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總是雅的深沉而含蓄,陶瓷坯體上描繪的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制,它的雅是由內而外的,是深藏在骨子里的雅。青花的雅又是及其古樸純凈的,沒有濃筆重彩堆砌出來的色彩斑斕,它是藍天大海投射出來的色彩,純凈得那么徹底。
青花一詞,想來總有些許清寂的味道,還有些許懷舊的感傷,看著它,總會想起江南那些古老而悠長的青石巷,以及身著青花旗袍的高貴古雅的女子,她的眉梢眼底,總有那么一點觸動人心的,淺淡卻純凈的憂傷。或許,也因為我是一個懷舊的女子,心底里對青花總能覺出一種親切來,似乎靈魂深處與它總是有著某些牽扯不斷的聯系。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喜歡這首歌里古典而略顯憂傷的歌詞,總覺得這是關于青花的文字里最美的一筆,是青花的魂。原本美麗素雅的青花因了這首歌而更顯柔婉動人,一如菊花因陶公的東籬采摘而更顯超凡脫俗。
一直在想,這青花總是雅的深沉而含蓄,陶瓷坯體上描繪的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制,它的雅是由內而外的,是深藏在骨子里的雅。青花的雅又是及其古樸純凈的,沒有濃筆重彩堆砌出來的色彩斑斕,它是藍天大海投射出來的色彩,純凈得那么徹底,面對它,總可以讓你的心不經意間變得沉靜而純澈。
那平凡的泥土,經過幾十道復雜的工序,最終成就了青花古樸典雅的獨特風采。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有來太極生。清代龔軾先生的詩道盡了青花的高妙。青花的內里是高貴的,不然何以需要如此繁多細致的講究?青花的外表又是素樸的,簡單分明的青白二色,便勝卻人間春色無數。
有人說,青花瓷似有佛般的意蘊,可以讓人看到靜遠凝思,然后達到入神的狀態。或許,這話是對的,我總覺得青花散發著一種孤傲,靜謐的氣息。看到它,總覺得這個詞是安靜嫻雅的,一如撫摸青花瓷瓶那光滑如玉般的胎骨一樣,那樣的清涼與愜意。給人以一種凝重的虔誠。
翻閱青花瓷的歷史,它從遠古走來,歷經唐,宋,明,清,幾百年里歷經歲月滄桑的洗禮,獨占光華。不知道,是誰賦予它這么美麗優雅的名字,我想,那人骨子里一定是有著青花的風韻,清寂淡遠,高貴而不自知。
青花女子,是有著水的輕柔,水的靜謐,可以是輕輕緩緩穿林過渠的小溪,她的清亮里可以映襯出天空的碧藍,樹木的幽翠,雀鳥飛過的迅疾,蝴蝶翩飛的多姿,她是一首清麗的小詩,簡單而意味悠長。
青花女子,是有著月的純凈,月的雋美,可以是斜掛柳梢的嬌羞不語,可以是高懸碧霄的敞亮澄凈,塵世間的浮沉起落,月缺月圓的輪回變遷,她總是安然地行走在自己的軌跡里,她知道,有些時候,沉默是更能積蓄智慧,沉淀生命。生命,是需要在不停地思索中前行。
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青花是美的,如青花般高貴雅致的女子更應該是美的極致。素白玉胚如你素面無華,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側鋒勾勒的玄青色牡丹如你回眸一顧的盈盈笑靨,含蓄美麗如含苞未放的花蕾。
青花女子應該是清涼如玉的,不驕不躁,不染紅塵太多紛擾,靜若處子,淡若清茶,一顰一笑,總是那么得體,優雅而大方。青花女子,該是飽覽群書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的外貌妝扮可以讓她或雍容華貴或風姿萬千,而一個人內在的風韻則是從骨子里滲出來的,藏也藏不住,或許她相貌平平,可是卻自有一種很是吸引人的內在的氣質,讓你不由得想去靠近她,仰慕她。
青花女子,是有著江南水鄉的明媚與憂傷的,寂靜地行走著,默默地歡喜著,如交織纏繞在高墻院壁上的蔥綠的古藤,看似幽深,看似滄桑,實則只有她們自己才能懂得生命的真切與厚重,每一根莖上,纏繞的都是慎重而美麗的夢。
青花女子,茶樣的清淡,茶樣的雋永,用平淡真實的白開水,沖泡著沐浴了自然靈氣的茶葉,用素簡古拙的心懷解讀著世事的滄桑,以自己的澄凈清醇喚醒著塵心的迷茫,茶,是開在心靈之河里的一朵素樸的花。
