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請瓷器鑒定專家諸華國先生給我們講了瓷器鑒定的望和聞的方法,今天我們來聽聽“問”。中醫里的問診主要是問病人的病史、癥狀等,瓷器鑒定的問既要問出售者,還要問一問瓷器自身,你可以裝作不懂問一問賣者這個瓶是什么時期什么窯頭,他是家里傳下來,還是收購來,還是從別人那兒買來的。
在問的時候要察言觀色尤其是聽口音,北方口音送來的名瓷大器,就值得懷疑,難道他不曉得風險,好東西偏要送到溫州來賣?另外對你喜歡的東西千萬別露出興奮的表情,要平心靜氣地先問一問價格,不然賣者見到你那副喜形于色的樣子就出高價殺你一刀。不要盲目輕信那些指鹿為馬,輕信某些吹噓自己鑒定水平精深的所謂高手的話,因為“托”或者“媒頭”大有人在。
前不久,一位老板說自己從甘肅省一古玩攤上購得一幅新羅山人的畫,只花了1000多元。一聽,這東西對的可能性不大。再問畫的內容,老板說是敦煌飛天。不用看,內行人就知道假的跑也跑不了。
還要問一問瓷器自己,有人說瓷器又不會講話,五代柴窯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謦”之說。用手或物件敲擊一下陶瓷,你可以讓它出聲。真的瓷器與沖裂、修補的瓷器發音是不同的。剛出窯的新瓷,因胎骨堅實,火氣方剛,其聲音叮叮如金屬。而年代久遠的瓷器因歲月和外部各種因素的影響,發出“咚咚”、“叮咚”的聲音。而古瓷器大多聲音沙啞,仿品則清脆響亮。不過會問需要一定的實踐和長年累月的經驗。
taoci52.com擴展閱讀
真假元青花瓷器辨析
瓷器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發明創造之一,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和鮮明的時代特色。在我國歷史上曾數次出現發展高峰,其產品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尤其元青花瓷器,造型古樸端莊,地釉青白堅實,花紋遒勁有力,給人一種壯美之感。但目前大量贗品充斥市場,或用假品編輯成書,會讓許多文物愛好者、收藏者或博物館工作人員誤解。因此,認真探討如何辨別真假元青花瓷器是很有必要的。
一、元代青花瓷器為外銷商品
青花瓷器是我國制瓷業中一個有名的品種,從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始終盛行不衰。由于它的器表紋飾藍白相間,素雅宜人,又美觀實用,因而深受歷代人們的喜愛,為我國最具特色的一種手工藝品。從元朝起就遠銷到世界各地,它的出現增強了我國與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但非常遺憾的是,在清官的舊藏品中沒有一件元代青花瓷的傳世品。現存的清官舊藏品中既有宋代五大名窯的貢品,也有明清兩代各類御用器,惟獨沒有元代的青花瓷器。即使是現存的元代其它舊藏品種中,也只有少量的祭祀用品,如元龍泉窯藏草瓶、元龍泉窯大尊、元鈞窯天藍釉大罐、元景德鎮藍釉白龍盤、元卵白釉盤等。現在北京故宮珍藏的幾件元青花也都是1949年以后新收購或外省市博物館調撥的墓葬出土物。從故宮舊藏品的情況分析,元代宮廷日常可能不使用瓷器,僅是祭祀時使用。到了明、清兩代才在皇宮內大量使用瓷器。曾在忽必烈身邊任職多年的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談到元朝宮廷生活用具的色澤時這樣寫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鍍金金屬成品。”元代著名學者蘇天爵在《元朝名臣事略》卷五《楊忠肅公》中記載:“元太祖使用的盛酒器皿是槽口鍍金的金屬制成品。”可見元朝蒙古族統治者不太習慣使用瓷器,貢瓷也就非常少了。那么元朝的官府為什么要著力督辦生產瓷器呢?經許多專家學者多年的考證認為:元代晚期朝廷之所以對瓷器如此重視,主要原因在于外銷瓷訂量巨大,并能夠為官府帶來巨額利潤,以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
二、元代青花仿品出現的歷史背景
