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審美偏向于文人瓷,因為 宋代中國文化發展到頂峰,具有文人氣息的美,屬于柔性美,也反應出中國文人氣息和文化氣息。
宋代瓷器的款識比前代也開始增多,形式各種各樣,內容豐富多彩。款識的主要內容有作坊標記、工匠姓名、制作年份、吉祥語、宮殿名稱和宮廷用瓷專用款銘等。總的特點是款識文字簡明扼要,仍以刻劃款為主書寫款較之以往有所增多,模印款前期增加,字體精瘦有力,具有宋代風格。以下是宋代瓷器主要款識內容:
宋代汝窯瓷器款識鑒別
汝窯青瓷為宋代青瓷之冠,傳世品很少,全世界僅有幾十件。汝窯瓷器僅見三種款識。
一為“奉華”字樣,為宮廷玉工制作。奉華堂是南宋高宗時德壽宮的配殿,如汝窯出戟樽、汝窯瓜棱注碗及汝窯紙槌瓶,這三件器物的底部均刻有“奉華”二字。又如汝窯粉青釉樽,仿銅器樽等,底部都刻“奉華”二字。
另一種款識是于器底刻一“蔡”字,刻“蔡”字款的無疑是物主的姓氏。如宋代汝窯青瓷碟和青瓷盤均刻有“蔡”字。這可能系蔡京父子所用。蔡京是宋徽宗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子蔡修貴為當朝附馬,徽宗曾七次到其府第,贈予無數珍寶,其中有汝瓷是理所當然的事。還有一種刻“甲”、“乙”、“丙”、“丁”字樣,以劃分器物的等級。
宋代定窯瓷器款識鑒別
定窯瓷器是進奉皇帝的,所以,宋代瓷器款識多與宮廷有關。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帶“官”字款的。“官“字款白瓷在晚唐及五代都曾出土,宋代更為多見。大多是盤、碗、瓶、壺和罐。其中有'官”字款刻花蓮瓣碗、“官”字款凈瓶、“官”字款蓋盒等,還有“新官”字樣的,如“新官”字款蓮瓣口碗等。這些出土器物均為精工制作,是為上層人物制作的。另外,遼寧博物館也藏有“官”字款碗、“官”字款鎏金口劃花鳳紋洗以及“官”字款葵口碗等。在出土及傳世定窯瓷器中有刻“尚食局”、“尚藥局”款識的。帶“尚食局”款識的多為大型盤類器物,字體有粗細兩種,河北曲陽出土一件白瓷印花云龍紋盤,上面刻有“尚食局”三字。宋定窯白釉瓷碗,刻有”食局官區正七字”款識。宋定窯白釉瓷碗,其外壁由右向左橫刻“尚藥局”款識。據記載,宋代宣徽院下設六局,其中尚食局掌管膳食之事,尚藥局掌管和劑診候之事。故刻這些款識的器物是宮廷內食用及藥用之器。另外,定窯瓷中還有底刻“五王府”三字,這是某五王府定燒的器物。在博物館收藏的定窯瓷器中有一些銘文是宮廷玉工鐫刻的。這類款識多為宮殿建筑的名稱,有“奉華”、“風華”、“慈福”、“聚秀”、“禁苑”、“德壽”。如一件宋定窯白釉折腰盤及白釉碗,其底足內均刻“奉華”款識。
定窯瓷器款識除刻劃以外,還有模印和書寫款識。如一件宋定窯白瓷盤,盤心印陰文:“定州公用”。這是專門為定州府衙燒制的瓷器。
宋代越窯瓷器款識鑒別
宋代越窯瓷器款識以刻劃的紀年款為主,所見款識基本上是北宋的紀年有“太平戊寅”(公元978年)、“太平二年”、“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熙寧四年”、“淳化二年”、“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大中祥符五年”等。還有款識是一個字的,如宋越窯青瓷款識“供”字。
宋代鈞窯瓷器款識識別
宋代鈞窯瓷器帶款識的很少,主要以數字為主。即在器物底部刻一至十的數據。數目字的確切用意是,即數目字越小,器物越大,就是說刻“一”字是同類器物中最高或口徑最大的,刻“一十一”字是最低或口徑最小的。
其款識常見于洗、盤、碗、爐蹲等器物底部。這種數碼款識在宋瓷中獨具特色。刻數字款的器物有一件宋鈞窯葵式三足洗,葵口折沿,腹分六瓣,底支撐三個如意形足,外壁玫瑰紫釉,色彩絢麗,底芝麻醬釉,底刻有“六”字。鈞窯器還有底刻“奉華”、“重華宮芝蘭室用”、“重華宮漱芳齋用”等款識。如博物館藏宋鈞窯天青葵花式盆托,刻“重華宮芝蘭室用”款字。宋鈞窯天藍海棠式水仙盆,器底刻“重華宮漱芳齋用”款字。這些瓷器專供宋內府使用。
taoci52.com精選閱讀
瓷器的款識與鑒別
陶瓷器具上的款識,早在新石器時代,無論陜西出土的仰韶文化類型的陶器還是浙江良渚文化類型的陶器,以及青海、甘肅出土的陶器上,都有發現。當時尚無文字,但多數都刻有符號,是為我國陶瓷款識的濫觴。