不懂茶道,然而總是喜歡用自己拙劣的技藝,簡易的茶具,隨心的泡一盞清茶,喜歡看茶葉在杯盞里上下翻飛,慢慢舒展的身軀,便覺得這茶,其實也就是濃縮了的人生。初嘗,略帶苦澀,茶水清瑩得可愛,再嘗,略有甘甜,茶水已然清淡許多,最后一次品嘗,是需要用心去品的,人生百味盡在其中,那是入口后在口腔,鼻腔慢慢回旋,然后慢慢溢滿全身的一種氣息,一種感覺。這時候的自己,仿佛是置身林間山道,那種清爽的感覺是傳遍了每一個軀體細胞的,全身也似茶葉般舒展,輕松自在如游魚飛鳥,這時候,只要靜靜地聆聽著來自心靈深處的那股清幽,細細地品味著,感悟著,靈魂,是沉靜的,眸角,是清涼的。
靜坐窗前,凝神在那茶盞中的緩緩升騰的熱氣中,看她姿勢優雅的化開,飄淡,那不是一位衣袂飄飛的女子么?我仿佛看見,一位身著青花旗袍的女子,執一柄素淡的紙傘,盈盈淺笑,從青花瓷瓶的牡丹深深處走出,輕盈而堅定的步履,裊娜而優雅的身姿,穿越過歷史的蒼茫,步著唐詩宋詞的音韻,一路走來,一直走進一座茶盞里,垂眉斂目,凝思著。
就著這樣清寂的時光,我靜靜地獨坐著,沉思著,默想著,那素白玉胎上的青玄色牡丹,那優雅如青花樣的女子,那古雅淡逸的茶盞里的熱氣,是否,都是流年里一幅素雅卻醒目的水墨畫,使我時時回想著,眷戀著,一次次在腦海里勾勒,涂抹,任歲月之手雕琢擦洗,總也斑駁不掉那份詩意的雋永,因為,那是深藏在靈魂至深處的。
taoci52.com編輯推薦
迷人的青花瓷
我愛收藏各種民間的青花瓷。
青花,又稱“藍花”,“白釉青花”或“釉下藍”等,屬瓷器釉下彩的一種。從最早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青花始于唐,宋時加以繼承,成熟于元,而興盛于明、清兩朝。可以說青花瓷在我國瓷器史上沿襲時間最長,產量最大并具有我國獨特的民族風格,在世界的陶瓷史中,享有極高的聲譽。早在元朝,我國的青花瓷就銷往海外。直至中世紀乃至現代,收藏精美的中國古青花瓷是西方社會中皇室成員及貴族富豪們相互夸耀或斗富的一種資本,難怪在國外的大型拍賣場上,人們為了購得一件中國古青花瓷,爭相競價,千金一擲的現象屢見不新。
青花瓷,有民窯(民間瓷),官窯(御瓷)瓷器之分。官窯瓷因為皇家宮庭專作,除制作工藝精湛外,圖案一般細致刻板,充滿匠氣,反不及民窯瓷上的生動流暢,瀟灑自如而引人入勝。此外,官窯瓷當時制作量少,隨著歲月的流失,傳至如今,存品已屬鳳毛麟角,難得一見。而民窯制品卻面廣量大,不但傳世品較為豐富,花式品種也頗為繁多,流通時價格便宜,贗品也少。注重青花瓷畫的欣賞,收藏者在收藏時審美觀與見識會不斷地提高。兩年前我去北京郊外旅游,大伙都為頂著盛夏的烈日爬長城而疲憊不堪,而我卻為在途中覓到二片優美的青花碎瓷片而感到高興。回家后將這兩片帶有圖案的瓷片裁成菱形及橢圓形嵌在紅木鎮紙上,頓時使桌邊擺件古趣盎然。在我的熏陶下,女兒小小年紀也成了一名“考古家”,每逢野外踏青或郊游之際,她總要拾一些青花瓷片認真端詳一番,爾后會沖著我歡叫:“爸爸,這是清朝的瓷片!”“爸爸,這是明朝的古董!”于是,我和妻子邊游覽邊向她講述青花瓷畫中人物的歷史故事及傳說。
青花瓷的傳說
提起青花瓷,人們都知道它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靜的“人間瑰寶”。但問起它的來歷,人們不一定知道這里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元代時,鎮上有個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趙小寶。小寶有個未婚妻、名叫廖青花。一天,青花問小寶:“這瓷坯上的花兒,如果能用筆畫上去,不更好嗎?”小寶皺了皺眉頭,說:“我早就想過。可是找了許多年,找不到一種適合畫瓷的顏料啊。”
青花聽后,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想辦法找到這種顏料。并央求專門找礦的舅舅,帶她進山找礦。開始舅舅不肯,說找礦太辛苦,女孩子吃不消。后來,經青花再三懇求,才勉強答應下來。第二天,天剛拂曉,青花和舅舅便進山找礦去了。
