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中國古代北方瓷器窯址有哪些

            中國是瓷器之都,中國最早的對外貿易就是瓷器,中國的陶瓷生產已有近萬年的歷史,瓷器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在世界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長期以來,人們對于中國古陶瓷的研究一直拘泥于結合文獻對傳世或墓葬出土物進行研究,因而不可能有所突破。20世紀初,由陳萬里等老一輩古陶瓷研究者開創了一條通過對古瓷窯遺址進行實地調查,再結合文獻和傳世品或墓葬出土物對中國古陶瓷進行研究的新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故宮博物院的陶瓷工作者曾先后赴全國各地對一些古窯址進行調查,并采集回大量瓷片標本,發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開創了中國古陶瓷研究的新局面。已發現的歷代古陶瓷窯爐遺址數以千計。故宮博物院歷年調查古窯址所采集的標本涉及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的140余個窯口,共計約3萬瓷器片。古瓷器片標本的時代上起東漢,下至清代,其中以唐、宋、金、元時期最為豐富。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看,這些珍貴的瓷片標本資料在全國都堪稱首屈一指。其中有的可與現存器物相印證,有的則不見于出土與傳世器物中。因此,對這些標本進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能使我們更清楚地了解我國古代各陶瓷窯口燒造陶瓷的內涵,補充或糾正文獻記載的紕漏,確定傳世或出土陶瓷器的窯口歸屬。古窯址瓷片對研究古代瓷器窯口提供珍貴資料。

            中國古代北方瓷器窯址有哪些?我們按照從北到南介紹北方古代瓷器窯口的具體分布和所在的省市。

            河北省

            河北省是宋代著名白瓷——定窯白瓷的產地,北方民間瓷窯的代表——磁州窯歸屬該省。20世紀30年代以來,故宮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對河北省境內的瓷窯遺址進行過多次調查,并曾進行小面積發掘,取得了豐碩研究成果。

            河北省定窯

            定窯是宋代著名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東西燕川村及北鎮村一帶。該窯創燒于晚唐,北宋時期有較大發展。所燒器物以白釉瓷為主,此外,還燒造少量的黑釉、醬釉瓷及罕見的綠釉瓷。唐代器物多光素無紋飾,北宋瓷器多以刻劃花、印花作裝飾,其中印花裝飾最為精美,居宋代各窯之冠。北宋中期以后,為提高產量,定窯采用覆燒方法,致使器口無釉,文獻稱之為“芒口”,成為定窯瓷器的特征之一。

            典型工藝

            白釉印花

            定窯白釉瓷以印花裝飾者最具特色。北宋中晚期至金代,定窯大量采用印花裝飾,其題材直接取材于定州緙絲,紋樣細膩精美,清晰生動,代表了宋、金時期瓷器印花裝飾的最高水平。

            白釉劃花

            白釉劃花是定窯瓷器常見的裝飾方法之一。白釉劃花白瓷系先在胎上用鐵錐等工具劃出各種紋樣,再施透明釉入窯一次燒成。最常見的裝飾題材為萱草紋,此外有龍、各種花卉等紋飾。劃花線條自然流暢,呈現出較高水平。

            院藏精品

            定窯白釉盞托

            定窯白釉刻花梅瓶

            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

            定窯白釉刻蓮花紋折腰碗

            定窯印花螭龍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紋盤

            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

            定窯孩兒枕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河北省磁州窯

            磁州窯為宋代北方民間著名的瓷窯之一,窯址位于河北省磁縣的觀臺鎮、東艾口、冶子村及彭城鎮等地,窯址范圍大,遺物豐富,燒造品種繁多,裝飾方法多種多樣。其中以白地黑花瓷最具代表性。磁州窯瓷器的裝飾題材均來自民間,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其白地劃花填黑彩及白地劃花填醬彩瓷不僅色彩對比強烈,紋飾也新穎活潑,具有濃郁的民間風格。

            典型工藝

            白地黑花

            白地黑花瓷是磁州窯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其做法是:先在坯胎上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然后用黑彩描繪紋飾,有些精品還要在黑彩上劃出花脈葉筋,最后施透明釉入窯燒成。黑色的花紋與潔白的地子對比強烈,圖案生動自然,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院藏精品

            磁州窯白地黑花嬰戲紋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

            磁州窯白地黑花蘆雁紋虎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馬戲圖枕

            河北省邢窯

            邢窯在唐代以生產白瓷而聞名于世,窯址在河北省內丘縣城關、臨城縣祁村一帶。邢窯遺址出土有精、粗兩種白瓷,精者胎釉潔白如雪,印證了文獻有關“邢瓷類銀”、“邢瓷類雪”的記載。窯址還出土了碗底刻劃“盈”字銘文的標本20多件以及黑釉、黃釉、褐黃釉瓷及三彩釉陶,印證了唐李肇《國史補》有關“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記載屬實。邢窯作為一代名窯,其產品流通范圍極其廣泛,國內外出土的大量邢窯瓷器及標本可以印證。

            院藏精品

            邢窯白釉碗

            邢窯白釉壺

            邢窯白釉小壺

            邢窯白釉皮囊式壺

            邢窯白釉瓶

            邢窯白釉罐

            河北省井陘窯

            井陘窯窯址在河北省井陘縣。調查表明,其窯址范圍較大,燒瓷時間始于唐,終于元,宋、金時期是其興盛期。井陘窯燒造品種以白釉瓷為主,有如定窯白瓷印花器。其中盤、碗里心刮釉,采用疊燒法燒造的,具有典型的金代風格。從總體上看,井陘窯瓷器的質量略遜于曲陽定窯瓷器,但其中的一部分精品與定窯瓷器難分伯仲。

            河北省隆化窯

            隆化窯窯址在河北省隆化縣,是元代的瓷窯。已發現該窯燒造磁州窯系的白地黑花、鈞窯系的鈞釉器物等。白地黑花器物以大件缸、罐為主,胎體厚重,胎質較粗,白釉泛黃,彩呈褐色。所燒鈞釉瓷器以碗為主,胎質粗,釉色為灰藍色,較暗淡。

            河北省臨城窯

            臨城窯窯址在河北省臨城縣,是唐至元代的瓷窯,以金、元時期遺存最為豐富。該窯主要燒造白釉、黃釉、黑釉、白釉印花、白釉劃花、白地黑花瓷等。碗、盤多采用刮釉疊燒工藝。

            河北省賈壁窯

            賈壁窯窯址在河北省磁縣北賈壁村,是隋代的瓷窯。主要燒制青瓷,器物胎體厚重,施釉厚而透明,垂釉現象比較普遍,在器皿外壁下部聚集成黑綠色玻璃體滴珠是其特征。裝飾圖案僅發現劃刻波浪紋一種。遺物有高足盤、碗、缽等標本。碗有大小之別,多敞口深腹,小平底,中心微內凹。安陽卜仁墓出土的青瓷可能就是該窯所燒造的。

            河南省

            河南省是我國北方地區瓷器的發源地,境內瓷窯發現較多,主要集中在豫中和豫北地區。分布在安陽地區的有安陽、鶴壁、林縣、淇縣窯等;分布在新鄉地區的有輝縣、修武窯等;分布在開封地區的有鞏縣、密縣、登封、滎陽窯等;分布在洛陽地區的有新安、宜陽、臨汝窯等;分布在許昌地區的有禹縣、郟縣、寶豐、魯山窯等;分布在南陽地區的有內鄉窯。全省共有18個縣、市發現了古陶瓷窯址。特別是禹縣、新安縣境內,瓷窯遺址密集,兩縣均發現窯址100余處。已發現的窯址年代最早者為隋代。宋金元時期主要燒造鈞窯、耀州窯、磁州窯、定窯四個窯系的瓷器,其中青瓷所占比重最大。