青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鎮工匠燒制成功的,他們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明、清兩代景德鎮瓷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正如陳萬里先生早在60年代時所述“元代釉下彩的燒制有極其重要的貢獻,它在陶瓷發展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但是人們對元青花的認識和全面了解還是比較晚的。記得上個世紀50年代在北京故宮藏品中,將一些明洪武時期的釉里紅大盤以及明代中期一些用國產青料繪制的青花大罐,當作元代的產品。究其原因主要是元青花傳世品稀少,大量傳世品都在國外,難以見到,有關歷史文獻記載少,出土的實物資料也不多,因此那時認為元代瓷器很粗糙,在研究上不夠重視。到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學者約翰·波普先生對收藏在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大瓶和分別收藏在土耳其、伊朗的青花瓷器進行對比研究,提出了所謂“至正型”學說。同時也告訴人們,在土耳其和伊朗的國家博物館里收藏著許多精美的元代青花瓷器,這才逐漸引起了古陶瓷學者們的重視。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世界文化的頻繁交流,使一些早年流失國外或近幾十年隨窖藏、墓葬或元代遺址而出土的元代器物逐漸被人們所知曉。筆者經過整理元代瓷器資料發現,在全國約有38個省市地區出土有元代瓷器,世界上約有9個國家收藏有中國的元代瓷器,為開展元代青花瓷研究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料。上世紀70至80年代曾掀起研究元青花的高潮,引起許多收藏愛好者的興趣。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文物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尤其是經濟價值被一些趨利者所利用,導致在古陶瓷方面出現了贗品,以假亂真,使不少文物愛好者在不能識別真品的情況下而墮入彀中。
三、元青花仿品史約有20余年
我國陶瓷歷史悠久,不同時代的陶瓷器有不同的特征,無論在造型、花紋、胎釉、款識以及制作工藝方面都存在一個由早到晚的演變過程,這是鑒別古陶瓷的基礎。其次,要掌握古陶瓷中仿品的歷史發展狀況。仿品是陶瓷發展史中一種特殊產品,就是后代有意模仿前代的作品,也可以叫做仿古瓷。
仿古瓷的出現年代,大約是在元代末期,據明初文獻記載,元末已有仿宋窯的器物。明代仿古瓷開始增多,并且有官仿和民仿之分。明代早期至中期多為官仿,以仿宋代五大名窯的釉色為主。明代晚期出現民窯的仿品,此時除仿宋代五大名窯外,還仿前朝的名品,如永樂、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等,并已形成時代風尚。到了清代康、雍、乾時期,制作仿古瓷達到高潮,主要是官仿,包括仿五大名窯,仿明朝各代青花,仿明成化斗彩等。清代晚期光緒時期在陶瓷發展史上屬于“回光返照”期,除具有本朝特色的產品以外,還出現許多酷似康熙時期的瓷器。如仿康熙的青花、素三彩、豇豆紅等。到了民國早期也就是本世紀初,景德鎮瓷業復興階段,制作仿古瓷又出現高潮。此時仿古瓷較為復雜,凡陶瓷史中有的名品都進行仿制,仿品中有的精細輕薄,富有民國早期的特點,并大量投入國內市場。但是,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仿品中都沒有發現仿制的元青花瓷器。上世紀70到90年代以來,可以說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制作仿古瓷的高潮。現代仿古瓷更是無所不仿,此時元代青花、元代卵白釉、藍釉以及釉里紅等已經有了仿制品。就國內來說,元青花的仿品出現至今有20余年,也就是說在鑒定元青花時,不是真品就是現代仿制品,不可能是明代或清代仿制品。
四、現代仿制的元青花瓷器
現代仿制的元青花,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精美的“高仿瓷”,一類為粗劣的制品。前者制作技術高超,凡元青花所具備的特點,在仿制品上都能表現,達到亂真的程度。后者為一般的制作,不能亂真。下面分別介紹。