商周以后,逐漸出現了幾種類型的款識,一是編號或記號;二是“左司空”、“大水”、“北司”等官署名;三是“安陸市亭”、“櫟市”等作坊名;四是陶工名,“伙”、“成”、“蒼”等:五是地名,如“藍田”、“宜陽”等;六是器物所有主的名字,如“北園呂氏缶”等;七是器物放置地名,如“宮廄”、“大廄”等;八是吉祥語,如“千秋萬歲”、“萬歲不敗”、“金玉滿堂”等;九是“大明成化年造”等國號;十是廣告(招子)類,上面甚至有如“元和十四年(819)四月一日造此罌價值壹千文”17字。唐代瓷上還有阿拉伯文“真主最偉大”和一批梵文瓷器。至于印有“福”、“壽”的民間窯產品,和“內府”、“官”、“御”的御窯標記,作坊名、姓氏,訂制者的堂、齋名等,距今年代越近款識也越多樣化。宋代以后,紫砂陶茶具興直,像供(龔)春,一開始就署了名款,用紀年和國號款的極為少見,吉祥用語只作為壺飾銘刻,這和瓷器具有明顯的不同。但作為鑒別,瓷器和陶器雖都有相同的地方,在用釉書寫以后,瓷器的款識又遠比陶器要復雜。
一般來說,可從書法字體、字數、位置、款式、結構、內容以及款的外線框(又分雙圈、單圈、無圈、雙邊正方框等)加以辨識。字的排列方式有六字兩行、三行款,四字兩行及四字環形款等。民窯一般是無年款的,康熙朝字體楷、行、篆并用,釉色也多。乾隆時多數不加圈框,特點是堂名特多。嘉慶時出現圖章式篆書款;咸豐時篆書減少,民窯篆書章盛行;同治時以青花、紅彩或金彩楷書為多,民窯大多用印章式紅彩篆書款;光緒以后多不加圈框了。
例如,《世界陶瓷全集·宋代》一書中收有一兔毫盞之照片,外壁下有“大宋顯德年制”六字。顯德為五代時后周最后一個年號。趙匡胤在顯德七年正月禪周建立宋王朝,當年改年號為建隆,當然不會再用前朝年號,更不會“大宋”與“顯德”并用。古人對此國號絲毫不馬虎。再對比書寫部位、字體、風格,證明這是一件拙劣的贗品。再如明代永樂款字渾厚圓潤,結構嚴謹,紀年款均為“永樂年制”四字篆書。凡四字楷書或六字篆書款識者多是仿制。仿永樂的瓷具自明代嘉靖、萬歷就有了,一直仿至現在,但那書體再無真永樂時的圓潤柔和。又如,宣德年的“德”字,心上無一橫,有者皆偽。正德年即仿宣德瓷款,但只要對比器型、胎釉等,便易區分。再如“大明正德年制”的明字其“日”與“月”上面是平行的,在德字的“心”上也無一橫,“年”字上面一橫最短,可以比較。康熙時的茶具的仿制品也很多,琺瑯器上凡書六個字的均系贗品。
對仿古做假的瓷器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鑒別:(一)看造型,看器物的口、腹、底足、流、柄、系,是否符合其時代特征,看整體造型風格,是粗矮、高瘦、飽滿、修長等等,各朝各代也都有特征,可據其特征加以辨識。(二)看胎釉:從底足上的或口邊露胎的縮釉處,可看出胎質特色。福建胎呈黑紫,吉州的就呈米黃或黑中泛青。同是明代,早期的釉色白膩,釉面肥潤,隱現桔皮凹凸和大小不等的釉泡,明末的就薄而亮。(三)看工藝:從成型、裝燒、燒成氣氛和燃料的不同,都會在器物表面上留下不同特征。同是宋代,定窯燒成器物口沿無釉,而汝窯采用支釘燒成,通體滿釉,只在底部留下芝麻狀支釘痕。(四)看紋飾:元代青花布局繁密多達七八層:到明初,則趨于疏朗。同樣是最普遍的龍形,不但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分,龍的神氣也各不一樣。(五)看彩料:同是青花,明初用的是“蘇泥麻”青料,有黑疵斑點,是宣德青花的主要特征,明中期以后改江西產的“陂塘青”,以淡雅為特征。表現的內容也從豪放變為恬靜。
以上僅僅是鑒別的一種最普通的常識。當然不能僅僅憑款來斷真偽,一定要結合實物從多方面加以辨別,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例如,在紋飾上,做假仿制者最缺乏用筆的自然流暢、揮灑自如的美感。古瓷釉色是靜穆的,仿制品則有浮光(又稱燥光、賊光)。仿制者雖想方設法要去掉浮光,他們采用酸浸、皮革打磨、茶水和堿同煮等方法,但總不能達到古瓷釉色那樣的自然。我們還可以把彩瓷迎光斜視,彩的周圍有一層淡淡的紅色光澤(俗稱“蛤蜊光”)者是百年以上器物。再就是掂在手上感覺,其重量是沉厚還是輕浮(俗稱“手頭”)等等,作為鑒別條件。
鑒別瓷器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不過凡事在普遍性中還有特殊性,前人也沒有想到后人要如此來對待他們眼中的一件普通器物。例如,用進口釉色時,誰能保證不同時用國產的呢?因此下定論之前,還是應該很謹慎的。
當手持一把紫砂壺時,我們首先的概念認為它是茶具;然而我們手持一件瓷茶壺、茶碗、茶杯、托盤、茶葉罐的時候,我們頭腦里總會先考慮它是哪個時期的哪類瓷。所以,紫砂壺的專用特征遠比瓷壺、瓷碗來得強,歷史上對瓷茶具也沒有什么專門的要求。就像唐代法門寺出土的瓷注,可以盛酒,也可以盛水沖淡茶湯。又像今天的飯店里,裝醋和醬油的小壺,也可以用來沏茶一樣。再說,瓷器的生產過程可以采用灌漿法成型,遠比紫砂陶器的拍片法省時,加之釉色的多樣、書寫繪畫也比紫砂的刻制省時,所以很少有資料說明古代瓷工有什么代表人物。