            河南省鞏義窯

            鞏義窯窯址在河南省鞏義市(原鞏縣)的冶子村、白河鄉、鐵匠爐村。該窯創燒于隋代,唐代有很大發展,以燒白瓷為主,也燒造三彩釉陶及黃綠釉、藍釉陶器。唐開元時期這里曾一度為宮廷燒造貢瓷。窯址中還出土了絞胎枕殘片。傳世絞胎枕中有外底刻劃“杜家花枕”、“裴家花枕”、“元家記”銘文的,應是鞏義窯的產品。

            典型工藝

            唐三彩

            唐三彩是鞏義窯首創的一種以氧化鉛做助熔劑的低溫多色釉陶。其釉色以綠、黃、白為主,故名。此外還有藍、黑、褐等色。唐三彩一般須經兩次燒成,即先素燒坯體,再上釉經第二次焙燒而成,素燒溫度高于釉燒溫度,釉燒溫度約為800℃—900℃。

            院藏精品

            鞏義窯綠釉小壺

            鞏義窯三彩雙系罐

            鞏義窯絞胎三足罐

            鞏義窯白釉弦紋匜

            鞏義窯絞胎枕

            河南省密縣窯

            密縣窯窯址在河南省密縣窯溝、西關。唐、宋時期,這里燒造的品種有白釉、黃釉、青釉、黑釉及珍珠地劃花瓷等。珍珠地劃花品種以西關窯出現得最早,其技法借鑒于唐代鏨胎金銀器。窯溝窯為金、元時期窯址,以燒白釉瓷為主,也有白地黑花瓷。

            典型工藝

            珍珠地劃花

            珍珠地劃花為密縣窯首創。其制作工藝模仿唐代鏨胎金銀器,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施白色化妝土,然后劃出主題花紋,再在花紋以外的地子上戳印小珍珠般的圓圈紋。這種裝飾方法曾在宋金時期的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瓷窯普遍采用。

            河南省登封窯

            登封窯窯址在河南省登封縣曲河鎮。該窯始燒于唐代,終燒于元代,宋代是它的極盛時期。窯址中遺留有大量瓶類標本,有的瓶身高達40cm以上,珍珠地劃花枕殘片也散落很多。登封窯曾盛燒珍珠地劃花瓷器,刻柳斗紋缽也是該窯具有特色的產品。此外,還燒制白釉、白釉綠彩、白釉劃花、黑釉、綠釉及三彩器物。

            典型工藝

            柳斗紋

            柳斗紋是登封窯頗具特色的瓷器品種,系模仿柳編器物燒造而成。其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施白色化妝土,然后深刻粗線紋,最后施透明釉入窯經高溫燒成。柳斗紋器物以小缽最為常見。

            院藏精品

            登封窯珍珠地劃花雙虎紋瓶

            河南省禹縣窯

            禹縣窯窯址在河南省禹縣(今禹州市)的八卦洞、扒村、劉家莊、劉家門、下白峪、黃莊、萇莊、大洞磨街等地,已發現窯址近百處。該窯創燒于唐,終燒于元,以八卦洞窯為代表。八卦洞窯出土了大批官鈞窯瓷器標本,作為印證,解決了傳世品中底刻數目字的鈞窯花盆、尊、洗的產地及宮廷用瓷等問題。八卦洞窯除了燒造宮廷用鈞瓷外也燒制民用器皿,品種有鈞釉、印花青瓷、白地黑花瓷等。

            典型工藝

            鈞釉

            鈞釉是一種窯變釉,其大部分產品的基本釉色是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有天藍、月白、天青等色。有些器物因釉中加入氧化銅作著色劑而呈現銅紅窯變的效果,其中有海棠紅、玫瑰紫等名貴色釉。

            院藏精品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鈞窯月白釉單柄洗

            鈞窯月白釉瓶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鈞窯鼓釘三足洗

            鈞窯鼓式三足洗

            河南省扒村窯

            窯址在河南省禹縣扒村,1950年發現。金、元時期這里燒制磁州窯風格的器物。主要品種有白地黑花、白釉、白釉劃花、黑釉、黃釉、綠釉、三彩、紅綠彩、孔雀綠釉,此外,也燒制鈞窯系的鈞釉、青釉品種。

            河南省魯山窯

            魯山窯窯址在河南省魯山縣段店。通過發掘表明,該窯早在唐代就已燒造黑釉帶花斑的器物,與唐人南卓《羯鼓錄》中所記載的“魯山花瓷”相符,由此證明傳世或出土的唐代花瓷腰鼓即是該窯燒造的。到了宋代,魯山窯燒瓷的數量及品種有較大發展,主要有白釉綠彩、白釉點彩、白地黑花、珍珠地劃花、青釉印花、黑釉、鈞釉及三彩器等,其中以白釉復線劃花裝飾最具特色,這在其他瓷窯中是比較少見的。此外,三彩陶枕及浮雕蓮瓣紋燈都是魯山窯頗具特色的品種。

            典型工藝

            花瓷

            花瓷即花釉瓷器的簡稱,是唐人對河南魯山、郟縣等地瓷窯燒造的黑釉帶月白斑、茶葉末釉帶月白斑、月白釉帶黑褐斑等器物的稱謂。花瓷流行于唐代,器物造型有腰鼓、壺、罐、瓶、盤等。在唐代,除了河南魯山窯以外,河南的郟縣窯及內鄉窯、陜西的耀州窯等均燒造花瓷。

            院藏精品

            魯山窯黑釉藍斑壺

            魯山窯花瓷腰鼓

            河南省寶豐窯

            寶豐窯窯址在河南省寶豐縣青龍寺(即清涼寺)。其燒瓷時間為北宋、金、元。該窯燒瓷品種豐富,有印花或刻花青瓷、白釉刻花瓷、白釉綠彩瓷、三彩釉陶、黑釉瓷、醬釉瓷、黑釉凸線紋瓷等,其風格明顯受到耀州窯、磁州窯的影響。這里有一種以剔刻麥粒紋作裝飾的瓷器,異常別致。

            典型工藝

            麥粒紋

            麥粒紋是寶豐窯在北宋、金時期所采用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在其他瓷窯未曾見過。從標本中可以看到,在黑釉瓶等器物上刻有這種花紋,頗具特色。

            河南省臨汝窯

            臨汝窯窯址在河南省臨汝縣嚴和店、軋花溝、桃木溝、陳家莊、蜈蚣山、劉家、東溝、大峪班莊、石板河、陳溝、黃莊、崗窯等處。該窯燒瓷時間為宋、金、元時期。主要燒造青釉、青釉印花、鈞釉瓷器。燒瓷品種和裝飾特征與耀州窯、鈞窯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此外也燒制白釉、黑釉器。

            河南省鶴壁窯

            鶴壁窯窯址在河南省鶴壁市盤石頭村、水泉村、龍王村等處。該窯創燒于唐代。實地調查表明,唐代產品中白釉瓷所占比重最大,黃釉及黑釉短流執壺也有發現。宋代該窯燒制白釉、白釉綠彩、白釉劃花、黃釉瓷等品種,以黃釉刻劃花盆最具特色。從新發現的資料看,鶴壁窯是河南省北部燒瓷歷史較早、燒瓷品種比較豐富的瓷窯之一。