“高仿”瓷,早在本世紀80年代初已仿制成功。景德鎮陶瓷館的陳孟龍、李會中二位先生曾介紹說:元青花瓷的復制技術是由景德鎮陶瓷館和東風瓷廠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采用傳統手工工藝,按照原物大小、器胎的厚薄、形體的變化、紋飾的形象和畫法、裝飾的處理以及青花瓷的釉色和彩色等方面進行復制。參與復制的工作人員在復制前對原物進行認真的研究,并充分掌握原物的特點,采取傳統手工工藝的同時,并結合運用現代工藝條件及先進的科學技術,力求藝術風格上與原物達到一致。當時的復制品大件有瓶、罐、盤,小件有高足杯、碗、花觚、香爐、小罐、折腰碗、高足洗等。這批復制品,經過多位專家評定,認為復制品保持了原物的時代風格和藝術特色,制作精良。
這批80年代的仿古瓷是許多專業工作者在探討古陶瓷的科學技術和藝術風格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再現了600年前元代的青花藝術;但是從鑒定上嚴格的說,則精美有余,古樸豪放不足。今天文物市場活躍,要警惕有人將這批仿古瓷重新投入市場,以假亂真。
另一種高仿瓷是近幾年來的新作。近些年來,景德鎮私營窯廠林立,只要歷史上景德鎮出現過的品種,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他們幾乎都仿。據說有投資商和私營窯廠注入大量資金秘密仿制,作品惟妙惟肖。這種秘密制作的仿古瓷還要經過挑選,將最好的、與原物最接近的器物留下,其余打碎。這種仿古瓷多為稀少的名貴傳世品。但窯工發現仿古瓷有利可圖,背著老板不全部打碎,保留幾件的情況時有發生,于是民間有時也出現高檔仿古瓷的重復品。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在鑒定時要提高警惕,遇到精美的元青花一定要慎重對待,除了請專家鑒定,廣泛聽取意見,同時還可以參考科學儀器的測定結果,看看放射性元素的情況,進行研究。
另一類現代仿制的元青花為粗劣制品。稍有元瓷知識的人一看就能認出是贗品。但是近幾年來發現這類假制品,也被不少缺乏文物知識的人當作真品收藏。這類制品多為大器,如大盤、大罐、大梅瓶、象耳瓶等。現收藏在北京首都博物館的元青花鳳式壺,為原元大都遺址出土,此壺雖有傷處修復,但小巧精美。筆者曾見到有高40厘米的此壺仿品,收藏者不明真相,當作珍品收藏。這些新品胎體都很厚重,地釉顏色不一,釉面顯得油亮又很堅實,繪畫的花紋水平很低,都是照搬原圖,筆線笨拙。
另外,筆者近幾年來在國內外考察與訪問中,發現現代仿制品很復雜。以青花為例,國內外都有仿制,除景德鎮外,南北各地民窯都有仿制。社會上流傳的一些仿古瓷,從胎質釉質上分析,有可能是臺灣或日本、東南亞一些國家仿制的古代青花瓷器,也包括元青花在內,有的仿品粗劣,有的也很精細,都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五、如何鑒別真假元青花
元青花的特點很“開門”。“開門”一詞是文物界鑒定文物時的一個常用語,是形容一件器物的時代風格較突出,很容易掌握的意思。元青花的特點包括造型、胎釉、款識、工藝技法等多方面,綜合起來就是時代風格。這個時代風格是經過幾代人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但是現代的贗品將傳世品中許多很“開門”的特點通過作偽的手法一一表現出來。在今天科學儀器還不能完全解決古陶瓷鑒定問題的時候,如何掌握真與假的區別呢?我個人的體會是必須牢牢掌握真品的特點,同時要善于識別和掌握贗品的特點。真假對照,互相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這也是一個研究的過程。現將真假元青花瓷器的幾個重要特征綜合一下,供參考。
首先是元青花瓷器的地釉。總的觀感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致,有的白中泛點青,有的較白,有的偏青,更重要的是釉面堅實感強烈。新品的地釉很復雜,以青白釉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有的青綠猶如淡淡湖水一般,還有的釉面開粉紅色或米色紋片,或在釉面上做水堿痕跡,也有經打磨后釉面無光澤等多種現象。
