,均為白胎。《格古要論》云:“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價高于白定。”可見黑定自古便較白定珍貴;定窯所出產的黑色瓷器質量極佳,但是數量卻遠少于白瓷,故傳世者十分珍貴。

            4:北宋/金磁州窯黑釉堆線紋嘟嚕瓶,尺寸:高14.3厘米,估價:HKD 300,000 ~ 500,000,成交價: HKD 1,980,000 ,成交時間:2016.11.30,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6年秋季拍賣會。

            5:金-元黑釉醬彩撇口瓶,尺寸:高25.5厘米,估價:RMB 500,000 ~ 700,000,成交價: RMB 1,058,000 ,成交時間:2016.12.05,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6秋季拍賣會。

            黑釉撇口瓶,長頸溜肩,高圈足沈穩敦厚。通身施釉,黑釉及紫金釉相互交融,釉光亮麗,兩色釉交融壹體,觀之好似霧水氤氳,渾然天成。器身了無紋飾,不致喧賓奪主,作為茶室中的插花名器流傳于世,同時極具當代藝術氣息。黑釉瓷流行于宋明時期,與當時社會盛行斗茶、賞花有密切關系。斗茶可品鑒茶的品質,賞花也是高雅的藝文活動。高濂的《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下卷》有:“瓶花之具有二用,如堂中插花,乃以銅之漢壺,大古尊罍,或官哥大瓶如弓耳壺,直口敞瓶,或龍泉蓍草大方瓶,高架兩旁,或置幾上,與堂相直”。在花瓶的大小選擇上,袁宏道的《瓶史》中記載有:“然花形自有大小,如牡丹、芍藥、蓮花、形質既大,不在此限。嘗聞古銅器入土年久,受土氣深,用以養花,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就瓶結實,陶器亦然,故知瓶之寶古者,非獨以玩。”由上記兩則可窺見明代文人雅士對插花的講究。宋代向以“郁郁乎文哉”而著稱,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發達的時期之一。上自皇帝本人、官僚巨室,下至各級官吏和地主鄉紳,構成一個比唐代遠為龐大、也更有文化教養的階層。繼唐代制瓷工藝極為長足的發展,工藝技術尤為豐富和精湛。這種社會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宋代都市經濟的活躍而使陶瓷業有了新的發展。尤其是北宋定都卞京后,中原地區成為政治文化中心,為陶瓷工藝的發展奠定了優越的社會條件。同時,宋代的統治階層崇奉道教,在全國大力扶持和推行道教。道學“靜為依歸”,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質樸的審美觀。譬如黑色、醬色等深色系的幽玄、靜寂,正適宜這個時期的審美情趣。一般而言,統治社會的意識往往會影響社會統治階級的意識。因此,在理學盛行的宋代,人們追求的是美學上的質樸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而反對矯揉造作的裝飾雕琢,并把這一切提高到某種透徹的哲學高度。因而,宋瓷講究的是細潔靜潤,色調單純,趣味高雅,表現對神、趣、韻、味的追求和彼此的呼應相協調,并相互補充,成為一代美學風范。正是在這種審美觀念的演進之下,宋代的陶瓷總體上呈現質樸無華、平淡清真的情趣韻味,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和成就,為我國的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黑釉瓷器出現于東漢中、晚期,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通常所見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鐵比例為8%左右,如將釉層加厚到1.5毫米時,燒成的釉色即呈純黑。但早期黑釉陶瓷釉色為深褐綠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蠟淚痕,并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早期燒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唐代黑釉較為盛行,宋代則是黑釉的高峰時期,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宋人尤愛漆器,特別是素面黑漆之物,但漆器價貴難得,因故燒造黑釉瓷器,以瓷釉代漆。本品即為宋代黑釉瓷之典型代表作品,釉面光潔華麗。黑釉釉料分為石灰釉和石灰堿釉兩大類。東漢、東晉等早期黑釉都屬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堿釉。就黑釉的品種而論,可以分為一般黑釉與花色黑釉兩大類。油滴、兔毫、玳瑁、麻醬釉等,即屬花色黑釉。在黑釉器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銹色條紋,狀如兔毫,謂之兔毫斑。兔毫為黑釉的名貴品種。它的形成原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釉層里的氣泡將鐵質帶到釉面,在1300攝氏度高溫下,釉層流動,富含鐵質的部分流成條紋,冷卻時便從中析出赤鐵礦小晶體,從而形成絢麗的兔毫斑。兔毫在宋初即已出現。歷代詩文中常提到的玉毫、異毫、兔毫斑、兔褐金絲等等,皆為古人對兔毫的不同贊稱。本品頸部至肩部,觀之可見由醬色至黑色過渡之間,呈現出一周大面積“兔毫”條紋,應為兩色流釉過程中導致,且發色黑中帶藍,頗有“曜變”之狀,極為難得。本品外壁釉色為黑釉搭配紫金釉而成,于同時期宋瓷中極為少有;紫金釉為一種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較高,達5%以上。宋代是紫金釉瓷器發展的黃金時期,南北各地瓷窯普遍燒造,并以北方的耀州窯、定窯和當陽峪窯為杰出代表。紫金釉瓷器與青瓷、黑瓷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宋代紫金釉瓷器的生產遍及全國,但仍以北方瓷窯為主,定窯、耀州窯和當陽峪窯堪稱其楷模。紫金釉瓷是中國古代高溫顏色釉品種之一,古人謂之“開時光彩驚奇異,銅色如朱白如玉”,雖紫金釉瓷器的輝煌早已在遼、金之后的金戈鐵馬、漫漫狼煙中漸漸淡去,但這一華貴而不熱烈、靜謐而不絢艷、神秘而不沉重的具有特殊美感的瓷釉品種,并沒有消失在歷史之中,而又在百年之后的明、清兩代以煌煌赫赫的官窯氣象重新開啟了它新的旅程。