            河南省郟縣窯

            郟縣窯窯址在河南省郟縣黑虎洞、黃道等處。燒瓷時間為唐至元代。燒造品種以白釉瓷為主,此外還有白釉綠彩、黃釉、黑釉、白地黑花瓷等。在黃道窯遺址里曾采集到黑釉斑點壺、罐等標本,為確認傳世品中同類器物所屬的窯口提供了資料。

            河南省內鄉窯

            內鄉窯舊稱鄧窯或鄧州窯,窯址在河南省內鄉縣大窯店。燒瓷時間為唐至元代,宋代為其興盛期。唐代燒造黑釉及帶斑點裝飾的花瓷,器形有罐、瓶等。宋、金時期燒造青瓷,釉色青綠,器底呈紫褐色,有光素者,也有印、劃花裝飾者。

            河南省宜陽窯

            宜陽窯窯址分布于河南省宜陽縣三里廟、錦屏山、紅窯村等處。該窯為宋、金時期瓷窯。燒瓷品種以青釉瓷為主,兼燒白釉、珍珠地劃花、白地劃花瓷及三彩釉陶等。青釉瓷標本較為豐富,器形以碗為大宗,有光素者,也有以印花、劃花、刻劃花為裝飾者,造型、紋飾風格與臨汝、寶豐、內鄉、登封、魯山等窯同類器物相似,均屬耀州窯青瓷系統。

            河南省安陽窯

            安陽窯窯址在河南省安陽縣西善應、裝貨口、樓上坡、天僖鎮等處。其燒瓷時間始于隋,主要燒制青瓷。金、元時期主要燒造鈞釉瓷器。

            河南省修武窯

            修武窯窯址在河南省修武縣當陽峪。該窯為宋代瓷窯。窯址遺物中有白、黑、醬色釉及白釉剔花、黑釉剔花、絞胎瓷等標本。白釉剔花瓷和絞胎瓷是其最具特色的品種。黑釉剔花瓷制作精細,黑白對比強烈,與磁州窯同類物難分伯仲。

            典型工藝

            絞胎

            絞胎陶瓷的制作工藝為:將深淺兩種顏色的胎泥絞合在一起,成型后施以高溫或低溫透明釉,然后入窯焙燒而成。這一品種在唐代鞏義窯已出現,到了宋代,北方不少瓷窯都曾燒造,其中以修武當陽峪窯產品最為精美。其器物胎體白、褐兩色相間,色調對比強烈,有的紋理呈美麗的羽毛狀,令人贊嘆不已。

            院藏精品

            當陽峪窯白釉剔花瓶

            當陽峪窯絞胎小罐

            當陽峪窯剔花缸

            河南省新安窯

            新安窯窯址在河南省新安縣下孤燈。該窯燒瓷時間為宋至元代。目前發現窯址10余處,多燒造鈞窯系瓷器,亦燒造磁州窯系的白地黑花、珍珠地劃花、白釉剔花、紅綠彩瓷及耀州窯系的青釉印花、刻花等瓷器品種。

            河南省淇縣窯

            淇縣窯窯址在河南省淇縣黃洞鄉、西漁泉、前咀西坡。此為元代瓷窯。明清文獻記載淇縣產青瓷。故宮博物院在20世紀80年代曾派人考察該窯,采集的標本中絕大多數為鈞釉瓷,兼有少量白釉、黑釉瓷。鈞釉瓷器造型有碗、缽、壺、盤、爐、瓶、匜等,其中有的飾以紫紅色斑塊。

            河南省汝窯

            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一帶。寶豐在宋代屬汝州管轄,故稱這里的瓷窯為汝窯。從窯址采集的標本及傳世器物來看,汝窯在北宋后期元祐至崇寧間(1086—1106年)的20年里曾為宮廷燒造御用青瓷。器物造型主要有盤、碟、碗、洗、瓶、樽、盒、盞托、水仙盆、爐等。該窯瓷器多采用滿釉裹足支燒,外底留有3或5個支燒痕。釉色以天青色為主,釉面勻凈滋潤,多有細小開片。

            院藏精品

            汝窯盤

            汝窯碗

            汝窯圓洗

            汝窯三足樽承盤

            汝窯三足樽

            山東省

            山東省目前已發現淄博、棗莊等窯址。這一地區主要燒造北方瓷窯所常見的白釉、黑釉、白地黑花等品種,與河北磁州窯有一定的關系。所發現的窯址時代多為金、元時期,淄博窯的始燒年代則可提早到北朝時期。

            山東省淄博窯

            淄博窯窯址在山東省淄博市磁村、寨里。出土物表明,磁村窯始燒于唐代,終燒于元代;寨里窯始燒于北朝,終燒于金、元。唐代淄博窯以燒黑釉瓷為主,宋、金、元時期改燒白瓷。其裝飾手法有剔花、劃花、綠彩彩繪、褐彩彩繪等。金、元時期產品除白瓷外,黑釉瓷也占一定比例,以黑釉凸線紋裝飾最具特點。這一時期還新出現了絞胎、白地黑花、白釉紅綠彩繪等裝飾手法,似受到了磁州窯的影響。

            典型工藝

            凸線紋裝飾

            該裝飾主要用于黑釉瓷器上,盛行于金代,在河北、河南、四川等地的瓷窯中均有所見。淄博窯所燒黑釉凸線紋瓷器造型規整,線紋清晰,一般在罐的雙系下方飾有斜十字紋,頗為獨特。

            陜西省

            陜西省的古窯址發現數量不多。故宮博物院曾于1954年和1957年兩次派人赴銅川耀州窯遺址進行調查,發現了宋至清代有關燒瓷的窯神廟碑記6座及唐代青瓷碎片。1959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黃堡鎮耀州窯遺址進行了重點發掘,發掘面積達1200多平方米,出土瓷片85,000多片,發掘出作坊和窯爐遺跡,發現了唐、宋、金、元不同時期的文化層,為北宋耀州窯瓷器的分期和宋、金兩代耀州窯瓷器的劃分找到了依據。這次大面積的科學發掘,堪稱是1949年以來在瓷窯遺址發掘工作中取得成績最大的一次。

            陜西省耀州窯

            耀州窯窯址位于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陳爐鎮一帶。窯址最早發現于1954年,以后經過多次調查與重點發掘,共發現4處,其中黃堡鎮是該窯的中心。耀州窯創燒于唐代,終燒于元代。唐代主要燒造白釉、黑釉、素胎彩繪、茶葉末釉及花瓷等,曾一度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北宋為其極盛時期,以燒青釉瓷為主,兼燒醬釉、黑釉器物。裝飾技法有刻花和印花兩種:刻花紋飾刀鋒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印花圖案講究規矩,紋飾豐富。宋代耀州窯的刻、印花青瓷對鄰近地區的瓷窯有較大影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耀州窯瓷系。

            典型工藝

            青釉刻花

            刻花是古代瓷器常見的裝飾方法之一。其作法是:先在半干的坯胎上用刀具刻出花紋,然后施釉,再入窯經高溫焙燒而成。耀州窯的青釉刻花瓷器頗負盛名,刻花水平居宋代各瓷窯之冠,其刀鋒犀利,紋飾精美,具有很強的立體感。