第二,元青花的原料和青花斑點。從元青花瓷器分析,是使用兩種青花料,一種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為進口原料,色調藍艷,有寶石藍的感覺,帶有黑褐色的斑點,有的微微帶點錫光,手感微微下凹。這種斑點是自然形成的,也有的是根據紋飾構圖需要加重點繪的小斑點。斑點中心為深褐色,外圍一周藍黑色暈散到釉中。此類器物仔細賞析,通體青花紋飾的色調不一致,器身的弦紋、花紋的輪廓線以及渲染的花朵,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淺。另一種為國內墓葬出土或外銷到東南亞的小件青花瓷,多使用國產料,色調藍灰。這類仿品少見。新仿制的元青花是現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現出的黑褐色斑點比較密集,斑點顏色較濃重,側視斑點處,釉上仿佛浮有一層薄薄的銀灰色金屬片。通體青花顏色雖然也不一致,但多屬藍黑、藍灰等色,但也有接近元青花色調的,從氣韻上看沒有達到元青花那樣古雅深沉。
第三,元青花的紋飾繪畫瀟灑自如,筆線有力,具有一種壯美之感。多層次繪畫裝飾的器物,紋飾緊湊和諧,留的地釉不多。新制品筆線拘謹無力,有的畫面紋飾較稀松,器表給人的感覺工細漂亮。
第四,元青花底部釉斑現象一般表現在大罐、大瓶的底部。可能是工匠在施滿釉后需將底部釉很快擦掉,但又沒有完全徹底擦掉,只要達到在窯內不粘連就可以了,沒有擦掉的釉,即成為后人說的釉斑,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的。釉斑有大有小,或寬或窄,釉斑周圍有的還有淺淡的火石紅色。現在的新產品,釉斑給人的感覺仿佛是使用類似毛筆工具隨便抹成的,釉面扁平,光亮不自然。
第五,元青花的器底有火石紅色旋紋及跳刀痕等現象。不一定每件器物底部都出現,一般出現的火石紅色較淺淡,仿佛刷過的泥漿色,表明有點油亮的光澤,旋紋及跳刀痕隱現。現代的仿制品火石紅色有的濃重,有的淺淡。淺淡的都是將新做的火石紅色在入窯前先抹掉一部分,所留下的痕跡,輪旋的弦紋和跳刀痕紋路很深。有的贗品底部還涂抹一些黑灰色的東西表示器物的舊意。
第六,元青花瓷器很少寫款識。目前只發現一對收藏在英國的至正十一年大瓶,這是眾所周知的。而新制品中出現許多寫有“大元國某某年制”的字樣,迷惑他人。
另外,掌握真品的特征是鑒別贗品的依據,但真品的特點有的是可以用語言概括出來的,有的不能用語言形容,這就是每件器物的時代質感和氣韻。對于鑒定來說這些極為重要是需要自己用心體會的。
瓷器鑒定中判斷蛤蜊光的真假
瓷器鑒定中判斷蛤蜊光的真假?人們既然知道蛤蜊光形成的原理,當然就能仿造蛤蜊光。現在有些新仿的瓷板畫,有些就有人造的蛤蜊光。因此,蛤蜊光只能作為瓷器鑒定的一個參考因素,不可僅僅據此就斷定是老瓷器。那么,瓷器鑒定中判斷蛤蜊光的真假呢?
根據“蛤蜊光”來進行瓷器鑒定,在目前來看,還算是個比較重要比較可靠的手段之一。盡管目前市場上也出現了仿古者以某種藥水浸泡等手法,制造假“蛤蜊光”來仿造古瓷,但和別的制假手段同樣難以避免地產生缺陷:真的蛤蜊光緊緊圍繞在彩的周圍,很細小很均勻的光圈,彩濃厚的地方蛤蜊光比較明顯,彩薄的地方蛤蜊光比較淡。而假的蛤蜊光圈比較粗大、片狀的、不自然,而且濃厚彩四周的光圈和淡彩四周的光圈是一樣明顯的,沒有真的那么自然。假“蛤蜊光”也和假 “包漿”、假“火石紅”一樣,不夠自然,缺少靈氣。假“蛤蜊光”顯得呆板生硬,而真“蛤蜊光”在側光下若隱若現,如虹似霞,像是具有生命一樣,閃閃爍爍,顯得十分靈動。說得通俗一點,假“蛤蜊光”和假“火石紅”、假“包漿”一樣,是死的;而真“蛤蜊光”是活的。現在造贗者,用“電光水”、真空鍍膜法制造 “蛤蜊光”;景德鎮的仿古瓷廠,改進工藝配方,使一出窯的五彩、粉彩瓷就有“蛤蜊光”現象。
平時多看看具有“蛤蜊光”的真古瓷,那么以后看到那種假古瓷上的假“蛤蜊光”,立即會覺得像是老嫗臉上硬涂的脂粉,和真古瓷上的真“蛤蜊光”相比,簡直可以說是相形見絀,真假就可以立判了。
雍正琺瑯彩瓷器鑒定真假的技巧
雍正琺瑯彩瓷器鑒定真假的技巧,琺瑯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鼎盛時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琺瑯彩水平最高,工藝最美。乾隆時期慢慢轉向粉彩,琺瑯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鎮燒制的上好素白瓷送進宮中再畫上琺瑯彩釉烘烤而成。畫工技藝高,加工水平嚴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由于琺瑯彩器是專供宮廷皇室玩賞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數量極少,很少人可見到此類珍品。那么乾隆琺瑯彩瓷器鑒定真假的有何技巧呢?
