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同志在為張思德同志開的追悼會上便做了題為《為人民服務》的講演。1945年4月24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更進一步闡述了“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在“文革”期間,“為人民服務”是人人皆知的“語錄”。
“要斗私批修”這句話,時間就晚得多了。那是1967年10月1日慶祝建國18周年大會上,由林彪傳達了毛澤東同志的最新指示:“要斗私批修”。
這兩只碗上的“語錄”,反映了在那個特殊年代的政治氛圍中,“最高指示”和“語錄”無處不在,連碗上也有“語錄”,在咀嚼飯菜的同時,又咀嚼著特殊年代的特殊滋味……
taoci52.com小編推薦
陶瓷碗的介紹(二)
上一篇文章我們已經介紹了一些陶瓷餐具中不同樣式的碗,接下來由小編繼續為大家介紹別的樣式的碗。
臥足碗:金代開始流行的一種碗式,淺腹,碗底心內凹,以碗壁充當圈足,因此而得名。
折腹碗:俗稱“折腰碗”,元代流行的一種碗式。器呈敞口,腹內削,腹底向內平折,圈足。最早見于五代,元代流行最廣。景德鎮元樞府釉器較為常見。
雞心碗:流行于明永樂、宣德時期的一種碗式。器呈敞口,深腹,內底下凹,外底心有雞心狀突起,小圈足。
宮碗:特指明宣德時期創燒的一種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圈足。這種器型多以青花作裝飾,并歷代相傳。正德時燒制量增大,加之多為皇宮用器,因此又稱為“正德宮碗”。
盉碗:也稱“合碗”,明宣德時景德鎮窯已有燒制。器型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兩道凸起的弦紋為飾,上覆圓頂蓋,清代盉碗蓋鈕多作蹲獸式。
骰子碗:俗稱“骰盔子”,因與舊時賭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時期景德鎮燒制。器型為平沿敞口、淺弧腹、圈足,胎體厚重,器內素白,器外多為青花或灑藍釉裝飾。
高足碗:也稱“靶碗”,有中空足封閉底印和不封底兩種。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造型與高足杯相似,略大。以明永樂紅釉、官德釉里紅、成化斗彩最為名貴。
蓋碗:流行于清代的一種茶具。清康熙時期蓋碗的碗式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兩種,器腹均下收,圈足。蓋徑多小于碗口徑,扣于碗口徑,少數蓋大于碗口,俗稱“天蓋地式”。
八方碗:流行于清代的一種碗式。器型作八方形,有敞口、斂口二式,碗腹多內收。雍正時期有直腹內收式。
流霞盞:瓷盞的一種,飲酒用器。是古代文人相聚、吟詩流觴行樂時用的一種小酒盞,體小胎薄。萬歷時浮梁人吳為,又稱昊十九燒制的流霞盞精致小巧,最為著名。
茶船:放茶盞的用具,其形似船,故名。明清時景德鎮窯燒制有仿官釉、青花、粉彩茶船。
甌:一種敞口小碗。用于飲茶,又用于打擊樂器。《東府雜錄》記載:唐代中初,調音律官郭道源,以越甌、邢甌共十二只,以筋擊之。聲音清脆,妙于方響。
凈水碗:佛教供器,明末清初較為常見。口微侈,圓腹下收,假圈足,有的是餅形足或高足,碗身上往往題有弟子名稱、乞求內容、施舍時間等。凈水碗常配有瓷制器座,座呈洗口、長頸、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側置對稱獸耳。
扎古扎雅木碗:是仿西藏喇嘛教木質碗燒造的一種碗式。器呈侈口,弧腹,器壁較淺,拱壁足底,內外施木釉或內施金彩外施木紋釉。為清代乾隆時期的獨特造型。乾隆皇帝在其御題詩中稱其為“扎古扎雅木”。
瓷碗介紹
現在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瓷碗。
據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制品,基本型狀為大口深腹平底,使用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以后隨著時代的演進,制瓷工藝的逐步改善以及人們的審美和實用要求的提高,碗的型狀、紋飾、質量也越來越精巧,使用分工也越來越具體多樣,如飯碗、湯碗、菜碗、茶碗等。
