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陶瓷品種知識——磨光陶

            采用打磨技術加工,表面富有光澤的陶器。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坯體成型后,要經過初步的打磨,把凹凸不平的表面填平補齊,然后彩繪,彩繪以后又要打磨,使彩料滲進胎壁.結合密實,燒成后不致脫落,還會有一定的光澤。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的黑陶,尤其是蛋殼黑陶和蛋殼彩陶,表面致密,有溫潤的光澤,是磨光陶器最優秀的代表。制陶泥料無論北方還是南方所產,成分都很復雜。里面包含石英、云母、瑪瑙、砂巖等細致顆粒,這些堅硬顆粒的表面都有反光作用,它們在胎體表面排列零亂,干擾了反光效果。制陶人用鵝卵石、骨片或硬木棒等工具,在坯體成型、含水份在11—13%的時候順著—定的方向反復打磨,使胎體致密,上述反光微粒排列方式也由零亂到有序,對照射到胎體上光線的反射由漫反射變成一定程度的平行反射。光線的平行反射給人的視覺感受就是溫潤的光澤。這就是磨光陶器的工藝原理。新石器時代磨光陶器的典型代表是龍山文化的黑陶、大漢口文化的白陶、良渚文化的黑皮陶。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的許多灰黑陶、黑皮陶、白陶也經磨光處理,表面閃閃發光。如河北省平山縣中中山王墓出土的一套黑陶禮器,有鼎、盒等,燒成溫度不高,但用滲炭法使之漆黑光亮,在裝飾花紋的部分打磨得光彩悅目,而花紋以外的部分則質地粗糙,把花紋襯托得更加美麗。

            taoci52.com延伸閱讀

            陶瓷品種知識——印紋陶


            漢以前中國南方普遍使用的—種表面拍印幾何圖案的陶器。印紋陶始見于我國南方新石器時代晚期,江西山背文化跑馬嶺遺址、福建曇石山文化下層及廣東石峽文化下層均發現有印紋陶。商周時代,印紋陶得到較大的發展,戰國時開始衰退。根據考古發掘資料統計,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印紋陶出土數量約占同期陶器的5%至8%。紋飾一般為陽紋,印痕松散粗淺,不夠規整。紋飾種類少,主要有方格紋、游渦紋、重圈紋、曲折紋、網紋、編織紋、水波紋。紋飾的制作方法是先用陶拍和抵手將器表拍平,再用陶印模拍打出印紋。陶印模有圓、方、長方、橢圓及蘑菇形。刻劃紋飾有籃紋、方格紋、葉脈紋。進入階級社會,上述地區印紋陶得到發展,不僅數量種類有所增加,而且質量也有很大提高。陶質以灰陶為主,紋飾規整清晰,印痕深淺一致。因文化不同,紋飾種類有所差別,江西一帶有網結紋、劃紋以及細繩紋與圈點組合紋。廣東地區有乳釘紋及少量布滿全身的組合紋。福建地區出現葉脈紋、橫人字紋、間斷條紋、篦紋等。紋飾制作延續早期的拍打印紋法,但注意到每組紋飾間的修整。商代晚期至春秋時期,是南方印紋陶繁榮發展時期,印紋陶數量空前增長,紋飾種類繁多,較盛行的有曲折紋、回字紋、大塊云雷紋、夔紋、菱形紋、凹窩紋、凸回字紋等,其中大部分為浮雕式陽紋,生動鮮明有立體感。這個時期幾乎所有的陶器身上都拍印有兩種以上的組合紋,紋飾粗深有力、簡潔利落,清晰協調,富于變化。其中以一種紋飾為主,主體花紋飾于器物醒目部位,另外再配一種或幾種陪襯紋飾,陪襯紋飾多飾于主體花紋上、下部,起輔助烘托作用。常用的紋飾組合有夔龍紋與凸回字絞、篦點凹窩紋與云雷紋、凸菱形紋與卷云紋、水波紋與同心圓紋、夔龍紋與勾連紋、曲折紋與寬帶獸面紋等,多達數十種。紋飾拍印技術與裝飾手法得到很大提高,每組紋飾相接處吻合嚴密,修整細膩。紋飾粗細深淺一致。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南方制瓷業的迅速發展,各地印紋陶驟減,紋飾由繁至簡,逐步走向衰退。延續下來的紋飾有米字形紋、方格紋、圓圈紋等。而此時,青瓷以造價低、美觀耐用、易清洗等優點得到空前的發展。漢以后印紋陶終于被青瓷取代。