秋去冬來,時間一晃過去了三個月,小寶見青花和舅舅還未歸來,放心不下,便冒著刺骨的寒風,踏著厚厚的白雪,直奔青石山找青花與舅舅。小寶走了三天三夜,終于來到了山前,發現前面山谷有一縷青煙,頓時心頭一熱,匆忙朝冒煙的方向奔去。
來到山谷,小寶才看清,青煙是從一座倒塌了的炭窖里冒出來的,便鉆進破窖,發現窯的一角堆滿各色各樣式料石,再一看,窯的另一角還躺著一個衣衫破爛的老人,老人身邊堆有幾段柴火,柴火上正冒著一縷縷青煙。小寶仔細地朝老人瞧去,這才看清,躺在地上的老人正是青花的舅舅。他急忙抱起舅舅,不停地叫喊:“舅舅!舅舅……”老人漸漸蘇醒過來,一看是小寶,急忙對小寶說:“快,快,快上山……去接青花” 。
小寶順著舅舅指的方向,拚命朝山頂找到了青花凍僵的尸體。在她身旁的雪地上,還堆著一堆堆已選好的石料。小寶見狀,哭得死去活來……
掩埋了青花,小寶含著淚水,攙扶舅舅回到鎮上。從此,潛心研制畫料。他將青花如娘采挖的石料研成粉末,配成顏料,用筆蘸飽,畫到瓷坯上、經高溫焙燒后,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現了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青花瓷便從此誕生。
青花瓷的出現,突破了我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的框框,把瓷器裝飾推進到釉下彩繪的新時代,形成了鮮明的景德鎮瓷器之風格。后人為了紀念廖青花,遂把畫在瓷器上的這種藍花稱之為“青花”,把描繪這種藍花的彩料稱之為“青花料(廖)”這兩種叫法,一直沿至今天。
千年瓷國蘊神奇 一束雅蕙香四海——秦勝照青花君子瓷
秦勝照青花《君子雅集蘭竹》圓球瓶
秦勝照,高級工藝美術師。景德鎮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景德鎮高嶺陶藝學會會員。2000年作品入選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獲優秀獎,在瓷都巾國杯大獎賽中獲優秀作品獎,作品發表于《》、《黃土線》、《陶瓷研究》、《中國書畫報馮曉矛馮曉矛馮曉矛》等刊物中,曾與漫畫家方成、雕塑家錢紹武共同作畫交流,在北京創辦“來居易”瓷壇坊“千年瓷國蘊神奇、一束雅蕙香四海”,這來自于大洋彼岸的一名華人學者的贊喻,無疑是對景德鎮高級工藝美術師秦勝照女士的貼切寫照.。
她擅畫“梅蘭竹菊”荷花等品質高雅的藝術題材,筆下的藝術生命不僅恬靜潤秀,春意盎然,充滿了靈性和人格神韻。其作品“梅蘭竹菊”四方鑲器獲“中國陶瓷藝委會,江西分會,首屆陶瓷作品展二等獎。2000年“巾幗杯”大賽杯,石榴瓶獲優秀獎。眾多作品亦被海內外人士收藏。她面對自己的成績,并不為之榮耀。她說:藝術之路很長,她將更加努力的探索,以便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該器胎質細膩,胎底色為潔白如玉,純凈無暇,上繪青花蘭竹,雅致非凡,情形脫俗之感,整器形為圓球瓶,線條滑潤流暢,可見非凡的創作手藝,“千年瓷國蘊神奇、一束雅蕙香四海”,這來自于大洋彼岸的一名華人學者的贊喻,無疑是對景德鎮高級工藝美術師秦勝照女士的貼切寫照。該器,形神具齊,極具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元代青花瓷的分期
元代青花瓷的發展進程,是有待于我們依據更多的實物和文獻予以科學說明的課題。由于對許多雖屬細節但又不可或缺的中間環節的未知,我們難以跳開這些隱秘而對整個元青花發展線索作出正確判斷。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元青花的歷史背景、工藝方法、性質用途都十分復雜,使元青花發展的過程在時間順序上表現為相互交叉疊合的多層面的統一。也就是說,名義上的時間順序的劃分,是粗線條的、模糊的和邏輯意義上的。
元代青花瓷在自身成長發展過程中工藝不斷變換,依照器物的銷售對象采用過不同的原料。從釉面看,有青白釉、白釉和卵白釉三類;從青料看,有進口蘇泥勃青料和國產青料兩類。元青花上釉面的不同和青料的差異及兩者的組合情況,按時間順序可分為延祐期青花、至正期青花和元末期青花三個階段。