不同時期的瓷碗,其型狀、釉水、紋飾是有著明顯差別的。唐以前的碗,其型多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無紋飾。唐代的碗器型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邊,多為平底、玉壁底及環條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制的產品施滿釉,有簡單的劃花裝飾出現。
宋代碗其型多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徑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釉色多為單色,如影青、黑、醬、白等,紋飾用刻、劃、印等手法,將嬰戲、動物、植物文字形象繪在碗的內外壁或內底心上。
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突出表現為高大厚重,圈足多為內斜多撇,斷面呈八字形。多采用印花、刻花裝飾。明代碗多雞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較為窄細,大多采用畫花裝飾。畫花裝飾技法用于碗上,自唐長沙窯起始,至宋磁州窯過渡,經元青花激發,到明代才真正興盛起來。明代最多的就是胎體輕薄、白底青花的飲食用碗。
清代碗無論在哪一方面均勝過前朝,型狀、釉色、紋飾更為豐富多樣,工藝制作更為精巧細膩,素三彩、五彩、粉彩裝飾的宮廷皇家用碗更讓人嘆為觀止。
陶瓷碗怎么選 2020什么陶瓷碗好
餐具是與食物直接接觸的,很多家里就喜歡選擇用陶瓷碗,今天小編將要在下文中來給大家說說陶瓷碗怎么選和什么陶瓷碗好相關知識。
陶瓷碗怎么選
陶瓷餐具按陶瓷花面裝飾分為三種,分別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其中釉上彩工藝最簡單,價格最便宜。但便宜不一定是好貨,選購時要慎重,綜合考慮陶瓷各方面性能。購買陶瓷餐具一定要正規市場去購買,切勿購買沒有生產產家的劣質產品。一般情況下,將陶瓷餐具放在醋酸中浸泡,鉛溶出量應小于7mg/L,鎘溶出量應小于0.5mg/L。
另外,購買時還要注意餐具的顏色,用手觸摸餐具表面,看內壁是否光潔,聞聞是否有異味,最好不要購買顏色過于鮮艷的陶瓷餐具。通常顏色越鮮艷的餐具,重金屬就越容易超標,建議購買原料好的釉中彩及釉下彩餐具。
選購陶瓷餐具還要看餐具的外形是否周正、是否有破損斑點,若為金陶瓷,用手擦一擦,不褪色為上品。購買時最好輕敲幾下,如果聲音清脆品質好,如果聲音沉悶多為劣質品。買回來后,用食醋浸一下再使用,去掉陶瓷中的有害物質。
中國自古以來,陶瓷技術的發展遠遠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無論是裝飾瓷器還是使用瓷器,精湛的工藝和完美的色彩花樣總是讓我們引以為豪。因為瓷器技術好,瓷器的產量高,因此養成了國人喜愛陶瓷碗的習慣。無論是在家里、在酒店或者在小飯館,我們接觸最多的餐具就是陶瓷制品。它幾乎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分離。
這樣的現象更意味著:陶瓷碗的選擇很重要。小編提醒您,在選擇陶瓷碗的時候不要貪小便宜,要更注重質量,選擇質地好的陶瓷碗,畢竟事關“一張口”的問題,瓷器十大品牌生產的瓷器質量優質一些。近年來,國家質檢范圍檢查出了不少的陶瓷餐具由于鉛化合物超標對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產生負面影響的問題。這更呼吁我們要注重質量,選擇好的瓷器餐具。
陶瓷需要上秞、上漆,不少劣質的陶瓷餐具廠家在制造時會選擇劣質的顏料,這些顏料很多因為用的太多或者在制造時時間不夠、溫度沒達標、或者通風不達標倒是鉛化合物等物質不能有效的揮發就會對人體產生傷害。相對來說,色彩單一的瓷器餐具會更為安全。在選購時,最好選擇色彩單一的瓷器。另外還需要看看圖案顏色是否色澤光亮,若是色澤暗淡可能烤制時時間未夠可能有有害物質殘留。
如果對于自己購買的陶瓷餐具不放心不敢使用,可用醋泡一段時間,為變色即可使用。
什么陶瓷碗好
1、看