1.先看瓷胎,瓷胎細薄,修胎規則,完整無缺,大多為小件,超過一尺大的都少見。
2.造型。多為碗、瓶、煙壺之類的日用小件瓷,和動物擺設品。
3.底軸。為純白軸,不偏青也不偏黃,軸面光滑潔凈無疵。
4.琺瑯彩色。顏色極鮮艷且柔和,很少為純色而為粉彩型偶合色。色種多,同一物上可出現七、八種顏色,多達十多種。
5.色料特點。每一圖案均由多種色料調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質反光感,有時還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觀。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顯的立體感,閉眼用手摸可明顯感覺到,若用十倍放大鏡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葉上看到極小的開片紋。這一現象用肉眼看不出,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征。而粉彩則感覺不到有凸出的情況。
6.繪畫與紋飾。琺瑯彩器畫功特別講究,多為功筆畫;各個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琺瑯彩大多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紅、黃、蘭、綠、紫、胭脂色等。
7.在色地上畫纏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團花中心書壽,“萬壽無”,九秋菊花等。康熙琺瑯彩的特點是有花無鳥,其色彩調配比雍正乾隆兩代都差一些。
8.雍正的琺瑯彩比較成熟,工藝上有所突破,彩料更為豐富。雍正時期有色地彩繪,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繪。白地彩繪能更好地突出琺瑯彩釉的艷麗鮮亮。雍正琺瑯彩紋飾多為山水、竹石、花鳥等景物,同時在繪畫中配以相應的詩句,溶詩、書、畫于一體,別有風味,顯得更加高雅。雍正時期還盛行單色作畫,如用胭脂紅、深蘭、墨彩……任選一色成畫,頗有中國畫風格。這是獨創,特別靚麗。
成化斗彩瓷器鑒定真假
成化斗彩胎薄質細,釉面潔白蘊潤,胎骨迎光有的呈肉紅色,有的呈牙白,胎釉器物內外一致,有的在器物的邊角積釉處會呈現有淡淡的湖水緑,但并非所有的斗彩都必須有這種湖水緑。成化斗彩胎壁輕薄,器沿薄處有劃手感,因此在宮廷中使用時有時還會另外打磨。而口沿稍厚者或非皇帝及其后宮得寵者的用器就不再另外打磨!
所以,也不可以用是否能劃手來肯定或否定它,應該先分清楚器物是否曾經使用過,還要根據不同器物使用者的等級而有所分別,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是宮中的太監宮女們,他們所用的斗彩器物就沒有再另外打磨,而在萬貴妃權傾后宮的成化時代,能用得上斗彩的太監宮女也就非通一般了。成化斗彩用彩雖然也是紅黃緑紫青蘭五色,由于其在色上再加其它色彩并進行了多次燒窯,所以一色可化為多色,又因用彩淡薄,所以色彩既鮮艷秀麗又柔潤優雅,這就是它的獨特之處!弘治正德二朝不燒斗彩,到嘉靖時又開始按照成化時的圖案和技術再燒斗彩,但在青花發色與斗彩色澤方面都不能與成化相比。
嘉靖時白瓷色偏灰黃,姹紫色偏灰黑,黃彩帶微紅,較多雜質,青花色濃暗偏灰,比如成化青花發色淡雅,成化青花線條結合處的針孔整齊有序,而嘉靖時的針孔就大小深淺不一了。嘉靖時期無特意仿造成化斗彩之作品,到萬歷時因萬歷帝的揮霍無度并喜好奇珍異寶,自成化斗彩雞缸杯價值十萬錢起,仿品開始泛濫成災,特別是斗彩雞缸杯,天字罐和當時曾在雞缸杯之上的斗彩葡萄把杯仿品特多!但這些仿品都不能與成化斗彩相提并論!其白釉色泛灰黃,青花發色灰暗,筆調僵硬細弱紅彩色濃帶黑,葡萄姹紫為一的而無留下四顆不上釉而無生熟之分,清三代仿品更多,當數雍乾二朝官仿最好,然而還是留下不少破綻,如用彩片濃偏厚,口沿過度打磨,胎壁偏厚,色彩過渡不自然。畫風拘謹生硬,釉色過白,青花發色偏濃。到了晚清民國的仿品,其差距就更大了,而現在的那些仿品就更加不堪入目了!當然了,如果手中無真品卻也是無所適從,特別是對那些高仿品來說。
因此要判斷其真假最容易的辦法就是手中有真貨,有道是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對于手中沒有獲得真品或上手過真品的人,光憑他從書本上所得到的片言只語的資料就敢判斷真假,那是一種很不負責的作為,萬不可取!因為成化斗彩在萬歷時就有了仿品,而這些仿品的價值也非同小可,因此我們既不能隨便承認也不能一概否認,二者做法都不可取,都是不負責任的。不管是官方專家也好,民間鑒定家也好,還是民間收藏家也好。
真假宋官窯瓷器的鑒別辦法