(一)、延祐期青花瓷
青花瓷在整個元代的早中期緩慢發展著,從元初(1271年)到元后期至元(1335-1340年)間的六七十年間,工藝粗糙的青花瓷斷斷續續地被生產出來,是成熟元青花的準備階段。
延祐期青花處于元代青花瓷的成熟過程中,尚具許多工藝上的初創性和原始性,特征可以歸納為:
1.施青白釉,釉色或稍透明或稍混濁,青白色或灰黃色。
2.采用國產青料,呈色青中含灰或青中含褐,有些則是青料淺淡處青灰,青料厚重處青褐。
此外,延祐期青花除用青花線描裝飾外,還采用堆塑刻畫等輔助手段。這時期青花紋飾僅見牡丹、靈芝、纏枝菊、蓮紋、如意紋等花卉圖案紋,不見人物紋和動物紋,構圖簡單,畫面疏朗。
延祐期青花在工藝上的基本特征是施青白釉和采用國產青料。延祐六年紀年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瓶集中反映了元代前期青花的工藝和裝飾特征,是這一階段青花瓷的代表。1276年元前至元丙子紀年墓出土的青花觀音像已具備延祐期青花的基本特征,是元青花延祐期的開始。1348年元至正戊子青花罐施青白釉、用國產青料,仍屬延祐期青花范圍。
目前已知有紀年款或紀年墓出土的元延祐期青花,都屬特殊訂燒的器物或隨葬器。同時,在海外出土、發現的元青花藏品中,都未發現過符合延祐期特征的器物。因此延祐期青花的性質有兩點是可以認定的:一是僅限于國內使用,還未作外貿商品;二是僅限于少量燒制,還未作大宗商品進行規模生產。
(二)至正期青花
元代青花瓷成熟于14世紀中期的至正年間,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外貿需求的激發。至正期青花反映了元青花的最高成就,是元代青花瓷的主體和代表。
至正期青花的典型器物很多,但有紀年款或紀年墓出土的,僅一對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云龍紋象耳瓶和至正十一年紀年墓出土的青花連座三足爐兩例。
作為工藝上完全成熟的至正期青花,從原料、制作、繪畫、燒成都達到完美的程度。不僅有大型的所謂"至正型青花",也有和至正型青花工藝上相同,裝飾風格上相似的小型青花器。
至正期青花的主要特征可概括為:
1.施含青的透明釉(白釉),不同于晶瑩厚潤的青白釉,又區別于乳濁失透的卵白釉。另見用青白釉的小件器。
2.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翠麗鮮艷,略含紫,線條邊緣有流散暈化,積青處見藍褐斑。
另外,至正期青花裝飾上以線描青花紋飾為主,部分使用堆塑、模印、刻畫等輔助手段。采用模印方法的,僅限于直徑40厘米以上的大盤。紋飾多樣,有花卉、人物、動物幾類。構圖繁密,盤自內向外,瓶頸自上而下有數層甚至十幾層紋樣。
因此,至正期青花的特征是施含青的透明釉(個別青白釉),用進口青料,后者尤為基本特征。必須強調的是,至正期青花不僅包括以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龍紋象耳瓶為代表的大型青花器即所謂至正型青花,還應包括這一時期生產的工藝上和至正型青花相同的中、小型青花器。20世紀后半期在國內陸續發現的元青花器中,就有相當數量的這類中、小型青花器。
至正期青花的上限目前尚難精確界定。據至正初的一些青花器仍施青白釉,用國產青料,燒制是又欠精的情況來看,成熟的至正期青花應開始于至正初或稍后,即14世紀40年代。至正期青花的下限大約結束于14世紀50年代,即至正十二年或稍后的一段時期。從至正十二年起,景德鎮地區戰爭不斷,到至正二十年,朱元璋政權實際已控制了景德鎮,連年兵火不僅影響了以外貿為主要目的的青花器生產,也切斷了進口青料的來源,致使至正期青花過早終結。
與延祐期青花不同的是,至正期青花的商品屬性更加明確。
(三) 元末期青花