看就是要將陶瓷碗上下內外細細觀察一遍,一看瓷器釉面是否光潔潤滑,有無擦傷、小孔、黑點和氣泡,二看形狀是否規整,有無變形,三看畫面有無損缺,四看底部是否平整,須放置平穩,無毛刺。
2、聽
聽就是聽輕輕彈叩陶瓷碗時發出的聲音,如聲音清脆、悅耳,則說明瓷胎細致密實,無裂損,在高溫燒成時,瓷化完全。如聲音喑啞,就可斷定瓷胎有裂損,或者瓷化不完全,這類瓷器經冷熱變化,易開裂。
3、比
比就是比較。對配套陶瓷碗,要比較各配件,看其造型及畫面裝飾是否協調一致。尤其是成套的青花或青花玲瓏瓷,因為青花呈色隨燒成溫度不同而發生變化,所以同是青花瓷,顏色有深有淺,一套幾件乃至數十件的成套冷瓷器,如各件青花呈色有明顯差異,這套瓷器就大為遜色了。
小編提醒:選購陶瓷碗應到進貨渠道有保證的大商場、去挑選,在選購時可用手指輕輕敲幾下,聲音清脆說明質量好,如果聲音沉悶或沙啞,則是劣質品,看了以上內容,相信現在您應該對陶瓷碗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了,還想了解更多相關知識請繼續關注。
陶瓷碗有毒嗎 2020什么樣的陶瓷碗好
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大多數家里使用的都是陶瓷碗,但是很多朋友都不清楚陶瓷碗有毒嗎?什么樣的陶瓷碗好?今天就跟著小編的腳步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陶瓷碗有毒嗎
通常用的陶瓷碗都是陶土經燒制后,再加上一層釉水制作成。釉水在沒燒制前,通常含有紅丹,即俗稱的“砒霜”。在經過特殊工藝的燒制后,紅丹會轉成無害的鉛化學物,因此合格的陶瓷碗對于人體是無害的。而市場上一些不合格的陶瓷碗,由于烤化溫度不夠或者工人工藝處理不當等因素,造成陶瓷碗鉛溶出量過多。用這樣的陶瓷碗吃東西,鉛可能被食物中的有機酸滲解出來。
陶瓷碗顏色越鮮艷,重金屬就越容易超標。據介紹,為了追求色彩鮮艷,廠家會在釉彩里加入一些重金屬添加劑。由于重金屬超標,導致陶瓷餐具鉛、鎘溶出量往往超過國家標準幾十倍。長期使用這樣的餐具,其中的鉛、鎘就會隨食物進入體內。鉛可長期在血液中存在,引起血管平滑肌痙攣,使肝、腎、腦等重要器官缺血,細胞受損,影響神經細胞正常代謝,對少年兒童的智力發育也會起到不良作用。腎是鎘損害的主要器官,并在骨骼中蓄積,可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關節變形和疼痛。
什么樣的陶瓷碗好
一、質感好
既然是陶瓷碗,就會有質感一說。質量好的陶瓷碗,用手摸就可以感受出來。如果陶瓷碗上的圖案及花紋摸起來是有稍微突出的、順滑的,說明這是釉色烤制的。如果摸起來陶瓷表面手感是粗糙的,不光滑,有可能是沒有“燒熟”或者是廠家為了節約成本偷工減料,這樣的陶瓷碗不要購買。為了保證健康,陶瓷碗圖案只需要在外壁上,內壁中有圖案在使用中掉釉就會與食物混合,進入人體會影響健康。
二、外觀完整
看外觀是最為形象的方法,也是最容易鑒別陶瓷碗的好壞。首先陶瓷的整體上沒有缺口,將陶瓷碗放在光線下觀察,看到沒有任何污點的,一般質量都比較好。如果發現有一些小氣孔、瑕疵,上色不均勻,這些情況下的陶瓷碗就不要買,有可能存在質量問題,而且在日常清潔時不容易,小孔、凸起等都會藏污納垢,不干凈的陶瓷碗也不能用于食物盛裝。
三、形狀平整
另一個檢測陶瓷碗質量好壞的方法就是把購買的碗倒扣在桌子上,可以看到碗口與桌面接觸部分是否平整,有翹起、不平的陶瓷碗就是不好的。然后把幾個陶瓷摞在一起不會發生傾斜,碗與碗之間的縫隙小且平整,這就證明陶瓷碗的質量是合格的。
四、聲音清脆
除了從一些外觀判斷上來辨別好的陶瓷碗外,還可以用手輕輕敲陶瓷碗,好的陶瓷碗會有清脆的聲音發出,而質量差的陶瓷碗聲音渾濁,這是因為陶瓷胚體在燒制過程中出現了裂縫,在外觀上是無法識別的。
要確認陶瓷碗什么樣的好,從看、摸、敲就可以得到結論。購買時也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選,摸起來質感好、形狀平整表面光滑、敲起來聲音清脆,這種陶瓷碗可以放心購買。
以上就是小編要告訴大家的陶瓷碗有毒嗎和什么樣的陶瓷碗好相關知識,希望能給大家提供幫助。
古代陶瓷碗類