從晉窯青瓷水注,越窯茶碗,唐代長沙銅山窯水注,到宋代青、白瓷水注和碗,建窯的天目茶碗、兔毫盞,吉州窯的玳瑁斑、油滴……曾經令古人愛茶者如癡如迷。同一的茶泡于不同的杯中會產生出不同茶味的意境,這也是古今的共識。現在,有不少茶人也自己捏壺、制碗、削竹做成各種茶具,乃至專門做一只茶桌,茶具的世界是很廣闊的,“吃茶去”和“吃茶趣”永遠沒有句號。
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鑒別
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色澤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著稱,被認為是明代的素花瓷器之冠。所以很收藏界的人以擁有一大明宣德年制款識青花瓷器而驕傲。宣德青花瓷器所用青料為“蘇泥勃青”,燒成后在青花部分出現黑疵斑點,與濃艷的青色相映成趣。那么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怎么鑒別呢?
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鑒別首先我們要認識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的真品,然后我們才能談起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的鑒別,那么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真品從哪里找呢?我們從故宮里的青花瓷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認識和學習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的鑒別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瓷器的青花用進口青料,發色濃艷有黑點,明代是中國青花瓷器生產的黃金時期,而宣德朝則是明代青花瓷制作的頂峰階段。宣德年間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蘇泥勃青”料,青花上有金屬光澤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明宣德瓷器的青花使用進口青料,此種高鐵低錳料在燒成過程中青料易暈散,故所繪紋飾不夠清晰。但是宣德時期使用進口的“蘇泥勃青”料,燒成后的青花色澤濃重艷麗,深入胎骨。
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使用國產青料,其特點是青花發色淡雅,少有暈散和結晶斑。宣德青花天球瓶上的青花色澤淡雅,當為使用國產青料描繪而成。
祭藍釉白花魚蓮紋盤底款
足內施青白色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青花海水蕉葉紋尊款識
足底青花雙圈內有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青花纏枝花卉紋梅瓶
青花纏枝花卉紋梅瓶,高53.1cm,口徑8cm,足徑16.5cm。
梅瓶小口,圓唇外卷,短頸,豐肩,肩下漸收,圈足。肩及足部飾上覆下仰的蓮瓣紋各一周,蓮瓣紋為青花地上繪飾白色輪廓線及圈點紋。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菊花、茶花等花卉圖案。肩部自右向左橫書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明宣德時期50cm以上的琢器傳世較少,此件梅瓶形體高大,端莊規整,紋飾精美,堪稱明宣德時期大件器物中之精品,體現了宣德時期高度的制瓷技藝。
青花阿拉伯花臥足碗-底款
青花阿拉伯花臥足碗-底款臥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青花釉里紅鳳穿花紋壯罐蓋紐繪釉里紅團花以及青花如意云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 雙行六字仿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清仿大明宣德年制青花釉里紅鳳穿花紋壯罐底部