            陶瓷品種知識——彩繪陶


            燒成后裝飾彩繪圖案的陶器。彩繪陶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常用的色彩有紅、黑、黃、白、赭等,色彩絢麗,因繪制后不再燒彩,所以彩繪極易磨損脫落。彩繪陶主要是在泥質灰陶上作畫。首先將陶器修整光滑,然后將彩繪顏料粉碎磨漿,添加適量植物膠,在器表描畫圖案。彩繪最常見的底色有3種:黑地以墨打底,紅地以朱砂或鉛丹打底,白地多用白粘土打底。也有個別為黃地,主要顏料是五氧化二磷或硫化砷。彩繪陶通常為黑地繪紅白彩,紅地繪黑白黃彩,白地繪紅黑彩,底色與彩繪的搭配多絢麗斑斕,協調醒目。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流域的屈家嶺文化、馬家浜文化,黃河流域的陜西、河南、山東龍山文化都出土彩繪陶器,尤其是龍山文化陶寺類型遺址,凡泥質陶盆、壺、瓶、罐、盤等均施彩繪。彩繪陶以黑、褐、紅色為地,用紅、白、黃、綠色礦物顏料繪圖案。紋飾以幾何圖案為主,有圓點、條帶、云紋、渦紋、回紋等,也有一些構思復雜的圖畫,如蟠龍、變體動物紋等。彩繪蟠龍紋陶盤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戰國、秦漢時期是彩繪陶發展的繁榮時期,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墓葬中常陪葬彩繪陶。壺、豆、盤及鼎、尊的蓋等幾乎通體繪彩,顏色豐富,紋飾復雜。如洛陽漢墓出土彩繪陶壺,以紅、白、黃、赭色在壺的不同部位分層繪出寬帶紋、鋸齒紋、絳墳、云紋、雙線三角紋、圓點紋,構成上下連接通體的圖案,顏色搭配協調,紋飾布局緊湊合理。此時期彩繪常見紋飾還有S紋、雷紋、蛇紋、虎紋等,特點是周身布滿紋飾。另外還出現寫生人物故事彩繪圖案,河南密縣后郭村出土東漢陶倉樓正面彩繪地主收租圖,圖中繪4人,其中2人正往糧袋中裝糧,身邊有斗、斛、糧堆。兩側各1人,均頭裹平幘,身著黑衣,左側1人雙手執箕,右側1人腰間佩劍。背面為彩繪飼弓圖。彩繪陶還大量用于隨葬陶傭。秦始皇陵及西漢楊家灣大墓出土上千件兵馬傭,均施有彩繪,只是施彩方法不如器物描繪仔細,而是整片涂抹,追求整體效果。唐代彩繪陶已走向衰落,仍延用的器形主要有塔形罐、卷沿罐、盆、碗等。受佛教影響,紋飾多用仰、覆蓮花,也有少量菊花、梅花。河南陜縣出土塔形罐通體施白衣,蓋鈕繪紅彩,蓋沿部以雙黑線勾覆蓬紋,罐口點紅彩,肩部以雙黑線勾覆蓮紋,其下為黑條帶云紋,腹部為上下交錯的6朵紅彩菊花,底部為雙黑彩仰蓮紋,其座束腰部為黑彩條帶云紋,足為雙黑彩覆蓮紋。花紋上下呼應,腹部紅彩醒目突出,華麗精美。同時期其他墓中出土的卷沿罐彩繪紋飾也與之相似,只是有的腹部花紋不同而已。唐代隨葬生肖傭大都施彩繪,有些三彩傭面部也多在燒成后施彩繪。唐以后彩繪陶不常見,彩繪花紋潦草簡單,至明代消失。

            磨光陶


            采用打磨技術加工,表面富有光澤的陶器。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坯體成型后,要經過初步的打磨,把凹凸不平的表面填平補齊,然后彩繪,彩繪以后又要打磨,使彩料滲進胎壁.結合密實,燒成后不致脫落,還會有一定的光澤。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的黑陶,尤其是蛋殼黑陶和蛋殼彩陶,表面致密,有溫潤的光澤,是磨光陶器最優秀的代表。制陶泥料無論北方還是南方所產,成分都很復雜。里面包含石英、云母、瑪瑙、砂巖等細致顆粒,這些堅硬顆粒的表面都有反光作用,它們在胎體表面排列零亂,干擾了反光效果。制陶人用鵝卵石、骨片或硬木棒等工具,在坯體成型、含水份在11—13%的時候順著—定的方向反復打磨,使胎體致密,上述反光微粒排列方式也由零亂到有序,對照射到胎體上光線的反射由漫反射變成一定程度的平行反射。光線的平行反射給人的視覺感受就是溫潤的光澤。這就是磨光陶器的工藝原理。新石器時代磨光陶器的典型代表是龍山文化的黑陶、大漢口文化的白陶、良渚文化的黑皮陶。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的許多灰黑陶、黑皮陶、白陶也經磨光處理,表面閃閃發光。如河北省平山縣中中山王墓出土的一套黑陶禮器,有鼎、盒等,燒成溫度不高,但用滲炭法使之漆黑光亮,在裝飾花紋的部分打磨得光彩悅目,而花紋以外的部分則質地粗糙,把花紋襯托得更加美麗。