元末因戰事導致生產條件的變化,青花制作中采用了多種原料制作不同的器物以適應不同的銷售對象的方法,從青料看有進口鈷料和國產鈷料兩種,從釉面看有白釉、卵白釉和青白釉三種,其中進口鈷料基本用于白釉青花,國產鈷料基本用于卵白釉和青白釉青花。這樣元末就有進口青料白釉青花瓷(典型器如五爪龍紋青花器和內暗花外青花器)、國產鈷料卵白釉青花瓷(典型器如東南亞出土的小型青花器)和國產鈷料青白釉青花瓷(典型器如國內出土的一些小型青花器)三大類。至于其他青料和釉面的組合情況仍然存在,但比例很小。
從青料看,元末期有進口青料和國產青料兩種。進口青料用于大型器或制作精致的中小型器,國產青料均見于中、小型器。
從釉色看,元末有含青的透明白釉、卵白釉和青白釉三種,透明白釉青花基本用進口青料,卵白釉和青白釉青花基本上用國產青料。用于青白釉的青料呈色大多濃重深黑,有鐵銹斑。
從紋飾看,透明白釉進口青料器沿襲至正期青花的裝飾風格,但基本不用模印涂青的方法,畫面較至正期青花稍疏朗。卵白釉國產青料器紋樣以白描性質的簡筆花卉紋為主,青白釉國產青料紋樣稍復雜,采用勾勒點染或簡筆白描畫法。
由于元末期青花用料和需求的多樣性,使產品的特征呈現復雜化,這樣,當我們從抽象概念向具體推移,對某一件元末青花進行判斷時,會出現和上述三類標準器有異的第四類、第五類甚至更多的歸納,這正是元末期青花瓷特征的多元化和不確定性。
出水的德化青花瓷
日前在報上讀到一則新聞:170多年前沉沒于南中國海的清代商船“的星號”被打撈出水,撈獲了35萬件德化窯燒造的青花瓷。這是世界陶瓷考古史上最大的一次發現。部分瓷器珍品將于今年11月17日在德國斯圖加特城拍賣。這引起了筆者的興趣,談一談清德化青花瓷。
據史料記載:“的星號”船長50米,寬10米,重1000噸,是當時中國少有的巨型帆船。1822年1月滿載著住在印尼各國富商訂購的價值連城的德化青花瓷從廈門港出發,朝古稱爪哇的印尼駛去,在中沙群島觸礁沉沒,除了少數人員僥幸獲救外,其余人員均罹難。
德化緊靠福建沿海。這里河谷深邃,溪澗密布,山巒疊嶂,森林蔥綠。一條大樟溪入閩江到福州,一條桃溪入晉江到泉州,交通便捷,素有“福建瓷都”之譽。
德化唐代建窯,宋元時期有較大發展,從碗坪倉及屈斗宮兩窯遺址發掘來看,都燒青白瓷。明代德化“象牙白”的問世,在國際市場上引起了轟動,特別是以何朝宗為代表的“象牙白”瓷,把德化白瓷推向了白瓷生產鼎盛時期。到了明中晚期,受到景德鎮民窯青花瓷生產工藝的影響,勤勞智慧的德化瓷匠開始研究試燒青花瓷器。德化盛產高嶺土,這是生產瓷器的主要原料。在德化境內已發現103個礦點,大都不含硫化物,屬于最優質的高嶺土。入清后,清政府平息抗清活動,鼓勵發展生產,擴大貿易,加上國內外市場需求青花瓷,使德化青花瓷窯迅猛發展。清代青花窯址竟達177處之多,為歷代窯址最多的一個時期。
德化青花瓷屬釉下彩繪,以含鈷的礦物作為著色劑在瓷坯上進行繪畫裝飾,再罩以透明釉,入窯高溫(1300℃左右)焙燒而成。清康熙、雍正、乾隆是德化青花瓷的繁榮期。此時青花瓷器取代白瓷成為瓷業的主流。康熙51年殷式訓《瑤臺陶煙》云:“宇內聞聲說建窯,堅姿素質似琨瑤;乘閑每上峰頭望,幾道青煙向暮飄。”
德化的白瓷,瓷土淘煉精細,胎體呈潔白色,分量較沉,這是德化白瓷生產的基礎。它采用一種單純的安定寧靜的青色顏料,通過民間匠師靈巧的手筆,在白素坯上描繪圖案,上釉燒成后融合于釉質中,在光潤的瓷面透出明快的花紋,表達時代特點和生活氣息,反映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理念,展示了一種永久的藝術魅力。圖案主要有山水、人物、動物、植物、宗教雜寶、吉祥文字等。山水圖案多繪于瓶、罐、爐等較大器皿的外壁;人物圖案多繪于盤碟類淺平底的器物內里;其他圖案多見于碗、杯、盂三類小件器的腹部。
德化青花瓷在工藝上受景德鎮窯的影響,但又具有自身的特點,青花發色常有暈散現象,呈色不一致,鮮亮的較少,大多發色灰藍,有的暗淡,這可能是使用含鈷的石墨作青料的緣故。清初后,德化開始從外地進口青料,改變專用本地鈷料的狀況。構圖簡潔舒展,筆法自由奔放,畫面單純樸實,粗獷大方。造型自然不笨重。施釉采用全器滿釉,足緣刮釉;澀圈削足;底足露胎,內外全釉等。
清德化青花瓷數量頗大,至今古玩市場上常常可以見到,價格也不算昂貴,收藏者稍加留意,即可覓到。
洪武青花瓷的特點