            6:北宋(960~1127)至金(1115~1234)黑釉刻劃花牡丹紋梅瓶,尺寸:口徑3.2厘米;底徑8.5厘米;高35厘米,估價:HKD 600,000 ~ 800,000,成交價: HKD 944,000 ,成交時間:2017.10.02,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中國嘉德香港2017秋季五周年慶典拍賣會。

            梅瓶造型挺秀、俏麗,品相保存完整,殊為難得。器頂置高梯形小環口,接細而短的束頸。圓肩,上腹鼓,下腹內斂,脛部修長略微內曲。足壁稍稍外撇,底為挖足較深的隱圈足,足心平。造型綜合特征符合陸軍先生《中國梅瓶研究》著作中的梅瓶樣式四31d<8>,大都為山西地區窯場燒造。器里、外裹足滿施黑釉,正燒而成。足底澀胎,胎土白偏黃,瓷化度極高,堅致縝密,未施化妝土。外壁刻劃花裝飾兩層紋飾帶,幷以弦紋相隔。上為兩朵折枝牡丹,紋飾空隙處滿刻劃直線紋,下為三組卷葉紋。線條流利,一氣呵成,紋飾大方舒展。

            7:元黑釉梅瓶,尺寸:高24厘米,估價:RMB 600,000 ~ 800,000,成交價: RMB 690,000 ,成交時間:2018.12.09,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賣會。

            本品盤口,細頸,溜肩,腹下收,下設圈足。通體施黑釉,釉色如墨似漆,近足露胎,可見堅質細膩的潔白胎骨呈灰白色,胎質緊實,瓶底中心涂有一層灰褐色薄釉,釉薄處間雜醬褐色。本品整體釉色屬黑釉中較為穩定一類,成色穩定、深邃。宋定窯以白瓷著稱,但也燒造高質量的黑釉瓷器,稱為“黑定”,又稱“兔毛花”。黑定胎與白瓷胎一樣,均為白胎。《格古要論》云:“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價高于白定。”可見黑定自古便較白定珍貴;定窯所出產的黑色瓷器質量極佳,但是數量卻遠少于白瓷,故傳世者十分珍貴。

            8:南宋吉州窯黑釉梅瓶,尺寸:高19.7厘米,估價:HKD 200,000 ~ 300,000,成交價: HKD 684,400 ,成交時間:2018.10.02,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中國嘉德香港2018秋季拍賣會。

            吉州窯制器,素以碗、盞類為大宗,又裝飾多見窯變、剪紙貼花、剔花、彩繪等,如此單色梅瓶者實屬罕見。

            梅瓶圓唇口,窄折沿,短頸微束,圓折肩,長圓腹下部斜收,近足處稍內曲,隱圈足。外壁滿施黑釉,足心掛釉,足底澀胎。釉面平整,釉色如墨似漆,色澤純正,不見泛紅。釉面見網格狀開片,乃吉州窯制品常見現象。吉州窯黑釉瓷器的發色不似建窯和北方諸窯,釉面無浮光,質感自然古樸。