            青釉印花

            印花是古代瓷器常見的裝飾方法之一,西晉時期已經出現。早期印花為帶狀印紋或局部印花,宋代多為通體印花。一般采用刻有花紋的陶模印制,多用于盤、碗裝飾。印花是耀州窯青釉器上的主要裝飾手法之一,以花卉題材最為常見,也可見嬰戲、龍紋等。金代的印花紋飾多采用六等分布局法。

            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嬰戲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海水鴨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瓶

            耀州窯錢紋小壺

            耀州窯青釉人形執壺

            耀州窯青釉藥王塑像

            耀州窯刻花“吳牛喘月”紋大碗

            陜西省旬邑窯

            旬邑窯窯址在陜西省銅川耀州窯西南70千米的旬邑縣,為金代瓷窯。這里以燒青釉瓷為主,兼燒黑釉瓷器。青釉釉色偏黃,有刻花、印花裝飾,碗心多刮出一周無釉澀圈,與金代耀州窯青瓷風格相似。紋飾有刻花加篦劃水波紋、荷葉紋等,圖案與耀州窯布局方法基本相同。該窯屬耀州窯系范疇。

            山西省

            山西省瓷窯遺址較多,明清兩代方志中多有記載,但截止到20世紀50年代僅發現了3處窯址。從1973年開始,山西省文物考古部門對方志中記載的的窯址逐個進行了調查,約半數古瓷窯遺址都得到了證實,并有新的發現。

            山西省介休窯

            介休窯窯址在山西省介休縣洪山鎮。該窯創燒于北宋,歷經金、元、明、清和民國幾個朝代,有長達八九百年的燒造歷史。宋代,這里燒造定窯系的白釉、黑釉印花盤和印花碗等,也燒造與磁州窯有一定關系的白釉劃花填黑彩、白地黑花瓷等。白釉醬花瓷器則富有介休窯獨有的特色,其中有桔紅色彩者。金代,這里盛燒黃釉、褐釉印花器皿,裝飾紋樣以孩童蕩船于蓮池較為多見,這種圖案在其他瓷窯產品中極為少見。

            山西省霍縣窯

            霍縣窯窯址在山西省霍縣陳村

            taoci52.com精選閱讀

            北方古代知名古窯址鶴壁窯


            鶴壁窯是中國北方地區歷史名窯之一,鶴壁瓷器風格古樸、典雅,造型惟妙惟肖。鶴壁窯興盛于唐,五代至北宋時達到頂峰,后逐漸走向衰落。鶴壁古瓷窯遺址為國內考古迄今發現最早的,規模最大的。

            鶴壁古瓷窯歷朝歷代特點

            鶴壁古瓷窯始燒于晚唐,中經五代、北宋、金,終燒于元代,歷始五百余年,在北方瓷窯中實屬罕見。鶴壁集古瓷窯遺址

            鶴壁集古瓷窯遺址位于鶴壁集羑河兩岸,分布區域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約650米,面積84萬平方米,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民間窯場之一,是稱譽世界的古代民間陶瓷的杰出代表之一。該窯始燒于晚唐,中經五代、北宋、金時期,終燒于元代,歷始五百余年,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是鶴山先民對中華文明的一大貢獻。 該窯址于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鶴壁集唐屬相州所轄,北宋宣和初改浚州湯陰縣轄,金代屬彰德府治,位于湯陰的西部,從其地理位置看,羑河自西北流向東南貫穿境內,北部洹水環繞,東部南部接近平原。優越的地理條件,對鶴壁集區域的手工業以及商貿往來具有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如洹水,東流北折注入漳水,形成了向北通往漳河以北的商業貿易通道;羑河作為湯水的主要支流,為鶴壁集窯的產品銷往衛河以東的廣大地區創造了良好的交通之路;以南地區的平原,貿易往來更為便利;鶴壁集以西部分,雖多為延綿不斷的山巒,但自古以來就有通向山西的經商之道。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鶴壁集窯不斷發展興盛。鶴壁集所處的地理位置,距唐宋時期的相州(金元時期稱彰德)不過數十里,這為其自身的經濟發展,貿易往來也提供了有利的物質基礎。正是上述的自然地理條件把鶴壁集窯推向了由小到大,久盛不衰的發展道路。

            鶴壁集窯始燒于唐代,唐代燒白、黃、黑瓷。這一時期的鶴壁窯瓷器以白釉為主,黃釉占一定比例,黑釉次之。除了單色釉以外,還有一些在白釉上加綠彩的和飾以淺黃色菊花圖案的瓷器。釉色光澤瑩潤,胚胎制作比較工整。圖案內容除一般花鳥禽獸外,還有各種富有生活氣息的題材,清新活潑,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和時代特征。 唐代器多平底,短流。

            宋金時期是鶴壁窯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窯廠規模擴大。陶瓷中開始出現豆青釉等新的釉色,器型增多,胎質細膩而堅致。瓷化程度明顯提高。宋代的瓷器一改唐代華貴富麗之風,向沉靜素雅的風格演進。其造型、釉色、裝飾,都給人們留下觀賞不盡,回味無窮的感覺。宋、金時與磁州窯風格相似。胎色灰白,一般都有一層簿簿的化裝土,除燒均釉青瓷外,其他品種胎體較簿。 宋金時期的白地黑花、褐黃釉刻花折沿盆最富代表性,白地黑花彩色烏黑,褐黃釉刻花有蓮花、鵝與兔吃草等紋,盆口徑都在40厘米以上;白釉劃花大碗與磁州窯風格相同,碗心也有五個長條狀支燒痕。產品有碗、壺、盆、盤、瓶、罐、盒 、缽、枕、缸等

            元代是鶴壁窯的衰落期,這一時期的器物造型和制作工藝給人一種造型呆板、胎質厚重的感覺,但也有它的突出藝術特色。它的釉下彩繪發展成一種除單色釉外最流行的裝飾。這時期也出現了大面積的繪畫,布局多采用多層裝飾,將元代瓷器粗獷豪放的特點表露無遺。

            宋、金、元時期除燒白地黑花瓷外,還有白釉劃花、褐釉刻花及鈞窯系青瓷,很多產品及風格與磁州窯相似。白地黑花彩烏黑光亮;褐黃釉刻花最富代表性,有鵝、蓮花與兔吃草等紋飾,在紋內敷一層薄薄的白化妝土,然后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托出褐黃色紋樣,具有特殊風格。白釉劃花大碗與磁州窯風格相同,碗心有5個長條狀支燒痕。盆口徑一般都在40厘米以上。

            鶴壁窯瓷器三大系列

            第一系列為傳統類,主要包括鶴壁窯傳統器型,以黑釉刻花和白釉刻花等瓷器為代表,圖案有鶴舞南山和富貴牡丹等;

            第二系列為家居裝飾瓷,主要包括室內陶藝燈和佛教陶藝品;