此罐造型源自明代宣德時期,端莊大方,胎體堅硬,釉色瑩潤,釉里紅發色純正,青花顏色翠藍,紋飾布局嚴謹,是清代雍正官窯仿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中的一件上乘之作。
我本想全部介紹一下故宮里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本年款瓷器,但是突然想到有比較才能真正學會鑒定大明宣德年瓷器,所以找了一件清代雍正時期的青花釉里紅瓷器進行比較。
宋代龍泉瓷器鑒別(二)
考古發掘證明,龍泉窯在燒制工藝上完成了胎坯、釉色、多次素燒、多次施釉以及熟練掌握燒成溫度和還原氣氛等復雜工藝后,其產品結構也作了重大調整,一些以前不見的陳設、祭祀用器大批出爐,如鬲式爐、貫耳瓶、鳳耳瓶、魚耳瓶、八卦爐;文具用品中的筆筒、筆洗、筆架、水盂等,式樣新穎,品類繁多,作為冥器的多管瓶、盤口瓶等此時已不見,為堆塑龍瓶、虎瓶所代替。
此時的龍泉窯因釉色優美造型別致,多數光素無紋。有刻劃花的器物其裝飾手法亦與北宋時期有明顯不同。此時盛行單面刻劃花,以刻為主。紋飾多樣,有蓮花、蓮瓣、荷葉、蕉葉、如意等;動物有鳳凰、飛雁、游魚等。
縱觀南宋龍泉窯青瓷,每一件器物都設計精妙,匠心獨運,造型端莊秀麗,釉色溫潤如玉。即使露胎,出筋,也刻意為之,做到一絲不茍,從不經意中見深意。造型與裝飾,露胎與釉色,互為關聯,自然流暢,妙然天成,表現了一代匠師高超的藝術造詣。
值得一提的是,龍泉大窯、溪口曾生產過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兩種精美瓷器,尤其黑胎厚釉青瓷無論器型、釉色、胎骨都與郊壇下官窯瓷器非常相像。因此,藏界與理論界有人誤認為是郊壇下官窯器,有人則冠以""龍泉官窯""。筆者認為,這批所謂的""龍官"",其實是龍泉窯的仿官產品,它或許為滿足郊壇下官窯之不足,而上供朝廷;或許是朝廷大臣得不到官窯器而在龍泉仿燒。盡管這批仿官產品,由于在不同地點、不同胎釉、化學成分仍有差別外,其精美程度不亞于官窯器,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同時,白胎厚釉青瓷在燒造工藝上,不但采用了南宋官窯燒造技術,而且還有所創新。如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的紫金土,使胎色白中帶灰;圈足底部或佛像的臉、手等露胎處,呈紅色。釉色光潔滋潤,多數不開片。這些都是南宋龍泉窯的特征。
南宋的龍泉瓷有早期和中晚期的區別,在鑒定時要加以注意。
鑒定南宋早期的龍泉瓷,必須注意:
1.坯料仍用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加上坯料淘洗后沒有認真搗練,胎質不夠致密,有較多的氣孔。胎色呈灰或淺灰色。
2.釉仍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質感。
3.紋飾與北宋明顯不同,以刻花為主,劃花、蓖花少見。碗類出現葵口,有圖章式的文字,如""河濱遺范""、""金玉滿堂""等。
鑒定南宋中晚期的龍泉瓷,必須注意:
1. 改進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摻入適量紫金土,使氧化鋁和氧化鐵的含量增加,提高了抗彎度,高溫下不易變形,使胎坯變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點,使器物造型輕盈秀美。
2. 改進了釉料的配方,由原來的石灰釉變成石灰堿釉,使釉色出現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黃、蜜蠟、鵝皮黃、烏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呈色較深,墨綠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顏色。
3. 器型豐富多彩,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燈盞、渣斗、熏爐等。文具有筆筒、筆洗、水盂、筆架等,及多種仿古銅器、古玉器的瓶。這時期的新產品有堆塑龍瓶、虎瓶、琮式瓶、荷葉蓋罐、葫蘆瓶、五管瓶等。
4. 由于改進了胎、釉的配方及燒造技術的提高,燒造出與南宋官窯相類似的黑胎厚釉瓷器及白胎厚釉瓷器。黑胎厚釉瓷器釉色深沉,開片,釉色透明,表面有浮光。白胎厚釉瓷器釉色淡雅,呈粉青、梅子青、豆青等色。
5. 此時的瓷器通體施釉,光色無紋,以釉色與造型取勝。