平底碗 又稱實足碗,碗式之一,東漢至唐均可見到。其平底是在制坯過程中對碗足部采用平切工藝制成。東漢時平底碗的平底微向內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內斂兩種,腹上部鼓,下部內收。三國時期的平底碗內有疊燒支釘痕。西晉碗口較大,腹淺,小平底。東晉碗底出現足臺,平底寬大。南朝時足臺明顯,此式一直沿用到唐。
玉璧底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唐代中,晚期。碗足部為璧形,中心內凹,足圈較寬。足中心內凹處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燒造玉璧底碗的瓷窯有邢窯、定窯、鞏縣窯、越窯、長沙窯、渾源窯、柏井村窯等。
四出碗 碗式之一,唐代比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處下凹而形成四瓣花邊狀。通常下凹處的腹內壁都有凸起的豎向線紋,好似花葉的莖脈。
笠式碗 碗式之一,又稱斗笠式、涼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來流行的一種器形。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頂斗笠,清康熙時期為寬口沿外撇,圓腹,圈足較大。
葵口碗 碗式之一,北宋以來較為常見,因碗口沿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窯燒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樂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
諸葛碗 又稱孔明碗,宋、明時期常見的一種碗式,始見于北宋龍泉窯刻花器。造型為斂口,弧腹,圈足。底與碗心呈雙層夾空,底面有孔與空腹相通。此獨特造型,源于"三國"的傳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屢遭敗績,困守不出。亮修書遣使贈巾幗衣物以羞辱之。據使者回報,懿閱札受禮不怒,卻詳詢丞相寢食辦事之繁簡,繼言:"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亮為惑敵 ,乃于對方來使刺探時,用雙層碗進餐,明示食可盈碗,實僅上層有飯。后世遂稱此種雙層碗為諸葛碗,亦稱孔明碗。用途為供器。龍泉窯燒造數量最多,明、清景德鎮也有燒制。
臥足碗 碗式之一。金代開始流行。1980年北京豐臺金墓出土有耀州窯刻花臥足碗,形式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內凹,底足無釉。
折腹碗 俗稱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為敞口,腹內削,腹底向內平折,小足。景德鎮元樞府釉器較為常見。除此之外亦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種。
雞心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明永樂、宣德時期。敞口,深腹,內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雞心狀,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種多為白釉、青花兩種。清代雍正、乾隆時多有 仿制。
宮碗 特指明宣德時期創燒的一種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寬闊,圈足。這種器形多以青花作裝飾,并歷代相傳。正德時燒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宮碗"之稱。當時民窯都競相仿制。
盉碗 亦稱合碗,明宣德時景德鎮窯已有燒制。器形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兩道凸起的弦紋為飾,上覆圓頂蓋,蓋內與碗心有青花對銘款,字體有楷書、篆書兩種。清代盉碗蓋鈕多作蹲獸式。