一是釉質的差異。宋代官窯器釉質肥厚,酥光寶暈,有玉質感。釉下氣泡顆粒大而明亮,并累疊密集,如史料“聚沫攢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黃等色為多。雍正仿宋官窯器釉層較薄,釉下氣泡小而疏,釉表多數均透明光亮而欠潤澤。釉色以豆青、灰藍、月白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紋片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紋片有大小開片兩種,大開片紋痕長而粗壯,有的紋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經線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樣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紋”之稱。即使是小開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幾條較長較粗的紋痕。紋痕的顏色以鱔血、魚籽黃、墨色、油灰居多,鱔血者為上品。雍正仿宋官窯器以小開片居多,紋痕粗細大體相差不大,迄今未見有牛毛紋者。紋痕顏色比較單調,基本為黑色或淺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稱“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窯器,胎色為白色、灰白色和淺灰色,這樣的胎色在器口釉薄處和足根露胎處不可能形成紫口鐵足。
四是底足的差異。宋代官窯器有滿釉裹足支燒和足根露胎墊燒兩種,前者器底有支釘痕,后者足根露胎為鐵足,足部修胎比較粗糙,底部無款識。雍正仿宋官窯器除了足根施以醬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細規整。
瓷器收藏辨真假的幾條重要經驗
熱愛瓷器收藏的藏家都了解藏品辨真假的重要性,很多藏家有自己的辨別技巧和辨別方式,本文為大家介紹關于瓷器收藏辨真假的幾條重要經驗,供讀者品讀。
辨真偽非常好理解,即區分某件瓷器是否屬于真品,這是鑒定工作關鍵的第一步。對不懂行的人來說,瓷器的真品、仿品、偽作很容易混淆。如市場上出現的明清時期大量的仿古瓷,不細加辨認與分析,肯定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各時期、各窯口的陶瓷特征,要辨出真偽,只知道真的特征顯然是不夠的,還得知道偽品的特征、規律,才能明辨是非,正所謂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從真、偽品的比較,以及對偽品作假手法的了解等方面來提高辯別真偽的能力。
只有那些對陶瓷的工藝發展歷史了如指掌的人,才有可能在鑒定實踐中敏銳地發現現代仿品中存在的細微破綻,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實踐證明,陶瓷鑒定可意會亦可言傳。鑒別真假有時容易有時難,一般來說看假容易看真難。看假,只要抓住一條就可以作出明確結論;看真卻要謹小慎微、面面俱到,盡量抓住每一個細節,把所有可能出現疑點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定結論。
四季花開四面開光毛瓷畫面高檔藝術花瓶
仿古作偽陶瓷的一般特征是鑒定工作中的“彼”。以下介紹的就是古陶瓷鑒定家們總結出來的幾點經驗之談:
(1)胎體不是過重就是過輕,這是因為仿制品與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 現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計算機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偽對象的胎、釉成分、配方、古器的燒成氣氛、古代窯爐的模式等,所仿古器在胎、釉、外觀上幾可亂真,不易辨真偽。但鑒定者可從真、偽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時代的人和社會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2)胎質、釉質一般過細。仿制古器時的社會生產力、生產手段等等,均比被仿物生產時進步,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細不真,胎釉料加工時多充分利用當代之生產技術條件,故往往在精細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3)造型失去古物風格。這是最要害的一點。眾所周知,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的哲學、美學、科技等社會文化差異是巨大的、無法重合的,即古希臘哲人所說的至理名言:人們不能進人同一條河流。因此,仿古作品無論怎樣精心研究被仿對象,著意模仿古器造型特點,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時代烙印,給辨偽者留下蛛絲馬跡。