6. 器物修胎講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細細一線的釉,燒成后出現朱紅色一圈細線,俗稱""朱砂底"",使青瓷顯得特有韻味。
7. 龍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盤口壺。
8. 梅瓶(宋代稱作""徑瓶"",是一種貯酒器),北宋時期肩腹比較豐滿,器型較大,外壁刻纏枝花、蓮瓣。到南宋,梅瓶高度減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蓋倒扣瓶上(可作酒杯用)。
9. 鬲式爐系仿商周銅鬲式樣,其肩與腹部的凸楞稱""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種裝飾。
10. 一種用模子成形的水注、小罐、瓜型壺,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蓮瓣、云紋、龍紋等紋飾的,多數為龍泉溪口窯所生產。
總之,南宋龍泉青瓷,其造型淳樸、器底厚重,圈足寬而矮,紋飾以刻劃花為主,印花、貼花少見。紋飾多見云紋、水波紋、游魚,還印有""金玉滿堂""、""河濱遺范""等銘文。印花游魚有單魚和雙魚,單魚時代稍早,雙魚為中期,兩魚同一方向者,一般要早于相向者。南宋晚期的蓮瓣紋較前期肥碩,瓣脊明顯清晰。
如何鑒別民國瓷器
民國瓷器是1911年至1949年這段時間內燒制的瓷器的總稱。在這38年內,江西景德鎮仍然是中國的制瓷中心。民國建立后,專為皇室燒制瓷器的景德鎮御窯廠停辦,為了生計,一些制作瓷器的名匠高手流落到民間,在百業蕭條、唯有古玩行業興旺的背景下,為中國的制瓷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民國雖不足40年,但以景德鎮為代表的瓷器生產幾乎遍及全國,燒造了大量不同風格的瓷器,其中比較精致的有洪憲瓷、新粉彩瓷、仿古瓷以及一些書堂款的瓷器。
民國初年景德鎮所制瓷器中不乏精品,而洪憲瓷更是光彩奪目,堪稱這一時期的官窯瓷。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活動的需要,命郭葆昌為陶務署監督,赴景德鎮燒造御用瓷器。郭葆昌到景德鎮時袁世 凱尚未稱帝,最初即按袁世凱在中南海的寓所居仁堂的稱謂先燒“居仁堂制”款瓷器。居仁堂即清代慈禧太后修建的海晏堂。“居仁堂制”款瓷器是郭葆昌邀集了清朝御窯廠的各路高手,由著名陶瓷家鄢儒珍負責,以雍正、乾隆朝最優秀的粉彩、琺瑯彩為藍本,制作的一批高質瓷器。同時郭葆昌在景德鎮利用職權也為自己燒制了一些同類器,這些瓷器和“居仁堂制”款作品統稱為“洪憲瓷”,其胎質白潤,繪畫細膩,色彩清淡,玲瓏輕巧。
目前所能見到的傳世洪憲瓷中有書“洪憲年制”和“洪憲御制”款的器物,它們都是民國時期古董市場泛濫,為迎合收藏者獵奇的心理,一些瓷商、高匠燒造出來的,主要是粉彩、琺瑯彩碗、盤、瓶一類作品,有的很精美,有的水平很差。因為據郭葆昌本人透露,未曾燒過帶“洪憲”款的瓷器。當時袁世凱稱帝總共只有83天,全國反袁之勢日盛,郭葆昌在遙遠的景德鎮根本來不及燒制署款為“洪憲”的瓷器,帝制政權就已被聲勢浩大的革命洪流沖垮了。
新粉彩瓷是民國瓷中的一大亮點。其畫師都出身藝匠,以工見長,作品濃艷俏麗,更符合市民的欣賞習慣。新粉彩在傳統的基礎上,把書、畫、詩、文發揮到了極致,與傳統粉彩相比,在造型、線條、色彩、光彩、意境等方面,吸收了近代畫的技法,實現了“瓷”與“畫”的完美結合。新粉彩的全盛時期是在1912年至1940年間,其代表為第一代新粉彩畫師潘匋宇和汪曉棠。潘匋宇民國初年曾任江西省立甲種窯業學校圖畫教員。汪曉棠曾為袁世凱畫過洪憲瓷,與潘匋宇同為民國初年的新粉彩大師。第二代新粉彩畫師是“珠山八友”。
龍泉青瓷|官窯珍珠扁瓶
珠山系景德鎮市中心的一個小丘,是前清御窯廠所在地。1928年瓷板畫開始流行,為了便于接受訂貨,在王琦倡導下8位畫師成立月圓會,稱為“珠山八友”,前后共10位畫師參加,分別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許人、徐仲南、鄧碧珊、田鶴仙、畢伯濤和劉雨岑。第三代新粉彩畫師活躍于30年代以后,有的到五六十年代仍在創作,大多師承珠山八友,有方云峰、劉希任、萬云巖、汪小亭、張沛軒、王錫良等人。這幾代畫師以瓷當紙,作品題材包括山水、人物、花卉等,筆法、墨韻、色彩極為精妙,加上題款、印章,構成了完整的繪畫作品,恰好當時流行繪瓷名家個人用印,因而留下一批藝術個性非常強烈的作品,有些作品甚至在當時就已超過清代官窯瓷器的價格。