骰子碗 俗稱"骰盔子",碗式之一,因與舊時賭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時期景德鎮燒制。器形為平沿敞口,淺弧腹,圈足,胎體厚重。器內素白,器外多為青花或灑藍釉裝飾,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內底。
攢碗 明萬歷至清代流行的一種成套組合餐具,見"攢盤"。
凈水碗 佛教供器,為明末清初常見的器形。口微侈,圓腹下收,假圈足。凈水碗常配有瓷質器座。座呈洗口,長頸,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預側置對稱獸耳。瓶與座相配,俗稱"海燈",但傳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據其器形式樣稱為"號筒尊"或"洗口獸耳瓶"。
蓋碗 帶蓋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清康熙時期蓋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兩種。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蓋徑多小于碗口徑,扣于碗口徑,少數蓋大于碗口,俗稱天蓋地式。胎質有瓷胎和宜興紫砂陶胎兩種,常見青花、粉彩、琺瑯彩及其他單色釉等品種。
八方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斂口二式,碗腹多內收。雍正時期有直腹內收式。
扎古扎雅木碗 仿西藏喇嘛教木質碗形制燒造的一種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較淺,拱壁足底,內外施木釉。為清代乾隆朝的獨特造型。
如何鑒別陶瓷碗
購買瓷器有個“四字訣”,即“看”、“聽”、“比”、“試”。那么如何鑒別陶瓷碗?現在由小編來給大家介紹。
“看”就是要將瓷器上下內外細細觀察一遍。一看瓷器釉面是否光潔潤滑,有無擦傷、小孔、黑點和氣泡;二看形狀是否規整,有無變形;三看畫面有無損缺;四看底部是否平整,須放置平穩,無毛刺。
“聽”就是聽輕輕彈叩瓷器時發出的聲音。如聲音清脆、悅耳,則說明瓷胎細致密實,無裂損,在高溫燒成時,瓷化完全。如聲音喑啞,就可斷定瓷胎有裂損,或者瓷化不完全,這類瓷器經冷熱變化,易開裂。
“比”就是比較。對配套瓷器,要比較各配件,看其造型及畫面裝飾是否協調一致。
“試”就是試蓋、試裝、試驗。有的瓷器帶蓋子,有的瓷器由幾個元件組合而成,在挑選瓷器時,別忘了將蓋子試蓋一下,將元件試組裝一下,看看是否合適。另外,有的瓷器具有特殊功能,如滴水觀音,能自動滴水;九龍公道杯,酒斟滿到某一位置,會全部漏光。所以要試驗一下,看其功能是否正常。
2、陶瓷餐具的選購
陶瓷餐具造型多樣、細膩光滑、色彩明麗且便于清洗,是絕大多數家庭購買餐具的首選。但是,陶瓷表面上的彩釉卻有可能成為健康殺手。彩釉中的鉛、汞、鐳、鎘等都是對身體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元素鐳會殺傷白血球。鎘、鉛和汞都是重金屬,鎘和鉛會引起肝臟或其他內臟中毒,汞會引起肝、腎硬化。使用不合格的陶瓷產品時,這些有害物質會溶出,隨著食物進入人體,時間一長,會引起慢性中毒。同時,制作陶瓷的粘土也要注意,劣質的粘土含微生物和有害物質較多,即使不上彩釉也會損害人體健康。因此產品的規格和質量尤為重要,達標的彩釉陶瓷對人體基本沒有危害,而看起來干干凈凈的無彩陶瓷餐具卻可能為健康埋下隱患。
在購買和使用陶瓷餐具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購買陶瓷餐具一定要選擇正規的市場,切不可貪便宜購買沒有正式生產廠家的劣質產品。國家規定,將陶瓷餐具置于4%的醋酸中浸泡,鉛的溶出量不得大于7毫克/升,鎘的溶出量不得大于0。5毫克/升。目前正規的生產廠家的產品基本都能符合這一要求;
2)購買時要注意看餐具的成色,用手觸摸餐具表面,看內壁是否光潔;
3)用鼻子聞是否有異味;
4)不要購買顏色過于鮮艷的陶瓷餐具。為使色彩鮮艷,廠家會在釉彩里加入一些重金屬添加劑,因此,顏色越鮮艷的餐具,重金屬就越容易超標;
5)應購買原料、工藝控制比較嚴格的釉中彩、釉下彩餐具;
6)餐具在使用前用沸水煮5分鐘,或者用食醋浸泡2—3分鐘,以溶出餐具中的有毒物質。
一只“文革”瓷碗
在門類眾多的“文革”物品收藏中,“文革”瓷器是較有特色的收藏項目。