(4)輪廓線條生硬。這亦是鑒定作偽品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因為仿品是“仿”,任何高手制作時均在頭腦中有一個藍本,其制作受該藍本制約,不能隨意,只能盡心盡意去“依葫蘆畫瓢”。顯而易見,在仿品上各部位的輪廓是小心翼翼做出來的,必然顯得生硬呆板,遠不及真品流暢自然。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特征。
(5)無使用后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經歷較長時間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強也不太弱的、適度的光滑感(只有清朝宮廷的“庫貨”除外:清代官窯年年燒造大批瓷器運進皇宮,保存于庫房中,有部分從未動用過,這種“庫貨”有的雖也有近三百年歷史,卻無使用特征,是“老的新器”)。仿古作偽瓷器,生產出來的時間不長,經手把玩少,當然沒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偽瓷雖經人工作舊,但其光滑陳舊感又不太自然,有人為痕跡。
(6)與第5關相聯系的是仿品釉面光澤一般太強(有些人稱此種現象叫“火刺”),不細膩,比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蘭而不是泛青。
(7)造型、紋飾方面的一些特征太強烈、過分,看上去極不自然。這是因為要仿得像、仿得真,仿造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仿真品的許多特征,歷代好些作偽者均是研究、生產制作陶瓷的專家、內行。但因要想蒙騙世人,特別怕被行家識破,所以仿造時便仔細做出若干特征來,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征,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過激現象,為鑒定者留下鑒定依據。
(8)彩太鮮,比如白彩太白、紅彩太紅、綠彩太綠成墨綠色等等,沒有真品的時代特色和真品彩色的意蘊。
(9)仿品紋飾的繪畫不自然,筆力拘謹,線條不流暢,有些拙劣的仿品紋飾粗糙。仿品因其要仿,當然對紋飾圖案要刻意描摩,必然十分小心謹慎,所畫的紋飾也就拘謹生硬,很不自然了。當然,歷來有不少繪畫高手參與仿制,由于他們水平高,對真品繪畫能心領神會,得其真諦,仿的畫也極為形似,但終究不能完全表達出真品的藝術韻味來,不能神似。
(10)款識書法無力,字體做作舒展不自然,有些連邊圈邊框都明顯不規整,線條粗細不勻。因為書法同繪畫一樣極具個性,要仿別人書法者,難免不露仿者的藝術個性。
袁述凡大師手繪作品釉下五彩鳳凰吉祥賞瓶
以上所述這種種仿品特征,在某件具體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時都鮮明表現出來。但只要我們知道這個道理,鑒定時用心觀摩,抓住了一點兩點,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順利進行了。我們講的作偽陶瓷器的特征中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仿古作偽瓷釉面、彩色等往往現新象,不舊,這較易被人識破。于是,聰明的仿造者也總結出一些作舊的方法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也增加了收藏品鑒定的難度。
古陶瓷鑒定工作者針對仿造者的作舊方式,也總結出一些識破機關的方法來,如青花類瓷器去光:仿造者先用氯氟酸輕擦器表,再用煙灰(最好是烤煙灰)涂擦,新瓷表面的光澤就會大大減弱,并現出久用瓷器所特有的煙黃色痕跡來。鑒定時如對此有懷疑,可用少許肥皂水或汽油輕擦,即可去掉,識破偽裝。
作土銹以偽造出土器物:有些新仿古瓷,為了賣個好價,被做得像是出土物的樣子,稱為作土銹,其方法一是在老土中摻蛋白,涂拍于新器之上,時間稍久即可在器表生成一些土銹斑痕;二是用古墓中的泥土再摻入一些銅粉,涂于器表,烘烤于700℃左右爐中,即可出現尼黃色斑點。這兩種方法所作出的銹均粘附牢固,不易去掉。不過這種斑痕太新、太過,形成不自然,仔細觀察比較即可識破。
作金絲鐵線:前面我們已經知道,釉的開片乃胎釉不能配合,燒成時冷卻過程中膨脹系數不同而成,或無開片器物經久遠年代后釉面發牛變化而成。一般仿制者難以掌握燒成開片釉的技術,便用假的開片手段:在仿制瓷器已經燒成,開爐時趁器物溫度還很高,用含鹽的水往器身澆灑,便可生成開片釉。待器物冷卻后,先用墨染粗片紋,形成鐵線,再用茶水染細片,即成金絲。此種金絲鐵線器,用水沖洗,便現原行。
過去仿古作偽的瓷器不全是新燒,有將舊瓷加彩加款者(彩瓷比白瓷價高,有款比無款價高),此種作偽方法名日舊坯新彩。除此而外,作偽方法還有復窯、提彩、脫釉、補釉、補缺、舊胎填花、新物舊款、舊物新款、套口、撞底、磨底磨口、去耳、去流、除柄、補彩、補畫等等。凡此種種,作偽雖然巧妙,終有不可掩飾的痕跡,若仔細揣摩,認真觀察,不輕易下結論,終會去偽存真。
“蛤蜊光”的真假辨別