            整器造型特征符合南宋時期梅瓶的演進,但又明顯有別于常見的吉州窯梅瓶,氣質更為端秀雅致,比例精妙,線條流暢,素黑釉發色絕倫,品相完整,屬吉州窯傳世精品。

            明 永樂黑釉羅漢爐


            明朝永樂大帝朱棣在位22年,國力強盛,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對外交流頻繁,鄭和七下西洋極大地促進了中外文化與貿易往來,大大推動了制瓷工藝的進步,在繼承元瓷工藝的基礎上,又有創新。

            朱棣是一位憑借戰爭奪得皇位的頗受爭議的皇帝,他文韜武略,足智多謀,惜才愛才,又小肚雞腸,設置東廠,開創宦官干政先例;同時他又是一個十分重視細節的人,處理朝政極為謹慎。他追求完美也反映到瓷器制作上,要求器物規整,不許馬虎,這一時期的瓷器制作可以說是明代最規整的。永樂年間以出產“甜白釉”而著名,我們今天見到的這個永樂黑釉羅漢爐,胎骨與甜白瓷完全一致,規整大氣,十分罕見,要不是我在景德鎮珠山御窯親眼看到出土的黑釉瓷器,絕不敢相信此為永樂器物。

            明永樂黑釉羅漢爐,高7.6厘米,直徑17.2厘米,內口徑13.3厘米,鼓腹、束頸、圈足。爐身光潔,中腰一段呈烏金釉,釉光可鑒,同時朝口沿和爐底上下兩方面折射,釉色由深黑變為褐色,中間還有自然交叉的過渡,輕重相間,濃淡相生,疾緩相調,使原本較為沉悶的黑色具有了生命,活了起來。爐口沿為滿釉,平口沿中間施黑釉,兩邊為褐色釉,但銜接得天衣無縫,釉色能做到如此這般自然,可謂極也。內壁施半釉,留有一圈烏金釉,露胎處可見拉坯痕跡。爐底為外撇式八字形淺圈足,露胎,瓷土潔白細膩,偶有泛火石紅斑,修胎平整精細。底部還挖有一條凹邊,富有立體感,以手拭之頗為鋒利。胎體的銜接痕幾乎看不見,可見工匠制作之精細,而元朝與明初時器物的接口則相對較為明顯。

            在瓷器上書寫帝王年號款識,始于永樂,均為四字篆書,筆法特點為折角處渾圓,起落處尖細,字體結構緊湊,顯示了永樂大帝特有的審美情趣。當然,景德鎮珠山御廠故址也出土大量不帶款的器物,可能是因為剛開始使用紀年款,人們還不習慣所致。

            人們將此造型器物稱為羅漢爐,與我國傳統的佛教文化有關,因為這種香爐的形狀與和尚化緣的缽相似,故民間稱此類形狀的香爐為羅漢爐。有一次,在與一位高僧談論羅漢時,我說,用現今的職稱打比方,羅漢為講師,菩薩為副教授,佛為教授。只要肯修煉,就能得正果。放下屠刀,立地也能成佛,佛教真的有很大的包容性。這位高僧對我這通俗的比喻表示認同。羅漢,為阿羅漢的簡稱,最早從印度傳入我國的是十六羅漢。羅漢有三層意思:一說可以幫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煩惱;二說可以接受天地間的人天供養;三說可以幫人不再受輪回之苦。

            明永樂黑釉羅漢爐,見證了明代瓷業生產的水平。景德鎮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以創新的激情,成為全國制瓷中心,贏得了“瓷都”的桂冠。各地制瓷能工巧匠先后流向景德鎮,“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景德鎮一枝獨秀,鑄就了景德鎮瓷業的千年輝煌。

            陶瓷文化:南宋·湖田窯青白瓷茶盞


            飲茶之風“始于唐,盛于宋”。隨著茶業的興盛,飲茶風習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從皇宮歡宴到友朋聚會,從迎來送往到人生喜慶,到處洋溢著茶的清香,到處飄浮著茶的清風。如果說,唐代是茶文化的自覺時代,那么,宋代就是朝著更高級階段和藝術化的階段邁進了,如形式高雅、情趣無限的斗茶,就是宋人品茶藝術的集中體現。斗茶又稱茗戰,是以競賽的形態品評茶質優劣的一種風俗。斗茶具有技巧性強、趣味性濃的特點。斗茶對于用料、器具及烹試方法都有嚴格的要求,以茶面湯花的色澤和均勻程度、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沒有水的痕跡來衡量斗茶的效果。因此,各種茶具應運而生。