            第三系列主要為收藏版酒具瓷,以酒碗和酒壺為主。

            釉色有白釉、黑釉、黃釉等,黑釉色烏黑,黑釉器線紋細利,制作精致,白釉印花器,胎釉較簿幾乎脫胎,印花風格與定窯相似。

            裝飾技藝上,有劃花、印花和篦劃紋,紋飾有蓮花、魚紋、兔紋、鵝紋等,褐黃釉劃花最具代表性,碗類器心有長條型支燒痕。

            鶴壁地下蘊藏有高嶺土、塑性黏土、硬質半硬黏土及長石、石英等陶瓷主要礦物原料,富足的陶瓷原料,便利的開采條件,保障了眾多古瓷窯生產所需的瓷土資源。”《安陽縣志·山川》云:“龍山迤西,面南為寶山,鄴乘寶山在龍山西南十余里,山產白石,陶人去取以為器……”這里的寶山位于鶴壁北部6公里的安陽縣善應地,盛產鈣長石釉料。鶴壁集周圍崗巒分布,樹木茂盛,地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為燒瓷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在鶴壁北部,羑河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境內,不但為陶瓷生產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水源,也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洹水注入漳水形成向北商貿通道;湯水開辟向東的交通之路;鶴壁窯以南為平原,貿易往來更為便利;鶴壁北部以西自古以來就有通向山西的經商之道。鶴壁北部唐屬相州所轄,羑河自西北流向東南貫穿境內,北部洹水環繞,東部南部接近平原。優越的地理條件,對鶴壁北部區域的手工業以及商貿往來具有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中國古代瓷器的八大民窯


            民窯是針對官窯瓷器而言的,中國窯系眾多,而最知名的瓷器窯口有八個,以長江為界,一分為二,,北方四個,南邊四個。 北方是定窯、磁州窯、耀州窯、鈞窯,四個窯系; 南邊是景德鎮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四個窯系。

            南方四個民窯:饒州窯(景德鎮)、龍泉窯、建窯、吉州窯

            饒州窯:即現在的景德鎮窯。主要特色為影青青瓷,“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龍泉瓷:位于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小梅鎮大窯村,盛極于南宋晚期,主要燒制盤、碗、壺等日用品和仿玉、仿銅瓷器及塑像等。產品制作工整,普遍使用了刻花技術,釉層較薄,釉色青中泛黃。胎薄、釉厚,不開片。顏色粉青、梅子青,青綠色。較官窯、哥窯有很大的進步。

            建窯瓷:窯址原在福建建安(今建甌),后遷建陽。所燒黑釉瓷器,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當時被譽為上品。器底刻有供御﹑進琖等字樣。明曹昭《格古要論.古建窯》:建窯器出福建,其碗盞多是……色黑而滋潤。有黃兔斑滴珠大者真,但體極厚,俗甚少見薄者。清朱琰《陶說.古窯考》:宋時……以建安兔毫盞為上品,價亦甚高。窯址在福建德化。又稱德化窯。所燒瓷器色白潤,稱建瓷,又稱白瓷,以佛像最佳。清朱琰《陶說.古窯考》:建窯,在福建泉州府德化縣。

            吉州窯:位于今江西吉安永和鎮,又稱“永和窯”。南宋呈鼎盛時期,燒瓷品種多樣,且頗有地方特色,釉色有白釉、黑釉、青白瓷、醬釉、綠釉、白釉褐彩等,其中以黑釉瓷器最有特色,采用了剪紙貼花、彩繪剔花、醬釉印花等制法,獨具風格的剪紙貼花和樹葉紋裝飾堪稱一絕,獨樹一幟。

            北方四個民窯:磁州窯、耀州窯、鈞窯、定窯

            定窯

            定窯以白瓷為主,跟景德鎮的龍泉瓷器齊名,有南青北白之說。定窯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后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后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創燒于唐,極盛于北宋及金,終于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鈞窯

            鈞窯起源于宋代河南省禹縣(今禹州市 ),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屬鈞州,故名為鈞窯。 鈞瓷是以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云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鈞窯瓷器胎質細膩,堅實致密,扣之有聲,清脆動聽,圓潤悅耳,猶如金屬,釉色瑩潤,五彩繽紛,古樸典雅,艷麗絕倫,尤以多種窯變為其他窯口產品所不及,釉色紅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紅,色彩紛呈,爭奇斗艷。

            磁州窯地址:古磁州為現在的河北省磁縣。而歷史上把廣袤北方土地所有燒造民間用瓷的窯口統稱其為磁州窯,其主要窯口有河北的彭城、邯鄲,河南的鶴壁、當陽峪、扒村、登封、密縣、魯山;山西的介休、霍縣、渾源;山東的淄博等等。磁州窯的特征:白底黑花,文字裝飾,瓷枕為多。上海市博物館侍女枕詩“葉落猿啼霜滿天,江邊漁夫對愁眠”。

            耀州窯地址:現代發現為陜西銅川。為北方重要的青瓷窯,顏色呈橄欖綠色。

            民間鈞窯地址:以河南禹縣為中心至浙江,北到山東、山西、內蒙古和東北地區,胎質區別很大,質量不是很好。民間鈞窯都是燒造碗和盤子等大量民間用具,而宮廷的鈞窯大部分是用來陳設的,如花盆、花 。特點掛紅,民國期間“鈞窯掛紅價值連城”“家有萬貫不值均瓷一片”的說法。但到元代以后就消失了。

            民間定窯地址:同官窯的定窯,以民間用具為主。特點定窯白瓷,也有其他品種如:黑定、紫定、綠定、帶刻花的等等。

            中國古代顏色釉瓷器


            中國古代顏色釉瓷器在明清之前瓷器的釉色比較單一,主要是青瓷、白瓷等單色釉瓷器為主,釉色與紋飾是中國古代陶瓷領先世界的主要特點,尤其到了清代瓷器顏色和瓷器品種達到頂峰出現了五彩瓷器、粉彩瓷器等顏色。那么中國古代顏色釉瓷器有哪些,經歷了哪些顏色的變化和傳承發展呢?

            釉色是陶瓷的外衣。古人的聰明才智讓白作為起點,黑作為終點,五色雜陳其中。這一手段讓陶瓷一天天地漂亮起來,也讓陶瓷更加實用。換一種角度解釋陶瓷的成因,并充分展示瓷之色帶給人們感觀上的神奇變化。

            白釉

            明永樂 甜白釉僧帽壺明永樂 甜白釉僧帽壺

            大約在北齊,古人才燒出相對意義的白瓷。唐代邢窯白瓷撐起了半壁江山;五代到北宋白瓷以邢窯、定窯為代表;憑借景德鎮潔白如雪的高嶺土,元代的樞府釉、明永樂的甜白釉,均領一時之風騷。17、18世紀,福建德化白瓷異軍突起,大量出口歐洲各國,“中國白”之名對西方產生過巨大影響。

            黑釉

            唐代 黑釉貼花執壺唐代 黑釉貼花執壺

            黑瓷早在東漢就已出現。東晉的德清黑釉率先舉起一面大旗,至唐代黑釉燒造已不再有技術障礙。宋之黑釉首推建盞,其原因在于宋代飲茶習俗的改良。在大環境影響下,遼金元的漁獵文化中也見黑釉。康熙一朝,景德鎮燒造出著名的黑釉——烏金釉。以質量論,烏金釉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青釉

            南宋 龍泉窯蓮瓣碗南宋 龍泉窯蓮瓣碗

            寬泛地說,商代已出現原始青瓷。唐代越窯青瓷被茶圣陸羽譽為如冰似玉,并最終成就了傳奇的秘色瓷。從科學意義上講,宋代五大名窯中的汝、官、哥、鈞都屬青瓷;此外,北方耀州青瓷和南方龍泉青瓷堪宋代民窯青瓷之代表。清代青釉按色差由深及淺,可分為豆青、東青、粉青。單用一種色彩作為表現手段,青瓷在古往今來的各色瓷器中無疑是魁首。