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主要品種之一。青花瓷的燒造工藝在元代發展成熟,到了明代已經成為當時瓷器的主流品種。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講明代洪武青花瓷的特點。
我們分別從造型、胎釉、紋飾以及款識四方面來總結明洪武青花瓷的特點。
造型:明洪武青花是承前啟后的一代產品,造型及成型工藝與元代基本相同,繼承和保留了元代樞府瓷古樸敦厚的風格,缺少變化。一般為大件器物品,有罐、大盤、棱口盤、碗、玉壺春瓶、執壺等。
胎釉:洪武時期的釉色白而帶淡青,略顯灰褐,多糙底、無釉,氣色密集,火石紅顯著,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點。洪武青花瓷主要使用含鐵量較低而且淘煉欠精的青料,呈色多為灰藍,鐵結晶斑點不明顯。
紋飾:明洪武青花瓷的紋飾筆法緩柔,布局疏朗,豪放而生動,物象常寫實,其裝飾題材遠不及元青花豐富,主題紋飾以花卉為主,菊紋比較多見,云龍紋則很少。元青花較多出現戲曲人物故事在明代瓷器上消失殆盡。在裝飾手法上以繪畫為主,也有刻花、印花、鏤雕等。 最具特點的是牡丹花、纏枝菊、云朵等紋飾留有白邊,花卉葉子不如元青花肥碩。
款識:洪武瓷器中寫款的很少。鑒定時應著重看胎底、紋飾是否含有元風的特點。
青花瓷的西域風情
永宣青花瓷器的伊斯蘭風格
伊斯蘭文化是一種宗教文化,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流傳廣泛,經久不衰,迄今仍影響著數以億計的世界廣大人口。千姿百態的伊斯蘭文化根深葉茂、源遠流長。伊斯蘭教自七世紀在阿拉伯半島誕生后到八世紀中期,中東人民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建立了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伊斯蘭教也得到迅速廣泛的傳播。信仰的人數僅次于基督教成為世界第二大宗教。伊斯蘭教步入華夏大地已有千余年之久,九世紀到十三世紀是伊斯蘭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伊斯蘭文化的空前繁榮和廣泛傳播對中世紀的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對元末以來中國的手工制造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在絲織品的花紋、印染品的圖案、陶瓷器的造型與裝飾、金銀器的鑲嵌、建筑的式樣等各方面,都留下了明顯的痕跡,伊斯蘭藝術已經在中華大地上生根、開花,在我國的回族、維吾爾、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塔爾……等十個民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文化已不再是異質的外域文化,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明代初期的永樂、宣德青花瓷正是吸收了世界上先進和強大的伊斯蘭文化的營養。使它們在雄渾壯美之中散發著均衡和諧的異國風情。
英國學者威爾斯在《世界簡史論》中說:“正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于蒙昧的黑暗之中,中國人的思想是開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自從漢代的絲綢之路和中國海到波斯灣的海上航線開辟以后,中國與中東地區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愈加頻繁,中國商品大量出口到中東地區換來大量的當地商品,揚州唐城遺址中發現了波斯陶片。進入了十四世紀,景德鎮的青花瓷幾乎銷往所有遠東、中東和南亞國家。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把進口的中國陶瓷作為模型,來仿制近似的陶器。