各種仿古瓷是這一時期的又一看點。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景德鎮的仿古瓷紅極一時,所仿古瓷不僅數量多,而且范圍廣,從仿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青瓷,隋、唐、五代的白瓷,到宋代汝、官、哥、定、鈞窯瓷,以及元、明、清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琺瑯彩及單色釉瓷等等,其中清雍正、乾隆兩朝的彩繪瓷器是最為熱門的仿制對象。因為沒有了官方限制,民國仿古瓷中隨意書寫明清兩代紀年款的瓷器大量出現,而且有的款識仿寫得惟妙惟肖,不仔細分辨,一般是看不出來的。世界上很多博物館都把這些民國仿品看作清代官窯瓷,這在無意中抬高了民國瓷的檔次。此外,署“靜遠堂制”款的瓷器,為徐世昌所定制,專門摹仿清代雍正瓷器釉面精細的特點,其風格大體與“居仁堂”款器物相同。署“延慶樓”款的,為曹錕定燒的瓷器,以北京中南海延慶樓為名,品種較少。
隨著整個藝術品市場的一路走高,民國瓷在近幾年的拍賣會上也表現出強勢,日益受到國內藏家重視,甚至超過了晚清官窯精品瓷。民國瓷器精品之所以被逐漸看好,是因為無論從燒造技術上,還是圖案設計、繪畫技法上,它都不亞于晚清官窯瓷器,加之民國距今也不過百年,有不少仿品也完全可以和清三代官窯媲美,這些都為民國瓷的收藏和升值拓展了更大的空間。
清慈禧太后大雅齋瓷器款識鑒別
大雅齋是清代慈溪太后的齋號,慈禧太后錘煉聽政在同治、光緒兩朝掌握國家大權將近半個世紀。日常生活非常奢侈講究。為她老人家專門燒造的瓷器,都要專門書寫款識,不能與一般官窯一樣,寫個“大清光緒年制”就完了。給慈禧太后定燒的瓷器里,最代表的就是寫“大雅齋”款的了。大雅齋是慈禧太后為自己的畫室所起的名字。這名簡單明了,也好記。這種款都是礬紅楷書,自右向左一字排列。另外這個款不會獨自出現,往往都會在右邊再配合一個“天地一家春”五字篆書圖章式款兒。“天地一家春”是圓明園一處建筑內所掛的匾名。據傳說這個地方是慈禧太后當年還是蘭貴人的時候,在咸豐四年春天被咸豐皇帝寵幸發跡的地方。慈禧對于這里有著特殊的情懷。但是在1860年,不幸被英法聯軍焚毀了。所以到了光緒朝,為了紀念這里,慈禧御用的大雅齋款瓷器,都會寫有“天地一家春”這個特殊款識。這兩個款都落在器物身上或是里邊,不會寫在底下。底部要不是空白,要不就寫個“永慶長春”四字楷書礬紅的吉語款兒。這是鑒別大雅齋瓷器的方式之一。官窯里為光緒皇帝大婚時燒造和為慈禧太后過生日燒造的御用瓷器里,有的款識比較特殊。比如會在標準的六字楷書款兩側再加有龍鳳紋裝飾。其中還有一種屬有“體和殿制”四字款的,按照器物的工藝品種不同,有青花、礬紅款兒兩類。體和殿是北京故宮翊坤宮的后殿。清光緒十年,為慶祝慈禧太后五十大壽,對儲秀宮進行大修。將儲秀門和翊坤宮后殿拆除,在其舊址上建了體和殿。體和殿面闊五間,前后開門,當中一間為可以進出的過道。東二間相連,作為慈禧太后用膳、飲茶的休息室。里邊的陶瓷用具都是專門定燒,紋樣制式也為滿足慈禧太后的審美要求而專門設計。體和殿款的瓷器是光緒官窯當中的官窯,款識選用文藝范兒十足的篆書,而不是普通直白的楷書。這種篆書深受晚清金石流行的影響。與乾隆、嘉慶的那種棱角轉折清晰的篆書款不同,寫的都非常纏綿嫵媚。
大雅齋瓷器器型風格鑒別慈禧太后大雅齋款的瓷器,除了款識特殊以外,風格也特別明顯。看多了一眼就能夠分辨,這是大雅齋的瓷器。首先是題材。這類瓷器絕大部分都是花鳥紋飾。比如牡丹、紫藤、荷花、鷺鷥、八哥、畫眉鳥……最多輔助一些海水江崖啥的,其它題材幾乎不見。而且畫鳥,很多時候都只畫一只大鳥,不畫一群鳥。據說這是為了拍慈禧太后的馬屁,一只大鳥就象征著慈禧太后唯我獨尊,沒人敢和她平起平坐。第二,就是這類瓷器幾乎都是彩瓷,而且還都是色地彩瓷。比如松石綠地、藕荷地、黃地上加粉彩、墨彩。白地彩瓷也有,但不是主流。這種艷麗的瓷器風格,應該是慈禧最喜歡的路子。但是與其“大雅齋”款識所說的“大雅”卻是想去甚遠。第三,這類瓷器多為實用器,供盤、宮碗、大缸、花盆等等,專門陳設的器物則很罕見。
淺談宋代“哥窯”瓷器——鑒別方法...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金絲鐵線、紫口鐵足”是哥窯眾所周知的特征。除此之外哥窯也以釉色制勝,哥窯瓷器里外披釉,均勻光亮,晶亮潤澤。不一樣時期的哥窯也略有不一樣,今日瓷庫中國小編為您分析的就是宋代哥窯特征。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別,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品種。哥窯瓷最明顯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好像凝脂;若置之于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包含的氣泡好像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如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相互交錯,因此被名之為“金絲鐵線”。