            醬釉

            北宋 定窯醬釉(紫定)渣斗北宋 定窯醬釉(紫定)渣斗

            嚴格意義的醬釉在宋以前未見實物,僅見褐釉。宋代醬釉迅速崛起,定窯中有名為“紫定”的品種;耀州窯亦大量生產醬釉,與定州醬釉在顏色上近似,但略顯清亮。明代醬釉少見。清代康熙時期景德鎮燒造醬釉,因使用紫金土,得名為“紫金釉”。至此,醬釉獲得了其歷史上最高的地位。

            黃釉

            明成化 黃釉暗刻龍紋碗明成化 黃釉暗刻龍紋碗

            漢代的鉛黃釉首開黃釉裝飾之先河。隋唐黃釉分兩類,低溫以三彩為主,高溫以壽州窯黃釉為代表。遼代尚可見黃釉,而宋金元時期少見。按傳統說法,明代黃釉以弘治"嬌黃"首推第一。明清各朝將官窯黃釉的標準燒造延續下來,成為皇家規范。內外普施黃釉的瓷器被尊稱為"黃器",又稱"殿器"。

            紅釉

            清康熙 郎窯紅釉梅瓶清康熙 郎窯紅釉梅瓶

            唐代長沙窯的銅紅釉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紅釉;宋代鈞窯之玫瑰紫色在當時可算最紅的顏色;而真正意義的純正紅色誕生在元代。明代紅釉首推永樂的“鮮紅”和宣德的“牛血紅”。清代紅釉除大名鼎鼎的“郎窯紅”外,還包括祭(霽)紅、豇豆紅、珊瑚紅、胭脂紅、蓋雪紅、窯變紅等等。

            綠釉

            清康熙 蘋果綠釉梅瓶清康熙 蘋果綠釉梅瓶

            兩漢及唐、遼重視厚葬,綠釉大部分充當了冥器角色。宋金綠釉首推定窯,稱為“綠定”。元明時期對綠釉態度淡漠,直至清代康熙中期,郎廷極創燒著名的“郎窯綠”。清代綠釉包括瓜皮綠、湖水綠、蘋果綠、蔥心綠、松石綠等等。此外,孔雀綠釉屬于一種特殊的綠釉,又稱“孔雀藍”,色彩獨特。

            藍釉

            清康熙 霽藍釉藥缽清康熙 霽藍釉藥缽

            唐代早期的三彩上首次出現了藍色,入宋后則只有鈞窯的天藍釉可以貼近。元代景德鎮重新以鈷為呈色劑,燒造出純正的藍色。明代藍釉以宣德朝的“寶石藍”、“雪花藍”最為著名。康熙時期的霽藍、天藍、月白,其釉色依次減淡。康熙朝復燒“雪花藍”,雍正朝創新“青金藍”,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官釉

            清雍正 仿官釉花口尊清雍正 仿官釉花口尊清雍正 仿官釉花口尊

            唐代邢窯之“盈”字白瓷與越窯之“秘色”青瓷,是官釉瓷器的開端。北宋汝窯與官窯出現的灰藍色調,標志著宋代官方陶瓷美學形成,這一標準延續至南宋之官釉及宋末元初之哥釉。明清時期,景德鎮以青花、彩瓷占據了官制瓷器的領地,宋以來形成的官釉理念就此基本終止,僅燒造少量仿制品,供宮廷懷舊。

            色斑

            清乾隆 桃花洞觀音瓶清乾隆 桃花洞觀音瓶

            唐以前,陶瓷不見標準意義的色斑作品,僅見點彩。入唐后色斑作品大增,統稱為“花瓷”。宋金磁州窯在黑釉之上以大片色斑裝飾,稱為“鐵銹斑”;鈞窯的民窯系統亦出現大量色斑作品。元代龍泉窯發明以褐斑裝飾青瓷,日本稱為“飛青”。清代康熙時期的“虎皮三彩”、乾隆時期的“桃花洞”,均為創新品種。

            仿生

            北宋 絞釉缽北宋 絞釉缽

            唐代絞胎、絞釉陶瓷的誕生,使人工之器向著相反的自然美學追求邁出了一步。宋代之兔毫、油滴、玳瑁、鷓鴣斑,以其高度審美層次,為仿生瓷提供了另一種思路。清代乾隆時期是仿生瓷的高峰,出現了仿木、仿玉、仿竹,仿石,仿古銅,仿剔紅,仿金銀等等。乾隆朝的仿生瓷已由仿釉至仿形,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中國古代瓷片鑒賞趣談


            在中國古代陶瓷的圖案紋飾中,具有大量的寓意吉祥的內容。所謂“吉祥”,就是指:預示好運的征兆或福瑞的征兆。

            最近一段時間,筆者在整理古瓷片的過程中,發現一塊清代康熙、雍正年間景德鎮所生產的青花淡描紋飾的殘片,其圈足完整,底部以圓潤流暢的筆法書寫隸書體“玩玉”二字。觀之、賞之, 愛不釋手。

            讓我們來看這幅美術作品,以雙喜為中心,左右繪出了蒼勁枝干、花繁葉茂的臘梅;茂盛的臘梅與變體篆書雙喜二字交錯、重疊,緊密相連;梅枝主干緊附如意,迎頭飛來兩只蝙蝠,寓意“福”“富”從天而降。

            好一幅“青梅如意,福富雙喜”的吉祥美術佳作!古代匠人的瓷上繪畫技藝真是了得!不得不令人驚嘆。

            這幅書畫作品,整個畫面疏密有致,動靜結合,寫意、寫實皆備,筆道濃淡相宜。梅枝左右對稱而不呆板,雙喜上下重疊交錯而不失平衡,兩只蝙蝠相對飛翔,韻味十足。更耐人尋味的是畫面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告訴人們,這只書寫了“玩玉”款盤子的主人不僅是一個“有錢的主”,而且是一個風雅文人。主人結婚了,才子佳人,門當戶對,福富結合,雙喜臨門,真是心滿意足,皆大歡喜!

            中國歷史上,明清時期陶瓷上琳瑯滿目的吉祥圖案紋飾豐富多彩,人文內涵博大精深,懂得收藏繪畫藝術高超的陶瓷器物,學會欣賞陶瓷上的美術作品實在是富有意義的事情。

            中國古代瓷器的經典造型:玉壺春瓶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審美標準,流行過去了就過去了,但是在中國瓷器造型中有幾種造型一直長盛不衰,喜歡瓷器收藏的都知道中國瓷器第一造型是梅瓶,還有今天我們介紹的玉壺春瓶也是歷經宋元明清備受追捧的瓷器造型。

            玉壺春瓶最早可以追溯到隋代,但是得名于唐代“玉壺買春”,而撇口、細頸、垂腹、圈足的通用造型則開始于宋代,而宋元明清玉壺春瓶造型也有變化,體現了時代特征。宋代定窯、龍泉窯、景德鎮窯、汝窯、耀州窯、鈞窯都有燒制可見玉壺春瓶受歡迎的程度。

            玉壺春瓶的功能

            唐代司空圖的《詩品·典雅》中有“玉壺買春 ,賞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的句子;“玉壺買春”四字在這里的意思是用玉壺去買“春”(“春”指酒),玉壺指玉制的壺或是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壺,從唐代起人們就以“春”字代酒。從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分析出:

            1.玉壺春瓶很受當時人的喜歡;

            2.玉壺春瓶應用非常廣泛,符合大眾的審美;

            3.說出了玉壺春瓶的功能,就是酒瓶;

            玉壺春瓶造型演變

            今天我們談論的是瓷之型,自然要說一下玉壺春瓶在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特征,整體上來說玉壺春瓶造型為撇口、細頸、碩腹、圈足的瓶式,但是宋元明清還是有差別的,功能也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玉壺春瓶定型于宋代,其后逐漸向陳設器轉變,宋至元代玉壺春瓶用做酒器,明、清時漸變為陳設瓷。

            宋元時期的玉壺春瓶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腹部比較收斂,沒有明清的玉壺春瓶腹部圓;圈足相對較大,或內斂或外撇。

            玉壺春瓶是元代景德鎮瓷的常見器型,其品種除釉里紅外,尚見有青花、青白釉、孔雀綠釉青花等。

            元早期釉里紅地白花暗刻牡丹紋玉壺春瓶

            明、清景德鎮窯玉壺春胎薄體輕,相對于宋元時期的玉壺春瓶頸部較短,而腹部鼓圓,而瓷器釉色瑩潤,有青花、釉里紅、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諸多品種,比宋元時期的釉色豐富了很多。

            明洪武青花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清同治官窯霽紅釉玉壺春瓶

            中國古代瓷器器之形膽式瓶


            膽式瓶口、頸相連,頸部較長,肩下漸碩,下腹部豐滿,形如懸膽,故名。膽式瓶是中國古代瓷器器形中比較少見的類型。

            宋代鈞窯、哥窯、耀州窯都有膽式瓶。清代景德鎮窯燒制的膽式瓶多為單色釉。

            霽紅釉膽式瓶

            霽紅釉膽式瓶,清雍正,高27.8cm,口徑3.5cm,足徑8cm。

            霽紅釉膽式瓶瓶直口,細長頸,削肩,鼓腹,圈足。因形似懸膽,故名“膽式瓶”。通體施高溫銅紅釉,釉面勻凈,色澤純正。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圈。

            膽式瓶屬于陳設用瓷,一般用于插花。這種器形創燒于宋代,當時鈞窯、哥窯、耀州窯均有燒造。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有“膽樣銀瓶玉樣梅,北枝折得未全開。為冷落寞空山里,喚入詩人幾案來”詩句。

            德化窯白釉暗花膽式瓶

            德化窯白釉暗花膽式瓶,清,高33.7cm,口徑6cm,足徑9cm。

            瓶呈懸膽式。小口,細長頸,鼓腹,圈足。圈足內無釉。無款識。通體施白釉,釉面瑩亮。腹部暗刻花紋,刀法自然流暢。

            清代德化窯白瓷與明代相比有一個顯著的差別,就是它的白釉不像明代那樣在釉中微微閃紅而呈“豬油白”色,清代德化白瓷色澤是釉層微微閃青,因此與明代相比,缺少了溫潤的感覺,這是胎、釉中含氧化鐵增加的結果。

            磁州窯古窯址有哪些


            磁州窯古窯址遺存較多,分布面積廣,而且歷史跨度大,從各窯址生產時期看,它歷經北齊—隋、唐—宋、金、元、明各代,顯示出不同的生產工藝和藝術風格。遺址上出土的大批標本和器物,為研究磁州窯及中國陶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磁州窯觀臺窯古窯址

            觀臺窯古窯址,位于磁縣觀臺鎮觀臺二街村北,南北長約700米,東西寬550米,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貫穿于宋、金、元時期。窯址的主體部分在一條南北向的舌形臺地上,南高北低,坡度平緩,向西向北一直延伸到漳河岸邊。南部已到達平原的表面,截止到觀——彭柏油公路。遺址的偏東部有一條沖溝,將遺址分為兩部,東部一帶遺址堆積較薄,主要是晚期遺物,沖溝的西側是窯址的主體部分。1987年3月,由北京大學考古系、河北省文研所和原邯鄲地區文物保管所聯合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完整或可復原的瓷器和其它遺物9870件,瓷片標本30萬片,取得了較豐富的成果,擴大并豐富了人們對磁州窯的傳統認識。經過歷年的整修,窯址上現已是一層層的梯田,已不見其它古窯址上常見的純粹由瓷片堆積成的“渣堆”。每層梯田之間的“堰頭”大多數用廢匣缽、窯磚及大件的廢瓷器壘砌而成,或其本身就是窯爐、作坊殘壁,表明修梯田時對窯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破壞。由于梯田的修建,地層埋藏漸淺,每遇暴雨沖涮,窯址表面遍布瓷片。

            磁州窯冶子窯古遺址

            冶子窯遺址,位于磁縣都黨鄉冶子村東,面積東西約300米,南北800米,農民澆地挖渠或遇雨水,大量瓷片就被沖涮露出地表。

            申家莊窯遺址

            申家莊窯遺址,位于磁縣黃沙鎮申家莊村西南1000米處,岳城水庫北岸。該遺址內容豐富,暴露的遺物以白釉瓷碗片較多,碗內底部多書以“王”字。

            東艾口窯遺址

            東艾口窯遺址,位于磁縣觀臺鎮東艾口村西北漳河岸邊的土臺上。現存面積東西長350米,南北寬300米,主要遺跡和遺物有盤、碗、罐等殘片和殘窯壁。。

            青碗窯遺址

            青碗窯遺址,位于磁縣白土鎮青碗窯村東南200米處臺地之上,面積東西180米,南北250米。

            北賈壁窯遺址

            北賈壁窯遺址,位于磁縣賈壁鄉北賈壁村西100米的寺溝北岸、干河溝的西北斷崖上,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100米,在寺溝北坡臺地東北斷崖底部,有一座錢缺的半窯址,僅存殘壁。距此不遠的寺溝北坡梯田和臺地上,散布著很多窯具和瓷器殘片,其中以青瓷為多,碗占多數。

            磁州窯鹽店古遺址

            鹽店遺址,位于峰峰礦區彭城鎮滏陽西路80號。地下現存窯址兩處,一處為元代,一處為清代。地上現存窯址一處,為清——民國時期,作坊六條,面積4500方米。1999年6月—8月份,邯鄲市文研所受河北省文研所之托,結合礦區文保所在鹽店遺址內進行了首次清理發掘工作,挖掘出元代窯址一座、清代窯址一座,料池一處及上萬片瓷片標本。同時,礦區政府又投資50萬元,在省、市文物部門和陶瓷專家指導下,對發掘出來的元代窯進行了原地保護,建立了仿饅頭窯外型的保護建筑,并在遺址四周拉起了保護圍墻,于2001年7月成立鹽店磁州窯遺址博物館,對外開放。

            富田窯遺址

            富田窯遺址,位于峰峰礦區彭城鎮富田村村南,其占地面積約為7850平方米,泥料池約為1400平方米,現存饅頭窯7座,作坊4條,料池一處。在遺址內東側中部有兩座聯體窯,該聯體窯是彭城地面上僅存的兩個明代饅頭窯,份量重,價值高。

            五廠渣堆遺址

            五廠渣堆遺址,位于峰峰礦區彭城鎮滏陽西路彭城鎮中心小學后,遺址保存比較完整,渣堆現為彭城中心小學操場。渣堆上邊緣已拉起保護性圍墻,面積約為20000平方米。

            中國古代瓷器上為什么會出現圣經故事?