“文革”瓷,顧名思義是指“文革”時期產生的瓷器(復制、贗品不屬此范圍),它具有典型的“文革”題材特征,有“文革”畫面、語錄或詩詞、手跡等。瓷質上它分陶瓷和搪瓷,在大量的生活用品中有瓷杯、瓷盆、瓷壺、瓷板、瓷碗等,以毛澤東塑像、毛主席語錄為多見。
圖中瓷碗,是筆者一位藏友宋先生所收藏,具有典型的“文革”瓷特征。這是一只“文革”前期在江蘇蘇北一帶常見的瓷碗,高6.5厘米,口徑16.3厘米,足徑6厘米,貼花飾彩,胎質堅致,色澤白中略泛黃。此碗正面前后繪著工農兵的半身像,中間那位工人手拿一本“紅寶書”,突出工人階段領導一切的鮮明主題。左右兩邊書有毛主席語錄“要斗私批修”,內底繪有紅色五角星放光芒圖案,外底書有南京出品字樣。
三十多年前,人們只把此類瓷碗當作日常生活用品,而今時過境遷,遂成了“文革”瓷的收藏品。由于“文革”瓷特殊的身份,再加此類瓷碗一度不被國內收藏者重視,故近年流散不少。圖中瓷碗的目前身價,古玩市場上至少也高于商場中同等新制瓷碗的數十倍。如遇上“文革”中技藝精湛的陶瓷藝術品,升值空間更大,特別值得收藏。
乾隆青花瓷碗特點分析
清朝的瓷器生產在原有種類的基礎上開創了很多新品種,瓷器制造業空前繁榮,尤其是康熙至乾隆時期是瓷器發展的鼎盛時期。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是乾隆時期的瓷器。乾隆時期的青花瓷是極為出色的,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乾隆時期的青花瓷碗。
乾隆時期的青花碗比較規范,制作精細,線條古拙。大件器物厚薄均勻,底足打磨后呈泥鰍背狀,底較大,器形以敞口深腹碗最多。青花碗也多有仿宣德器,但不留款,如果見到一件無款宣德青花碗,那就很有可能是乾隆時期仿制的。另外,從青花碗的大小上看,乾隆青花碗的大小有一個大致的規范,如《欽定皇朝禮器圖式》中所述“盛大花瓷碗,口徑一尺一寸七,高五寸三分等”。而這一規定從康熙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看來在清代御窯燒制的青花碗的確在大小上有相應的規定。不過,民間青花碗的造型較為多樣化,完全符合這個規定的碗不多,而且碗的大小也不一,商業用的青花碗,其腹部較淺,目的是為了少盛一些飯食,這樣利潤會大一些。
圖:景德鎮骨瓷青花釉中彩纏枝蓮紋56頭高檔餐具
乾隆青花碗多用浙料,呈純正藍色,發色鮮翠、艷麗,分不清濃淡層次,多仿宣德,人為地在青花中點染鐵銹狀黑斑,與宣德青花中的鐵銹斑相比顯得浮躁,成色不穩定,且有暈散現象,釉底帶有氣泡,釉色白中泛青,均施滿釉;亦有部分仿成化的碗呈青色,發色淡雅平和。乾隆青花瓷以品種取勝,可謂百花齊放,其種類大致有青花礬紅彩、外豆青里青花、外醬色釉里青花、哥釉青花、豆青釉青花,其中青花斗彩玲瓏瓷、黃地青花、黃地青花加胭脂紅、淡描青花填綠彩為乾隆首創。
乾隆青花碗在紋飾繪畫上仍有明代遺風,內容繁雜,勾染并用,線條流暢,畫筆工整,紋樣守舊,缺乏生氣,在器物上畫得很滿,部分仿成化則布局疏朗,其紋飾內容主要有纏枝、折枝水果、云龍紋、山水、人物、花卉以及各類吉祥圖案等。另外,乾隆喜歡將自己的詩詞燒制于青花瓷上,是乾隆青花碗在紋飾上的一個重要特征。乾隆青花碗上還很喜歡用梵文作紋飾,一般都裝飾在青花碗的外壁上。
乾隆青花碗的官窯款為“大清乾隆年制”,分篆書和楷書兩種寫法,書寫規范,很少草率,線條相當的流暢,應為書法功底深厚之人所書。民間也多有仿制,但從字跡模糊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另外,乾隆青花碗的款識還多偽托款,亦有少量仿成化、正德、嘉靖款,所仿明代款識得心應手,真偽難辨,但與明代款識相比顯得軟弱無力、拘謹,不及明代款識豪放,多用鐵線篆寫而成,寫跡工整、纖細,娟秀無力,多為館閣體。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瓷碗上的“語錄”》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瓷碗上的“語錄”》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瓷磚上的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