            陶瓷品種知識——印紋硬陶


            用含鐵量料高的粘土制作、表面拍印幾何圖案的陶器。其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偏高,溫度高的燒成后呈紫褐色,低的呈灰褐或黃褐色。個別胎體燒結程度高的扣擊可發出金石之聲。印紋硬陶始見于江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如江西清江筑衛城遺址中層。商周之際印紋硬陶在江南一帶得到較大發展,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大量出土,從器形到紋飾普遍存在由少至多、由簡變繁的發展過程。漢代長江以南地區仍有印紋硬陶存在。黃河流域印紋硬陶的出現晚于白陶,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上層、鄭州二里岡上層商代遺址均發現少量印紋硬陶;在相當—段時間,印紋硬陶與白陶并存。殷商之際白陶得到發展,出土器物質高量多,印紋硬陶都不見增長趨勢。印紋硬陶采用泥條盤筑法成型,器形不規整,器壁薄厚不均勻,其耳、鼻等附件一般為捏塑成型后,再用泥漿粘貼在器物上。其紋飾為拍印而成,在盤筑的坯胎上,用抵手抵住器物內壁,并用刻印好紋飾的陶拍依次拍打器物外壁,既使泥條緊密粘結,又在外壁形成拍印紋飾。新石器時代晚期印紋硬陶主要器形有鼎、罐、豆、壺等,主要紋飾有方格紋、曲折紋、圓圈渦紋、葉脈紋。印紋粗淺,紋飾凌亂。商周時期黃河流域印紋硬陶主要器形有圓肩深腹甕、小口圓肩深腹罐、圓腹尊、折腹尊、直口罐。西周至春秋器形無明顯變化,且出土量漸少。紋飾主要為葉脈紋、方格紋、繩紋。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印紋硬陶除有與北方相似的甕、罐、尊,還有小口卷沿圜底釜、深腹碗、直壁杯、高柄豆等。紋飾常見的有云雷紋、葉脈紋、大方格紋、曲折紋、回紋、菱形紋、波浪紋、夔龍紋、席紋等。商周時期在南方還出現印紋硬陶與原始青瓷同時存在的情況,春秋戰國時期也有印紋硬陶與原始青瓷同在—個作坊生產的現象,這些俏況反映出印紋硬陶與原始青瓷有著密切的關系。

            陶瓷品種知識——白陶


            用白粘土作胎燒成的陶器,因其胎中氧化鐵含量低,僅約1.6%左右,所以燒成后胎呈白色。白陶最早見于湖北大溪文化湯家崗遺址,至仰韶文化晚期、黃河流域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比較流行。商代中晚期白陶得到較大的發展,不僅黃河流城的河南、山西、河北、山東等地商代墓中常有出土,而且在長江流域的湖北盤龍城、江西清江筑衛城也都有發現。西周以后各地幾乎均不見白陶。大汶口文化的白陶以坩子土為原料,胎土有的較粗,燒成后呈白色或粉色,也有的呈黃色。此時白陶基本采用輪制成型,器形復雜者采用分部位制坯,然后用泥漿粘接成型。如筒形柄豆,豆盤與柄先分制,然后粘接,修坯,經修飾后不見接痕。此時主要器形有袋足鬶、三足盉 、寬肩壺、筒形豆。這個時期的白陶以素面為主,個別鬶 、盉腹部貼有附加堆紋,既起加固作用,又有一定的裝飾效果。商代晚期白陶得到較大的發展,胎土選料精,胎質細膩。個別白陶以高嶺土為原料。器物成型均為輪制,器壁薄厚均勻。大、中、小墓中常有白陶隨葬。據考古發掘出土的白陶器分析,商代白陶大體分粗細兩種。粗者為小型墓葬中的鬶、盉、斝、爵、罐等生活用具,其工藝粗糙,器形不甚規整。細者多見于安陽殷墟大中型墓葬,有鬶 、盉、斝、爵、罍 、壺、卣、觶等。這些白陶不僅造型好,而且制作工藝要求極精。如安陽殷墟出土犧首雷紋白陶罍,制作得幾乎與當時貴重的青銅器一樣莊重精美。商代晚期白陶紋飾除常見的附加堆紋,還有拍印的繩紋、刻劃的人字紋,有些細白陶壺等器身出現仿青銅禮器的紋飾,如饕餮紋、夔龍紋、蟬紋、云紋、變形云雷紋等。安陽殷墟出土、現藏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的犧首虺龍雷紋白陶罍,即刻有3層紋飾,雙鼻及雙耳為貼塑獸首,其肩寬而圓,刻有4條夔龍,腹部刻有雷紋,雷紋中剔出虺紋。精美的造型、繁縟的圖案,代表了商代白陶制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白陶雖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曇花一現,但它確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并為瓷器的出現奠定了技術基礎,無愧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