有些玩瓷器的藏友不懂真假“蛤蜊光”,因此在收藏粉彩與五彩瓷器時常常受騙上當。
“蛤蜊光”實則是指蛤蜊殼內壁那種閃爍變幻的光,彩瓷年深日久在彩料的周圍就會產生類似的“蛤蜊光”,故此收藏界與行內人借用“蛤蜊光”進行恰當的比喻,這種比喻時間長了,就形成了收藏彩瓷的專業術語。
彩瓷多少年才會出現“蛤蜊光”?這只能靠藏家的實踐來驗證,不可能有一個準確的年代來限定。原因很簡單,因為同是同治時期的粉彩器物,有的器物就出現了“蛤蜊光”,有的器物就沒出現“蛤蜊光”。無論是官窯或民窯的彩瓷每件的境遇都有所不同,就是同一時期的彩瓷出現“蛤蜊光”也會有早有晚。
譬如筆者收藏的一只高9.3厘米的同治粉彩蓋盒,在陽光下側視彩料就可見到閃幻的“蛤蜊光”。這只同治粉彩蓋盒算來距今也有130年的歷史了,但是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說彩瓷凡夠130年就一定會有“蛤蜊光”,只能說夠130年的彩瓷才有可能出現“蛤蜊光”。
也許有人認為現在景德鎮仿古瓷廠用“電光水”,真空鍍膜制造的假“蛤蜊光”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水平,其實造假者可以制作贗品上的“蛤蜊光”,卻沒有穿越時空的本領,把近年出窯的贗品變成擁有200年“瓷齡”的真品。所以造假“蛤蜊光”必然會留下致命的漏洞,這個漏洞就呈現出真假“蛤蜊光”鮮明不同,陶瓷鑒定者上眼便能說破。
彩瓷真品“蛤蜊光”的特征是:器物畫面的彩料周圍有閃亮變幻的“蛤蜊光”,尤以藍彩的周圍為甚。贗品彩瓷“蛤蜊光”的漏洞是:器物畫面的彩料上有閃亮造假的“蛤蜊光”,彩料周圍沒有一絲真品上的“蛤蜊光”。原因不必多說了,贗品的胎質不對,釉色不對,紋飾不對,“蛤蜊光”自然也不對,贗品彩瓷沒有真品的“瓷齡”,不可能會有彩瓷真品上自然形成的“蛤蜊光”。
另外,造假“蛤蜊光”的彩瓷贗品還有兩個方面的敗筆:1.仿官窯的彩瓷紋飾沒有皇家的富貴氣派,胎質不細,釉色不精,款識浮在釉面上,給人現代工藝品的感覺。2.仿民窯的彩瓷紋飾沒有自由奔放的神韻,紋飾生硬呆板更缺乏原窯匠人那種嫻熟的繪畫技藝。釉面不見民窯常見的零星喬麥地與縮釉點,底足過于規整,不見自然磨痕與意外的磕撞造成的缺損等等,這些都是藏友應該注意的。
真假“毛瓷”的鑒別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毛瓷”絕大部分是贗品,而且一些贗品在銷售時還出示了制作者個人簽發的鑒定證書,因此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市場上的假“毛瓷”主要有三大類。
第一,用“7801”冒充“7501”。所謂“7801”是1978年華國鋒主持中央工作期間,陶研所為中南海燒制的一批瓷器。區分“7501”和“7801”可從下述兩方面進行。1、從品種著手。比如人們在拍賣會上見到的痰盂、大號茶杯圓形煙灰缸、酒具等都是“7801”產品,“毛瓷”中沒有這些產品。2、比較它們的彩繪圖案。首先“7501”畫工嚴謹、細膩,“7801”畫工粗糙。其次兩者畫法也不有所不同,僅以釉下彩茶杯為例,觀其梅花圖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7501”向上收筆,“78012”向下收筆,區別較為明顯。又如“毛瓷”中的釉下彩雙面繪芙蓉花碗和用白線勾出花頭的技法在“7801”中絕對沒有的。再有“7501”的彩繪用料也比“7801”考究,無論是細度還是艷度前者都比后者好。
第二,利用制作“7501”時剩余的白瓷胎進行“后加彩”。此種贗品均為釉上彩產品。由于釉上彩產品要經“高溫釉燒”和“低溫彩燒”兩步完成,因此在完成第一步“高溫釉燒”后,必然要將其中有質量問題的白瓷淘汰后再進行彩繪。“毛瓷”的質量要求極其嚴格,只有按照國家質量標準達到特級和一級的白瓷胎才可進入后道彩繪工序,其余全部淘汰。被淘汰下來的白瓷胎最初是入庫封存,以后就陸續處理給內部職工。得到者又請人依葫蘆畫瓢仿造了一批,進而又仿造成“7501”。鑒定這類瓷器有一個最基本的要點,就是凡白瓷胎上有質量缺陷者,如黑點(鐵點)、針孔、縮釉、吃煙、變形、橘釉等均為贗品。有的贗品為掩蓋瓷胎上的質量缺陷,在彩繪過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等圖案進行遮蓋,須細觀察才能看出。
第三,私窯新仿品。近兩年,景德鎮一些私營陶瓷廠看中“毛瓷”帶來的豐厚利潤,網羅人才研制仿品。這些新仿“毛瓷”無論是胎質、造型、色彩以及畫工都不及“7501”。以“水點梅花”茶杯為例,圖案中梅花的色彩真品鮮艷,仿品暗淡。這主要是由于彩繪用料的不同,真品是使用德國進口的金紅料為主料,仿品使用的是國產料。杯蓋造型也不同,真品造型挺拔端莊,做工考究,仿品造型顯得綿軟無力,做工粗糙。如果觀其實物恐怕破綻就更多了。真品足圈四周胎壁較厚處略呈翠綠色,仿品則呈暗紅色。這一方面說明仿品的燒成濕度和瓷化程度不及真品,另一方面也說明仿品所用陶瓷配料與真品存在差異。
由此可見,“毛瓷”這個特定時期的產物,自出世至今雖然只有20多年的歷史,要想仿造絕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