反過來,穆斯林器物對中國的制瓷業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歷史上所有的燦爛文化的產生,都毫無例外地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營養。永宣青花之所以具有動人心魄的魅力,也恰恰證明了它吸收和融匯外來先進文化的能力。十四世紀時,中國的周邊國家的文化較為落后,拿不出什么象樣的東西供中國知識界驚羨和學習,只有近東和西亞國家的伊斯蘭藝術蓬勃發展,給予中國青花瓷器的制作以極大的啟迪。在大量的青花瓷器遠播西亞諸國的同時,它們的王朝也攜帶方物特產頻繁地來中國朝貢,將寶物奉獻宮廷。皇帝對于這些寶物的裝飾十分有興趣,命畫家將這些裝飾畫樣提供給景德鎮的制瓷藝人,于是便生產出成批的具有伊斯蘭風格的青花瓷器。
明代初期,政府出于長治久安的對外政策的需要,對周邊西域國家進行安撫,以使西域強大的部族帖木耳對明朝稱臣,必需按照伊斯蘭的模式來燒制瓷器,完全迎合穆斯林的審美情趣,在賞賜給他們的國王時能得到國王的喜愛。事實證明,明政府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這些帶有明顯的伊斯蘭風格的瓷器,深受國王的寶愛,被當做最珍貴的禮品鑲嵌在神廟的墻壁上,供真主和神靈來使用。由于世世代代的精心保管,我們現在在西亞和近東所見到的永樂、宣德朝官窯青花瓷器,絕大多數完美無缺,形如“庫出”(指燒成之后不曾使用即入庫收藏的官窯瓷器)。而且小批量的賜贈,也無法滿足需要,中東、西亞、南亞的王朝大量地定購中國瓷器,其中帖木耳王朝、蒙兀兒王朝、薩法維王朝最為突出。
目前在伊朗、伊拉克、印度、土耳等國家收藏的永宣青花瓷器數量很多,總數數倍于我國的本土收藏,全球范圍內最集中最重要的境外明初青花器的收藏要數伊朗的阿德比爾宮博物館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博物館。這兩所博物館的前身,都是伊斯蘭的宗教神廟,所收藏的明初青花瓷大多是最高檔次的精美官窯。有些器物在國內已遺存不多了。也有許多器物出口之后在當地由金匠們增添了附加裝飾,如壺的金流和金柄,瓶的金蓋,碗的金邊等,金飾精工細刻,十分講究,更烘托出皇家的氣質。
青花瓷燒造史上有許多新穎奇特的造型,都是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在永宣之際創制的,如大背壺、天球瓶、僧帽壺、雙耳葫蘆扁瓶、雙耳扁瓶、多角燭臺、花澆、無襠尊、臥足碗、深腹折沿洗等……,特別流行口徑在60公分左右的大盤,這些形制都特別適合穆斯林的生活起居習慣,許多造型都是依照西域進貢來的金銀器、玻璃器甚至陶器為樣本的。具體到各種紋飾,幾何原理的應用,環帶、開光、分段切割、多角對稱的處理手法,加之普遍密集的花紋布局都使人耳目一新。特別是最廣泛使用的西蕃蓮紋樣(一種團形的多葉蓮花)就是從痕都斯坦,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東部一帶的玉質盤子上的蕃蓮圖案移植過來的。明代文獻中多次提到的"回回花"就是這種紋樣,永宣青花瓷器上的回回花裝飾無所不在,即使是傳統的龍鳳紋樣,也總是以西蕃蓮為底襯的。有的則干脆書寫可蘭經的語錄,直接歌頌真主。
應當說永宣青花瓷器由于用途十分特殊,絕大多數用于政府的對外賜贈,所以造型、紋飾也很特殊,幾乎所有新創的品種都能在伊斯蘭文物中找到范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永樂青花花卉大背壺,小口、圓唇、短頸,頸上有凸起的弦紋一道,肩兩側安小環耳。腹部呈饅頭狀向上微鼓,中部凸出小圓圈。壺背部平坦無釉,露細沙胎,中部與面相應處有小圓圈凹進,圈內施白釉。由于無底,無圈足,此壺只可貼背平放,根本無法站立,而平放之后由于側面有孔,盛水后即會流出,所以還不知道它的實際用途。與此相同的大背壺臺灣故宮博物院也有收藏。美國華盛頓的佛瑞爾美術館(Gallery of Art )收藏有稍晚的宣德朝青花大背壺。背壺的原型是伊斯蘭的鑲銀銅扁壺,從銅壺肩鑄的雙耳來看,無底平背的扁壺是作為壁壺貼掛在墻上使用的,照搬到瓷器上由于胎厚體重,肩部的小環耳無法承受壺身的巨大重量,雙耳已成為純粹的裝飾,沒有實用功能了。