            而陶瓷工藝發展到宋代,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成熟階段,藝術上取得了空前絕后的成就。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產品為世所珍。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湖田窯、吉州窯、建窯等南北各大窯系更是爭奇斗妍、各領風騷。青瓷、白瓷之外,黑瓷、青白瓷、窯變彩瓷紛紛興起。而產于江西景德鎮的湖田窯青白瓷是最具有獨特風格與審美價值的一個陶瓷品種。

            青白瓷,“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溫潤如玉,釉色介于青瓷與白瓷之間,青中有白,白中閃青,故又稱“影青瓷”。

            這只南宋湖田窯青白瓷素盞,造型簡約,線條流暢,無任何裝飾。通高:15.2厘米,杯:口徑8.3厘米,足徑3.8厘米,托:腹徑14厘米,足徑9.2厘米,杯為敞口,深腹,高圈足外撇。托為折沿口,臺階式淺腹,高圈足,托中央設一高臺,臺邊緣凸起一周托圈,圈內僅容杯足于內。杯與托通體施白中閃青的青白釉,僅底部露胎。杯足積釉甚厚,如鑲玉于上,器型清秀典雅,令人回味無窮。茶盞傳遞給我們的是一種端莊、恬靜、淡雅之美。

            茶盞有什么用途


            茶盞也就是人們常常說的茶杯,通常比飯碗小,比酒杯大。自古以來,茶在人們的心中就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茶水可以提神,更是可以寄托歷來文人墨客們的感情,是一種歸屬一種慰藉,除了酒,想必就是茶能夠有著那樣神秘的氣質,引得無數人愛慕了。

            茶葉在中國大地上廣泛栽培,歷史上對于飲茶的記錄很多,但是具體的年代還有待考證,關于茶的時代起源,有神龍說,西周說,秦漢說,六朝說等等,無論哪種說法是正確的,都不會影響中國人對于茶的熱愛。

            既然有了如此珍貴喜愛的茶,那么茶盞就隨之誕生,它基本上為敞口小足,盞壁是斜直狀,今天在中國保存的宋代茶的品種有鷓鴣斑、油滴盞等。

            根據考古或文獻資料,東晉時期出現了琺瑯瓷,南北朝時期的飲茶風格逐漸流行起來。唐五代的茶盞在南越窯和北邢窯中最為著名,茶盞更是配備了茶托。在宋代,茶的風格非常繁雜,精致的茶具非常令人欽佩。大致有兩種類型的茶盞:直口和撇口。

            顧名思義,直口就是口沿筆試直直的,而撇口,就是斜的,有點像一朵朵盛開的喇叭花,有些用金裝飾,書“壽山福海”。明清之后,茶炊上還覆蓋著一只盞蓋,形成了一個三合一的茶盞,為盞、蓋、碟齊備的一套窯器。

            唐代之后,飲茶的風氣才廣泛流傳于民間,在此之前,飲茶是屬于上流社會,茶漸漸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品,在宋代之后,飲茶的風俗更為繁盛,茶莊、茶肆、茶館四處都是,甚至在宋代還有了斗茶風。

            宋徽宗也喜好飲茶,而他認為,茶盞以黑色為貴。當時斗茶是將茶葉做成茶餅,在飲茶之前,會將茶餅碾成細碎的末狀物,然后放入茶盞之中進行沖泡,沸水倒進茶盞,會和茶葉產生反應,水面漂浮起一層白色的泡沫,而斗茶就是比誰的泡沫更為持久,因為泡沫為白色,所以就認為茶盞以黑釉為佳。

            而后,宋代的黑瓷茶盞掀動了一股風波,江西、山西等地產窯處都以黑瓷為主,以適應大量的社會需求。

            中國是一個茶歷史悠久的國家,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就會見到茶,而很多注重細節的人就會用一套茶具來品茶,茶盞當然就在其中,對他們而言,茶葉并不是一口喝下去就完事了,更重要的是去體驗茶葉的醇香,和亙古的茶歷史,以及無可比擬的茶文化。

            茶盞的燒制方法主要是兩種:柴燒和電燒。一般來說,在高溫燒制下產生的茶盞,釉面是很光滑而且不容易被刮掉的,如果你碰到的茶盞,釉面很輕松就被掛掉,那可能就是假的茶盞了。

            茶盞又被人們稱作建盞,作為主流的茶具自宋代沿用至今,深得很多朋友的喜愛,所以在生活中,無論是作為收藏還是單單有品茗的樂趣,都可以采購茶盞回來,送親朋或是自己用,都是不錯的選擇。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實用】鎮江宋文化地層曾出土大量黑釉茶盞范文》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實用】鎮江宋文化地層曾出土大量黑釉茶盞范文》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山西黑釉古代瓷器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