特點
宋代哥窯胎質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稍下處構成稍微凸出之環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而被稱之為“紫口”,此為宋哥窯瓷之一絕,雖然今后歷代有許多仿宋哥窯,但在燒制上皆未能臻此絕藝。
哥窯瓷器里外披釉,均勻光亮,晶亮潤澤,不只扣之瓷音清亮,并且外型挺立大方,概括亦柔軟流通。歸于青瓷系的哥窯器,以釉色制勝。
宋代哥窯在后世備受大家喜愛,元明清仿制者頗多,且各有個性,被稱為仿哥窯或哥釉,但其制造工藝已不能與宋代哥窯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賞宋代哥窯,嘗悵然作詩贊云:“鐵足圓腰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
鑒定
宋代哥窯瓷器鑒定主要從外型、胎骨、釉色等方面著眼。它的胎質呈黑色,細膩、堅實。釉面淳厚潤澤,釉面開有巨細紋片。器物以瓶、爐、洗、碗、罐為主。
60時代時,浙江省文物考古單位曾對龍泉大窯等幾處窯址進行了開掘,發現不少黑胎片紋青瓷,大有些為平常生活用瓷。但與另一有些傳世的哥窯器物相對照,這二種哥窯的外型、胎色、釉面和紋片均有不同之處。為此,文物界將這些原藏于宮殿、現保藏于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的保藏品及流散于民間和國外的這類哥窯器稱之為“傳世哥窯”。
器形
傳世宋代哥窯瓷器以仿古代青銅器外型的器物為主,如魚耳爐、乳釘五足爐、膽式瓶、八方穿帶瓶、弦紋瓶等,也有盤、碗、洗之類。它的胎骨較厚、胎質細膩,燒練時大有些在器底用支釘,而當前發現的龍泉哥窯是不必支釘燒成的。這一聞名世界的傳世哥窯的產地迄今還未發現,尚待文物考古專家的分曉。
歷年拍賣成交記錄:
元哥窯斂口缽式洗
2014-11-22香港拍賣會
成交價:RMB43,700,000
宋代哥窯葵花洗
2013-09-01香港拍賣會
成交價:RMB32,480,000
宋哥窯梅花洗
2010-12-30香港拍賣會
成交價:RMB20,203,775
宋哥窯紙槌瓶
2013-10-27香港拍賣會
成交價:RMB18,147,000
國信國際:推薦國內優秀藝術家及作品,提供藝術品鑒賞、鑒定、交流、收藏和投資等綜合服務。我們秉持“投資創造價值,價值引領投資”的理念,與20萬高端用戶共同領略藝術之美。
▍主編微信:13918792448
怎么鑒別宋代定窯瓷器的真偽?
定窯是宋代著名瓷窯之一,以生產白瓷馳名。宋代是定窯的發展時期,產量、質量及制作工藝較五代又有明顯提高。定窯瓷器多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醬釉、褐釉、綠釉等。
淚痕:宋代定窯白瓷燒制工藝水平很高,瓷土篩選精細,燒成的瓷胎細密堅致,體輕薄。釉色白中泛黃,呈牙白色。有流釉痕,和流淌的淚痕相似,即所謂的“淚痕”。其厚處均有明顯的偏黃色,是宋代定窯的特征。
芒口:宋代定窯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為了掩飾這種缺陷,芒口處往往鑲上金銀或銅邊。
裝飾:宋代定窯瓷主要裝飾技法為刻花、劃花和印花。尤其以印花工藝最為精美。刻花和劃花圖紋流暢,見蓮花、牡丹、萱草、鴛鴦等紋飾。而仿品和真品相比,刻花、劃花刀法不如真品犀利流暢,仿品印花陶瓷紋飾多不清晰。
白胎:定窯顏色釉品種均有一個共同特點,全系白胎,即與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樣,之時外罩色釉不同。這是紫定、黑定、綠定與其他窯口區別的標志。
宋代定窯白瓷燒制工藝水平很高,瓷土篩選精細,燒成的瓷胎細密堅致,體輕薄,釉色白中泛黃,呈牙白色;釉處有流釉痕,和流淌的淚痕相似,是宋代定窯的特征。另外一個特征是宋代定窯口沿多不施釉,古董行內人士稱為芒口。為了掩飾這種缺陷,芒口處往往鑲上金銀或銅邊。
定窯的款識鑒別介紹
定窯瓷器是北宋五大名瓷之首,也是官窯瓷器之一,一般官窯瓷器都是有底部都有款識的,定窯瓷器也不例外。