其他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永樂青花龍紋天球瓶,小口,直徑,腹部碩大如球,仿敘利亞的銅瓶的造型。永樂青花雙耳扁瓶,仿伊斯蘭玻璃雙耳扁瓶。永樂青花雙耳蒜頭瓶,仿伊斯蘭蒜頭口雙耳銅扁瓶,永樂青花龍柄花澆,仿伊斯蘭玉龍花澆。永樂青花臥足碗,仿伊斯蘭鑲金銀碗。宣德青花執壺,仿伊斯蘭銅執壺。宣德青花僧帽壺,仿伊斯蘭銅僧帽壺。宣德青花深腹沿盆,仿伊斯蘭鑲銀銅深腹折沿盆。宣德青花罐,仿伊斯蘭陶罐。宣德青花無襠尊,仿伊斯蘭黃銅器座。宣德青花八角燭臺,仿伊斯蘭九角銅燭臺。宣德青花斂口缽,仿伊斯蘭銅缽。宣德青花筆盒,仿伊斯蘭鑲銀銅筆盒。宣德青花葫蘆扁瓶仿伊斯蘭銀雙耳葫蘆扁瓶。
以上所舉諸例形制,時代特征十分鮮明,永宣以后則很少燒制,是景德鎮御窯奉皇帝之命,專門為西域諸國定燒的,它們或者作為禮品賞賜給西域諸王;或者作為貿易瓷用于與西域國家換取良馬。隨著明政府對外政策的轉變,宣德朝以后,這種幾乎完全伊斯蘭化的官窯瓷器基本停燒了。說起西域,古人與今人的解釋不同,明朝所稱西域是指甘肅以西,(包括新疆)阿富汗、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伊朗、伊拉克、敘利亞,以及沿地中海東部的一些國家,那里的人們從古至今大多信奉伊斯蘭教,為伊斯蘭藝術的集聚地。
充滿了西域風情的青花瓷器,不僅得到外國王室的喜愛,也同時受到明朝宮廷的認可,它們獨特的造型和新穎的紋樣超塵脫俗,不同凡響,大有將相之風,為一代青花瓷器之冠。它如此地燦爛,不僅得助于中華民族的深厚文明,而且得助于偉大的伊斯蘭藝術,是中國瓷器裝飾融匯外來文化的光輝典范。
青花瓷款識
今天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青花瓷的款識。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贊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我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分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體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鉤,釉面有云蒙氣。嘉靖款筆畫粗重,勁中藏秀。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清代康熙款字體工整,青花料色明麗。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乾隆、嘉、道光款多為篆體,字體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志。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贊頌款
寄托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紋飾款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干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筑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精選:青花瓷的雅,勝卻人間春色》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精選:青花瓷的雅,勝卻人間春色》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古代瓷器青花瓷硯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