            陶瓷品種知識——瓦當


            陶質建筑構件,是古代建筑物檐頭筒瓦前端的片狀瓦頭,有遮擋風雨侵蝕、保護延長建筑物壽命的作用。瓦當源于中國,日本、朝鮮的古建筑物上也普遍使用。始見于西周中晚期,陜西扶風西周中晚期召陳建筑遺址發現的大量瓦當,是迄今所見最早的瓦當。瓦當直至明清時代仍被沿用。瓦當一般用黃土燒成,因胎厚、燒制時間較長,火候較高,故胎質堅硬呈鐵灰色,色澤表里如一。瓦當初為半圓形,戰國晚期出現圓形,秦漢時圓形逐步代替半圓形。半圓瓦當的制法是先用泥條制成圓片形瓦頭,然后在瓦頭邊緣盤筑成筒,再用細繩或竹、木刀將圓筒剖成兩半。戰國至秦時的圓形瓦當,最初是先制出瓦當心,然后用泥條粘壓在筒瓦上;后期采取瓦當心與邊輪一次范制成,接于筒瓦上。這個時期的瓦當邊欄窄,當面小。漢代瓦當采取整體結構一次成型,瓦當邊欄寬,當面最大。由于時代與地域不同,瓦當在式樣與紋飾上也存在著明顯差別。陜西省扶風縣召陳襯出土的西周中晚期半瓦當大部分為素面,也有些刻劃粗繩紋、細繩紋及重環紋。戰國時期瓦當各地出土不少,多數帶花紋或文字,燕國以饕餮紋為主,齊國以樹形紋最多,周也以饕餮紋為主,但以簡化,僅突出其雙目。秦瓦當紋飾取材廣泛,山峰之氣、禽鳥鹿獾、魚龜草蟲皆有,圖案寫實,簡明生動。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大興土木,咸陽、臨潼、西安出土的大量瓦當正是極好的例證。這時的瓦當紋飾以動物形象居多,有鹿、四靈、雙獾、夔鳳、鴻雁、魚及變化的云紋。畫面寫實與寫意相融,圖案構思設計巧妙,有將畫而一分為二,也有一分為四的,在對稱中求變化,均衡自然,富于生氣。漢代瓦當藝術達到頂峰。紋飾題材有四靈、翼虎、鳥獸、昆蟲、植物、云紋、文字及云與字、云與動物等。出現了以瓦當心乳釘分隔畫面的布局形式。帶字瓦當有一字至十二字不等,內容有吉祥語如“長樂未央”、“與天無極”等,也有標明建筑物宮毀、署、陵寢等名稱與用途的。圖案大都表達某種理想和意愿。魏晉南北朝瓦當的當面較小,紋飾以簡云紋為主,文字瓦當銳減。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瓦當紋飾出現忍冬與蓮花。唐代蓮花紋瓦當最常見,文字瓦當幾乎絕跡。宋代始用獸面紋瓦當。明清多用蟠龍紋瓦當。