定瓷瓷器的的“官”、“新官”款出現在晚唐,流行于五代,至宋早期消失;
自晚唐出現至宋早期消失的“官”、“新官”款銘文定瓷,屬于來樣加工,也可以作為商品流通,大量平民墓葬和國外出土也說明了這一點。此類銘文均刻劃于盤碗罐壺底足內,書寫比較規范,尤其“新官”更能體現這一點。既有唐代尚法的“雙口官”,也有宋代尚意的“草書官”,字體彰顯唐代遺韻,五代文風。在100多年的時間里,由此明顯看出文化的演變。
“尚食局”、”“尙藥局”等銘文瓷器出現在宋晚期。從瓷質及風格上看,“官”、“新官”款白瓷大多白凈堅致、無淚痕、器型穩重大方,以仿金銀器為主,充顯唐代風韻,是典型晚唐五代文化風格;而“尚食局”等銘文瓷器顏色偏黃、淚痕明顯、圖案繁縟富麗,具宋代纖麗婉約含蓄風格,明顯宋晚期人文特征。崇寧三年后出現的“尚食局”、“尙藥局”官窯,由于存在書寫位置的差異,因而字體差異較大。“尙藥局”日常使用可見,因而規范端莊;“尚食局”銘文刻劃于盤碗類外底足內,平常使用時不可見,以狂草為主,瀟灑飄逸,彰顯北宋晚期浪漫縱橫的書法神韻。
定窯“官”、“新官”瓷器與“尚食局”、“尙藥局”銘文瓷器款識無承啟關系。
官窯是由皇室主持燒造瓷器的窯場,其產品專供宮廷使用,不像“官”自款瓷器御撿后還可作為商品流通的性質。“尚食局”、“尙藥局”定窯白瓷是宮室相關部門專用瓷器,可理解成正式官窯。宋室宮廷下設六局,負責膳食之事為“尚食局”,負責診病之事為“尙藥局”。
現今所見到出土“尚食局”款白瓷都為覆燒法燒制有芒口的盤碗類飲食器,內印精美龍紋、鳳紋及少量牡丹紋等,在圈足內行草“尚食局”三字,書法功力較高。出土的“尙藥局”款器物均為尺寸大小不等,用于盛放藥品帶子母口的蓋罐,盒蓋與盒身比例適當,蓋面刻劃極其生動的龍紋,盒蓋與盒身靠近口沿處,分刻上下相對的楷書“尙藥局”,其藝術效果極佳,讓人不能割舍。可知這是宮中相關部門的專用瓷,其用途與款識相符。至于表明各宮室建筑名稱、皇宮內職務、地位等相關銘文的瓷器及大量宮廷陳設用瓷,也應在此之列。
定瓷銘文自晚唐至金末,在精粗產品上均少量存在,大體可分為定制者押記和信手刻劃兩種。銘文的刻劃位置與字體、功力、定制者身份、時代文化背景、瓷器精細程度存在著關系。至于當朝不良窯主為迎合市場,生產出瓷質較差的銘文偽器,不在本文敘述之列。
從定窯銘文的刻劃位置,可分為:日常使用時可見銘文和日常使用時不可見銘文兩種。
日常使用時可見銘文,如:“尙藥局”、“至道元年”蓋罐、滿字殘盤、印花盤碗口沿處“李小翁”等等。至于“長壽酒”等書寫銘文和金代深受磁州窯影響的墨書銘文,本章也不加以闡述。
“尙藥局”銘文與“尚食局”等銘文均出現在崇寧三年后的同一時期,此時定窯方為傳統意義的“官窯”。日常擺放可見銘文的“尙藥局”器物,目前所知均是大小不一帶子母扣的藥罐,銘文刻于側面,上下相對。這類文字,雖然字體功力略有出入,但不是信手刻劃的,雖說并沒有嚴格的規范跡象,但均是嚴謹認真的楷書刻劃,且字體大小與器物和諧,加上良好的胎釉,精細的旋切工藝,更加體現出了器物端莊的韻致,充分彰顯皇家用瓷的高貴。
“至道元年”白釉蓋罐,為定州凈眾院塔基窖藏,罐體共刻行楷58字,字字含義,字字見情!是目前已知銘文字數最多的定窯器物。當年這件器物雖為普通居士定制,但專為佛教法事所用的器物,器型端莊秀麗,胎釉良好,與刻劃極佳的銘文,結合成禮佛之器,無不顯示著信徒的虔誠,佛祖的濃濃愛意。
滿字銘文殘盤標本,現殘存十余字,為筆者收藏。其洋洋灑灑筆劃流暢的草書,并不是匠人所為,與其他定窯銘文均不同,從字體功力來看,深具宋代文人的飄逸,刻劃內容為詩詞、文章類。應為文人即興之作,觀賞之用。
印花盤碗口沿回紋處,“李翁”、“李小翁”等銘文,規整纖細,與印花回紋結合巧妙,應為刻模工匠之押記,雖日常可見,但不明顯,同時也體現一種人文之趣。
“龍”字款銘文,從宋中期至金代一直少量存在,時間跨越較大,因而書寫差異也很大,瓷質多為普通,并不十分精細。內部紋飾及器型變化也大,從各方面都無規范的跡象。有學者說是宮中之器,可能性不大。從此類銘文器物漫長的存在時間看,有少量是宮中之器,多為民間迎合市場之偽器。
從定窯瓷器定制者的身份來看,更能體現出定窯“官民并舉”的現象,如:“會稽”、“喬位”等款識,位于器物底足正中間,書寫遒勁端莊,結合精致的旋切工藝,優良的瓷質,為同時期龍鳳紋飾器物及所謂的“官窯”遠遠所不及。定窯的精品往往出在有銘文的達官貴人定制的器物,而并非人們認為的宮中之器。此外,粗瓷也有表明定制者的押記,以姓氏居多,刻劃乏力粗糙,為普通百姓所定制。
日常使用時可見的銘文,在精細器物上信手涂之的未見過,這緣于定瓷的成本很高,人們珍惜之故。偶爾在盤碗內可見刻劃“曹”“劉”等等姓氏,皆為民用粗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