            景德鎮窯青花輪花紋綬帶耳葫蘆扁瓶

            “在明末清初時期,中國每年至少有上百萬的中國瓷器行銷到國外,在西方人眼中,擁有中國瓷器已經成為身份和財富的象征。” 西方人將自己的審美與需求融入中國瓷器,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新的風格與樣式的瓷器。

            “在明末清初時期,中國每年至少有上百萬的中國瓷器行銷到國外,在西方人眼中,擁有中國瓷器已經成為身份和財富的象征。” 西方人將自己的審美與需求融入中國瓷器,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新的風格與樣式的瓷器。

            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碗

            存世量大國內博物館收藏少

            何為貿易瓷?據上海博物館瓷器部主任陸明華介紹,古代銷往海外的中國瓷器,我們過去多稱為“外銷瓷”,而國際上慣用的名稱則是“貿易瓷”。學界對這種貿易瓷的廣泛關注和研究,緣起于海外沉船的發現及打撈,1976年的韓國新安海底沉船、1980年后印度尼西亞海域哈切爾沉船等相繼發現以后,海外有不少專家學者開始研究沉船及打撈物品。

            本次上海博物館的展覽將展出163件明清時期的貿易瓷,其中有114件為上海博物館館藏,49件為故宮博物院館藏,分為明、清兩部分進行展示。相較去年在故宮博物院展示時的109件展品,此次展覽增補了不少可看性的瓷器,在外銷歐洲、外銷日本和清代廣彩瓷器方面都做了增補。

            景德鎮窯青花樓閣花鳥紋花口盤

            據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介紹,貿易瓷存世量很大,但是國內的博物館收藏貿易瓷的不多,許多瓷器當時就出口了,中國國內幾乎就沒有。上海博物館早在二三十年以前就關注到貿易瓷并且非常注意這方面的收藏。

            “那時候國外掀起了研究所謂的‘轉變期瓷器’的熱潮,國內研究這方面的專家非常少,一次在美國召開了大規模的‘轉變期瓷器’研討會,與會的中國學者就是上博老館長汪慶正,汪館長回來后感慨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時期,景德鎮瓷器從明代風格轉變到清代風格,我們所說的‘轉變期瓷器’實際上包含了當時為了外銷而有意識得改變某些傳統風格而燒造的瓷器。”從那以后,上海博物館就比較有意識地開始收集這方面的資料。

            上海博物館所藏明清兩代貿易瓷器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集中來自西亞地區,主要是敘利亞;二、荷蘭收藏家倪漢克捐贈,來自于歐洲;三、館藏品,不少是早年回流,也有部分受贈品,還有的是不同時期征集于海外。而之所以選擇在去年和今年與故宮博物館聯合辦這一展覽,是因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重要藏品是近幾年、近階段新近填充入館的,展品中有近一半是首次在上海展出。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則介紹,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清貿易瓷來源一部分是接受捐贈,比如來自于南洋愛國華僑韓槐凖的捐贈;二是故宮博物院在國內外征集采購;三是由上級部門撥交;四是清宮舊藏中有零星的幾件外銷瓷。

            景德鎮窯紅地描金青花纏枝蕃蓮紋碗(一對)

            明清時期中國瓷器行銷世界

            至遲從唐代開始,中國陶瓷已大量銷往海外。宋元時期,貿易陶瓷的燒造窯場遍布東南沿海。明初海禁嚴厲,通過“朝貢貿易”輸出海外的陶瓷數量有限。明代陶瓷的大規模外銷始于明中期,自成化、弘治起,大量中國陶瓷經由私人貿易運往東亞、東南亞一帶,并通過轉運銷往南亞、中東等地區。正德以后,隨著新航線的開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人相繼開展對華貿易,歐美地區成為中國瓷器的全新市場,貿易格局自此改變。

            明末清初,歐美地區已成為中國陶瓷最重要的外銷市場,這一貿易格局在清初社會穩定后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強化,而貿易的主導權則在不同國家之間轉換:17世紀,葡萄牙對華貿易衰落,荷蘭后來居上,在中西陶瓷貿易中獨占鰲頭;18世紀,荷蘭的優勢地位又逐漸被英國所取代;此外,法國、瑞典、丹麥、美國、奧地利等國,都曾來華從事瓷器及各類商品貿易;與此同時,傳統的亞洲區間貿易仍在延續。

            漳州窯紅綠彩團花阿拉伯文盤

            “應該說在明末清初這一時期,每年都至少有上百萬的中國瓷器行銷到國外,這個數量相當大,在西方人眼中,擁有中國瓷器已經成為身份和財富的象征。”呂成龍說,僅舉幾個例子就可以體會中國瓷器外銷的規模:1984年哈徹發現了“哥德馬爾森號”沉船,并從沉船上打撈上來23.9萬件中國瓷器,這些從沉船上打撈上來的中國瓷器當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拍賣時引起轟動; 1999年哈徹又從泰星號沉船上打撈上來35萬件中國瓷器,主要為福建德化窯瓷器……可見當年中國瓷器外銷盛況。

            景德鎮窯青花人物故事圖把杯

            傳統風格與異域風情并存

            在觀看展覽時,我們時常會發現,中國式樣的器物上描繪的卻是典型的西方紋飾,又或者明明是中國傳統的圖案卻被燒造在完全西式風格的器皿上,這便是貿易瓷有意思的地方。

            據陸明華介紹,相較于明清時期的貿易瓷,唐、宋、元時期的貿易瓷與國內傳統瓷器在風格和式樣上差別不是很顯著。明清以后貿易瓷的風格和式樣就顯著得區別開來了,有些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貿易瓷,因為到后期他們覺得需要自己的樣式,很多異國情調和西洋元素的內容被糅合進來。

            景德鎮窯青花開光水禽圖盤

            “比如景德鎮窯青花仕女圖花口碗,它上邊的圖案跟國內器物上的差不多,仕女也是中國傳統的題材,但當圖案按照西方思維進行組合排列之后,其風格就異域風情了,國內的器物不會這樣出現那么多仕女,最多中間突出一個仕女,旁邊由其他進行烘托”,陸明華說。

            “文化的影響是相互的,他們保留了一些我們傳統的內容,又融入他們自己的文化。比如我們瓷器上常用花卉是菊花,他們常用的是郁金香;再比如明中期的大碗,這種大碗在國內基本不見,就是為了出口而專門制作的;還有一些器物很可能圖案紋飾是中式的,造型是根據當地需要來制作的。”

            元代以后中國就有了專為外銷而做的瓷器,最典型的如元代大碗,還有比如此次展覽中由荷蘭倪漢克捐贈的景德鎮窯青花如意花卉紋香薰、景德鎮窯青花果樹紋油醋瓶等,這些器物造型完全根據西方人的需要制造。還有一類是“紋章瓷”,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是外銷瓷,因為它是特殊的訂制產品,瓷器上有歐洲家族或者軍團的徽章。

            景德鎮窯青花果樹紋油醋瓶(一對)

            景德鎮窯青花鹿特丹暴動圖盤

            景德鎮窯廣彩圣經故事圖盤

            景德鎮窯廣彩人物圖大碗

            景德鎮窯青花五彩花卉紋瓜棱蓋罐

            景德鎮窯青花花卉紋菊瓣壁瓶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