            陶瓷品種知識—白陶


            用白粘土作胎燒成的陶器,因其胎中氧化鐵含量低,僅約1.6%左右,所以燒成后胎呈白色。白陶最早見于湖北大溪文化湯家崗遺址,至仰韶文化晚期、黃河流域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比較流行。商代中晚期白陶得到較大的發展,不僅黃河流城的河南、山西、河北、山東等地商代墓中常有出土,而且在長江流域的湖北盤龍城、江西清江筑衛城也都有發現。西周以后各地幾乎均不見白陶。大汶口文化的白陶以坩子土為原料,胎土有的較粗,燒成后呈白色或粉色,也有的呈黃色。此時白陶基本采用輪制成型,器形復雜者采用分部位制坯,然后用泥漿粘接成型。如筒形柄豆,豆盤與柄先分制,然后粘接,修坯,經修飾后不見接痕。此時主要器形有袋足鬶、三足盉、寬肩壺、筒形豆。這個時期的白陶以素面為主,個別鬶、盉腹部貼有附加堆紋,既起加固作用,又有一定的裝飾效果。商代晚期白陶得到較大的發展,胎土選料精,胎質細膩。個別白陶以高嶺土為原料。器物成型均為輪制,器壁薄厚均勻。大、中、小墓中常有白陶隨葬。據考古發掘出土的白陶器分析,商代白陶大體分粗細兩種。粗者為小型墓葬中的鬶、盉、斝、爵、罐等生活用具,其工藝粗糙,器形不甚規整。細者多見于安陽殷墟大中型墓葬,有鬶、盉、斝、爵、罍、壺、卣、觶等。這些白陶不僅造型好,而且制作工藝要求極精。如安陽殷墟出土犧首雷紋白陶罍,制作得幾乎與當時貴重的青銅器一樣莊重精美。商代晚期白陶紋飾除常見的附加堆紋,還有拍印的繩紋、刻劃的人字紋,有些細白陶壺等器身出現仿青銅禮器的紋飾,如饕餮紋、夔龍紋、蟬紋、云紋、變形云雷紋等。安陽殷墟出土、現藏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的犧首虺龍雷紋白陶罍,即刻有3層紋飾,雙鼻及雙耳為貼塑獸首,其肩寬而圓,刻有4條夔龍,腹部刻有雷紋,雷紋中剔出虺紋。精美的造型、繁縟的圖案,代表了商代白陶制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白陶雖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曇花一現,但它確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并為瓷器的出現奠定了技術基礎,無愧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

            陶瓷品種知識——彩陶


            裝飾著彩繪圖案的陶器,是我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一種精美的陶器。主要特征是在陶胎上描畫紅、黑、赭、白等色的彩繪,經過壓磨,然后用火燒結,作為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人們的日常用具。中國北方生產彩陶最早的是距今約7000年的河北磁山文化,南方最早的是浙江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時代彩陶生產遍布各地,比較著名的,中原地區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長江下游地區有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菘澤文化、良渚文化,長江上游地區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青龍泉三期文化,黃河中上游地區有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黃河下游地區有大汶口文化等等。常見的彩陶器物有飲食器、盛儲器、汲水器等,如缽、碗、盆、盤、杯、罐、瓶等。一些文化遺存中有少數炊器如夾砂陶罐也有簡單的彩繪紋飾。彩陶不僅是實用品,而且是有很高欣賞價值的工藝美術品。彩陶上的彩繪形式基本上可以分為圖案和寫實繪畫兩大類。圖案主要包括植物花紋和幾何形線條。人們在長期的采集與農業勞動中熟悉了許多植物,創造了變化多端的植物花紋,不但枝葉、花瓣、籽實等配置得體,勻稱相宜,而且以各種形狀表現出來,構成種種圖案。幾何線條的形狀也很多,如水波紋、垂幛紋、平行條紋、弧線三角紋、圓圈紋、方格紋、葫蘆形紋、鋸齒紋、人字形紋等。圖案結構優美,富有韻律感。許多紋樣如水波紋、繩紋、網格紋,是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的片斷,反映出人們對自然和生活的觀察。彩繪中的寫實形象雖少,但藝術價值很高,已經發現的有奔馳的野鹿,獨立的云鶴,飛翔的野鳥,同窩對嘴相戲的雛鳥,長嘴啄魚的猛禽,張口露齒吞噬食物的大魚等;還有人面與成群魚紋的組合,有伸肢爬伏的蛙類,屈肢爬伏的大龜,游劃行進的小蟲,這些藝術形象反映了當時漁獵經濟和種植經濟的情景。只有在長期生產實踐的活動中,仔細入微地觀察生活,才能創造出如此優美而寫實的作品。西安半坡遺址發現的彩陶器上的人像,滾圓的頭形,戴尖頂飾物,細長的彎眉,雙眼瞇成一條線,倒丁字形鼻子,嘴作上下對頂的三角形,緊連耳部還各有一條小魚,生活趣味濃郁而有神秘感。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彩陶上也有人物、動物形象。彩陶顯示出中華民族祖先無窮的創造力,是研究我國原始社會史和美術史極為重要的資料。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陶瓷品種知識——磨光陶》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陶瓷品種知識——磨光陶》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陶瓷知識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